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8|回复: 9

论近体诗的范畴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发表于 2021-12-6 09: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2-6 09:28 编辑


  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体范畴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这是大道理;违背约定俗成的诗论家们的一己之见是小道理。所谓约定俗成,实际上就是从众,只要是大多数人赞同的文体范畴,就是正确的,没有什么小道理可讲。


  从唐朝直到清朝,绝大多数有影响的唐近体诗专集或专辑里都把循规蹈矩的律诗和变格拗体律诗选进来,我在《正本清源》一文里已有论证,就不重复了。所以,近体诗的范畴就只可能是循规蹈矩的律诗为主,变格拗体律诗为辅的格局。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的观点到此为止,不再参与讨论。

  附:关于平水韵和新
韵的关系,亦可作如是观。当今诗界的近体诗的创作,一直是平水韵占有绝对的优势,采用新韵的作者和作品远不能与平水韵并驾齐驱;这就是约定俗成的格局。所以,双轨制将是比较合理的主张。新韵的推行,任重道远,除非是今后采用新韵的作者和作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则另当别论。当前完全排斥平水韵的主张,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6 22: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的范畴就只可能是循规蹈矩的律诗为主,变格拗体律诗为辅的格局。

-----这说法很不严谨。所谓“近体诗”是唐代对当时讲究声律的诗的称呼。其余所有不讲究声律(即字音的平仄)的诗称为“古风”。现在一般将唐代近体诗及其后历代的模仿唐近体的诗作称作“格律诗”,包括押新韵的格律诗。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什么是“循规蹈矩的律诗为主”,要看循什么“规”。现在“约定俗成的规矩”似乎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8: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2-7 08:33 编辑

效法其上,得乎其中,效法其中,得乎其下,效法其下,就什么都不是了。

  --
近体诗创建成熟于唐代,唐诗包括近体诗是中国诗史中的顶峰,后世的楷模。近体诗的范畴必须是唐宋古人约定俗成。这就是常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吧。现代人去约定俗成唐近体诗的范畴,岂不是笑话?

网上许多诗论者最缺乏的就是这些基本常识,笑话百出,奈何奈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8: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2-7 08:26 编辑

本来唐近体诗的范畴应当完全由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由于古人重创作轻理论,唐代缺乏理论的归纳和总结,近体诗专辑也少得可怜,仅有白氏长庆集一本,所以我们只得根据距唐代最近的唐宋元三代的近体诗专集和专辑来考察唐近体诗的范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12-7 09:0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唐代把格律都说清楚了,又怎么会出现清代李宗文《律诗四辨》、王稹《律诗定体》、恽宗和《全唐试律类笺声调谱》这类研究论集?近体律诗正格是显而易见的,难的是变格,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潭州雨梦先生进行了很多探索,孙先生于此浅尝辄止,又回到旋律,二进制一类不着边际的研究上,不能不说遗憾!

点评

本人对于近体诗、古体诗宋词和对联马蹄韵均有系统的简易的归纳总结。朋友们稍安勿躁,等我把我的理论体系全部介绍以后,再作系统批评不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09:42
唐近体诗的诗律的归纳,与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的归纳,走的道路很相似。 汉语语法有两种解释,一是语言本身遵守的规律,可称之为语法本源;二是语法学家对语法本源的归纳总结,可称之为语法系统。由于语法学家们见识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09: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9: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2-10 07:43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12-7 09:06
如果唐代把格律都说清楚了,又怎么会出现清代李宗文《律诗四辨》、王稹《律诗定体》、恽宗和《全唐试律类笺 ...

唐近体诗的诗律的归纳,与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的归纳,走的道路很相似。
语法有两种解释,一是语言本身遵守的规律,可称之为语法本源;二是语法学家对语法本源的归纳总结,可称之为语法体系。由于语法学家们见识的高下,对于语法本源的归纳总结会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后世的语法体系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体系,各有千秋,都能部分忠实于古汉语的语法本源,

我国古代缺乏语法体系,但不等于古代缺乏语法本源。清代之后,马建忠借鉴西方语法体系,归纳总结了我国第一部语法体系著作《马氏文通》,因其与古汉语语法本源的差距甚大,后世很多语法学家又建立了多种语法体系,都能比较接近古汉语的语法本源,但各有短长。

上述现象,只要把“语法”二字改成“诗律”,就可以适用于唐代近体诗的诗律现象了。大家可以自悟。


清代诗论家对近体诗诗律的归纳总结,就相当于马建忠的马氏诗通。王力对近体诗律的声律体系就相当于进一步发展的王氏诗通,本人归纳总结的近体诗律就相当于孙氏诗通。余可类推。

上述多种诗通,谁最有说服力,就得考察谁建立的诗律体系更接近唐代近体诗的诗律本源,且更加简易和便于操作。——这一鉴别比较的结论,就只能交给时间的验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12-7 09:06
如果唐代把格律都说清楚了,又怎么会出现清代李宗文《律诗四辨》、王稹《律诗定体》、恽宗和《全唐试律类笺 ...

本人对于近体诗、古体诗宋词和对联马蹄韵均有系统的简易的归纳总结。朋友们稍安勿躁,等我把我的理论体系全部介绍以后,再作系统批评不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9: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2-7 09:59 编辑

本人建立的诗律系统,能够把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对联,甚至现代格律体新诗用同一种基本原理统一起来,这就是它们都遵守三同构:两种极性的同构,五种相互关系的同构,八种原型结构的同构。


复杂的是理论的阐述,其结论和操作规则却是十分简易明了的,正如鲁晓川先生所说:


五朵金花五千硕果,
古今一贯天地一新!

点评

【本人建立的诗律系统,能够把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对联,甚至现代格律体新诗用同一种基本原理统一起来】? 孙老先生卖胡椒——死辣死辣底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9: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2-7 19: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2-7 09:57
本人建立的诗律系统,能够把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对联,甚至现代格律体新诗用同一种基本原理统一起来,这 ...

【本人建立的诗律系统,能够把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对联,甚至现代格律体新诗用同一种基本原理统一起来】?

孙老先生卖胡椒——死辣死辣底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07: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2-10 07:44 编辑

有道是:
出水才看两腿泥。
有道是:
冰虫不可语夏,蟪蛄不知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6 1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