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0|回复: 0

律诗绝句“起承转合”浅说(文/白洁)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11-30 15:1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凡作为一种文体,都有一种写作方法。比如写小说、戏剧、电影等,就离不开“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种方法。同样,格律诗的写作,也有它遵循的方法,那就是“起——承——转——合”,这也是格律诗写作最常见的方法。

   写文章也好,写格律诗也好,一般来说,它要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我们就要认真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顺序不能乱。如果是漫无目的地去写,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思路的混乱,让读者不知所云。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绝句、律诗、古风、辞赋,或是散文、杂文、等一切文体都合符“起承转合”的规律。这也是历代文人的经验总结。

   关于起、承、转、合,古人已有过论述,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一位诗词家对元代范德玑关于“起、承、转、合”的论述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起者,开端也。文章的开端要平直。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平铺直叙、留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承者,承接也。承要舂容。什么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从容。意即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转者,变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变化,要跌宕有致而又万变不离其宗。合者,结尾也。结尾要渊永。何谓渊永?深远、深长也。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有韵味。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均要干脆利落,有力有味。”

   绝句有四句,一般来说,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律诗有八句共四联,一般来说,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下面,先就格律诗的起承转合作一简要地阐述,而后再举例说明。

一、起

“起”是起因,即诗的开头,或者说起步、开始。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起为全诗总领,对以下各句具有统领牵引作用。诗的开头,古人要求做到“凤头”、“虎头”,意即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下面几句(联)留下广阔的空间。因为,只有起得好,才能顺利承转,精彩铺垫,漂亮结尾。诗怎样开头,并无定法,要根据题材来考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起句不可写得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要不然,你在起句把话都说完了,承句写什么呢?元朝杨载曰:“起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究竟如何起,这要根据诗的内容去决定。

2、 承

“承”是承接连贯的意思,即顺着起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往下说,或写意,或写境,要与起笔銜接。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深化。承句要做到对起句的有效补充,所以承句在起句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所发展。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承接和扩展都很重要,“承”在诗文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过:承“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要接破题,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诗要掌握精妙之处。

3、 转

“转”是诗的关键,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地位,转不能再停留在起句承句的原有层面,但是又不能脱离起句和承句。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角度要有所转换,要转出新意,不能一味地说下去,那样,会成为流水账。转要新颖、巧妙,或豁然开朗,或柳暗花明,多为结句作准备。转要注意不能脱离主题,而要服务于主题。往往转句也是最能体现一位诗人水平的地方。一位诗词家对“转”作了这样的比喻:“转不好会是杂草丛生,一派荒凉;转好了会是柳暗花明,风光无限。”把诗推向高度全在此句。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到诗的转折:“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他强调“转折”要具有出神入化、令人惊愕的效果。

4、 合

“合”也称为“结”,就是整合、总结、收尾的意思。合是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的至关重要环节。合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合要合得自然,合得巧妙,合得高雅、合得含蓄,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最佳。转和合,是往往最容易出彩的地方。合句表达出作者对景物、世事的看法、情感,这些就是诗的灵魂,有人直接把这些叫“诗魂”。有了诗魂,诗就能活起来,没有诗魂的诗,即使写的再好,也是死的,仅仅是好句,不是好诗。杨载《诗法家数》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 反之,结句好,谓“虎头豹尾”。

下面,我以三首唐代诗人的作品为例,进一步阐述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一)

赠汪伦

李白 (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起句)

忽闻岸上踏歌声。(承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转句)

不及汪伦送我情。(合句)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很明确,读者一看就明白,它表达了王伦与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然只有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起句很自然、很平实地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李白将要乘船离开离开桃花潭了,我们读完第一句似乎还不清楚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起句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承句紧接起句,对起句作了补充说明,“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读完承句,我们明白了,李白的好友王伦为李白送行来了。

转句,没有顺着起句承句的意思去写下去,而是宕开一笔用夸张的手法去写桃花潭水的深了,“千尺”为虚指,极言其深,为合句(结句)埋下伏笔。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深呢?这一句耐人寻味。

合句(结句)承接前面三句,突显了主题。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用强喻(较喻)手法,以“桃花潭水”与汪伦之“情”相比,本体“情”在相似点“深”上超过了“桃花潭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

《蜀相》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首联(起),第一句是自问,第二句紧承首句自作回答,引出武侯祠所在位置。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这一句紧扣题目,起得很得势。七律的惯常起法多为平铺而起,是因为它有足够的渲染铺垫的空间,可以从容的谋篇,渐渐的进入佳境。

颔联(承),这一联承接首联,继续描述祠堂周围景象;是对首联景物描写的补充,色彩鲜明,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颈联(转),这一联话题一转,由景物转到人物,用叙事的手法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

尾联(合),这一联紧承颈联,发岀感叹,结束全篇。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三)

临洞庭上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起)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承)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转)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合)

这是孟浩然赠与张九龄的一首五言律诗,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诗人是如何布局整首诗的结构的。

首联(起):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起句,作者从时间入手,承题描述眼前所见,湖面浩瀚,水天相接,浑然一色。

颔联(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承接上句,在这一联,作者继续描写眼前景色,通过“蒸”和“撼”这两个字,对洞庭湖的气势做了进一步的渲染。

颈联(转):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是一个转折句,作者由眼前的景,做了一个顺畅的转折,现有欲济无舟楫的铺垫,再到端居耻圣明的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欲在太平盛世有所作为。

尾联(合):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合句,作者借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进一步流露出自己对于仕途的愿望与寄托。

这是一首干谒诗的名篇,不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都是值得学习的。

诗的起承转合,需要做到层层递进,但也不能太过牵强,由景入情,需要有合理的过渡,孟浩然这首诗中,合理的转折是欲济无舟楫这句,巧妙的将景色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过渡串联起来。

 

以上是我对格律诗起、承、转、合的肤浅认识。格律诗的起承转合涉及到诸多问题,我的一篇拙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写作此文是,我参考和借鉴了几位诗词家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文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甚至存在严重错误,恳请专家、学者、老师和诗友们提出批评意见,让我们为弘扬国粹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1.11.29

白  洁(著名格律诗人)

   男,1955年2月出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74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2015年3月退休。

   本人热爱读书,热爱写作,喜欢阅读散文和格律诗词。作品多描绘大自然,描绘祖国的秀丽山川,描绘美丽的田园生活。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诗词》《黄浦江诗潮》《少陵诗刊》《诗词百家》《乌兰察布日报》《乌兰察布教育报》《满洲里日报》《包头诗词》《赤峰诗词》等多家报纸、刊物发表诗词、散文、论文等作品多篇。

   现在为凉城县诗词学会秘书长,乌兰察布诗词学会、乌兰察布市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到目前为止,已创作诗词曲共1500多首。诗集《锦绣山川,美丽田园》2017年12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并被国家图书馆以及岱海集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