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04|回复: 23

中间小谢又清发之 “中间” 解

[复制链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发表于 2022-1-12 19: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12 20:37 编辑

中间小谢又清发之 “中间” 解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外星白话:您的文章和三曹七子一样,具有建安风骨,而我就是诗人当中的小谢,又精神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修辞:
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句,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运用了“映衬”修辞〈名称前身为“对比、衬托”修辞〉之一的 “正衬” 法? 即,“应用性质相似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
则:9# 提供资料“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将中间解为建安到唐之间,”分际在陶本取 “客体/时间”;楼主观点取 “本体/人事”,前者显然而后者隐然,就“映衬”修辞而言,貌似有同有不同而并不矛盾?至若,那种说法好些或见仁见智? 个见仅供参。

来源 >>中间、中间  ...23    27#、61#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19: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12 20:37 编辑



相关资料

1.《汉语大词典》>>中间、当中、清发

【中间】
﹝1﹞ 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
《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 郑玄 注:“离,两也。”
唐 杜牧 《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宋 杨万里 《彭少初字序》:“吾友安福彭仲庄,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著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当中】
1. 中间。唐 李贺 《高轩过》诗:“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伯父又指著讣帖当中一句问我道:‘你父亲今年四十五岁,自然应该作享寿四十五岁,为甚你却写做春秋四十五岁呢?’”杨朔 《我的改造》:“我不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更无从体味到他们的欢乐和痛苦。”

【清发】
1.清明焕发。《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年四十八”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 管辂 ﹞自言:‘与此五君共语,使人精神清发。” 唐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参考诗例 >> 搜韵
1. 明.顾璘   “ 江左才華紛秩秩,中間小謝最清出。”  贈謝少
2. 宋.黄通   “ 先生之門足高第,中間仲父有輩無。”  麻姑山一首贈陳仲父賢良兼泰伯先生



来源 >>中间、中间  ...23   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1-12 20: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2-1-12 20:13 编辑

在下以为: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联和下联都是说客人李云,而不是说客主双方。
李白再猖狂也不会猖狂到族叔的头上更何况还是当面!再者假定小谢是李白的自比,“又”字又如何解读呢?
《唐诗鉴赏词典》【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唐诗鉴赏辞典》: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点评

多谢诗兄临帖并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2 2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20: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2-1-12 20:05
在下以为: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联和下联都是说客人李云,而不是说客主双方。
李白再猖狂也 ...

多谢三羊诗兄临帖并问好!

点评

【TZ】分享 每天学习一首小诗词: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文化... g16.baidu.com › word=护国良相狄仁杰主题曲饯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2 2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20: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发表于 2022-1-12 21:0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中可解作中间,反过来中间能不能解作当中?
“ 江左才華紛秩秩,中間小謝最清出。”这个中间指江左才华中间,与李白那首语境不大同。

点评

请参阅主楼沙发有关注释或其他词典等。 顺便一提,百度词语的“百科释义”与《汉语大词典》十之八九是一样的,通常的差别只是前者多或少些引例 此其一,释例未加分别,所指那一义项 此其二,以及释例与汉语大词典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4 1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605

帖子

59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3
贡献
1370
金钱
2328
发表于 2022-1-13 08: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13 08:37
我们现在倒腾的只能是前人所训,古籍、百度成了我们思维的全职替代者了。 ...

一般人不能像钱钟书一样过目不忘,依靠活动的即时的百科全书一一百度,是必须的、事半功倍的。当然,学而不思则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64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55
贡献
2893
金钱
4490
发表于 2022-1-13 08: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12 23:31
“清发”如解为“清秀”的话,古人并无这样解读的先例,“发”字并无“秀”意,解“清发”为“清秀”或“ ...

楼主问中间,林先生解释清发,还是懂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64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55
贡献
2893
金钱
4490
发表于 2022-1-13 09: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结合题目,就是说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又如小谢诗清新自然,中间为其中包含的意思,诗家用词也。门外个见。

点评

若没下文的“俱含逸兴壮思飞”表明了主客双方的话,单就这一句,是可以把“中间”解释为“这其中”或“这中间”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3 09: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605

帖子

59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3
贡献
1370
金钱
2328
发表于 2022-1-13 09: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 发表于 2022-1-13 09:03
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结合题目,就是说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又如小谢诗清新自然,中间为 ...

若没下文的“俱含逸兴壮思飞”表明了主客双方的话,单就这一句,是可以把“中间”解释为“这其中”或“这中间”的。

点评

白诗特点,兴起来上句,不能按常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3 09: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64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55
贡献
2893
金钱
4490
发表于 2022-1-13 09: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知的远方 发表于 2022-1-13 09:10
若没下文的“俱含逸兴壮思飞”表明了主客双方的话,单就这一句,是可以把“中间”解释为“这其中”或“这 ...

白诗特点,兴起来上句,不能按常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1-13 10: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13 10:02
清发是跟三羊兄的跟评。

清发
基本解释:
1.清明焕发。
2.古代水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60
贡献
13773
金钱
16762
发表于 2022-1-13 11:0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叔侄两文人,一为为皇家文字服务的官员,一为曾为皇帝文字服务的官员,饯别一落座,于是就喝、喝、喝,整、整、整。之后,打着嗝儿之际,小侄就写了首我俩的小诗,内容作了行政分工:老叔你就似建安风骨吧,小侄咱就来个小谢当当?
   纵使如此,翻译成白话,须得撤下“蓬莱”,连上“俱怀逸兴”,是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1: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14 13:58 编辑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2-1-12 21:03
当中可解作中间,反过来中间能不能解作当中?
“ 江左才華紛秩秩,中間小謝最清出。”这个中间指江左才华中 ...

请参阅主楼沙发有关注释或其他词典等。
顺便一提,《百度词语》中的 “百科释义” 与《汉语大词典》十之八九是一样的,通常的差别只是前者多或少些引例 此其一,释例未加分别,所指那一义项 此其二,以及同一释例与汉语大词典相校对,偶尔差别一句半句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1: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14 13:57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13 10:03
网上就是闲聊嘛,哪来那么多束缚。

怪得先生喜欢禅说,好心态,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2: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14 13:57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13 10:03
网上就是闲聊嘛,哪来那么多束缚。

不小心给标题党拉下水,也常有 → 再来玩个难度稍微大点的吧
然后,闲聊复闲聊,然后,就有了这灌水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2: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14 13:57 编辑

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漢武帝雜歌三首 其一
请看南朝到吾宋,中间人物无阙空。 送清江王守赴召
每忆见君吾里初,中间去君落江湖。 次韻斯遠同彥章見過之作
春风冬雪三百年,中间梅花岁岁妍。 梅花 北宋
三十七日昼夜雨,中间一雪终无冰。 人日立春記苦雨無冰 宋末元初
四时乐事都不减,中间好处君独偏。 為李士鼎賦南樓歌  明  
开窗试抽晋史阅,中间事迹颇有因。 紀夢  明
溯我交翁及三岁,中间数别逾寒暄。 郑翁歌  清
五年一别事千变,中间消息增烦纡。 呂郎曲  清
.....
-----------------------------------------------------------------


﹝ 见上﹞以古风七言句子为例,作者使用 “中间” 一词,着意表达时间概念时,上文下理参照,一般不会是令人感觉一片模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2: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14 13:57 编辑

一一多谢一众大侠临帖闲聊闲聊, 一 一敬茶

点评

一 灌水帖顶帖 其一 敢因逃酒去之 “敢” 解 苏轼《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此诗复次前韵》 大邦安静治,小院得闲游。 赣水雨已涨,廉泉春水流。 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秋思生蓴鱠,寒衣待橘洲。 扬雄未有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4 16: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6: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15 14:23 编辑
梅花精灵 发表于 2022-1-14 12:28
一一多谢一众大侠临帖闲聊闲聊, 一 一敬茶



灌水帖顶帖 其一

敢因逃酒去之 “敢” 解

苏轼《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此诗复次前韵》
大邦安静治,小院得闲游。
赣水雨已涨,廉泉春水流。
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秋思生蓴鱠,寒衣待橘洲。
扬雄未有宅,王粲且登楼。
老景无多日,归心梦几州。
敢因逃酒去,端为和诗留。----外星白话:莫非逃酒归去?没有啊,事实上我为了和诗〈酬酢的含蓄说法?〉仍逗留小院。
旧箧藏新语,清风自满舟。


1. “敢因逃酒去” 此一问也,缴前联归梦之意翻出对句而波澜自见,“以翻为转,随转而翻。”〈清.来俗恂《汉文典.文章典.章法-翻转》〉
2. “敢因逃酒去,” 缴前联归梦意翻空转出对句 “ 端为和诗留。” 与 “我欲乘风归去,” 等貌似同一机杼可参?又,搜韵见苏轼140五律中尾联设问佔17首,喜尾联设问以足风神可见一斑。
3. 至若“敢因逃酒去,端为和诗留。”一联出句,先生训 “或者想要逃酒而去”,愚意既不知何据且细嚼 “或者” 措词,个中选择的理性  况味似与诗中情境稍隔其一,亦不太似坡翁抒情诗词惯常语气其二。
如上述,外星人倾向于《汉语大词典》“敢” 字副词﹝1﹞大概;莫非;恐怕;或许,取其中“莫非” 释 “敢因逃酒去” 之 “敢”。一一不揣浅陋 草敲如上,聊博先生一粲

来源 >> 由“敢”字产生的问题  ...2   59#

----------------------------------------------------



【ZT】分享

..千古风流人物!这字一看就是练了很多年!,文化,艺术,好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关栋天京唱,文化历史,戏曲,好看...


一一唐煮换宋点,路过大侠尚有余兴,不妨一边喝茶聊天,一边听曲子、看表演


谢谢!



点评

灌水帖顶帖 其二 学会尊重、聆听 而非不懂装懂、污言秽语 ----------------------------------------------------------------- 一 淬叶之声: “谢谢,值得考虑。不过,写诗词度金瓯,是现在生活;另,原曾“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3 0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2-1-15 07: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发
清,清秀也
发,勃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2-1-15 07: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大词典》:清发(清发)  拼音:qīng fā
(1).清明焕发。《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年四十八”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 管辂 ﹞自言:‘与此五君共语,使人精神清发。’” 唐 李白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 蓬莱 文章 建安 骨,中间 小谢 又清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 08: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23 10:30 编辑
梅花精灵 发表于 2022-1-14 16:42


灌水帖顶帖 其一

灌水帖顶帖 其二

学会尊重、聆听,而非合作冷嘲热讽、污言秽语...
-----------------------------------------------------------------



淬叶之声:
谢谢,值得考虑。不过,写诗词度金瓯,是现在生活;另,原曾 “戍” 金瓯,现为歌 “金瓯”。我是这麽思考的。”
-----------------------------------------------------------------



淬叶之声 七律《军绿小忆》
边关偶戍踏春秋,卧雪餐风壮志酬。
奇袭南疆阿图什,山崩伊宁果子沟。
连环十中岂为奖,夙夜九奔擒叛酋。
军绿换蓝新一季,再吟诗赋度金瓯。-----乍读第八句似不好懂?

淬叶之声 七律《军绿小忆》
边关偶戍踏春秋,卧雪餐风壮志酬。
奇袭南疆阿图什,山崩伊宁果子沟。
连环十中岂为奖,夙夜九奔擒叛酋。
军绿换蓝新一季,诗兵犹自度金瓯。-----令尾联出对句句意紧凑且清通其一,七句宕开一笔,八句缴中二联并借势结 “忆”,首尾相援其二。

1.《百度词语》:“【诗兵】1.喻指写诗的才能等。元·耶律楚材《约善长和诗战书》:“是以载严文壁,爰整诗兵。比尔干,立尔矛,一乃心,齐乃力。”
2.《汉语大词典》:“【度2】动词。谋;谋划。《广韵》徒落切,入声,铎。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汝昌亲度之,为固守计。’ ”


古人 “诗兵犹自度金瓯” 例:
1.明.戚继光 《庚辰除夕其一》:“南北征途莫问年,但教意气每翩翩。人情到老方知味,世态无端尚有天。蕉梦甫残仍泽国,粱炊未熟已桑田。边书不至昏钟起,独抱丹忱付篆烟。”
2.宋.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3.宋.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
-------------------------------------------------------------------



外星人灌水交流﹝2﹞

前三联:作者身历戍边岁月如剿匪平叛等情事。标示 “七律” 但未知楼主所依什麽韵,字面如 “偶戍”、“岂为奖” 等似有精敲空间?
尾联:退伍老兵仍为金瓯无缺情牵梦绕,所忆所感而有篇,落句 “度金瓯” 可谓妙语!妙在凝练。妙在前人所未道,为《军绿小忆》篇眼所在。个见。

谢谢!


来源:诗无敌 七律《军绿小忆》  ...23456    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7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37
贡献
4590
金钱
6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13: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2-1-30 14:14 编辑

灌水帖顶帖 其三

尝试陈构问题并解答 而非灌水为快...
-----------------------------------------------------------------

这个“辉”字应该怎样解? 14#  



1.唐末五代 翁宏《春残》
又是春残也,← 首联伤春为实,尾联悲秋为虚?
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
终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翻结〉“向”,助词。加强语气。
萧飒暮蝉辉。← 缴前联 “梦亦非”,翻出“暮蝉”,渲染凄冷氛围,以寄托离愁。


2.清.黎简《春望寄药房》
日落桃李树,← 首联春望为实,尾联秋思为虚。
天高花转明。
春潮竞风起,
寒浪接云平。
及雨孤帆重,
投林一鸟轻。
思君入遥夜,←〈感结〉因 “思君” 而生 “遥夜凉风楚客悲”。
萧飒逼秋清。← 借风雨渲染凄冷氛围,以抒发孤独感。

-----------------------------------------------------------------


【ZT】分享

何秀煌 著《思想方法导论》第二部份:解答与核验

11. 问题的陈构与解答

以前我们说过问题的性质和种类,以及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现在起我们要逐步考察解决问题的程序。我们要发问: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或感受到一种疑难时,我们应该採用怎样的步骤,去设法解决问题,消除疑难。
   
我们很容易想像到,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该问题的确切意义:它所表达的是怎样的疑难?解决了这个意义问题之后,我们才可望进一步设法解决该疑难本身。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人发问:“地震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时,这个问题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意义清楚,不必多加追究。事实上,发问的人到底心中所怀有的疑难何在,所期望或预料的答案为何,这些都不是该问题的字面意义可以一眼看穿的。比方,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回答说:“地震就是地表震动”,也可以回答说:“它是地壳发生急剧变化所引起的结果”,或者回答说:“地震就是当年令我们家的楼房倒塌的那种自然现象”。这些不一而足的答案当中,有的是指认地震这一事态的,有的却用来报告它的成因。因此它们所要回答的,原是不同种类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心中有疑难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设法把那疑难转化为陈构严格的问题。然后才可望针对陈构出来的问题设法加以解答。往往当心中浮现疑难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所感到的困惑到底是什麽,它的确切性质为何。因此我们也无从著手去寻求解答。必须经过一番反省和清理之后,我们才明白所要发问的问题,其种类与其性质。
   
清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心中的疑难﹝通常是用语文的方式﹞严格的陈构出来。

严格地陈构问题包括两种相辅相成的活动。一是问题语意的釐清,一是问题种类的区别。这两种活动往往可以不分先后一起进行。弄清了问题的语意往往直接有助于问题的分类;问题的分类成功,也经常确定了它的意义。比如,再以上述的地震问题为例。当我们察觉到它并不是一个很精碓的问题时,我们也许要问:‘地震’一词指的是什麽?地面遭受炸弹轰炸所产生的震动,也算地震吗?‘是怎麽一回事?’是用来发问什麽呢?这样有关语文的追究,慢慢地会把原来的问题的意义与性质明白展现出来。比方,我们终于认定所指的地震是地面自然震动﹝以别于人为地震﹞,而且我们所要发问的是,该一现象的成因。于是我们的问题可以陈构为:“﹝自然﹞地震的成因为何?”这是一个比原来的问题远较精确清楚的问题,我们也因而比较容易设法去寻求解答。

一般说来,问题的不精确有两大因素,就是问题的陈构中所使用的字眼﹝尤其是关键字词﹞含有歧义或混含的缘故。歧义﹝ambiguity﹞是指一个词语具有多种解释,或是多层意义。比如‘地震’所指的也许是自然产生的地表震动,或是人为引起的。又如所谓‘鱼’或许只是生物上狭义用法,而不包含鲸鱼在内;也可以是常识的用法。那自然包括鲸鱼在内。许多用来发问问题的疑问语词,常常含有歧义,比如‘如何’、‘怎样’、‘何以’、‘为何’、‘何故’等等就是。我们必须特别小心,注意那些疑问词所用来发问的,到底是那一类的问题。

混含﹝vagueness﹞则与歧义不同。它指的不是一个词语具有多种意义,而是该词语的应用范围到底多大,并不清楚。比方,到底多亲密才算是朋友,一般并没有很清楚的界限。也就是说,‘朋友’一词是混含的﹝但该词在此却无歧义﹞。其他诸如‘冷’、‘热’、‘高’、‘矮’、‘大’、‘小’等等这些表示性质的“相对词语”,经常都是混含的。当我们使用到混含的字词时,往往必须提出一个判准,使原来是混含的字词,变成具有精确的意义,以方便问题的讨论。例如当我们发问“香港的夏天热不热?”这是一个很不精确的问题。我们事先要规定超过摄氏几度才算热,甚至还得考虑湿度问题。定立了这些气象上的标准之后,上列的问题才望有个客观明确的答案。

由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看出严格地陈构问题的目的,在于令问题的语意清楚,并且令问题的种类分明。这是设法解答问题之前最重要的准备步骤。许多问题经过这一步骤的处理之后,变得容易把握和解答;另外有些原来无解的问题,经此处理也就原形毕露,不必再浪费我们的心思了。

当然,釐清问题和严格精确地陈构问题,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前奏或准备工作。要如何分门别类地解决问题,以及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应有的理论准备,这是思想方法所要研究的主题,也是我们以后要逐步加以讨论的问题。”

-----------------------------------------------------------------

抄书提帖一个


地球人都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2-1 11:3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22-2-1 11:35 编辑

在分析中间之前,蓬莱文章,建安骨,小谢,到底是说谁,确实要弄清楚。蓬莱文章是说老李,这个争议不大,那么既然有人认为小谢是说小李,为啥没人觉得建安骨是说一起的其他人呢。难道一定只有他们两个登楼喝酒吃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