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随笔 一、什么样的诗词才算好 我常为写不出一首好诗词而纠结。因为纠结,就得解结。那么什么样的诗词是好诗词呢?它的标准是什么?搜寻大量的诗论文章,有意境说、神韵说、趣味说等等,众说纷纭。各大方家自有偏好。因为爱好,因为还想写下去,不得不问自已,你到底想往哪个方向走啊。
于是又回读一些唐诗宋词及现当代诗词作品,发现同样是名作确实存在自已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我相信那些大诗人们在审稿时也肯定有自已的偏好,虽然出自同样的理论。 大体说来我更喜欢清新明快的句字;寓意深长的内容;贴近生活的题材;无论是写人与人-应酬类诗,人与自然-状景类诗,人与社会-怀古类诗都应力求清新明快,这样起码能让人看懂,诗无达诂,亦无定法,但首先要写通,通而后要写出个性,个性而后要有艺术趣味;力求寓意深长,这样才能出境界,不致于形同散文;力求贴近生活,从身边事物景物入诗,这样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我想有了这样一点夫浅的认识,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不致于太过迷茫。 以上三条当然不能作为判别诗词优劣的标准。在众多诗词标准的说法中,我更倾向于赵京战先生的论述:格律严整,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格律是基础,也是铁律,虽然现时存在诸多格律宽严之争,甚至有反格律之士,但要玩诗词绝少不了戴镣铐;形象鲜明极端重要,我以为形象鲜明就可能出新意,就可能出妙悟,就可能出情趣、景趣、理趣;语言晓畅我的理解就是清新明快,让人能懂。故而我特别推崇赵氏的诗词判别标准。 有了一些常识,有了一点感悟,并不是说就能写出较好的诗词。扬逸明先生在谈诗词的金字塔原理时指出:“最底部是技术层面,包括四声、平仄、押韵、拗救、对仗等。中间部分是艺术层面,包括意象、意境、语言、章法、布局等。最高顶尖部分是哲理层面,包括作品的立意。当然,下面两个层面是做诗,上面一个层面是做人,合起来才算是诗人。”笑问自已:你在哪个层面?看来敝人尚在一二层面之间徘徊,深知同志尚需努力。 想创作优秀的诗词为什么这样难呢,爬上一个层面真犹如蜀道之难。我看这东西本来就是难活,除了基本功外,还需要诗外的许许多多学养,并非人人能当诗人;好在我只是爱她而已,一点也没有当诗人的幻想,因爱而写罢。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然也,王氏也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看来我还得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要为诗词憔悴终生,这也没什么,这样终不负我之爱。 二、为什么写诗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讲毛主席诗词时,附带说过诗词是有格律的,我问格律是什么,老师说你有兴趣的话,长大了自然知晓。 故而在十来岁时格律二字并一个大问号的烙印已刻在大脑的辞库里了。上中学时这个问题也未解。 后来参军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大脑里格律二字重新激活。1976年春季的一天,我正背着枪站岗,高音喇叭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播送一个节目叫文学漫谈-启功诗律论稿。我把耳朵竖起来细听至终。下岗了,把枪一放,拼命做笔记。一连几天把那个节目听完记完。那时的记性好,现在翻开旧笔记本看看还真象哪么回事。从那时起平仄,对仗,押韵开始进入大脑,有了欲欲跃试的冲动。当年象我这样的高中生常被说成是知识分子,我也是连队的理论骨干成员;常要写饭堂广播稿,黑板稿,批判稿,发言稿等,无形之中给了一个锻练写作的机会。我既是连队黑板报的撰稿人又是主编,所以我常把自已学写的一些传统诗词放到自已主编的“报”上。学写诗词(传统诗词-下同)动起手来颇感困难诸多。手头除了《毛主席诗词》外,没有更多的学习资料,跑遍苏北的新华书店找不到一本诗词普及读物,只买到一本《唐诗三百首》,还是竖排版且繁体字,一本《宋词选读》。怎么办呢,根据现有的诗词读本,自已开始编式谱,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编韵书,笔记本写满了好几大本。现在回想这段经历,感觉年轻时的我真是蛮好笑蛮幼稚的。虽如此,对诗词爱好的习惯实实在在的形成了。 80年代,结束了军队生涯,到水电部属下的水电十二局工地打工了。改革开放初期工地的政治活动相对还是比较多的。阴差阳错我成了局文协委员,《水电工人报》业余通讯员兼记者。自然本单位的黑板报还是由我主编。我又利用“特权”把自已的诗词抄到黑板报上,在写新闻通讯的同时也隔三差五地投些诗词稿到报社。记得一次《水电工人报》刊了我的一阕《满江红》,局长秘书看了说“小李子挺有才华的啊”,说得我头昏昏然心甜滋滋的。从这时起我的一些文字变成了铅印,从这时起我对诗词的爱好更是一发不可收。 真正较系统学习诗词理论还是2000年后的事,原因有二,一是象王力的《诗词格律》、启功的《诗律论稿》及《钦定词谱》、《白香词谱》、《龙榆生词谱》、《平水韵》、《中华新韵》等诗词普及读物各新华书店有售了,断然少不了要购之读之;二是有了网络,什么资料都可搜得到,真是如鱼得水。记得第一次上网,我在百度输入的第一个单词便是“诗词”二字。从此不愁学习没有资料,此时才知道自已原来掌握的一点诗词常识真是皮毛之皮毛,才知道原来做那些笔记所化的精力是徒劳且幼稚的。 较系统地读了一些诗词常识方面著作,回头看原来的习作,几乎没有一首是合律的,苦脑啊。咋办呢?而今迈步从头越,弃旧从新网海游。2006年至今,只要有空闲就扑在电脑上,在各诗词网站学习交流。虽然写不出精品,但爱好在延续。 为什么要写诗词呢,在我看来纯属爱好,没有别的。如一定要说有什么目的,那就是想记录一些心路的历程,抓摄一些脑子的闪念,抒发一些人生的感慨,留下一点文字的痕迹。 我始终认为诗者绝不能有功利之心,坚持我手写我心。说到诗者不能有功利之心,从中国历史看,这个观点有点不切实际,古代人要做官,非得学而尤则士,不会诗词也许还做不了官;从李世民到乾隆,各代帝皇将相或多或少都有诗词留存;秦观不攀结苏轼到不了现在的高度;李白杜甫也是官场上混的人。诗词让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步入上流社会;也是诗词让许多贤才君子到不了天朝的顶端;李煜没把皇帝当好,却把诗词写得很美,成了一代词宗,真让人遐思迩想。然而如今社会状况大为改观,(说点气话,要做官不如化钱买,要出名不如去当歌手,要发财不如去经商,要稿费不如去写艳情小说)。诗词的敲门砖功能已经消亡。故而对于参加一些学会,诗社,投稿竞赛之类的活动(如果对提高创作水平无甚关联的话),我持反对态度。 纵观诗林,写诗词者据说有几十万,为什么有这许多人喜欢她呢?诗词终究有什么功能,如此吸引着广大爱好者呢?我想以蔡世平先生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并作为本节的结束语“科学是把人变成可以操控的物,而文学艺术是极力维护本来面目的人。这是社会发展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现在还没有解决好,人类因此茫然。但艺术因此而大显身手,及至绚丽多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诗词永远年轻。中华诗词有无限表达的时空,这也是中华诗词的人类学背景,诗人于此不可不察。”(见2013《诗刊》第四期)。 三、格律随想(法与德) 现在诗界对传统诗词的格律问题,有很多的争论。在我看来这些争论没多大意义。格律必须尊守这是无可争辨的,格律就好比诗词(传统诗词-下同)的法律,失去格律,格律诗词还存在吗。然而对格律含义应予以界定。窃以为格律即指诗词中的句数,字数,平仄,对仗,押韵。 有学者认为平仄是声律,是促成诵读时的抑扬顿挫,洋洋洒洒万言论平仄,这种治学态度真让人佩服。我却认为,不需要那么累人地去做那样的文章。平仄就是诗词的法律,吾等平民百姓尊守便是了。因为我听新闻联播,央视播音员念出来声音都非常地悦耳动听,新闻稿的句子并没有平仄规定麻。就新韵说,平声里有阴阳,仄声里有去入,按普通话标准,两个同调字组成的词在诵读时前字降半调,故随你怎么写读不存在拗口的问题。也有人据此提出推翻格律诗词中的平仄;其实更没必要,没必要为平仄存在找理论根据,没必要为去掉平仄找许多理由。要玩格律诗词,必须尊守“法律”。 有学者和诗友提出 “八病”“八戒”“十三忌”等也应严防死守,我看大可不必。我以为要守但不能严,因为这里面有些属格律范围,有些则属该避忌的范围。这些约定俗成的该避忌的东西就好比社会中的道德,虽然需要尊守,但和法律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把道德范畴的内容全写到法律条文里,社会运转肯定存在问题的。诸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小韵、旁纽、正纽;诸如戒“落韵、戒“凑韵”、戒“重韵”、戒“倒韵”、戒“哑韵”、戒“僻韵”、戒“挤韵”、戒“复韵”;诸如1、忌出韵;2、忌挤韵;3、忌撞韵4、忌凑韵5、忌重韵6、忌复韵;7、忌连用同音字作韵;8、忌倒韵;9、忌僻韵;10、忌哑韵;11、忌别韵12、忌混韵13、忌乱借韵。戒本来应严,忌本来更宽松些,但看前人的论述也不甚严谨,也许是方家各有所好。除此之外还有平头、叠尾、犯题等说法。(上述内容有些在格律里本来已经包涵,例出韵、大拗,孤平等等,但凡格律所含盖的内容自然应严格尊守)。如果把这些规矩全部纳入格律条文,你还能写出一首好诗吗。本来这些规矩是为写出更美的诗词服务的,但如果每一首诗词都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周全,不免僵化教条了。大凡这些规矩都应根据需要即根据创造的意境加以有选择的规避;完全避清以至影到意境创造和情趣的表达就得不偿失了。纵观自古至今的大量诗词犯规的不计其数,吾等爱好者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也许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我们尊守“法律”践行“道德”吧。 作于201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