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0|回复: 5

吴体诗探析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1-12-8 23: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1-12-9 09:31 编辑

。。。
吴体诗探析(34首268句)2021.12.08
从搜韵网上查得诗题上标有“吴体”之诗,经甄别得33首,除一首七言绝句外,均为七言律诗。另加杜甫“愁”一首,共计34首。
。。。
《杜甫集》卷十八有《愁》诗一首,杜甫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
这是目前“吴体”一词所见最早记录。
究竞什么是“吴体”呢?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参见附录刚刚先生文章。
。。。
雨梦个见:
吴体属拗体七言律诗。或认为古风者,实大谬也。去谈古风不合近体,杜公何必自注为吴体呢?唐人诗中吴体甚多,方回认为杜甫有19首,只选有自注为吴体的诗一首,为免他人责:这是何家格律?
非吳筠体;
非吴地方言诗;
非因修辞与正体不同;
吴体与正体最主要的特征是选用句式的区别。
乃变体诗大集结也。
。。。
律诗是由律句构成。律句分为正律句和拗律句,律诗也允许少量的非律句入诗。
分析句式以五言最好。
唐人正律句要求二四不同,(即不能失替),不允许下三同声。未言一三,即一三俱可不论。依此推论孤平孤仄均不犯忌。认为不确者可引唐人诗论提出反证。
除此则均为拗句。
拗句中之非律句为唐人诗中刻意规避的。
什么句式属非律句呢?
单句允许仄声失替,
单、偶句不允许平声失替,(特拗句除外)
偶句不允许仄声失替。
近代诗律,王力先生以清试贴诗诗式而定,符合平仄两两相替为律句,其它均为拗句。
王力先生谈拗:
忌三平尾,
忌仄平脚的孤平句,
平仄脚孤平句称之小拗言可救可不救,
仄收四拗三救句称之特定拗句
不认可平收四拗三救句
不认可孤平特拗句
不认可孤平三仄尾
不认可失替句(大拗,特拗除外)
不认可失对句
。。。
吳体之特征:
【玄律句】
七言句在五言32式句前分别加平平,仄平,仄仄及平仄可得七言句128式。这其中有前四字平声失替,或仄声失替句式,古称玄律句。
玄律句是七言独有句式。从吳体诗句式分析结果来看,它在“吴体”占有绝对多数,共有79句。(毎首诗平均占2.4句)
玄律句在正体上偶而出现,有论者不知此式,无知断为古风。如太白之“故人西辞黄鹤楼”,工部之“千朵万朵圧枝低”等。
正因为玄律句为“吴体”主要构成句式,故五言无“吴体”。
。。。
【三平尾】句:34首中三平尾拗律句有34句,三平尾玄律句有36句,总计70句,平均每首诗占二句多。
。。。
【标准律句】
标准律句在正体中至少占五成以上,而在“吴体”中仅21句,平均毎首诗不到1句。
【拗律句】
拗律句占57式238句,占比为238/268=90%
【非律句】
非律句占6式6句,占比2%。即50句才有1句,比例远小于古风诗。
【平头】:联中第一音节不对;12处
【平头联】第一、二音节俱不对之联;18联
古人论“平头病者,近来不去之。上句第一二字与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也。”
【金针诗格】
1.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谓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两平头,谓第一句第三句用平字入是也。
【不粘联】:上下联不粘;23联
白氏言【两平头】诗,即今称律诗的顺风调和律绝之折腰体诗。见【续金针诗格】所引诗例:
【玄律联】:二四同声联;8联
玄律体又称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入檐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云依依。”律全用侧。【续金针诗格】又称双侧双平格。
此处所指四字全用侧声及全用平声,实指中仄中仄及中平中平
【特拗联】:上、下句均为特拗句;1联
【四柱体】;四联皆平起或仄起;7首联
【三仄对三平】:三平尾救三、四、五连仄尾。29联
【三仄对三平】联
唐释空海【文镜秘府论·调声 】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正体很少用三平去相承三仄,“吴体”却大量使用。33首竟有26首采用三平尾救三仄尾。(王力先生认定三平尾为大忌)
【他救联】:上或下句救拗联;4联
【双救联】:救上及本句自救联:2联
【全拗】:25首
【折腰体】:1首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
特别提醒:
孤平:双平音节拗为单平(或缺平)则为孤平
孤仄:双仄音节拗为单仄则为孤仄
。。。。。。
34首“吴体”句式统计
(七言诗依第一字不论)
.
标准律句:(10式21句,)
.
拗律句(57式238句)
分下列
等律句(9式52句)(自救句)
半拗句(3式17句)(单仄句)
拗律句(7式43句)
大拗句(12式48句)
玄律句(24式77句)
拗极句(2式2句)
.
非律句(5式5句)
34首“吴体”句式统计表
标准律句:(10式21句,)
标律句:(7式15句)
01.平平仄仄平平仄/2
01.仄仄平平仄仄平/2
09.平仄平平仄仄平/1
01.仄仄平平平仄仄/2
09.平仄平平平仄仄/3
01.平平仄仄仄平平/2
09.仄平仄仄仄平平/3
准律句:(七言自救3式6句)
10.平仄仄平平仄仄/1
10.仄平平仄仄平平/3
02.平平平仄仄平平/2
.。。。
等律句(9式52句)等律句古称单拗句,句内自救,等同律句
等律句(孤平拗救句1式14句)
04.仄仄仄平平仄平/14
等律句(七言孤平拗救句1式4句)
10.平仄仄平仄仄平/4
等律句(孤仄孤平互救3式15句)
04.平平平仄仄平仄/9
12.仄平平仄仄平仄/4
20.仄仄平仄仄平仄/2
等律句(七言三拗三救句1式8句。丁卯句法)
12.平仄仄平平仄平/8
等律句(平收特定拗句2式3句)
07.平平仄仄平仄平/2
15.仄平仄仄平仄平/1
等律句(仄收特定拗句2式8句)
07.仄仄平平仄平仄/2
15.平仄平平仄平仄/6
半拗句(3式17句)
半拗句(孤仄句1式2句)
02.平平平仄平平仄/2
半拗句(孤仄句2式15句)
03.仄仄平平平仄平/8
11.平仄平平平仄平/7
拗律句(7式43句)
拗律句(三平尾4式34句)
03.平平仄仄平平平/15
04.平平平仄平平平/6
11.仄平仄仄平平平/8
12.仄平平仄平平平/5
拗律句(三仄尾2式8句)
03.仄仄平平仄仄仄/6
11.平仄平平仄仄仄/2
拗律句(孤仄孤平互救三仄尾1式1句)
12.平仄仄平仄仄仄/1
大拗句(12式48句)
大拗句(四仄尾3式5句)
08.平平平仄仄仄仄/2
16.仄平平仄仄仄仄/2
24.仄仄平仄仄仄仄/1
大拗句(五仄尾3式20句)
07.平平仄仄仄仄仄/15
15.仄平仄仄仄仄仄/3
23.仄仄仄仄仄仄仄/2
大拗句(平收孤平句1式1句)
02.仄仄仄平仄仄平/1
大拗句(孤平大拗句5式22句)
03.平平仄仄仄平仄/6
11.仄平仄仄仄平仄/5
05.平平仄仄平仄仄/4
06.平平平仄平仄仄/2
13.仄平仄仄平仄仄/5
【玄律句】(24式77句)
玄律句(三平尾4式36句)
19.仄仄仄仄平平平/20
20.仄仄平仄平平平/10
27.平仄仄仄平平平/5
28.平仄平仄平平平/1
玄律句(玄律三仄尾4式10句)
19.平平平平仄仄仄/3
20.平平仄平仄仄仄/1
27.仄平平平仄仄仄/2
28.仄平仄平仄仄仄/4
玄律句(玄律孤平大拗句3式3句)
21.仄仄仄仄平仄仄/1
28.平仄平仄仄平仄/1
29.平仄仄仄平仄仄/1
玄律句(玄律孤平拗救句2式5句)
20.平平仄平平仄平/3
28.仄平仄平平仄平/2
玄律句(玄律大拗句1式1句)
29.仄平平平仄平平/1
玄律句(玄律单仄句1式2句)
27.仄平平平平仄平/2
玄律句(玄律+标准律句6式13句)
18.平平仄平平仄仄/3
25.仄平平平平仄仄/3
26.仄平仄平平仄仄/1
17.仄仄仄仄仄平平/2
18.仄仄平仄仄平平/3
25.平仄仄仄仄平平/1
玄律句(玄律+特拗句2式5句)
23.仄仄仄仄平仄平/4
31.平仄仄仄平仄平/1
玄律句(玄律+拗极句1式2句)
24.仄仄平仄平仄平/2
【拗极句】(2式2句)
拗极句(孤平三仄尾1式1句)
04.仄仄仄平仄仄仄/1
拗极句(孤仄特拗句1式1句)
08.平平平仄平仄平/1
。。。
【非律句】(6式6句)
非律句(下四连平尾1式1句)
08.仄仄仄平平平平/1
非律句(下六连平尾1式1句)
31.仄平平平平平平/1
非律句(下四连仄句2式2句)
05.平平仄仄仄仄平/1
13.仄平仄仄仄仄平/1
非律句(玄律句2式2句)
21.平平平平平平仄/1
22.平平仄平平平仄/1
。。。。。。
诗题含吴体诗34首解析:
诗中句式已由句式代号标明,诗中不再注释。
。。。
1
愁(原注:强戏为吴体。) 唐 ·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平头】
25.平仄仄仄仄平平,乙11.平仄平平平仄平。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失粘】
03.平平仄仄仄平仄,丁18.仄仄平仄仄平平。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平头】
16.仄平平仄仄仄仄,丁18.仄仄平仄仄平平。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失粘】
03.仄仄平平仄仄仄,丁01.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奉和鲁望独夜有怀吴体见寄 唐 · 皮日休
病鹤带雾傍独屋,破巢含雪倾孤梧。
23.仄仄仄仄仄仄仄,丁12.仄平平仄平平平
【三仄对三平】
濯足将加汉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须。
07.仄仄平平仄平仄,丁23.仄仄仄仄平仄平。
【特拗联】【平头】
隐几清吟谁敢敌,枕琴高卧真堪图。
01.仄仄平平平仄仄,丁12.仄平平仄平平平。
此时枉欠高散物,楠瘤作樽石作垆。
13.仄平仄仄平仄仄,乙10.平仄仄平仄仄平。
3
二月丁卯喜雨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 北宋 · 黄庭坚
乘舆斋祭甘泉宫,遣使骏奔河岳中。
04.平平平仄平平平,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谁与至尊分旰食,北门卧镇司徒公。
10.平仄仄平平仄仄,丁11.仄平仄仄平平平。
【不粘联】
微风不动天如醉,润物无声春有功。
01.平平仄仄平平仄,乙03.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十馀年霖雨手,淹留河外作时丰。
09.平仄平平平仄仄,丁02.平平平仄仄平平。
4
隐岩吴体 南宋 · 李洪
屋头日日闯云山,簿领沉迷肯放閒。
09.仄平仄仄仄平平,乙01.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行作吏遽如许,三径就荒那得还。【不粘联】
11.仄平仄仄仄平仄,乙10.平仄仄平仄仄平。
绿阴留与后人憩,丛桂时招好客攀。
12.仄平平仄仄平仄,乙09.平仄平平仄仄平。
邂逅清泉与白石,岸巾时得洗衰颜。
03.仄仄平平仄仄仄,丁10.仄平平仄仄平平。
5
宾旸来饮秀山予醉小跌次韵为吴体 宋末元初 · 方回【四柱体】
无冰为水柘为浆,深入醉乡心自凉。
02.平平平仄仄平平,乙12.平仄仄平平仄平。
微官误身鱼中饵,俗士缚礼龟支床。
22.平平仄平平平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未妨卖书笑杜甫,宁能食乳羡张苍。(上句三仄尾)
28.仄平仄平仄仄仄,丁01.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头】
颠崖仆树幸无损,当复与君浮万觞。
03.平平仄仄仄平仄,乙12.平仄仄平平仄平。
6
致仕归言怀效吴体四首 其一 明 · 黄仲昭
失脚一下苍苔矶,顿觉世途多险巇。【平头】
19.仄仄仄仄平平平,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圣代敢言轻去就,时评或恐迷是非。
02.仄仄仄平平仄仄,丁07.平平仄仄平仄平。
混雌与雄乌莫辨,隔形吠声尨曷知。【平头联】
26.仄平仄平平仄仄,乙28.仄平仄平平仄平。
归来稳坐茅檐下,閒看白云生翠微。
01.平平仄仄平平仄,乙12.平仄仄平平仄平。
7
其三
白日不照吾肺肝,曲学阿世诚何颜。【平头联】【玄律联】
23.仄仄仄仄平仄平,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诗书聊堪遗孙子,杞菊亦足供盘餐。【玄律联】
21.平平平平平平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铜山铸钱彼为得,瓦瓮灌畦吾所安。
24.平平仄平仄平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自笑无能成巧宦,只合归伴沙鸥閒。
01.仄仄平平平仄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平头】
8
雨中牡丹戏作吴体 清初 · 查慎行
锦帷锦幛贫家无,风雨故来侵汝肤。
11.仄平仄仄平平平,乙12.平仄仄平平仄平。
半黏半落袖上唾,一泻一斛怀中珠。【不粘联】【三仄对三平】
15.仄平仄仄仄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为谁含笑忽成泣,向我低垂可要扶。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乙01.仄仄平平仄仄平。
安得南唐名画手,调丹与写没骨图。
09.平仄平平平仄仄,丁05.平平仄仄仄仄平。
9
连遇逆风舟行迟滞戏作吴体遣怀 清初 · 查慎行
云峰突兀天溟濛,打窗猛雨三日同。
03.平平仄仄平平平,丁15.仄平仄仄平仄平。
【平头联】
满槽浑浑西北水,劈岸浩浩东南风。(玄律联,下句三平尾)
25.仄平平平平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得句偶然从意外,转头宛尔堕梦中。
02.仄仄仄平平仄仄,丁09.仄平仄仄仄平平。
长年年长健可羡,弟作篙师兄柁工。(上句三仄尾)
19.平平平平仄仄仄,乙03.仄仄平平平仄平。
10
奉和鲁望早春雪中作吴体见寄 唐 · 皮日休【全拗诗】
威仰噤死不敢语,琼花云魄清珊珊。【三仄对三平】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04.平平平仄平平平。
【平头联】
溪光冷射触鸟瑦,柳带冻脆攒栏杆。【三仄对三平】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竹根乍烧玉节快,酒面新泼金膏寒。【玄律联】
28.仄平仄平仄仄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全吴缥瓦十万户,惟君与我如袁安。【三仄对三平】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头联】
11
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 唐 · 皮日休【全拗诗】
书淫传癖穷欲死,譊譊何必频相仍。
06.平平平仄平仄仄,丁04.平平平仄平平平。
【平头联】【玄律联】
日乾阴藓厚堪剥,藤把欹松牢似绳。
12.仄平平仄仄平仄,乙11.平仄平平平仄平。
捣药香侵白袷袖,穿云润破乌纱棱。
03.仄仄平平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
【三仄对三平】
15.平仄平平仄平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头联】【不粘联】
12
早春雪中作吴体寄袭美唐 · 陆龟蒙【四柱体】【全拗诗】
迎春避腊不肯下,欺花冻草还飘然。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三仄对三平】
光填马窟盖塞外,势压鹤巢偏殿巅。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山炉瘿节万状火,墨突乾衰孤穗烟。
【他救联】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乙03.仄仄平平平仄平。
君披鹤氅独自立,何人解道真神仙。
【不粘联】【三仄对三平】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头联】
13
新秋月夕客有自远相寻者作吴体二首以赠 其一 唐 · 陆龟蒙【全拗诗】
风初寥寥月乍满,杉篁左右供馀清。
【三仄对三平】
19.平平平平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头联】
因君一话故山事,忆鹤互应深溪声。
03.平平仄仄仄平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云门老森定未起,白阁道士遥相迎。
20.平平仄平仄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不粘联】【玄律联】【三仄对三平】
日闻羽檄日夜急,掉臂欲归岩下行。
15.仄平仄仄仄仄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不粘联】
14
其二【四柱体】【全拗诗】
惊闻远客访良夜,扶病起坐纶巾欹。
03.平平仄仄仄平仄,丁27.平仄仄仄平平平。
清谈白纻思悄悄,玉绳银汉光离离。
05.平平仄仄平仄仄,丁12.仄平平仄平平平。
【不粘联】【平头联】
三吴烟雾且如此,百越琛赆来何时。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林端片月落未落,强慰别情言后期。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双救联】
15
独夜有怀因作吴体寄袭美 唐 · 陆龟蒙【全拗诗】
人吟侧景抱冻竹,鹤梦缺月沈枯梧。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三仄对三平】
清涧无波鹿无魄,白云有根虬有须。
15.平仄平平仄平仄,乙28.仄平仄平平仄平。
云虬涧鹿真逸调,刀名锥利非良图。
05.平平仄仄平仄仄,丁04.平平平仄平平平。
【平头联】
不然快作燕市饮,笑抚肉枅眠酒垆。
【双救联】
13.仄平仄仄平仄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16
早秋吴体寄袭美 唐 · 陆龟蒙【全拗诗】
荒庭古树只独倚,败蝉残蛩苦相仍。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10.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头联】
虽然诗胆大如斗,争奈愁肠牵似绳。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乙11.平仄平平平仄平。
短烛初添蕙幌影,微风渐折蕉衣棱。
03.仄仄平平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仄对三平】
安得弯弓似明月,快箭拂下西飞鹏。
15.平仄平平仄平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头】【不粘联】
17
司业口占绝句奇甚铨辄用韵和呈效吴体 宋 · 胡铨【全拗诗】【折腰体】
南山旧说王隐者,北斗今看韩退之。
05.平平仄仄平仄仄,乙03.仄仄平平平仄平。
【他救联】
不须觅句花照眼,行见调羹酸著枝。
13.仄平仄仄平仄仄,乙11.平仄平平平仄平。
【不粘联】【他救联】
18
夜闻大风感怀赋吴体南宋 · 陆游【全拗诗】
故都宫阙污膻腥,原野久稽陈大刑。
12.仄平平仄平平平,乙12.平仄仄平平仄平。
未须校尉戍西域,先要将军空朔庭。
11.仄平仄仄仄平仄,乙11.平仄平平平仄平。
【不粘联】
意言挥戈可退日,身乃读书方聚萤。
27.仄平平平仄仄仄,乙12.平仄仄平平仄平。
【不粘联】
病起窗前发如雪,夜闻风声孤涕零。
07.仄仄平平仄平仄,乙27.仄平平平平仄平。
19
吴体寄张季长 南宋 · 陆游(折腰体)【全拗诗】
九月十月天雨霜,江南剑南途路长。
23.仄仄仄仄平仄平,乙20.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生故人阻携手,万里一书空断肠。
24.平平仄平仄平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人生彊健已难恃,世事变迁那可常。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乙02.仄仄仄平仄仄平。
平收孤平句,【他救联】【不粘联】
两家子孙各长大,他年穷达毋相忘。
28.仄平仄平仄仄仄,丁04.平平平仄平平平。【三仄对三平】【不粘联】
20
冰崖杨明府德藻携红酒殽果来饮归舟独坐熊皮索笔作字且出示箧中书为赋吴体 宋末元初 · 方回【全拗诗】
有美一人升秋堂,木犀花中清言香。【三仄对三平】
08.仄仄仄平平平平,乙31.仄平平平平平平。
熊皮端坐雪衣洁,兔颖疾挥葱指长。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琥珀味浓酒溢□,□□价重书盈箱。【三仄对三平】
04.仄仄仄平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炰羔剪韭儿辈问,此岂拜石米元章。
05.平平仄仄平仄仄,丁17.仄仄仄仄仄平平。
21
约端午到家复不果赋吴体 宋末元初 · 方回【全拗诗】
略无一点南来风,日日褰裳泥雨中。
11.仄平仄仄平平平,乙03.仄仄平平平仄平。
端午到家复失约,良辰阙酒非真穷。【三仄对三平】
12.平仄仄平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世情故宜俗眼白,时事不改戎葵红。【三仄对三平】
28.仄平仄平仄仄仄,丁27.平仄仄仄平平平。
【玄律联】
三年为客可归矣,亦念儿曹思乃翁。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乙03.仄仄平平平仄平。
【不粘联】
22
饮天庆观即席赋吴体 宋末元初 · 方回【全拗诗】
寂静日月白云乡,漂摇湖海厖眉郎。
17.仄仄仄仄仄平平,丁04.平平平仄平平平。
壁间犹见画龙在,柱表不闻归鹤翔。
12.仄平平仄仄平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杯酒新竹与同色,炉熏异花无此香。
28.平仄平仄仄平仄,乙20.平平仄平平仄平。
索茗浇渴上马去,绿树含雨山苍凉。【三仄对三平】
24.仄仄平仄仄仄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平头联】
23
其二【全拗诗】
媕阿媚世吾所惭,便寻旧隐南山南。
31.平仄仄仄平仄平,丁11.仄平仄仄平平平。
寸心静观元了了,众口可笑犹喃喃。
13.仄平仄仄平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不粘联】
秋风世途双眼冷,夜雨吟窝孤梦酣。
18.平平仄平平仄仄,乙03.仄仄平平平仄平。
羹有溪鱼饭有粟,一饱岂必求肥甘。【三仄对三平】
11.平仄平平仄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头】
24
其四【全拗诗】
违心徇禄非吾情,春田夜雨思归耕。
03.平平仄仄平平平,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头联】
经纶谁能赞化育,出处我岂关重轻。
19.平平平平仄仄仄,丁23.仄仄仄仄平仄平。
王侯只如槐蚁梦,诗酒聊寻花鸟盟。
18.平平仄平平仄仄,乙11.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头联】
勋烈无阶上钟鼎,且免青史遗臭名。
15.平仄平平仄平仄,丁24.仄仄平仄平仄平。
【平头】
25
舟中月夜有怀偶效吴体 明 · 符锡【全拗诗】
北风遥遥吹客舟,凉月下瞰疏帏秋。
27.仄平平平平仄平,丁27.平仄仄仄平平平。
迟回莎岸虫唧唧,顾盻玉宇鸿悠悠。
06.平平平仄平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不粘联】
日暮晴云敛海色,天南宿草连芳洲。【三仄对三平】
03.仄仄平平仄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美人若为成远别,含情一上江之楼。
13.仄平仄仄平仄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头】
26
立春吴体 明 · 荪谷【全拗诗】
江东客里逢立春,节物风光愁杀人。
07.平平仄仄平仄平,乙03.仄仄平平平仄平。
盘中生菜不可食,门前柳条还欲颦。
08.平平平仄仄仄仄,乙20.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头】【不粘联】
悠悠西塞独身远,杳杳南国多兵尘。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中兴宗社大臣在,怅望涕泪沾衣巾。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不粘联】
27
清明日再同诸弟西阡看玉兰戏作吴体 清初 · 查慎行【全拗诗】
清明之候天气回,林下水边节物催。
08.平平平仄平仄平,乙10.平仄仄平仄仄平。
今日韶光异昨日,半开花意胜全开。
11.平仄平平仄仄仄,丁10.仄平平仄仄平平。
木莲木笔取形似,玉蕊玉兰从客猜。
11.仄平仄仄仄平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赢得村童齐拍手,白头五老又重来。
09.平仄平平平仄仄,丁09.仄平仄仄仄平平。
28
其二【全拗诗】
高门群从半纨裤,那得清况供清吟。
04.平平平仄仄平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种橐驼树悟王道,卖青门瓜识天心。
20.仄仄平仄仄平仄,乙29.仄平平平仄平平。
谁言孺仲儿寒素,为笑南郡家慆淫。
02.平平平仄平平仄,丁28.平仄平仄平平平。
春园春草多生意,与尔观物一披襟。
02.平平平仄平平仄,丁18.仄仄平仄仄平平。
【不粘联】
29
题陈小舟望云图仿吴体 清末至民国 · 张鸿【全拗诗】
四大和合着尘世,一朝解散成飞灰。
20.仄仄平仄仄平仄,丁11.仄平仄仄平平平。
虚空难觅泡影点,忆想翻作烦恼媒。
08.平平平仄仄仄仄,丁24.仄仄平仄平仄平。
独有孝子恩必报,不辞爱网佛所咍。
21.仄仄仄仄平仄仄,丁13.仄平仄仄仄仄平。
白云苒苒在山顶,一片停处歌南陔。
11.仄平仄仄仄平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30
秋兴效吴体 现当代 · 寇梦碧【全拗诗】
唐月宋风依旧留,胸中万卷排无由。
12.平仄仄平平仄平,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老蛟千岁与论古,大白一杯来煮秋。
12.仄平平仄仄平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只见阳乌熄热阪,尚馀君火燃萧邱。
03.仄仄平平仄仄仄,丁12.仄平平仄平平平。
【三仄对三平】
金银眩眼障夜气,芦白菊黄谁咏讴。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乙12.平仄仄平平仄平。
31
次韵鲍以道天童育王道中吴体 宋 · 史浩【四柱体】【全拗诗】
逆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
11.仄平仄仄平平平,丁27.平仄仄仄平平平。
春供万象富远目,响答两地纷啼禽。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不粘联】【三仄对三平】
风摇野帻去复去,露浥乳窦深尤深。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不粘联】【三仄对三平】
奇声俊逸鲍夫子,蓬社不
03.平平仄仄仄平仄,丁27.平仄仄仄平平平。
【不粘联】
32
俞伯初见访示吴体诗既去而江和叔至甚恨相后先也是夕用韵寄二君子 宋末元初 · 汪炎昶【全拗诗】【四柱体】
一日二子各两屐,踏碎一径松花黄。【三仄对三平】
23.仄仄仄仄仄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头联】【玄律联】
人好禽鱼亦光耀,山空水石逾荒凉。
15.平仄平平仄平仄,丁03.平平仄仄平平平。
胸次似涤冰雪莹,笑语欲染烟霞香。
29.平仄仄仄平仄仄,丁19.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头联】【玄律联】
痴绝犹嫌不联袂,此已天幸宽愁肠。
15.平仄平平仄平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33
初冬晴暖历永康武义金华三县境赋吴体以纪之 元 · 洪焱祖【全拗诗】【四柱体】
我行婺女爱平陛,远胜括山多涧冈。
11.仄平仄仄仄平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千林桕子冻的皪,数点梅萼春微茫。【三仄对三平】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穷檐炙背傲行客,新店当垆多艳妆。
03.平平仄仄仄平仄,乙11.平仄平平平仄平。
姜畴蔗垄不足算,木绵轧轧霜机张。【三仄对三平】
07.平平仄仄仄仄仄,丁11.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头联】
34
薄暮过愚亭见其少子五郎读罢灌园甚有古意为赋吴体二律 其一 清 · 全祖望【全拗诗】【四柱体】
郎君说经长兀兀,聊尔荷锄道则通。
18.平平仄平平仄仄,乙10.平仄仄平仄仄平。
采兰佳句本束氏,剥枣新说嗤荆公。【三仄对三平】
16.仄平平仄仄仄仄,丁20.仄仄平仄平平平。
夏荁冬葵在曲礼,早菘晚韭饶清风。【三仄对三平】
27.仄平平平仄仄仄,丁11.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头】
阿翁有子致足乐,切莫落箕荒厥功。
15.仄平仄仄仄仄仄,乙04.仄仄仄平平仄平。
。。。。。。
附一:七言句式句例表
01.平平仄仄平平仄/盘飱市远无兼味【杜  甫】
02.平平平仄平平仄/支离东北风尘际【杜  甫】
03.平平仄仄仄平仄/晴川历历汉阳树【崔  颢】
04.平平平仄仄平仄/前台花发后台见【白居易】
05.平平仄仄平仄仄/新亭举目风景切【杜  甫】
06.平平平仄平仄仄/三更風起寒浪涌【杜  甫】
07.平平仄仄仄仄仄/承家节操尚不泯【杜  甫】
08.平平平仄仄仄仄/呜呼房魏不复见【杜  甫】
09.仄平仄仄平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杜  甫】
10.仄平平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杜  甫】
11.仄平仄仄仄平仄/洛城一别四千里【杜  甫】
12.仄平平仄仄平仄/腐儒寒晩谬通籍【杜  甫】
13.仄平仄仄平仄仄/主人送客何所作【杜  甫】
14.仄平平仄平仄仄/故乡门巷荆棘底【杜  甫】
15.仄平仄仄仄仄仄/北城击柝复欲罢【杜  甫】
16.仄平平仄仄仄仄/十年戎马暗万国【杜  甫】
17.仄仄仄仄平平仄/我独觉子神充实【杜  甫】
18.仄仄平仄平平仄/后有韦讽前支遁【杜  甫】
19.仄仄仄仄仄平仄/世乱郁郁久为客【杜  甫】
20.仄仄平仄仄平仄/一夜飞度镜湖月【杜  甫】
21.仄仄仄仄平仄仄/奉引滥骑沙苑马【杜  甫】
22.仄仄平仄平仄仄/落落盘据虽得地【杜  甫】
23.仄仄仄仄仄仄仄/病鹤带雾傍独屋【皮日休】
24.仄仄平仄仄仄仄/弟子韩幹早入室【杜  甫】
25.平仄仄仄平平仄/后有韦讽前支遁【杜  甫】
26.平仄平仄平平仄/时有西域胡僧识【杜  甫】
27.平仄仄仄仄平仄/惟用法律自绳己【韩  愈】
28.平仄平仄仄平仄/三月无雨旱风起【白居易】
29.平仄仄仄平仄仄/山木惨惨天欲雨【杜  甫】
30.平仄平仄平仄仄/言者无罪闻者戒【白居易】
31.平仄仄仄仄仄仄/黄鹤一去不复返【崔  颢】
32.平仄平仄仄仄仄/曾貌先帝照夜白【杜  甫】
。。。
01.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见群鸥日日来【杜  甫】
02.仄仄仄平仄仄平/九度附书向洛阳【杜  甫】
03.仄仄平平平仄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  甫】
04.仄仄仄平平仄平/抱病起登江上台【杜  甫】
05.仄仄平平仄平平/楚客唯听棹相将【杜  甫】
06.仄仄仄平仄平平/以手抚膺坐長叹【杜  甫】
07.仄仄平平平平平/剑阁峥嵘而崔嵬【李  白】
08.仄仄仄平平平平/昔日太宗拳毛騧【杜  甫】
09.平仄平平仄仄平/笼竹和烟滴露梢【杜  甫】
10.平仄仄平仄仄平/身欲奋飞病在床【杜  甫】
11.平仄平平平仄平/巫峡秋涛天地迴【杜  甫】
12.平仄仄平平仄平/明日看云还杖藜【杜  甫】
13.平仄平平仄平平/山雪河冰野萧飋【杜  甫】
14.平仄仄平仄平平/天地为之久低昂【杜  甫】
15.平仄平平平平平/君失臣兮龙为鱼【李  白】
16.平仄仄平平平平/望不见兮心氛氲【李  白】
17.平平平平仄仄平/黄头奚儿日向西【杜  甫】
18.平平仄平仄仄平/东来橐驼满旧都【杜  甫】
19.平平平平平仄平/中原君臣豺虎边【杜  甫】
20.平平仄平平仄平/终军弃繻英妙时【杜  甫】
21.平平平平仄平平/重闻西方止观经【杜  甫】
22.平平仄平仄平平/司徒急为破幽燕【杜  甫】
23.平平平平平平平/梨花梅花参差开【崔  橹】
24.平平仄平平平平/飞湍瀑流争喧豗【李  白】
25.仄平平平仄仄平/洞庭相逢十二秋【杜  甫】
26.仄平仄平仄仄平/此鹰写真在左绵【杜  甫】
27.仄平平平平仄平/美芹由来知野人【杜  甫】
28.仄平仄平平仄平/掖垣竹埤梧十寻【杜  甫】
29.仄平平平仄平平/愿随春风寄燕然【李  白】
30.仄平仄平仄平平/欲行即骑访名山【李  白】
31.仄平平平平平平/野云低迷烟苍苍【韩  偓】
32.仄平仄平平平平/楚人四时皆麻衣【杜  甫】
。。。
01.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杜  甫】
02.仄仄仄平平仄仄/五夜漏声催晓箭【杜  甫】
03.仄仄平平仄仄仄/草色金经细雨后【杜  甫】
04.仄仄仄平仄仄仄/独有不眠不醉客【杜  甫】
05.仄仄平平平平仄/昔有佳人公孙氏【杜  甫】
06.仄仄仄平平平仄/玉不自言如桃李【李  白】
07.仄仄平平仄平仄/已忍伶俜十年事【杜  甫】
08.仄仄仄平仄平仄/偏劝腹腴愧年少【杜  甫】
09.平仄平平平仄仄/春日啼莺修竹里【杜  甫】
10.平仄仄平平仄仄/花径不曾缘客扫【杜  甫】
11.平仄平平仄仄仄/秋水才深四五尺【杜  甫】
12.平仄仄平仄仄仄/前有毒蛇后猛虎【杜  甫】
13.平仄平平平平仄/今夜闻君琵琶语【白居易】
14.平仄仄平平平仄/衰老应为难离别【杜  甫】
15.平仄平平仄平仄/殊锡曾为大司马【杜  甫】
16.平仄仄平仄平仄/爱汝玉山草堂静【杜  甫】
17.平平平平平仄仄/来如雷霆収震怒【杜  甫】
18.平平仄平平仄仄/春花不愁不烂漫【杜  甫】
19.平平平平仄仄仄/边風飘飘那可度【高  适】
20.平平仄平仄仄仄/移栽北辰不可得【杜  甫】
21.平平平平平平仄/柯如青铜根如石【杜  甫】
22.平平仄平平平仄/斯须九重真龙出【杜  甫】
23.平平平平仄平仄/朝如青丝暮成雪【李  白】
24.平平仄平仄平仄/瞿塘石城草萧瑟【杜  甫】
25.仄平平平平仄仄/去年登高郪县北【杜  甫】
26.仄平仄平平仄仄/此身未知归定处【杜  甫】
27.仄平平平仄仄仄/落花游丝白日静【杜  甫】
28.仄平仄平仄仄仄/一双白鱼不受钓【杜  甫】
29.仄平平平平平仄/阆州城中灵山白【杜  甫】
30.仄平仄平平平仄/玉簪欲成中央折【白居易】
31.仄平平平仄平仄/辇前才人带弓箭【杜  甫】
32.仄平仄平仄平仄/朔方健儿好身手【杜  甫】
。。。
01.平平仄仄仄平平/清江一曲抱村流【杜  甫】
02.平平平仄仄平平/昆明池水汉时功【杜  甫】
03.平平仄仄平平平/谁家捣练风凄凄【杜  甫】
04.平平平仄平平平/休翻盐井横黄金【杜  甫】
05.平平仄仄仄仄平/安为动主理信然【杜  甫】
06.平平平仄仄仄平/蛮溪豪族小动摇【杜  甫】
07.平平仄仄平仄平/秋风淅淅吹我衣【杜  甫】
08.平平平仄平仄平/东流之外西日微【杜  甫】
09.仄平仄仄仄平平/指挥若定失萧曹【杜  甫】
10.仄平平仄仄平平/隔篱呼取尽余杯【杜  甫】
11.仄平仄仄平平平/侗门对霤常阴阴【杜  甫】
12.仄平平仄平平平/簿书何急来相仍【杜  甫】
13.仄平仄仄仄仄平/白头老罢舞复歌【杜  甫】
14.仄平平仄仄仄平/普天无吏横索钱【杜  甫】
15.仄平仄仄平仄平/接筒引水喉不乾【杜  甫】
16.仄平平仄平仄平/暮春三月巫峡长【杜  甫】
17.仄仄仄仄仄平平/柱到玉女洗头盆【杜  甫】
18.仄仄平仄仄平平/有客乘舸自忠州【杜  甫】
19.仄仄仄仄平平平/与子避地西康州【杜  甫】
20.仄仄平仄平平平/二月饶睡昏昏然【杜  甫】
21.仄仄仄仄仄仄平/一舞剑器动四方【杜  甫】
22.仄仄平仄仄仄平/若务除恶不顾私【独孤及】
23.仄仄仄仄平仄平/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
24.仄仄平仄平仄平/物色生态能几时【杜  甫】
25.平仄仄仄仄平平/春渚日落梦相牵【杜  甫】
26.平仄平仄仄平平/先帝天马玉花聰【杜  甫】
27.平仄仄仄平平平/虽有绝顶谁能穷【杜  甫】
28.平仄平仄平平平/今日重在涪江滨【杜  甫】
29.平仄仄仄仄仄平/山鸟水鸟自献酬【罗  隐】
30.平仄平仄仄仄平/才薄将奈石鼓何【韩  愈】
31.平仄仄仄平仄平/今我不乐思岳阳【杜  甫】
32.平仄平仄平仄平/时见松枥皆十围【韩  愈】
。。。。。。
附许传刚先生文:吴体到底是什么体?
说明  我们编制的《杂体大全》中收集了数十篇吴体,但吴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心里没数。近日研究词中句子平仄安排,于是又想到了吴体,花了一周时间,在原文基础上整理出此文。此地也有许多人搞不清吴体,看看这篇文章有所帮助么?更欢迎发表反对意见,但请文明发言。                                             吴体
《杜甫集》卷十八有《愁》诗一首,杜甫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吴体”之名遂兴。今考,方回收杜甫吴体19首,但真正有吴体一词的却只有一首。杜甫之后直接标明为“吴体”的有6位诗人,存诗约13首,计有唐之皮日休、陆龟蒙唱和“吴体”诗8首,宋黄庭坚1首、宋胡澹庵1首、宋陆游2首以及清朝边连宝1首。共计32首。
一、吴体的基本特点:
1.是七言律诗;2.是抝句体。3. 这种诗体字句整齐,讲究押韵。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故与律体不同。
吴体究竟是什么样的诗体,至今没有正确的结论。
杜甫等唐代诗人虽然对“吴体”进行了“强戏为”、“奉和”、“次韵”等形式的艺术实践,但并没有作任何说明性的解释。之所以如此,应与杜甫等人对“吴体”这一“新近体”相当熟悉有关。即是说,“吴体”之于唐代诗人而言,如绝句、律诗那样易于把握而无须作任何解说(与今人研究唐人诗歌还得借助日本当年留学生的笔记一样),所以杜甫等人才只在“自注”与诗题中标明“吴体”而已。然而,当“吴体”伴随着诗歌发展的脚步迈入赵宋王朝时,由于语言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宋人对于“吴体”的认识产生了歧义而出现多方面的讨论。
最早论及“吴体”为宋之蔡宽夫。其《诗话·二二·律诗体格》云:“文章变态固无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才。子美以‘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为吴体,以‘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为俳谐体,以‘江上谁家桃树发,春寒细雨出疏篱'为新句。虽若为戏,然不害其为格力也。”始将“吴体”与“俳谐体”及“新句”并称,以视体格。但未就什么是“吴体”之体作说明。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四引《杜诗笺》、王观国《学林》卷八、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二等,也都言及了“吴体”,但不仅都有些错误看法,而且亦均未对“吴体”进行具体解释。
二、对吴体的认识
一说吴体就是拗体。
诗有“吴体”之争,则源于方回的“吴体”诗论。宋末元初之方回编著《瀛奎律髓》正式提出“吴体”概念,将杜甫之“吴体”始列于“拗体”一类,视“吴体”为七言律诗中的“拗体”则肇始于此,影响也最大。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所选18首七言“拗字类”诗中,几乎均进行了与“吴体”相关联的笺说。如于杜甫《题省中院壁》末“原批”云:“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以下吴体皆然。”方回“吴体论”的错误主要在于:“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这一核心结论,完全属于其信口开河所致,而没有丝毫材料上的依据,即其所言,并没有着眼于材料的角度,去解释“吴体” 为什么是 “老杜集七言律诗中”之“拗字诗”这一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在他选的杜甫19首吴体中,至少有16首都是方回主观臆造的结果。若如方回所言,“老杜集七言律诗中”有19首“拗字诗”,这些“拗字诗”在老杜集中又“谓之吴体”,而杜甫只在《愁》诗题下注明“强戏为吴体”的举措,表明其集中18首“拗字诗”绝非“吴体”,否则,杜甫又焉有不将其一一标注为“吴体”之理呢? 仅此,即可知方回的“吴体”为“拗字诗”之说,是并不符合杜甫“强戏为吴体”之创作实况的。
明胡应麟,其《诗薮》外编卷五云:“老杜吴体,但句格拗耳。”明确指出“吴体”即“拗体”。其说既出,流布甚广,影响更大。
明王嗣《杜臆》卷七《愁》诗下注云:“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虽也认为“吴体”与“拗体”为一体,但其着眼点却不在体式,而在于艺术风格特征。
一说吴体为吴均体
宋王观国《学林·大刀》:“古乐府所载,如《藁砧》诗者数篇,其取譬皆浅俚,故撰诗者不显姓名,后人但以古诗称之。江右又谓之风人诗,有‘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之句。围棋者,看子也;烧败袄者,故衣然也。鲍明远诸集中亦有二篇,谓之吴体。盖自《雅》《颂》不作,迄於魏晋南北朝以来,浮靡愈甚,始有为此态者;悉取闾阎鄙媟之语,比类而为之。”(按按今本《鲍参军集》题只作“吴歌”,不是“吴体”,明人有吴歌八首,并不是吴体。)
清人桂馥《札朴》卷六有“吴体”一条云:“杜诗七言拗律题下自注云:戏效吴体。案:《梁书·吴均传》:‘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杜所谓吴体,盖谓均也。清拔言不拘声病。”明确指出所谓“吴体”即齐梁时流行之“吴均体”。
吴体与吴均体的比较
“吴均体”之风格特征就其总体而言即所谓“清拔有古气”,意即清峻流畅通脱而较少当时缠绵绮丽之风,多有古朴之意。具体言之,则以“怪以怒”为其形式特征。“怪”更多地表现在遣词造句用韵等方面不守常法而显拗峭,“怒”则指其诗文中富有一股齐梁间少见之牢骚抑郁不平之气,而气“怒”又以其文“怪”而显。
杜甫“吴体”不谐音律,以所谓拗体出之,用词造句亦不守常法,刻意营造所谓“怪”之氛围,而其失意不平之“怒”气溢于其间。
语音之拗与表达方式的世俗化倾向,构成了杜甫“吴体”鲜明的特质。正由于杜甫“吴体”具有明显的独创性,故使后之学者很难把它与齐梁时“吴均体”联系起来,从而亦使“吴体”来历变得模糊不清。
但杜为七言诗,吴均则多五言。《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方序云:“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又云:“五言律亦有拗者,止为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尔。”
一说吴体为俗体。
·徽州歙人黄生《杜诗说》卷九云:“皮陆集中亦有吴体诗,大抵即拗律耳。乃知当时吴中俚俗为此体,诗流不屑效之。独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偶发例于此曰‘戏'者,明其非正声也。”指出“吴体”形式上虽同于拗体,然其来源实出于吴中民间俚俗。他们抓住吴体的吴做文章。
施蛰存《唐诗百话·皮日休、陆龟蒙:杂体诗五首》说:《杂体诗》一卷之外,皮、陆唱和诗中还有许多吴体诗,也值得我们注意。在讲杜甫诗的时候,我讲过他两首吴体七律,那是“吴体”这个名词初次出现。注释家都不很知道它的意义,直到清代的桂未谷还以为吴体就是吴均体。到中唐时期,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常常可以见到吴声、吴吟、越调等名词,显然可知吴人吟诗的声调与中原不同。如果用吴人吟诗的腔调来做诗,就会做出一种拗句诗。但是,我猜想,这种诗用中原人的腔调来吟诵,是拗句;用吴声来吟诵,可能并不拗。中唐时期,中原人士到江南来的很多,他们喜欢听吴侬软语,于是吴声时髦起来。这情况,正和东晋时流行吴声歌曲一样。陆龟蒙是苏州人,他高兴做几首吴体诗。皮日休受他的影响。况且也在江南住过几年,他们二人的诗集中有好几首用吴体的唱和诗,可以证明吴体诗就是拗句诗,而不是吴均体。
清人梁运昌在《杜园说杜》说“凡篇中杂以方言谐词者皆是吴体”。包含着“什么是吴体”的两个方面:一是“吴体”之“吴”所指为吴地的“方言谐词”,也即今江苏一带的方言;二是因为以吴地的“方言谐词”入诗,才导致了“吴体”不同于正格“平仄谱式”的平仄句式的产生。而此二者,又是互为因果的。如果将这种因与果综合起来观照,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在创作《愁》诗时,由于采用了吴地的“方言谐词”,因而使之形成了某些不同于正格(含变格)“平仄谱式” 的平仄,而这类平仄,即为所谓的“拗”。其特点归纳为一拗二方言。
杜甫的吴体是否与吴地关系密切,我们可从杜甫一生的足迹考证。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吴国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我们平时称吴地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历时数年。开元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其父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年(744年)与李白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后回到长安,客居长安十年。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至德二年(757年)四月,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被贬到华州(今华县)。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最后到了成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主要生活在北方(最长)、湖北和四川(十几年),虽20几岁“漫游”“吴越”“数年”,但不止是吴,还有越,而且是漫游,对地方方言只能粗略了解,不像专住一地数年对当地方言熟悉并有所研究。杜甫写作吴体主要是居住在草堂期间,要用方言也应该用四川方言,不会去用只了解鸡毛蒜皮的语言去写作的(刚刚个人看法)。
一说吴体乃别体。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五《题省中院壁》后纪批云:“吴体与拗法不同,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又《愁》诗下纪批:“此四首皆吴体,全不入律,与前首用拗法者不同”,认为“吴体”虽拗但不同于一般“拗体”,其形式上自有特征,故别为一体。这种看法可贵处在于与一般拗句区分出来,也就是脱离方回画的拗体圈圈。
一说吴体乃杂体。
清陈仅《竹林答问》云:“杂体中尚应补吴体”,则认为“吴体”乃“杂体”。
清代梁章钜:“七律有全首不入律者,谓之吴体,与拗体诗不同。方虚谷《瀛奎律髓》合之‘拗字类’中,非也。如杜少陵之《题省中院壁》《愁》……诸诗皆是。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宋人黄山谷以下多效为之。”虽没说属于什么体,但不同意拗体说。其实结合二人说,“杂体中尚应补吴体”,不是一般的杂体,而是七律中全首不入律的杂体。我基本上是持这种看法的。
历代学者虽于“吴体”之声律特征用力甚多,但均无结果。综上所述,古代学者对“吴体”之认识,计有胡应麟之“拗体说”,黄生之“俗体说”,纪昀之“别体说”,陈仅之“杂体说”,以及王嗣之“风格说”五种,但总体不脱“拗体说”之框架。
现代学者对“吴体”之认识多承前人观点,未出其右。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吴体”就是“拗体”。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吴体”条所说与纪昀之“别体说”相似。傅璇宗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释“吴体”与陈仅之“杂体说”又无二致。
三、对吴体的评价
纪昀认为方回对杜之“吴体”的评价极为偏颇,太高太过。杜诗虽值得效仿,但不是“吴体”。他在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后批云:“杜诗亦有工拙,须有别裁,不至效其所短。此等依草附木之说,最误后人。此杜极粗鄙之作。以此求杜公,杜公远矣。”他甚而认为“吴体”根本没有仿效的价值,对杜甫“吴体”予以了全盘否定。他于“愁”诗下批云:“此诗殊无可采。”他还注意到“吴体”“俗”的特征,并加以指出和批评。(见鲍恒《历史误读与范式确立历史误读与范式确立--杜甫“吴体”新论 》)
四、吴体的发展
杜甫之后的诗人仿制作品均为拗律,或刻意不守粘对,三平三仄,比比皆是,专以不谐平仄以出奇。或谈俗事、记俗言,故意以俗语入诗,一味弃雅而从俗以标新立异。
“吴体”之演变与宋之江西诗派密不可分,“吴体”之误读也在于江西一派的有心和专意。后继者方回才真正在理论上首先明确了杜甫“吴体”为江西一派特有的诗歌形式,从而为江西诗派学习杜甫找到了源头和理论的根据。方回把吴体“拗”的特征作了极度的放大,使人产生“拗”是吴体最鲜明与惟一标志的错觉。
宋朝对吴体看法出现争论,吴体创作也形成高潮,把吴体是吴地方言扩大到方言。
《全宋诗》收录黄庭坚、胡铨、李洪、史浩、陆游、汪永昶、方回等人的多首“吴体”诗。宋代诗人对于“吴体”的创作,情有独钟。由于这些诗人对“吴体”创作的介入,使得赵宋一代成为“吴体”创作史上的一座高标。正因此,“吴体”在由李唐而赵宋的发展过程中,即呈现出了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
黄山谷学杜诗,创“江西诗派”,喜为拗律,有不少“吴体”。其《外集》第二卷有“吴体”。多达153首 (黄集中全部七言律诗为31l首,拗体七律则占了其总数的一半),而成为北宋大量创作拗体诗的第一人。
杜甫、方回等人“ 吴体”中的失黏与失对,在宋代另外一些诗人的“吴体”中却并不存在。这一实况表明,“吴体”作为近体诗中的一种“新近体”,在发展过程中还有着另一种类型。而这种类型的存在,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方回“吴体” 即“拗体七律”说的不可相信,如黄庭坚《二月丁卯喜雨呈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即是典型之例,并有失黏与失对的情况存在。胡铨《司业口占绝句奇甚辄用韵和呈效吴体》是已知的唐宋诗人“吴体”中惟一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的存在,不仅是对方回“吴体”即“拗体七律”说的一种彻底性否定,而且也反映了宋代“ 吴体”在形式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由是而观,发展变化中的宋代“吴体”,相对于初始时期的唐代“吴体”二者之大不相同
五、刚刚对唐朝吴体的理解
吴体与拗体不是一个层次
一、二句有拗字的并不是吴体。只有一、二句用拗字的诗,只能称为拗字诗,或折腰体,不是吴体。五言律诗只有拗字,没有吴体。因此,吴体与拗字并非一个概念。只有全篇拗句的七言律诗才是吴体。
“吴体”之“吴”到底何所指? “吴体”是杜甫首创,还是自有所本?如若为杜甫自创,何以不言“杜体”而称“吴体”?如若原有所本,则“吴体”之“吴”出于何处?故解“吴体”之疑必先明“吴”之何自,再定体之若何。
吴体不是用吴方言写的,前面我已考证了,下面分析杜甫诗的语言也可以看出杜诗没有吴音。
吴体是杜甫发明的,没有所本,吴均体与它没关系。
既然如此,那“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要从杜甫的《愁》诗题下自注 “强戏为吴体”中去找。
“强”(彊),《說文》“彊,弓有力也。”健壮,有力,胜过,使用强力,着重,增加分量。
吴体以“怪以怒”为其形式特征。“怒”,气势盛也。《揚子·方言》:“楚謂怒曰憑。憑,忍盛貌。小怒曰{齒禾}。”又馬之肥壯,其氣憤盈曰怒。又奮也。怒若强弩之發,人怒則面目張起,凡怒當以心節之,故从心奴爲怒。
从上面引用看,怒为盛大、张大、肥大意。
“吴”,《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又《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
所以彊怒吳皆大义。这大约就是吴体取名的含义,律诗中一种大的新的诗体,这种强而有力的新体,有人称之为“新格律诗”。
六、吴体代表性的特征
“吴体”之名,始见杜甫集中,《愁》诗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其诗云: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此诗语言看不出有什么吴音。1.对偶:前三联皆对偶。2.相粘,只有三四联相粘,其他的失粘。3.相对,因为拗句多,只能看第二个字,第一联失对,其他的可以。4. 句中135不论246分明:一、四、六、八句失间,即大拗句;二、三、五句是小拗,五、七句三仄收。每联中大拗、小拗参用。
既然“三相”都不合,怎么还放在七律中?我们知道唐朝时律诗的变式有古风式律诗,那是其中有些大拗句或不合格律规律的句子,还有入律的古风,那是指古风中有些合律的句子。那么吴体有哪些符合格律呢?
一是对偶一定符合要求,二是一定押平声韵,三是虽然尽是拗句,但大拗句三个节奏点中一定有两个是平仄相间的,也就是说不会出现节奏点全是仄或全是平的句子。前两条都属于格律,古风对偶不固定,押韵也可押仄声,还可转韵。第三条没有完全背叛格律,小拗句、三平收、三仄收的句子都能做到246分明。
“三仄脚”与对句“三平脚”,应是杜甫在“强戏为吴体”时有意而为。既有 “三仄脚”又有“三平脚”的特殊句式,在吴体中无一例外,成为吴体的必备条件。
二是所有的句子都是拗句,这与多少有格律句的拗律不同。
由于它的规律性很强,因此吴体是一种诗体,是一种“新近体”。
杜甫为什么要创制吴体?
一个原因是为了创新。但更要的原因还是他说的“强戏为吴体”,是有意识的,因为安史之乱使他思想情绪完全被悲忧充填。要发泄这种情绪,用格律达不到。因为格律受到平仄的限制和协调,整体气氛是和缓有节制的,虽可发泄,却发泄不尽,发泄不到位,因此必须打破这种结构,却又不想与格律彻底决裂,于是便在拗和收尾上下功夫。
这样就造成一种有规则的“怪以怒”形式特征。杜甫“吴体”不谐音律,以所谓拗体出之,用词造句亦不守常法,刻意营造所谓“怪”之氛围,而其失意不平之“怒”气溢于其间。这样就达到了“怒”气充分发泄的目的。这种方法后来广泛地运用到词中,词中如果有几个整齐的句子在一起,表达平和之气就用格律的135不论,表达豪情或悲愤,就用“怪以怒”的拗。
吴体
《杜甫集》卷十八有《愁》诗一首,杜甫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吴体”之名遂兴。今考,方回收杜甫吴体19首,但真正有吴体一词的却只有一首。杜甫之后直接标明为“吴体”的有6位诗人,存诗约13首,计有唐之皮日休、陆龟蒙唱和“吴体”诗8首,宋黄庭坚1首、宋胡澹庵1首、宋陆游2首以及清朝边连宝1首。共计32首。
一、吴体的基本特点:
1.是七言律诗;2.是抝句体。3. 这种诗体字句整齐,讲究押韵。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故与律体不同。
吴体究竟是什么样的诗体,至今没有正确的结论。
杜甫等唐代诗人虽然对“吴体”进行了“强戏为”、“奉和”、“次韵”等形式的艺术实践,但并没有作任何说明性的解释。之所以如此,应与杜甫等人对“吴体”这一“新近体”相当熟悉有关。即是说,“吴体”之于唐代诗人而言,如绝句、律诗那样易于把握而无须作任何解说(与今人研究唐人诗歌还得借助日本当年留学生的笔记一样),所以杜甫等人才只在“自注”与诗题中标明“吴体”而已。然而,当“吴体”伴随着诗歌发展的脚步迈入赵宋王朝时,由于语言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宋人对于“吴体”的认识产生了歧义而出现多方面的讨论。
最早论及“吴体”为宋之蔡宽夫。其《诗话·二二·律诗体格》云:“文章变态固无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才。子美以‘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为吴体,以‘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为俳谐体,以‘江上谁家桃树发,春寒细雨出疏篱'为新句。虽若为戏,然不害其为格力也。”始将“吴体”与“俳谐体”及“新句”并称,以视体格。但未就什么是“吴体”之体作说明。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四引《杜诗笺》、王观国《学林》卷八、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二等,也都言及了“吴体”,但不仅都有些错误看法,而且亦均未对“吴体”进行具体解释。
二、对吴体的认识
一说吴体就是拗体。
诗有“吴体”之争,则源于方回的“吴体”诗论。宋末元初之方回编著《瀛奎律髓》正式提出“吴体”概念,将杜甫之“吴体”始列于“拗体”一类,视“吴体”为七言律诗中的“拗体”则肇始于此,影响也最大。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所选18首七言“拗字类”诗中,几乎均进行了与“吴体”相关联的笺说。如于杜甫《题省中院壁》末“原批”云:“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以下吴体皆然。”方回“吴体论”的错误主要在于:“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这一核心结论,完全属于其信口开河所致,而没有丝毫材料上的依据,即其所言,并没有着眼于材料的角度,去解释“吴体” 为什么是 “老杜集七言律诗中”之“拗字诗”这一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在他选的杜甫19首吴体中,至少有16首都是方回主观臆造的结果。若如方回所言,“老杜集七言律诗中”有19首“拗字诗”,这些“拗字诗”在老杜集中又“谓之吴体”,而杜甫只在《愁》诗题下注明“强戏为吴体”的举措,表明其集中18首“拗字诗”绝非“吴体”,否则,杜甫又焉有不将其一一标注为“吴体”之理呢? 仅此,即可知方回的“吴体”为“拗字诗”之说,是并不符合杜甫“强戏为吴体”之创作实况的。
明胡应麟,其《诗薮》外编卷五云:“老杜吴体,但句格拗耳。”明确指出“吴体”即“拗体”。其说既出,流布甚广,影响更大。
明王嗣《杜臆》卷七《愁》诗下注云:“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虽也认为“吴体”与“拗体”为一体,但其着眼点却不在体式,而在于艺术风格特征。
一说吴体为吴均体
宋王观国《学林·大刀》:“古乐府所载,如《藁砧》诗者数篇,其取譬皆浅俚,故撰诗者不显姓名,后人但以古诗称之。江右又谓之风人诗,有‘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之句。围棋者,看子也;烧败袄者,故衣然也。鲍明远诸集中亦有二篇,谓之吴体。盖自《雅》《颂》不作,迄於魏晋南北朝以来,浮靡愈甚,始有为此态者;悉取闾阎鄙媟之语,比类而为之。”(按按今本《鲍参军集》题只作“吴歌”,不是“吴体”,明人有吴歌八首,并不是吴体。)
清人桂馥《札朴》卷六有“吴体”一条云:“杜诗七言拗律题下自注云:戏效吴体。案:《梁书·吴均传》:‘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杜所谓吴体,盖谓均也。清拔言不拘声病。”明确指出所谓“吴体”即齐梁时流行之“吴均体”。
吴体与吴均体的比较
“吴均体”之风格特征就其总体而言即所谓“清拔有古气”,意即清峻流畅通脱而较少当时缠绵绮丽之风,多有古朴之意。具体言之,则以“怪以怒”为其形式特征。“怪”更多地表现在遣词造句用韵等方面不守常法而显拗峭,“怒”则指其诗文中富有一股齐梁间少见之牢骚抑郁不平之气,而气“怒”又以其文“怪”而显。
杜甫“吴体”不谐音律,以所谓拗体出之,用词造句亦不守常法,刻意营造所谓“怪”之氛围,而其失意不平之“怒”气溢于其间。
语音之拗与表达方式的世俗化倾向,构成了杜甫“吴体”鲜明的特质。正由于杜甫“吴体”具有明显的独创性,故使后之学者很难把它与齐梁时“吴均体”联系起来,从而亦使“吴体”来历变得模糊不清。
但杜为七言诗,吴均则多五言。《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方序云:“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又云:“五言律亦有拗者,止为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尔。”
一说吴体为俗体。
·徽州歙人黄生《杜诗说》卷九云:“皮陆集中亦有吴体诗,大抵即拗律耳。乃知当时吴中俚俗为此体,诗流不屑效之。独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偶发例于此曰‘戏'者,明其非正声也。”指出“吴体”形式上虽同于拗体,然其来源实出于吴中民间俚俗。他们抓住吴体的吴做文章。
施蛰存《唐诗百话·皮日休、陆龟蒙:杂体诗五首》说:《杂体诗》一卷之外,皮、陆唱和诗中还有许多吴体诗,也值得我们注意。在讲杜甫诗的时候,我讲过他两首吴体七律,那是“吴体”这个名词初次出现。注释家都不很知道它的意义,直到清代的桂未谷还以为吴体就是吴均体。到中唐时期,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常常可以见到吴声、吴吟、越调等名词,显然可知吴人吟诗的声调与中原不同。如果用吴人吟诗的腔调来做诗,就会做出一种拗句诗。但是,我猜想,这种诗用中原人的腔调来吟诵,是拗句;用吴声来吟诵,可能并不拗。中唐时期,中原人士到江南来的很多,他们喜欢听吴侬软语,于是吴声时髦起来。这情况,正和东晋时流行吴声歌曲一样。陆龟蒙是苏州人,他高兴做几首吴体诗。皮日休受他的影响。况且也在江南住过几年,他们二人的诗集中有好几首用吴体的唱和诗,可以证明吴体诗就是拗句诗,而不是吴均体。
清人梁运昌在《杜园说杜》说“凡篇中杂以方言谐词者皆是吴体”。包含着“什么是吴体”的两个方面:一是“吴体”之“吴”所指为吴地的“方言谐词”,也即今江苏一带的方言;二是因为以吴地的“方言谐词”入诗,才导致了“吴体”不同于正格“平仄谱式”的平仄句式的产生。而此二者,又是互为因果的。如果将这种因与果综合起来观照,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在创作《愁》诗时,由于采用了吴地的“方言谐词”,因而使之形成了某些不同于正格(含变格)“平仄谱式” 的平仄,而这类平仄,即为所谓的“拗”。其特点归纳为一拗二方言。
杜甫的吴体是否与吴地关系密切,我们可从杜甫一生的足迹考证。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吴国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我们平时称吴地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历时数年。开元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其父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年(744年)与李白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后回到长安,客居长安十年。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至德二年(757年)四月,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被贬到华州(今华县)。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最后到了成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主要生活在北方(最长)、湖北和四川(十几年),虽20几岁“漫游”“吴越”“数年”,但不止是吴,还有越,而且是漫游,对地方方言只能粗略了解,不像专住一地数年对当地方言熟悉并有所研究。杜甫写作吴体主要是居住在草堂期间,要用方言也应该用四川方言,不会去用只了解鸡毛蒜皮的语言去写作的(刚刚个人看法)。
一说吴体乃别体。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五《题省中院壁》后纪批云:“吴体与拗法不同,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又《愁》诗下纪批:“此四首皆吴体,全不入律,与前首用拗法者不同”,认为“吴体”虽拗但不同于一般“拗体”,其形式上自有特征,故别为一体。这种看法可贵处在于与一般拗句区分出来,也就是脱离方回画的拗体圈圈。
一说吴体乃杂体。
清陈仅《竹林答问》云:“杂体中尚应补吴体”,则认为“吴体”乃“杂体”。
清代梁章钜:“七律有全首不入律者,谓之吴体,与拗体诗不同。方虚谷《瀛奎律髓》合之‘拗字类’中,非也。如杜少陵之《题省中院壁》《愁》……诸诗皆是。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宋人黄山谷以下多效为之。”虽没说属于什么体,但不同意拗体说。其实结合二人说,“杂体中尚应补吴体”,不是一般的杂体,而是七律中全首不入律的杂体。我基本上是持这种看法的。
历代学者虽于“吴体”之声律特征用力甚多,但均无结果。综上所述,古代学者对“吴体”之认识,计有胡应麟之“拗体说”,黄生之“俗体说”,纪昀之“别体说”,陈仅之“杂体说”,以及王嗣之“风格说”五种,但总体不脱“拗体说”之框架。
现代学者对“吴体”之认识多承前人观点,未出其右。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吴体”就是“拗体”。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吴体”条所说与纪昀之“别体说”相似。傅璇宗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释“吴体”与陈仅之“杂体说”又无二致。
三、对吴体的评价
纪昀认为方回对杜之“吴体”的评价极为偏颇,太高太过。杜诗虽值得效仿,但不是“吴体”。他在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后批云:“杜诗亦有工拙,须有别裁,不至效其所短。此等依草附木之说,最误后人。此杜极粗鄙之作。以此求杜公,杜公远矣。”他甚而认为“吴体”根本没有仿效的价值,对杜甫“吴体”予以了全盘否定。他于“愁”诗下批云:“此诗殊无可采。”他还注意到“吴体”“俗”的特征,并加以指出和批评。(见鲍恒《历史误读与范式确立历史误读与范式确立--杜甫“吴体”新论 》)
四、吴体的发展
杜甫之后的诗人仿制作品均为拗律,或刻意不守粘对,三平三仄,比比皆是,专以不谐平仄以出奇。或谈俗事、记俗言,故意以俗语入诗,一味弃雅而从俗以标新立异。
“吴体”之演变与宋之江西诗派密不可分,“吴体”之误读也在于江西一派的有心和专意。后继者方回才真正在理论上首先明确了杜甫“吴体”为江西一派特有的诗歌形式,从而为江西诗派学习杜甫找到了源头和理论的根据。方回把吴体“拗”的特征作了极度的放大,使人产生“拗”是吴体最鲜明与惟一标志的错觉。
宋朝对吴体看法出现争论,吴体创作也形成高潮,把吴体是吴地方言扩大到方言。
《全宋诗》收录黄庭坚、胡铨、李洪、史浩、陆游、汪永昶、方回等人的多首“吴体”诗。宋代诗人对于“吴体”的创作,情有独钟。由于这些诗人对“吴体”创作的介入,使得赵宋一代成为“吴体”创作史上的一座高标。正因此,“吴体”在由李唐而赵宋的发展过程中,即呈现出了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
黄山谷学杜诗,创“江西诗派”,喜为拗律,有不少“吴体”。其《外集》第二卷有“吴体”。多达153首 (黄集中全部七言律诗为31l首,拗体七律则占了其总数的一半),而成为北宋大量创作拗体诗的第一人。
杜甫、方回等人“ 吴体”中的失黏与失对,在宋代另外一些诗人的“吴体”中却并不存在。这一实况表明,“吴体”作为近体诗中的一种“新近体”,在发展过程中还有着另一种类型。而这种类型的存在,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方回“吴体” 即“拗体七律”说的不可相信,如黄庭坚《二月丁卯喜雨呈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即是典型之例,并有失黏与失对的情况存在。胡铨《司业口占绝句奇甚辄用韵和呈效吴体》是已知的唐宋诗人“吴体”中惟一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的存在,不仅是对方回“吴体”即“拗体七律”说的一种彻底性否定,而且也反映了宋代“ 吴体”在形式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由是而观,发展变化中的宋代“吴体”,相对于初始时期的唐代“吴体”二者之大不相同
五、刚刚对唐朝吴体的理解
吴体与拗体不是一个层次
一、二句有拗字的并不是吴体。只有一、二句用拗字的诗,只能称为拗字诗,或折腰体,不是吴体。五言律诗只有拗字,没有吴体。因此,吴体与拗字并非一个概念。只有全篇拗句的七言律诗才是吴体。
“吴体”之“吴”到底何所指? “吴体”是杜甫首创,还是自有所本?如若为杜甫自创,何以不言“杜体”而称“吴体”?如若原有所本,则“吴体”之“吴”出于何处?故解“吴体”之疑必先明“吴”之何自,再定体之若何。
吴体不是用吴方言写的,前面我已考证了,下面分析杜甫诗的语言也可以看出杜诗没有吴音。
吴体是杜甫发明的,没有所本,吴均体与它没关系。
既然如此,那“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要从杜甫的《愁》诗题下自注 “强戏为吴体”中去找。
“强”(彊),《說文》“彊,弓有力也。”健壮,有力,胜过,使用强力,着重,增加分量。
吴体以“怪以怒”为其形式特征。“怒”,气势盛也。《揚子·方言》:“楚謂怒曰憑。憑,忍盛貌。小怒曰{齒禾}。”又馬之肥壯,其氣憤盈曰怒。又奮也。怒若强弩之發,人怒則面目張起,凡怒當以心節之,故从心奴爲怒。
从上面引用看,怒为盛大、张大、肥大意。
“吴”,《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又《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
所以彊怒吳皆大义。这大约就是吴体取名的含义,律诗中一种大的新的诗体,这种强而有力的新体,有人称之为“新格律诗”。
六、吴体代表性的特征
“吴体”之名,始见杜甫集中,《愁》诗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其诗云: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此诗语言看不出有什么吴音。1.对偶:前三联皆对偶。2.相粘,只有三四联相粘,其他的失粘。3.相对,因为拗句多,只能看第二个字,第一联失对,其他的可以。4. 句中135不论246分明:一、四、六、八句失间,即大拗句;二、三、五句是小拗,五、七句三仄收。每联中大拗、小拗参用。
既然“三相”都不合,怎么还放在七律中?我们知道唐朝时律诗的变式有古风式律诗,那是其中有些大拗句或不合格律规律的句子,还有入律的古风,那是指古风中有些合律的句子。那么吴体有哪些符合格律呢?
一是对偶一定符合要求,二是一定押平声韵,三是虽然尽是拗句,但大拗句三个节奏点中一定有两个是平仄相间的,也就是说不会出现节奏点全是仄或全是平的句子。前两条都属于格律,古风对偶不固定,押韵也可押仄声,还可转韵。第三条没有完全背叛格律,小拗句、三平收、三仄收的句子都能做到246分明。
“三仄脚”与对句“三平脚”,应是杜甫在“强戏为吴体”时有意而为。既有 “三仄脚”又有“三平脚”的特殊句式,在吴体中无一例外,成为吴体的必备条件。
二是所有的句子都是拗句,这与多少有格律句的拗律不同。
由于它的规律性很强,因此吴体是一种诗体,是一种“新近体”。
杜甫为什么要创制吴体?
一个原因是为了创新。但更要的原因还是他说的“强戏为吴体”,是有意识的,因为安史之乱使他思想情绪完全被悲忧充填。要发泄这种情绪,用格律达不到。因为格律受到平仄的限制和协调,整体气氛是和缓有节制的,虽可发泄,却发泄不尽,发泄不到位,因此必须打破这种结构,却又不想与格律彻底决裂,于是便在拗和收尾上下功夫。
这样就造成一种有规则的“怪以怒”形式特征。杜甫“吴体”不谐音律,以所谓拗体出之,用词造句亦不守常法,刻意营造所谓“怪”之氛围,而其失意不平之“怒”气溢于其间。这样就达到了“怒”气充分发泄的目的。这种方法后来广泛地运用到词中,词中如果有几个整齐的句子在一起,表达平和之气就用格律的135不论,表达豪情或悲愤,就用“怪以怒”的拗。

38

主题

219

帖子

2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8
贡献
442
金钱
908
发表于 2021-12-9 16:3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的自注,很重要。
“强”戏,这个强字。以杜甫的才华,什么文体都是可以的。这样自注,说明他很少写这样的类型和风格,而且这种文体,即吴体,当时已经是存在的。如果是杜甫首创,何必如此呢?
关于自注的研究,也是很丰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兰容容 发表于 2021-12-9 16:35
杜甫的自注,很重要。
“强”戏,这个强字。以杜甫的才华,什么文体都是可以的。这样自注,说明他很少写这 ...

点评

杜甫曾经在诗里,高度赞扬过富嘉谟。富嘉谟、吴少微,两人名重一时,均以文词见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12 09:34
另外,“吴体”,这个“吴”字,是不是关于人名呢(仅为猜测)?比如,“富吴体”,也称“吴富体”。即,富嘉谟、吴少微。时人文章多尚徐 ( 徐陵 ) 庾 ( 庾信 ),以雕琢为工,而两人所作,以古文为本,厚重雄迈,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12 09:19
杜甫之后,尤其是唐之后,时间差距越大,诗人们写的“吴体”,和杜甫当时写的,还是不同的。这就类似于,唐人仿写古体诗,和唐之前的古体诗。至于何谓“吴体”,没有确切说法,应该在这些诗人的作品,有所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12 09: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19

帖子

2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8
贡献
442
金钱
908
发表于 2021-12-12 09: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1-12-9 19:01

杜甫之后,尤其是唐之后,时间差距越大,诗人们写的“吴体”,和杜甫当时写的,还是不同的。这就类似于,唐人仿写古体诗,和唐之前的古体诗。至于何谓“吴体”,没有确切说法,应该在这些诗人的作品,有所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19

帖子

2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8
贡献
442
金钱
908
发表于 2021-12-12 09:1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1-12-9 19:01

另外,“吴体”,这个“吴”字,是不是关于人名呢(仅为猜测)?比如,“富吴体”,也称“吴富体”。即,富嘉谟、吴少微。时人文章多尚徐 ( 徐陵 ) 庾 ( 庾信 ),以雕琢为工,而两人所作,以古文为本,厚重雄迈,时人遂争相摹仿,号“富吴体”,又称“吴富体”。参阅《旧唐书·文苑传中·富嘉谟》。
杜甫这首诗,读过之后,没有感觉“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19

帖子

2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8
贡献
442
金钱
908
发表于 2021-12-12 09:34: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1-12-9 19:01

杜甫曾经在诗里,高度赞扬过富嘉谟。富嘉谟、吴少微,两人名重一时,均以文词见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6 12: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