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1-11-10 18:40 编辑
清朝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提出了“落调”的概念,他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两平也。
----------------------------------------------------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如观认为,以上四句均是落调。落调指的三平尾、三仄尾,与孤仄无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是正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违反第三字而来。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是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违反第三字而来。
此四句虽没有是失替,但是严重破坏上述正格、变格的那四种句式,故而称为落调。
唐诗中均避之,诗例甚至少过失替,即讦调。
另,平在唐代视为正,仄在唐代视为侧。平仄失衡时以平不令单为要。
故孤平虽不失替(讦调),但视为落调,应尽量避之,这便是避孤平、三仄尾、三平尾之由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