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张酒票 于 2015-4-18 19:33 编辑
一句诗大致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成,有静态的,也有描写性的,还有比喻性的。值得重视的是:一个意象,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又体现着诗人的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诗人所表现的,是不同时代的意象和词藻。
比如“绿蚁”一词,我看见有不少诗友在句中使用。“绿蚁”是什么呢?是新酿的酒,是酒刚刚酿出来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蚂蚁,这样的酒称为“绿蚁”。 古代诗人常常使用“绿蚁”,如: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李清照的《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的《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在那个时代,绿蚁,是古人对米酒展开形象思维后产生出的意象,是符合生活实际的。因为那个时代的酒不是现在的白酒,是醪糟酒,而且是新酿的。醪糟酒斟入酒杯时,上面浮起酒渣,呈微绿色,细小如蚁,称为“绿蚁”。而我们今天的白酒,是既无浮渣也不呈微绿色,再用古人的词汇势必让人感觉脱离生活。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意思是说,我们的作品必须是与生活紧密相连,一旦离开实际生活,作品就会显出虚空。我一直反对使用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词语,又如鸿雁传书,现代人,手机、微信,指尖一动就通,用得着请鸿雁传书?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了,我们一定要用诗人的特殊眼光去观察和猎取生活物象,表现诗人真实的时代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