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2-1-11 08:44 编辑
王力《诗词格律》:(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诗词的对仗,出句和对句常常的同一句型的。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主语是名词前面加上动词定语,动词是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面加上专名定语。毛主席《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主语是颜色修饰的名词,"随心"、"着意"这两个动宾结构用作状语,用它们来修饰动词"翻"和"化",动词后面有补语"作浪"和"为桥"。
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细"字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于"细山石";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心里希望海波变为平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太盛"是连上读的,它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连下读的,它是"放眼量"的状语。"肠断"连念,是"防"的宾语:"放眼"连念,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结构也不相同。由上面一些例子看来,可见对仗是不能太拘泥于句型相同的。一切形式要服从于思想内容,对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三羊认为:王力教授字面对的三个例子,都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