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01
注册时间2019-5-17
威望2954
金钱10084
贡献4963
金牌会员
 
威望- 2954 点
贡献- 4963 次
金钱- 10084 枚
|
欧洲一瞥:梵蒂冈
一、
经过安检,便踏入了梵蒂冈。在欧洲的八国考察,只在三个国家被安检,一个是降落荷兰出阿姆斯特丹机场,再一个是进入梵蒂冈,另一个是从巴黎机场返航北京。
知道梵蒂冈很早,是在上个世纪的1965年。那时我读小学5年级,与同学查字典时,突然对各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发生了“兴趣”,这“兴趣”的结果是,让我对自己祖国的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很感自豪,也记住了当时世界拥有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苏联,有2100多平方公里,横跨欧亚。而最小的,就是梵蒂冈,只有0.44平方公里,1000零几个人。高我三个年级读初二的老舅还在课余时间“辅导”了我,说梵蒂冈全国只有4名警察,踢足球一脚就可以把球踢到国外去。
进入梵蒂冈就是迈进了圣彼得广场。我特别注意看了一下,这里没有足球场。在寸土寸金已至百万金的梵蒂冈,不可能把宝贵而仅有的土地让给体育,让给娱乐和玩耍,这里只能让位宗教,容纳信仰。老舅当年的辅导有错误。
圣彼得广场是梵蒂冈城国的重要组成之一,另几处是宫院、教堂、西斯廷礼拜堂、博物馆、邮局、电台和火车站。
梵蒂冈虽小,但五脏齐备,一应俱全。
梵蒂冈并不因为国土面积小而小家子气,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应该阔绰。为了一个广场可以耗用全国七分之一的土地,他们很明确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个并不算小的广场,长约300米,宽约200米。
广场的西端是圣彼得大教堂。大教堂坐西向东,有两排廊柱从大教堂的左右侧垂直平行向前延伸,两侧廊柱在150米处变为内凹外凸的孤线。看大教堂和广场,就像一个巨人向前平行伸开手臂,手心相向,手掌微弯,呈“环抱”形状。单看广场,则很像“中国信合”的社标。广场东端与意大利的罗马城相接,虽然是国与国接壤,但没有高墙,没有铁网,没有任何障碍物,只有一条油漆线划地为界。在这里,用一句我信仰耶酥的爷爷早年说过的一句话来表达最恰当不过:“上帝居住的地方是不设防的”。
广场两侧的廊柱为大理石构造,高20多米,每侧廊柱都为双层,廊柱上方是3米多高的理石质地的圣人雕像,不经意望去好似天神正在降临。
广场中央立有一来于埃及的方尖碑,其上刻有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
高大的廊柱,古老的方尖碑,耸峙的雕像,考究的广场,不但让人感到雄伟恢宏,大气磅礴,还同时给人一种神秘典雅、恍如天国的感觉。而尤其广场内不知设于何处的音响,一个女高音正在夜莺般的咏叹着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里的《今夜无人入眠》,地道的意大利美声!当歌声进入结尾回环咏叹递进升高像哥特式建筑那若干尖塔一样直入云霄的时候,她的声音圣洁、华丽而辉煌,整个广场都在回荡共鸣。我的大脑皮层愉悦而亢奋,仿佛置身天国聆听天赖,视觉和听觉在这种冲击下身心被强烈震撼。
二、
圣彼得大教堂已经在我面前了。
这是一个在最小的国家里耸立着的全世界最大的教堂。
走进教堂,空间阔大无比。长有近200米,宽有100多米。天棚,应该说是“天穹”,因为是倒锅形,又很高,有100多米,感觉高远辽阔。孙博士说,大教堂能容纳2.5万人。
大教堂到处是立柱,是雕塑,是铜饰,是彩画。珠光宝气,金壁辉煌。 教堂祭坛很惹眼,祭坛之上是青铜华盖,由四根螺旋铜柱托起,有五六层楼高,所用材料据说是从罗马神庙挪过来的。
圣彼得宝座更令人炫目,由卡洛西国王赠送的木椅镶在镀金铜座上,铜座有四个铜质的圣师簇拥,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拿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堂的三重冠。宝座上方是硕大的光轮,一只圣灵信鸽与天使一起飞悬在金光四射的云雾中。
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装饰,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两个独一无二,与梵蒂冈世界天主教中心的身份是相称的。一个于物质在世界上占有可能是最少的国家,却在人的精神上处于某种程度上的统治地位,这是什么力量使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三 、
宗教是排他的,因为信仰是排他的。排他的宗教排的是思想的异端,对于艺术,宗教是宽容的。 在梵蒂冈教廷,艺术不仅被容留,还得以在个性化和自由化的氛围下生长。
先来看米开朗琪罗。
作为画家、雕塑家、诗人和建筑师的米开朗琪罗,他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在文艺复兴时期被人们并称为“欧洲三杰”。在崇尚艺术的时代,他们三人的名气要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大作家、大诗人和其他别的领域的杰出人才。
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青春英俊的《大卫》,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但其实让米开朗琪罗功成名就的,是在戒律森严的圣彼得大教堂的那段时日下的勤奋而辉煌的劳作,这可能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很多作家抱怨创作不自由,把出不来大作家、大手笔,得不到诺贝尔奖归咎于创作环境。米开朗琪罗在中世纪教会下的脱颖,鲁迅在旧中国的白色恐怖下的“出关”,该作何解释呢?
米开朗琪罗的才华,在凡蒂冈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先是圣手一挥,把他天才的设计——一个42米直径的圆拱顶置于135米高的高空作为教堂的房顶,这种房顶此后成为风靡罗马的标志性建筑。 然后恭敬的捧出《圣殇》,震动罗马。
《圣殇》是圣母的雕像,圣母创作是西方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热衷的主题。米开朗琪罗的圣母与众不同,不但把圣母塑造得人性化且细腻逼真,更把圣母表现的格外年轻美貌。我在文革初期看过爷爷藏在柜子底层的圣母画像,是印刷的。画中有圣母,也有带翅膀的小天使,画面色彩艳丽。当时感觉新鲜、神秘,但也觉得圣母形象有些简单,就像中国年画“年年有余”中大胖小子骑着鱼的那种人物勾勒。《圣殇》的成功,应该说完全在于创新,可以套改江泽民同志的话来结论:艺术的灵魂在于创新。 如果说在大教堂米开朗琪罗展示的是他雕塑方面的才能,那么在礼拜堂,米开朗琪罗表现的则是他的绘画天赋。
在礼拜堂,米开朗琪罗可没有了在大教堂的洒脱。他身处18米高的画架,仰头面对天顶(天棚)作画,整整5年,画了400多个人物。画完这幅《创世纪》,他已经不习惯平视,37岁的年令憔悴得近乎一个老人。艺术是需要投入的,投入的是心血。天才不仅需要创新,也离不开勤奋。
《最后的未日》是米开朗琪罗60岁时的创作,6年创作中活动范围没有超出壁画范围。在这幅画中,米开朗琪罗一如继往地展示了他艺术创新的勇气,他把近百个人物都以裸体来表现。这种勇气被司礼官赛萨特所妒忌,他在教皇面前说米开朗琪罗坏话:“这样的作品只配挂在洗澡堂或小酒馆里”。教皇听了赛萨特的谗言,下令一位画家把壁画上的所有裸体者都着上遮羞布,后来这位画家被称为“兜裆布画家”。米开朗琪罗对搬弄是非的赛萨特很生气,他在壁画中把赛萨特画成了地狱判官的形象,又让毒蛇缠住他的腿。赛萨特又去教皇面前告状,教皇这次很幽默:“要是米开朗琪罗把你弄到监狱里,我还有办法把你救出来,但他已把你投入地狱里了,我就无能为力了,那地方是没有办法去救的呀!”
再来看拉斐尔,拉斐尔的作品在博物馆。
拉斐尔15学画,37岁病逝。20余年的创作生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丰硕成果,拉斐尔无疑是天才。天才得靠作品说话,但只拿两件就足够了。一件是壁画《圣礼争辩》,第二件是壁画《雅典学派》。
《圣礼争辩》表现了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和圣徒们讨论圣典仪式的场面,歌颂了天地人神之间的协和。
《雅典学派》几乎集中了所有希腊文明的哲人,每个人的姿态都有着特有的个性特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站在众贤哲中心,前者以手指天,是在说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后者用手指地,在表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研究的课题。两种手势表现了两个人哲学主张的各异。在他们的周围,苏格拉底与一位学者辩论;赫拉克里特倚在石桌前沉思;毕达哥拉斯正演算教学;欧几里德在给学生们讲几何;崇尚自然的欧弟根干脆就躺在了台阶上…… 用最典型化的环境表现最宏大的题材,用最生活化的细节揭示最伟大先哲的思想个性,这就是拉斐尔的天才之处。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基本功要有,技巧也固然重要。但面对生活要有思想,要善于捕捉题材,要有一定的创造力。没有这些,不会成为艺术家,只能是个工匠。
拉斐尔被葬在罗马的万神殿,而且是被排在“第一”的位置,在他之后,才是国王。
四、
梵蒂冈全名梵蒂冈城国,地处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西北角,台伯河右岸。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成立于1929年7月。
梵蒂冈是天主教的世界中心,教皇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领袖,教皇在梵蒂冈拥有神权、立法权和司法权。
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是基督教的一派,与正教、新教同为基督教的三大派系。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传为耶稣创立。基督教在罗马兴起不久即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主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西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主以罗马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公元1054年,东西两派公开分裂,罗马西派强调“普世性”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希腊东派强调“正统性”自称“正教”。16世纪兴起宗教改革运动,在罗马“公教”即天主教中又分出一支,称“新教”。
基督教最初传入我国是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而后又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明万历年间再度传入。18世纪初康熙54年,沙俄正式派遣俄罗斯正教传教士团来我国。 在我国的基督教为“新教”,也叫“耶稣教”。
基督教在创立之初,一直受罗马帝国压迫迫害,又因为信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有强烈的反压迫倾向。从公元2世纪始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利用,公元4世纪被定为国教,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主教遂成为西派教会领袖,而后又形成了教皇体制,拥有神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在长达11个世纪的中世纪,基督教中的天主教在西欧很多国家拥有统治权,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哥白尼的“日心说”遭遇以及科学家布鲁诺、伽利略的获罪,都是在教会统治下发生的事件。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的权力大大削弱。19世纪下半叶,罗马爆发反抗教皇政权的人民起义,意大利国王进驻罗马统一意大利,教皇被迫退居罗马城内的梵蒂冈并与意大利签订条约,最后偏安一隅成立梵蒂冈城国。
为纪念过去影响末来,梵蒂冈教廷设有“圣年”,开始规定为100年为1圣年,后来觉得太长改为50年,以后又改为25年。
2000年,是“圣年”。我们到梵蒂冈的那一天正巧赶上梵蒂冈搞“圣年”活动。 广场到处是教徒和游人。教徒是从世界500多个教区赶来的,他们或坐在木椅上,或席地而坐,有10几万人。
没问孙博士,那“圣年”活动应该叫什么,姑且叫“圣典”吧!“圣典”之前,教皇乘敞蓬吉普车与广场的教徒们近距离接触。敞蓬吉普车缓慢地穿行于会场的过道,教皇一身黑袍,头发银白,面色红润,站在轿车上向教徒挥手致意。教徒们热烈回应,嘴里喊着什么,还纷纷站起来。教皇所到之处,欢呼声便如潮响起,人群便一阵涌动,有的在拉教皇的手,有的在向教皇挥手,有的跟在车后边跑。教皇的卫士也围随在车辆两侧和后侧跑,边跑边维持秩序。卫士有便衣,有穿卫士服的。卫士服很怪,颜色由橘红、天蓝和鹅黄三种颜色组成。 我问孙博士,梵蒂冈有多少警察?孙博士说,不叫警察,叫教廷卫队,有100多人。 哦,不是“4名警察”?!老舅当年的这个“辅导”又不够准确。
从公元1世纪到21世纪,基督教已经走过了2000年的历程。除了中国的儒法道文化和佛教、伊斯兰教,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团体能流传这么久远,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基督教已经失去了中世纪的鼎盛,但目前在全世界仍有500多个教区,10几亿信徒。
从基督教的发生发展过程再联想佛教和伊斯兰教,我们先不去讨论它们科学与否,只从“过去时”的“存在”这个角度去看,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显示出恒久信念和旺盛生命力的,除了中华文明,还真的只有宗教了。 (2001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