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起源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数说:
一)、古已有之。主此说最力的是清代的汪森,他在《词综序》中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皆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刚刚按 误以为长短句便是词,长短句是词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根本特征,长短句在诗经中已不少,岂能说诗经中已有“词”藏其中?只能说词的长短句句式“古已有之”,是词的句式之源头。)
二)、源于乐府。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刚刚按 这是词的音乐源头)
三)、源于六朝。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一引《曲洧旧闻》云:“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梁武帝有《江南弄》,陈后主有《玉树后庭花》,隋炀帝有《夜饮朝眠曲》,岂独五代之主,蜀之王衍、孟昶,南唐之李璟、李煜,吴越之钱俶,以工小词为能文哉。”(刚刚按 这是词的结构形式的源头)
四)、源于唐代的近体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云:“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宋翔凤《乐府馀论》亦云:“词起于唐人绝句。”(刚刚按 唐代的近体诗对词的定型有很大的影响,但不是源)
以上诸说虽然都似乎有一定的理由,但大都片面,只是显示出一鳞半爪,缺乏说服力。探讨词的起源,要综合考虑,就好像种子发芽,既要季节,又要温度、水分、土壤等一样,除了要探索历史遗传因素,更要考虑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外,还应该考虑上层建筑的诸种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隋唐燕乐。因为隋唐燕乐的兴起,当时风行一时的琵琶曲、笙曲、笛曲、羯鼓曲,有的经过文人依谱填词,做到词曲相应,声字相称。在五、七言近体诗及民间曲子的影响下,长期尝试,然后逐步取代唐声诗而成为长短句的曲子词。可以说,词是燕乐的附属物。燕乐的兴盛是词体产生的前提,词的出现是燕乐流行的结果。据此,词源于隋唐燕乐是无疑的。
①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萌芽(不是起源)于梁代,南朝梁代的开国君主萧衍精通音乐、爱好民歌,在其夺取帝位之前,被称为“竟陵八友”之一。其诗作现存有九十余首,多数为乐府,且多模仿民歌。最著名的诗作有《子夜四时歌》、《襄阳蹋铜蹄》、《江南上云乐》、《江南弄》等。由于他对诗歌的热忱和作为帝王的特殊身分,梁代诗歌的演变开始有了向词发展的苗头。
词最早的起源时间现在学界犹有争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梁代,没有明确的“词”的形式,词真正的开始涌现,是在中国的唐代。更精确一点,是在中国初唐时期。隋唐燕乐的兴起开辟了新的音乐时代,也开始了词曲的孕育创造期。宋刘梁陈世有新声,但属于清商乐系统。追溯词的起源不能超越隋代,词的产生起于隋代。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宋张炎《词源》卷上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于《近代曲辞》部分首列隋炀帝和王胄作的《纪辽东》,它的句式、字声和韵位跟后来的词都没有什么不同。《隋书·音乐志》说炀帝命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斗百草》、《泛龙舟》等曲。《泛龙舟》的曲辞今见于《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和敦煌曲子词中所载的作品在词律上很为相近。 日见繁富与新声竟作的燕乐乐曲,为词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伴随着当时“胡乐”传入,“燕乐”大盛,词也逐渐脱离传统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成为一门独立的诗歌艺术。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词形成于唐代,兴盛于五代而极盛于宋代。纪大烟袋说“词萌于唐”的不大准确,说兴于唐朝的是对的,说起于五代的则错误。刘毓盘《词史》概括为:“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
②词出自民间,敦煌曲子词是其证,然后被文人接受并发扬光大。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唐虽有教坊、梨园、宜春院等公家的音乐机构,但与民间音乐仍然密不可分。唐五代时期宫廷宴饮中的表演绝大部分由教坊与梨园承担,是宫廷主要的音乐方式;而民间歌曲是民间主要的音乐方式。两种音乐方式之间相互影响,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更深。教坊、梨园与民间歌曲之间的关系表现在表演曲目的借鉴和引用、宫廷乐工与民间乐工之间的交流、宫廷乐工对民间歌曲的促进三个方面。教坊、梨园在曲目上常常借鉴民间歌曲。教坊、梨园曲目来源众多,有前代的清乐、当朝所制的雅乐、来自民间的俗乐、边地的胡乐、宗教歌曲等等。在众多的来源中,教坊、梨园对民间歌曲的借鉴和引用占有很大一部分。
崔令钦《教坊记》载教坊曲子三百二十四调,但这只是当时教坊曲子中的一部分。在这三百二十四调中,来源于民间歌曲或与民间歌曲有关系的曲子有:《阿也黄》《八拍蛮》《拜新月》《别赵十》《拨棹子》《采莲子》《采桑》《曹大子》《长命女》《长相思》《刺历子》《赤枣子》《措大子》《剉碓子》《带竿子》《得蓬子》《定西番》《杜韦娘》《断弓弦》《归国遥》《恨无媒》《何满子》《胡渭州》《胡相问》《化生子》《还京乐》《浣溪沙》《回戈子》《剪春罗》《劫家鸡》《静戎烟》《酒泉子》《看月宫》《离别难》《恋情欢》《缭踏歌》《柳青娘》《绿头鸭》《麻婆子》《麦秀两歧》《摸鱼子》《穆护子》《南歌子》《南乡子》《念家山》《破阵乐》《濮阳女》《七夕子》《羌心怨》《鹊踏枝》《山花子》《沙碛子》《山鹧鸪》《拾麦子》《送征衣》《苏幕遮》《踏谣娘》《叹疆场》《唐四姐》《同心结》《同心乐》《玩中秋》《卧沙堆》《武媚娘》《吴吟子》《乌夜啼》《遐方怨》《相駞逼》《杨柳枝》《杨下采桑》《夜半乐》《忆汉月》《忆赵十》《捻盐》《渔父引》《鱼歌子》《怨胡天》《怨黄沙》《镇西乐》《征步郎》《煮羊头》《竹枝子》《泛龙舟》《回波乐》《抛球乐》《倾杯乐》《望江南》《献忠心》《想夫怜》《虞美人》,共九十调,占所存曲调的百分之二十八。
梨园演唱的曲目称之为法曲。“从根本上说,法曲不是一种单独的音乐形式,也不是以某一种音乐形式为主吸收其他音乐形式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它是清乐、胡乐、俗乐、雅乐、道曲、佛曲等多种音乐形式的集合体。”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考证为唐代法曲的共二十四调,分别为:《王昭君乐》《思归乐》《倾杯乐》《破阵乐》《圣明乐》《五更转乐》《玉树后庭花乐》《泛龙舟乐》《万岁长生乐》《饮酒乐》《斗百草乐》《云韶乐》《一戎大定乐》《赤白桃李花》《堂堂》《望瀛》《霓裳羽衣》《献仙音》《献天花》《听龙吟》《碧天雁》《火凤》《春莺啭》《雨霖铃》等。其中来源于民间歌曲的有《倾杯乐》《破阵乐》《泛龙舟乐》《斗百草乐》《堂堂》等。《万岁长生乐》和《饮酒乐》的来源或为胡乐或为俗乐,如果将其来源看成是俗乐的话,源于民间歌曲的法曲曲调共有七调,占法曲所存曲调的百分之二十九。 教坊和梨园在曲目上表现出来对民间歌曲的借鉴和引用可以说是与民间歌曲最直接的联系。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音乐有密切关系。
虽说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所以纪大烟袋就说:“词萌于唐,而大盛于宋。”那是他只看到书本流传下来说的,因此局限“萌于唐”。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词最早流传于民间的根据,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很可能就是隋代的民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给词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它以充分,坚实的证据证明民间创作是词的最早来源。现经汇辑起来的敦煌曲子词共有一百六十多首(近人王重民辑有《敦煌曲子词集》),有令词、中调和慢词。它们大都作自唐玄宗时代直至唐末五代,可能还有玄宗以前的作品。其中除了五篇已经考知为温庭筠、欧阳炯、李杰等人所作,绝大多数的作者是无名氏。这些民间作品有的虽经文人的修改润饰(如《云谣集杂曲子》),但大部分仍保留着朴素、真率的民间风格。敦煌曲子词使我们看到了早在文人词兴起以前词在民间的盛行情况,看到了初期词在民间的发展和当时词体本身的成熟程度。中唐以后的文人词就是在民间词的基础上,吸取和运用了它们的成就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敦煌曲子词之外,唐崔令钦《教坊记》中的《曲名表》也是研究盛唐乐曲的一项重要资料。《曲名表》所载二百七十八曲(连大曲名共三百二十四曲),都是开元、天宝时代教坊乐妓习唱的调子。虽然教坊曲的来源较复杂,但我们依据曲名,可以看出很多曲调是来自民间的,例如《麦秀两歧》、《判碓子>、《拾麦子》等当来自农村;《渔父引》、《摸鱼子》、《拨棹子》等当来自水乡;《卧沙堆》、《怨黄沙》、《怨胡天》等当来自边塞军中。这样的民间歌曲在全部教坊曲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这个事实一面表明了民间歌曲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广的社会基础,一面也表明了它们在当时已经受到统治阶级的热烈爱好和广泛采用,把它们大量引进了为宫廷演奏的教坊。它们在社会各阶层的流传影响和吸引了文人们来参加曲调,曲辞的创作,推动了文人词的发展。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晚唐五代,文人词进一步确立,出现了词的专家与专集。如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词人,《花间集》收有他的词六十六首。《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选集,共收集了由十八个词人写的五百首词。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词独立成为一体,与诗并行发展。进入宋代以后,名家辈出,经历了词的繁荣时期,词的创作在苏轼、辛弃疾等大词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与发展。宋词得与唐诗并称,被后人尊为一代文学之胜。不过在这同时,民间词也随着被忽略甚至被埋没了。
③词的源头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音乐,民间曲子词与乐府诗都是它的源头。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从音乐方面说,词是燕乐发展的副产品。从文学方面说,词是诗乐结合的新创造。燕乐的兴盛是词体产生的必要前提,词体的成立则是乐曲流行的必然结果。乐府诗题,包括教坊曲、民间曲、外来曲、自度曲,如《水调歌头》《雨霖铃》等属于教坊曲;《卜算子》《风入松》等属于民间曲;《菩萨蛮》是由于女蛮国进贡,因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如菩萨一般,因此得名;而《暗香》《疏影》等属于自度曲。大多数情况下,曲调和词是同步的,但老词久唱则易生厌,于是在唱歌,跳舞时,根据不同的环境而改编的词曲(牌)便成为填词。
还有这么一种情况,本来是“短笛无腔信口吹”,放牛、牧马的人举横笛而吹,久而久之,也吹出了好听的调子,但没有词,没法歌唱。有的词人在听了之后,觉得曲调婉转,音色优美,就按照曲调试作一曲,然后流传了下来,于是也成为词牌。比如金人在饮牛马时的一首曲调,没有鼓乐伴奏,也不需要节板节拍,乐声极其悲壮,金兵统帅兀术特别喜欢这首曲,每当两军对阵之时,一听此曲,就斗志昂扬,鏖战不休。曹勋为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而出使金国,听到了此曲,甚是感慨,而由曲化词,以背景故事取名为《饮马歌·边头春未到宋代》:“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因此有了《饮马歌》词牌。
古人多认为词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近体诗。说词源自格律诗,那是不对的,只能说词受格律诗的影响很大,比如词谱用平仄而不用四声。为什么不源自格律诗呢?因为词是可唱的,曲子词和乐府诗也是可唱的,而格律诗一般是不唱而吟,因此词与乐府诗曲子词是一家,《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词便是乐府诗与曲子词结合或借鉴而形成的。词谱中有诗入词的,如五言四句、七言四句的,是较整齐的五、七言句,但这些诗都是唐朝朝廷上演奏的乐府诗,有历史的记载为证;又诗入词虽然有的可看作是格律诗的变式,但能做格律诗的正格的甚少。唐朝的乐府诗属于新古风范畴(汉魏晋是旧古风时代,南北朝开始进入新古风时代,其划界的标志就是四声八病说)。因此词与古风更亲近,与格律诗较疏远。再从句式看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有数可数的五言七言六言以诗入词的,只是局部情况,更主要的是配乐时需依曲调的长短曲折增减诗句的字数而成,它们句式灵话多变,所以被习惯叫做长短句。因此,词与古风是近亲,与格律诗是远亲。古乐府及近体诗之可歌者大都是先作诗,后配乐;而词则是先有曲调,再按调谱填词,其长短有固定格律。而且按乐填词现象在隋唐以前就出现,比格律诗早多了。南朝梁武帝有《江南弄》七曲,同时的沈约有四曲,萧纲有三曲,体裁完全相同。可说是词的滥觞。词与乐府的区别还在于词所配合的是新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