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1-14
威望37
金钱174
贡献134
中级会员
 
威望- 37 点
贡献- 134 次
金钱- 174 枚
|
发表于 2015-4-16 16: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化春雨 于 2015-4-16 16:41 编辑
F19-化春雨
1,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千里雁”:古代以雁行比喻兄弟,兄弟千里相望,故称“千里雁”.
“九秋蓬”:九秋,秋天.秋天蓬草脱离本跟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这句诗的意思是: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联,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这里诗人以“雁”、“蓬”作比,写出了独在异乡的孤寂、凄凉和感伤的情绪.“千里雁”一喻说明亲人离散,各自一方,兄弟千里相望好似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好吊影自怜.重在表现手足离散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表现的是在“时难年荒世业空”的迫害之下,诗人和兄弟姐妹为了生存只好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秋风,飞空而去,飘转不定.写出了飘泊他乡,居无定所的流离之痛,重在表现思乡之情.由思念亲人到思念家乡深化了诗的主题.诗人巧妙而又贴切的运用两个比喻,把沉痛的骨肉分离和思念家园的感情十分形象的表达了出来.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颇为生动感人.营造出一种淳朴真挚,感人肺腑的艺术世界,显示出白诗的艺术风格.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颔联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4,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颈联联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5.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诗的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 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册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已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出丰富的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一夜情?^_^)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6,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
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
颈联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句中一个“逢”字,将白发与秋色融入一炉,愁绪倍增;一个“对”字,把有心与无情结为一体,兴寄无穷.而上句“秋”、下旬“心”,分明正含着一个“愁”字.诗人构思如此精巧,表面上几乎不露形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