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1-12-31 13:52 编辑
要尽量贴近字面意思先学会剥皮,以便控制太多引申,待看清了精确表达的是什么,再去想有什么意义,这样才避免主观解读,既不失欣赏,也对学写诗直接有益,一定要记住,写诗的人看诗,跟不写诗的人看诗,不能一个层次,也不是同样的角度和作用。 这首诗,语言和意思都很简单通畅,不能在字面上做过多解读,实际你如果不加上自己的东西,也没法过多解读。语言仅仅是皮,如果解读的皮越多,反而不利于看见内在,也不利于弄清语言和内在的联系,结果倒不利于解读更深层含义。 所以,看一首诗时,皮越难懂,里面越无物,反之皮收得紧,简洁明了,里面才好呈现坚实的干货,不然里面即使有干货,也是被臃肿的皮,搞得松散如支离破碎的,既等于货没边没沿,也等于皮没有包裹力,这解读起来就没意思了。 如此若懂得反思,不就知道诗该怎么写才是好了吗?学诗写诗的能力和经验就是这么来的,故不能跟不写诗的人那样,来看一首诗。像不管不顾,凭感觉,凭套路,凭想什么来路就什么来路,这些做法,非但不是好的解读和欣赏,也联系不到写诗。 写诗的人必须瞄准实践来看诗。如这首诗,首联“书中公式出何焉,推导方能使见天”,是说学生上学时看到的“书中那些公式,是怎么来的呢?只有会推导才知道怎么回事”。这就揭出了,什么都离不开产生过程和其中的道理,由此说明道理比死的知识更重要。 换一种说法就是,用写诗表达这层意思,有千种说法,我选择了我最熟悉的生活,就是从教与学,来看道理和知识的联系,并用这种生活里的语言表达出来。 次联“算理一通明算法,机关不破失机缘”,这是一句用来承,一句用来递进,承是为了展开,递进是为了与后面的联系,其中出句是说具体的数学问题,用我最熟悉的语言,裹着的是必须遵循的规律、做法和经验,对句则由此展开,引申到普遍现象,属于从一个规律推出另一个规律,反映的是“万事一理”的人间常识,也是对现实的概括和寓意。 由这两联可知,什么叫反映生活,怎么反映生活,以及什么是熟悉的生活,什么是生活中的语言,什么是自己的语言,并且该用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语言,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人诗合一,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有效表达,懂了这些,也就能分辨和避免“就诗论诗”或“为写诗而写诗”。 有了生活,语言定然也是自己的,就有了“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的效果,接下来更有了“千杯万盏会应酬”的资格。像颈联“摘花主义图功利,至简念头哗圣贤”,这是对急功近利的揭露,用的是我自己固有的,随处可见诸的,习惯性语言模式和个性表达方法,带着别人夺不走的烙印和独特的意思。 或者说,有了前两联反映出的生活和氛围,对道理的关注,对现实的敏感等,来做基础,这一联才可引开去,继续对不合理现象进行讽刺和鞭笞,意思是“功利主义好摘花,不愿意多探索,多付出,老想省略过程,用‘至简’偷换‘大道’的概念,让老子等圣贤们都不得不愕然。” 据此,一切铺垫已经成熟,末联“凡好无端空好看,舍根求末想当然”,就可对所有观察到的类似现象下结论,意思是说“任何空中架屋都是表面好看,其根子都是舍本求末想当然造成的”,这表达是对一切站不住脚的做法的强烈否定,无非这个意思是以什么样的语言结构,组成诗句罢了。 我说的这些,既兼有解读和欣赏可以因人而异无限引申的原点,也有写诗在创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和思路,也是这样,才反映了写诗的人和不写诗的人,在如何看诗上,有什么不一样。 不知说这些,你会怎么体会,不管怎么体会,也要学会这么体会,不然就不是实践论,待体会成熟了,合理了,才好组织语言,把体会说出来。 如此看诗,才能反映出从实践学诗读诗解诗,反映出写诗的人重视实践真功夫,而非不像个写诗的人,落得自证写诗也注定不咋样,不外乎靠一点摸不着北的知识和见识,就下笔算作写诗了。几句,---- 写诗千万莫蒙人,制假最终难是真。手上热衷浮打扮,心头暴露满嶙峋。 除伤顿作当前要,饰病岂堪求弄神。生活本来无不在,望空架屋一场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