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9|回复: 0

[经典释文] 《孟子·离娄章句》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472

帖子

2791

积分

首席版主

晴耕雨读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26
贡献
598
金钱
106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8 23: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离娄章句》
7.1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解:
①离娄:《庄子》作“离朱”,相传为皇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公输子,名般(般,一作“班”),鲁国人,因之又叫“鲁班”。大概生于鲁定公或者哀公之时,年岁小于孔子,而长于墨子。为中国古代之巧匠,曾为楚惠王制造云梯,欲用来攻打宋国,墨子止之。其人事迹散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诸书。
②师旷:晋平公的太师(乐官之长),为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其事迹散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中册第1206页、襄公十八年中册第1239页、襄公二十六年中册第1370页、襄公三十年中册第1487页、昭公八年下册第1704页》、《礼记》、《国语·晋语八第》及周秦诸子,《韩非子·卷十五·难一第三十六第386页》。六律:指阳律六而言,它是太蔟、姑洗(音险)、蕤宾、夷则、无射(音逸)、黄钟。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之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即依以为准则。分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合称十二律。五音:中国音阶之名,宫、商、角()、徵、羽。宫相当于do,商相当于re,角相当于mi,徵相当于sol,羽相当于la。
闻:声誉。去声(wèn):音问《韵会》声所至也。《诗·小雅》:“声闻于天。”法。取法,后世楷模。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大雅·假乐》。
揆(kuí):《尔雅·释言》:“揆,度也。”本意是测量方位。《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韵部:纸。
⑤“天之方蹶,无然泄泄。”——上天正在动,不要这样多言。引自《诗·大雅·板》。泄(yì)泄:通“呭呭”,妄加议论。泄(yì)泄:犹“沓沓”也。《说文》:“沓,语多沓沓也。”沓,通作“誻”,“誻誻”:多言貌。
⑥非:诋毁。
7.2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①;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②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③,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④此之谓也。”
注解:
①至:则也。《说文》:“则,等画物也。”《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②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
③幽厉:周朝有幽王、厉王。《逸周书·谥法解》云:“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杀戮无辜曰厉。”可见“幽”“厉”皆为恶谥。
④殷商有一面离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诗·大雅·荡》
7.3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注解:
①强:勉强。上声。
7.4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注解:
①反其仁: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是否足够。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任何行为没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
7.5孟子曰:“人有恒言①,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注解:
①恒言:口头话。
7.6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①。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注解:
①巨室:赵岐注云:“巨室,大家也,谓贤卿士大夫之家。”此之谓“君子之德,风也。”
7.7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①;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②’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④”
注解:
①役:役于,被……役使。
肤敏:德行美好,行事敏捷。
③仁不可为众也:仁德的力量,不能拿人多少来计算的。
④引自《诗经·大雅·桑柔》。谁能不以炎热为苦,却不去沐浴?
7.8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解:
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安,无动于衷。眼见别人危难而无动于衷,利用别人的灾难来取利;把荒淫暴虐这些足以导致亡国败家的事情当做快乐来追求。
沧浪:卢文昭《钟山札记》云:“仓浪,青色;在竹曰苍筤,在水曰沧浪。”
③出自《尚书·太甲》。
7.9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①,所恶勿施,尔也。②”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注解:
所欲与之聚之:“与”字可以看为动词,则“与之”、“聚之”并列,当理解为“给与他们并为他们聚积”。然王引之《经传释词》云:“家大人曰‘与’,犹‘为’也,‘为’读去声。‘所欲与之聚之’,言所欲则为民聚之也。”后者可从。
②尔也:如此罢了。尔,如此;也,同“耳”。
③走圹:走,旧读去声。圹,通“旷”,旷野也。
爵:通“雀”。鹯(zhān),猛禽名,即鹞鹰,亦称晨风。似鷄,青黄色,食鸠、鸽、燕、雀。《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鹯视狼顾:谓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馀辈,其馀锋捍特起,鹯视狼顾,争为枭雄者,不可胜数。”李善注:“《淮南子》曰:鸱视虎顾。《盐铁论》曰:无鹿骇狼顾之忧。”
⑤三年之艾:赵岐注云:“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
⑥《诗经·大雅·桑柔》。“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灭顶罢了。”
7.10孟子曰:“自暴者①,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②。言非③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③,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解:
①自暴(bào):《朱熹集注》云:“暴,犹害也。”自弃
②有言、有为:有善言,有所作为。均应该看做固定词组,“有为”常见于《孟子》。亦作“有行”,如《万章下》“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9.9)。
③非:以为不是。《朱熹集注》云:“非犹毁也。”
④居仁由义: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赵岐注:“言志之所尚,仁义而已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张文潜言:‘王中父诗喜用助语,自成一体。’予按,韩少师持国(韩维)亦喜用之,如……‘居仁由义吾之素,处顺安时理则然’。”
7.11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7.12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解:
①获于上:这几句也见于《礼记·中庸》。郑玄注:“获,得也。”《朱熹集注》:“‘获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
②获于上有道:要获得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
③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所以诚是自然规律。
④至诚而不动者:至诚,极忠诚,极真诚。《管子·幼官》:“用利至诚,则敌不校。”至诚乃古儒家指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朱熹集注》:“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
7.13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①吾闻西伯善养老者。’②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③,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④?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⑤,必为政于天下矣。”
注解:
①盍(hé):“盍”是“何不”的合音。《玉篇》:“盍,何不也。”盍簪,亦作“盍戠”。《易·豫》:“勿疑,朋盍簪。”王弼注:“盍,合也;簪,疾也。”陆德明《释文》:“簪,虞作戠。戠,丛合也。”孔颖达疏:“群朋合聚而疾来也。”后以指士人聚会。唐杜甫《杜位宅守岁》诗:“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盍归乎来:来,语助词。
②作兴:兴起,崛起。赵岐注好似朱熹集注。养老者:赡养老年人。
③大老:最有声望的老人。
④其子焉往:他们的儿子还有哪里可去呢?
七年之内:见7.7“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
7.14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注解:
①引文见《论语·先进》。详细请参看《左传·哀公十一年·11.7》。
②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此句似乎有讹误。“率禽兽而食人肉”可能是其本义。
③善战者:孙吴之辈。连:纵横,苏秦、张仪之类。
④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李悝尽地力,商鞅开阡陌。孟子认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真心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更多的盘剥。辟草莱:开垦荒地。任土地:分土授民。
7.15孟子曰:“存乎人者①,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②;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③。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④?”
注解:
①存:察也。《尔雅·释诂》云:“存,察也。”
瞭(liǎo):眼珠明亮。
mào):眼睛失神,看不清楚。《说文》:“眊,目少精也。”
廋(sōu):从广,叟声。广(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本义:隈曲处。《玉篇》:“廋,隐匿也。”本字为廀。
7.16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①。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②,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注解:
①夺人:掠夺他人。
②顺焉:顺从自己。
7.17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解:
①淳于髡:姓淳于,名髡,齐国人,曾仕于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之朝,事迹散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荀列传》、《史记·滑稽列传》。
②权:《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云:“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变通之意。
7.18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注解: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一忿怒,那反而伤感情了。夷:《易·序卦传》云:“夷者,伤也。”
②责善:劝勉从善。《孟子·离娄下》:“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7.19孟子曰:“事①,孰为大?事亲为大;守②,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③,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④,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注解:
①事:侍奉。
②守:守护。
③徹:形声。从彳(chì),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
④曾皙(点)→曾参(子舆)→曾元(事迹见《礼记·檀弓》)
7.20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①,政不足间也②;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注解:
①适:同“谪”。赵岐注云:“时皆小人居位,不足过责也。”
②间:去声,非也。非议。
③格:纠正。君心之非:君主的不正确的思想。
7.21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①”
注解:
①有料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7.22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7.23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7.24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注解:
①子敖:为王驩之字。
②昔者:昨天。往日;从前。《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孔颖达疏:“据今而称上世,谓之昔者也。”唐韩愈《赠崔立之》诗:“昔者十日雨,子桑苦寒饥。”昔者:昨夜。《晏子春秋·杂下四》:“有枭昔者鸣。”
7.25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①。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注解:
①哺啜(būchuò):亦作“哺歠”。饮食;吃喝。亦作“餔歠”。朱熹集注:“餔,食也;啜,饮也。言其不择所从,但求食耳。”
7.26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②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注解:
①赵岐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仕禄,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②告:禀告父母。
7.27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7.28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①,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②,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注解:
草芥:草和芥。常用以比喻轻贱。
厎():柔石。厎之引伸之義爲致也、至也、平也。豫,乐也。
8.1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①。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②,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③,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④”
注解:
①诸冯,负夏,鸣条:已不可考,可能都在今山东境内。
②毕郢:即毕程。刘台拱(1751~1805)《经传小记·释毕郢》云:“毕者,程之大地名也;程者,毕中之小号也。”程,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二十一里。
③若合符节:符、节,皆为信物,原料有玉、角、铜、竹之不同,形状也有虎、龙、人之别,随用途而异。一般是可剖为两半,各执一半,相合无差,以代印信。
④揆:度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无不同也。
8.2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①。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②;十二月,舆梁成③,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④,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解:
①溱洧(zhēnwěi):溱水与洧水,在今河南省。《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②徒杠:小橋謂之杠(jiāng)。段玉裁《说文注》:“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大而陂陀(陂陁pōtuó)者曰桥。”
③舆梁:能通过车辆的桥。
④行辟人可也:鸣锣开道就行了。古代上层人物出外,前有执鞭者开道,犹如后代鸣锣开道。
8.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解:
①见《仪礼·丧服篇》。
②谏行言听:谏,他接受照办了;建议,他听从了。
③又先于其所往:又事先派人到他要去的那个地方做一番布置。
④然后收其田里:才收回他的土地房屋。
⑤搏执之:捆绑起来。
⑥又极之于其所往:他去到一个地方,还想方设法使他穷困万分。
8.4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8.5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8.6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8.7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注解:
①《朱熹集注》云:“无过不及之谓‘中’,足以有为之谓‘才’;养,谓涵养熏陶,俟其自化也。”中,就是道德品质很好的人;才,指的是有才能的人。
②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所谓的好,所谓的不好,他们中间的距离也相近得不能以分寸来计算了。意思就是说:彼此差不多了一样了,分不出好坏了。
8.8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9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8.10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①”
注解:
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8.11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8.1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13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8.14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注解:
①君子对学问的追求须依循正确的方法,不断前进,以达到精深的境地,就是要求他自己体悟得来。
8.15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8.16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8.17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①”
注解:
或曰:“天下之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不祥之实。”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阙文焉。
8.18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注解:
①混混:即“滚滚”。
②科:赵岐注:“科,坎也。”
③是之取尔:即“取是尔”之倒装形式。
④声闻过情:声誉超过了实际情形。
8.19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8.20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①,望道而②未之见。武王不泄迩③,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④;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解:
①伤:民已安矣,而视之犹若有伤。
②而:《朱熹集注》云:“而读为‘如’。”道已至矣,而视之犹若未见。
③泄:赵岐注云:“泄,狎;迩,近也。”
④四事:即以上四件事。
8.21孟子曰:“王者之迹①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②: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③”

注解:
①迹:乃“遒”之误。遒人,以木铎记诗言。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杜预注:“遒人,行人之官也……徇于路,求歌谣之言。”
②一也:都是一样的。
③孔子说:“《诗》三百篇寓褒贬之大义,我在编写《春秋》时便借用了。”孟子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孔子编著的《春秋》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史书,与前面提到那些不一样。
8.22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8.23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8.24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耳,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①而后反。”
注解:
①乘矢:韦昭注曰:“乘矢者,矢四枚也。”
8.25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8.26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①。故者以利为本②。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③。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注解:
①性:人性,本性。故:过去之事迹。天底下讨论天理人性,就是根据过去的事迹来推求罢了。
②利:《朱熹集注》云:“利犹顺也。”过去的事迹以顺其自然为基础。
③凿:穿凿附会。之所以不赞成使用才智,就是为了免于穿凿附会。
8.27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言,孟子独不与言,是简也。①”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②,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③,子敖④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注解:
①简:简慢,轻忽怠慢。《管子·八观》:“禁罚威严,则简慢之人整齐。”《吕氏春秋·孝行》:“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
②历位:跨过位次。
③行礼:以礼行事。
④子敖:即右师王驩。
8.28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②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③?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于禽兽又何难焉⑤?’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解:
①横逆:横,读去声。《朱熹集注》云:“横逆,谓强暴不顺理也。”
②自反:躬身自问,扪心自问。
③此物奚宜至哉:物:事也。这样的事儿为什么会来呢?
④则与禽兽奚择哉:《朱熹集注》云:“奚择,何异也。”
⑤又何难焉:难,去声。不足与之校也。不值得与禽兽一类较真。
8.29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注解:
①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这是对大禹、后稷而言,他们处在太平盛世,急切地去解决此类问题符合他们的身份。
②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这是对颜回而言,他身处乱世,没有必要以那么急切的样子去解决此类纠纷,不去理会是正常的,去急切地解决反而令人不解的。
8.30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①,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②,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③,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④。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⑤,终身不养焉。其设心⑥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而已矣。”
注解:
①匡章:齐人也。通国,全国人。礼貌,敬之。
②戮:羞辱。
③好:去声。很:狠。很为本字。
④责善:朋友当相责以善,父子行之,则害天性之恩。贼,害也。
⑤出妻屏子:屏,音丙(bǐng),摈弃。
⑥设心:用心;居心。

8.31曾子居武城①,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②,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③;寇退则反,殆于不可④。”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⑤,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去,君谁与守?”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注解:
①武城: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九十里。
②无寓人于我室:别让人住进我的房间。
③民望:老百姓的榜样。
④殆于不可:殆,近也。恐怕不可以吧。相似的句式见《礼记·檀弓下》:“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⑤负刍之祸:有叫负刍的人作乱。

8.32储子①曰:“王使人瞷夫子②,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注解:
①储子:齐人也。齐闵王时可能为相。
②瞷(jiàn):窥视,偷看。
8.33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①,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②,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③。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解:
①施:通“迤”,尾随。
②讪:咒骂。
③施施:赵岐注云:“犹扁扁,喜悦之貌。”骄:耍威风,摆架子,摆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5 12: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