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1-9-12
威望35
金钱125
贡献72
中级会员
 
威望- 35 点
贡献- 72 次
金钱- 125 枚
|
关于平水韵字的读音
题目可能辞不达意,但将就一下吧。
平水韵字的读音用的是反切法,当然其他字也是,如:一东,德红切。二冬,都宗切。三江,古双切。七阳,与章切等。后人(现代人)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是历史的进步,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无多大问题,但在给平水韵字的注音上就出现了大问题。
首先,拼音不能标注入声字。入派四声,没有了。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字的读音。如:白,属于入声十一陌,搜韵的平水韵表注音为 拼音:bái 韵部:陌。是读阳平么,肯定不是,怎么读,不知道。这给人产生了误解,对初学平水韵者,危害甚大。
其次,拼音只标注现在的读音。如:听,平水韵分属下平九青和去声二十五径,平去通用。但搜韵平水韵表的多音字辨析:
聽 青韻,平声 (tīng):径韵同。
聽 径韻,去声 (tīng):青韵同。
注音为:拼音:tīng 韵部:青、径。
听字不论是平声,还是去声,在拼音中都读(tīng)。为什么?因为普通话中,听字已经没有去声的读音了,只读阴平。也读不出去声来。
诗句:推窗听鸟声。如果你理解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那听就是仄声。如果你理解的格式是:平平平仄平,那听就是平声。怎么理解都可以,怎么读也行。读不出仄声,就要多向古人学习。
第三,注音不规范,或矛盾。如望字,平水韵分属下平七阳和去声二十三漾,搜韵的平水韵表有多音字辨析:
望 漾韻,去声 (wàng,wáng):阳韵同。
望 阳韻,平声 (wáng,wàng):漾韵同。
这是对的,但用拼音注音却是:拼音:wàng 韵部:阳、漾。没有了阳平的读音,因为普通话中望字没有阳平的读音了,读不出阳平来。如果望字硬读阳平,会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这是义同音不同的字,至于字同义不同音又不同,拼音注的更乱。特别是对初学平水者,有的让人明白,有的让人糊涂。还不如不看拼音,只看韵表。
用拼音作为理解押韵的一种工具,简单明了,可以理解。用拼音学习理解平水韵,则是本末倒置,因为平水韵与汉字拼音没有任何关系,非要拉郎配,则漏洞百出。平水韵的平声是平水韵表中的上平声下平声,而不是汉语拼音的12声,平水韵的仄声是平水韵表的上去入声,不是汉语拼音的34声。
平水韵表本来是没有拼音注字的,有的一个韵部的字韵母是基本相同的,有的一个韵部的字韵母则是大不相同的,这是古人在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后出现的问题,大多数韵部的合并是合理的,个別韵部是硬凑的,或者是编辑人自己(或局部地区)的感觉,而可能不是一个全国的读音,至少它不像陆法言编《切韵》时,聚集了当时隋朝8个顶尖音韵人物的集体智慧。
用平水韵写诗,押韵用一个韵部中的字,不论现在或过去的读音如何,都可以用。如杜甫的《早花》:
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平水韵合律。中华通韵则梅催不押韵,一字出律,新韵也是如此。现在读起来,来开,与梅催不押韵,但平水韵中四字均属十灰。杜甫,当然不会用平水韵写诗,该是用《唐韵》吧,但《唐韵》失传了,只能从《广韵》上探一究竟。灰第十五,呼恢切,下注咍同用,而咍第十六是呼来切。恢,拼音:huī 韵部:灰。来,拼音:lái 韵部:灰。从汉字拼音的观点来看,还是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灰与咍的合用,造成了来开与梅催成了一个韵部了。
有人说《广韵》分韵过细,太碎,有的韵太窄,不能写诗,所以要合并。这只是理由之一。王力先生说,唐人已经难分江阳,支脂之了。江韵窄,却不与阳韵合。支脂之并不窄,却合了。到底怎么回事呢?王力先生没弄明白,別人可能更不明白。
今人用平水韵写诗,当然最好用与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韵字,用来开,就不要用梅催,诵读起来押韵的感觉更好一些。但这就造成一些韵部韵窄字少,或为死韵,此为用新韵者所微词。但用平水韵也有天然的优势,就是有些词组的平仄按平水韵使用更合理一些,如天蓝云白,平平平仄。梅兰竹菊,平平仄仄。高风亮节,平平仄仄。用新韵则不行,白,竹,菊,节成为平声字了。平水韵中,梅兰竹菊可对春夏秋冬,新韵则不行。当然有时词组的使用,用新韵表达更好,那就使用新韵写诗。所以国家提倡“倡今知古,求正容变”是有道理的。
格律诗词讲究的是节奏,押韵和对仗。平仄交替的节奏感给人一种音韵快乐的美感。用平水韵写的诗,有时用普通话诵读,就失去节奏感了,如句:龙风学习求中正,平水韵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汉语拼音是,平平平平平平仄,普通话读起来就缺乏节奏感。怎么办?要么换学习二字,要么重新写別的句子,要么在心里默认这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因为学习两个入声字读不出入声来。
是不是因为普通话读的不押韵就没有美感了呢?也不是。有些不押韵自由诗,人家读的仍然气势恢宏,听的照样津津有味。杜甫的《早春》来开转梅催,没有什么障碍。柳永的《雨霖铃》从“骤雨初歇”到“兰舟催发”,发字也很有气势。
实际上,写诗与诵读是两回事。如果一个人的嗓子坏了,不能吟诵了,就不能写诗了么?显然不是。不能吟诵,还有心声。脚踏真今,思追虚古,这大概是平水韵仍然引人的原因之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