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精华805
注册时间2021-2-27
威望18572
金钱60940
贡献2496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威望- 18572 点
贡献- 24966 次
金钱- 60940 枚
 
|
发表于 2022-1-25 23: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紧赶凌云做栋梁”这一句,应解成“紧赶-做-凌云栋梁”。一方面。“凌云”不是某种云彩,而是动宾词组,说“赶紧凌云”可,说“紧赶凌云”不可。
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汉语的句子和词语,在一定规则下,有易位、移位、倒置、倒装的特点,不然既解读不好字面意思,在表达时也运用不好语言这层皮,注定难免一边牵强附会,望文生义,一边也如此用。
语言作为话语或诗句,看似组织起来简单,或者以为是语法功夫,想学也不难,唯真用于一推一敲之间,靠的是能否融会贯通,如鱼得水,这才是真功夫。
那些以为说起来简单,以为懂得了语法,就以为有了能力的现象,包括就此写诗,或连诗论也敢写,都是蒙人蒙己的,是不知尚处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无赖程度,就没有写诗资格和发言权的表现。
写诗,说是咬文嚼字,其实跟咬文嚼字没直接关系。汉语常用字有几千个,不常用、极不常用,合起来也超几万,都摆在那里,无非是选择问题,是不是谁背下这些,谁背得多,谁写诗就如鱼得水了?非也。
字,以及词语,背得多,固然好,但也得靠怎么引出来。是不是仅凭脑袋里如何如何划拉,就能有用?亦非也。语言不是这么用起来的,而是通过生活实践做条件、做基础、做前提、做引子,才让人想表达,有所表达,于是该用什么字词,才用什么字词的。
这也是活学活用的意思。生活里没有这些条件、基础、前提、引子,就意味脑袋里有多少字词,也没有选择的依据,更不可能有相应策略和方法,那么脑袋里的东西就是死的,如此还怎么咬文嚼字?
最终,是生活告诉人,怎么从脑袋里选择字词,无外乎字词储备多,需要筛选过程,字词储备少,筛选余地也小,字词储备过少,就等于没有可供筛选的内容,是在这个情形中,才有了咬文嚼字现象。
人的一切经历、经验、认识、情感,即所有意识和行为的积累,最终都要反馈给大脑,并记录于其中,尤其越反映为深度、广度、精度、维度、密度,越好,脑袋里储备这些越多,选择余地越接近无穷无尽。
所有这些,看的都是人自己能不能跟上趟。人跟不上趟,岂能单单靠背书、背字典、背语法,就能包办?是这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然后根据自知之明,来选择怎么对待写诗和对写诗的见解。
写诗,包括论诗,都要先有自知之明,先有实践之自信,而且非成熟不可,才能游刃有余地写这写那,一旦发现有弄不清,拿不准的情况,就要学会忍住,宁在暗地反复自行琢磨,也不要轻易写成诗或论,以避免自觉不自觉巩固错误,更不要拿出来,以避免有意无意养成虚荣心。
当今人,为什么才学几天基本知识,就敢大言不惭称写诗?甚至还没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就敢盲人摸象般说三道四?乃至还没经历三五年,就敢以人师自居?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缘故,又导致既不承认没自信,也掩盖没自信,总害怕别人指出漏洞。
如果以平常心对待写诗这种现象,谁的脑瓜子都会周全,绝不会缺这少那,总是该写就写,能写就写,会写就写,对不该、不能、不会的,自然不可能轻易去碰。
这就犹如平常吃饭,通常都能懂得筷子勺子盘子碗,也能看见几个人吃,该怎么照顾,有意见也知道怎么打圆场,但是场合一大,人一多,情绪一复杂,心理一紧张,就可能什么都顾不上,不丢三落四还能怎么样?
所以就要清楚,任何人都不是真的没能力,而是成心犯错才有错,比如懒惰,小聪明,心有不袒,过分贪图等,一旦这些没有了,什么问题都不用别人一次次指出,就能自行改善,即使一时不知,通过广泛学习,也能通过自行反省,借鉴,得到完善。几句,--
常识问题休冒犯。自然与否路人知。何妨深问扪心处,岂可轻凭掩耳时。
本领养成难也易,末梢出落速终迟。神安气定都无措,美不美乎邪惹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