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12-1 15:15 编辑
古体诗杂谈
中国旧体诗的表达方式,离不开“兴、比、赋”三者。这是从我们古人自会说话起就形成的,说者自通,听者自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一种鸟的习性来暗喻人类的爱情,古人就叫做“兴”。这首诗用鸟的习性作为诗的开头,就叫做“兴起”。兴起之后,才说要表达的本题,这本题是“窈窕婌女,君子好求”;这直接说本事,古人就叫做“赋”。还有一种明确地借甲事比喻乙事,就叫做“比”,如《诗经》《简兮》: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凡带有“如”“若”的句子,即“比如”之意,古人就叫做“比”。 汉语诗的句子是从两言“杭育,杭育”,发展到四言“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再从四言发展到五言: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再从五言发展到七言: “旧邦萧条心伤悲,孤魂翩翩当何依。 游士恋故涕如摧,兵起事大令愿违。 传求亲戚在者谁,立庙置后魂来归。” 但不管是四言五言七言诗,都离不开“兴、比、赋”三种形式以构成诗的语句组合。
我们的古人,不但会以“兴、比、赋”的表达方式,更从这方式中借物言志,借物喻情。
先说借物言志诗: 李白写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写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元稹写菊: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白居易写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寄托,决不是单纯地叙月如何,说花怎样。 我们再来看今人的新干体:将作者自称是“前比古人,后启来者”的咏物诗出示一二: 《扫树叶》 “ 阶上春秋叶,未成风月诗。
斑斓曾富贵,空色两矜持。
梦绝南归鸟,霜留北向枝。
高低问根底,帚下聚迟迟。” 《括写雾》 “浅白含真见,朦胧兆雨晴。 山谣千线浊,水谚一涵清。
呎尺瞒花树,依稀辨燕莺。 隐然多少事,善恶待风明。” 李杜元白,最起码他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当时的读者和一千年后的我们,一看更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今人的新干体诗,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读者就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