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5|回复: 74

永明声律与近体格律的异同

[复制链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0-16 19: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明声律与近体格律的异同
1.永明体四声四元,近体四声二元。
永明体平上去入四声分用,近体则转变为把四声分作“平”和“仄”的两类。
2,节律点不同
何伟棠的节律,他自己解释为“节奏型或音步组合形式”。
节律,运动的节奏和规律。
节奏,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音步,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 一个音步一般含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节(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永明体节律为23,近体为221。
何伟棠说:“它(指永明体)也是诗乐一体时代的历史遗留。‘上二下三’,在汉乐府的五言诗中就已经成为定式。乐府五言诗,诗乐一体,诗中的乐曲主宰着诗歌语言的声音表现。这种乐曲节奏所起的作用,是使诗句分成上下两个节落,节点居两节落之末,上下节点呼应,产生句中大顿和句末的延长。分析《诗经》、《楚辞》,其诗句内部节点分布都是如此;乐府五言诗的‘上二下三’,也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后诗乐分离,五言诗失去了乐律的依托,这一‘上二下三’的节律特征却依旧保存下来。”
“2·3”式的节律后来又何以转型为近体的“2·2·1”?
“这是吟诵层的节律转型。吟诵层的节律形式可以不同于按自然音步组合的节律形式,它反映吟诵音节(调子)的要求,因而会顺应吟诵调子的变化而作出自身的结构调整。至于吟诵调子在永明体诗歌实践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声律形式的叠加推动吟诵的调子向长吟的方向迅速发展,声律学者刘滔因应这一变化,适时地提出了‘二四字异声’的问题、实质是使第四字节点化的问题。第四字节点化以后,原先节拍性较和缓的‘2·3’两拍展成‘2·2·1’三拍。其中第三拍又有‘音空’,这无疑会更适于长吟。
由此可知,‘2·3’式的节律转变为近体的‘2·2·1’,是诗歌吟诵调子的变化带来的,是由于声律因素的介入和写作实践,促使吟诵音节向长吟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字句吟诵层的节律形式反映吟诵音节(调子)的要求,是在吟诵效果最佳化进程中出现的。诗乐分离以后,诗不歌而诵,诵则必有偏离‘节律常规’而独立的音节。这种因偏离而生的吟诵层音步组合形式具有音乐美的表达功能,它们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因而是可变的、易变的。比如魏晋五古,处于徒诗化之初,其吟诵调子还靠近自然音步,因而它的字句吟诵层音步组合必取和节律常规一致的‘2·3’格式而不会是‘2·2·1’。反之,在近体五言诗中,吟诵的调子发展为‘长吟’,其字句吟诵层的音步就会偏离节律常规,衍变成为‘2·2·1’,因为和节拍性较和缓的‘2·3’之节相比,‘2·2·1’之节更适于长吟。”
简言之,就是诗乐分离以后,诗不歌而诵,221比23更适于长吟。
永明体只有一种节奏,那就是23,不存在有些人说的还有32、212、2111、221等节奏(这些是把语法节奏混同于声律的节律);近体中只有一种节奏,那就是221,不存在有些人说的有212、221两种节奏(这些也是把语法节奏混同于声律的节律)。节奏只能“自然音步”。那些不同的看法是受语法节奏的影响。王力《诗词的节奏》专门讲述过语法节奏。语法节奏属于“‘非自然’的音步组合”。但王力《诗词的节奏》最后谈到读法时说:“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许多人只看懂了王力的语法分析,却忽略了王力有关读法的这段话。
3,音步不同。音步,诗的韵律的基本单位。永明单音节为音步,所以重视声,而有四声八病说;近体双音节为音步,所以突出246,因而有“135不论,246分明”。
4,粘对规则上不同,粘对,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对平,仄对仄。永明体不讲粘对,因此永明体中全诗都做到粘对的甚少;近体粘对是特色之一,须粘对分明,失粘则失律。
5,格式上的不同。永明体无格式要求,2、3、4、5、6、6、7、8、9韵乃至百韵不论,偶数奇数韵都可。近体严格意义上是2韵和4韵,排律中也是偶数韵。后来放松到首句押韵,但规定用邻韵,因此不影响用韵的偶数。
6. 异声转变,“二五字异声”转变为“二四字异声”。
永明体五言诗句的节奏型是 “上二下三” (“2·3”),那么,于其上作声律安排的时候,就出现了“二五回换”、“二五字异声”。因为这里句节奏型的节点正好就是句中的第二和第五两个字,这又正好是八病中的蜂腰:“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近体节奏为221,于是就把句中的二、四两个字位作为节点,从而作出“二四回换”即“二四字异声”的安排。其关键人物是声律学者刘滔,他修改了蜂腰,提出“二四字异声”的新观点。“二五字异声”是四声四元的异声,“二四字异声”则只是平仄二元的异声。按三羊先生说,唐朝格律诗用的仍是“二五字异声”(可称之为25律),此说不当,在奇句仄收句中,受永明体影响,唐朝格律初起时估计会自然而然用上“二五字异声”,但在全诗中不能像永明体一样句句用上,因此它已退居第二位,成为“二四字异声”的辅助工具。随着平仄的深入人心,“二五字异声”的作用越来越弱,最后完全退出格律诗。
7. 对仗
永明体对对仗没有任何规定,对仗处于自由状况。格律诗在律诗中则加以强制。
8.近体对永明的选择性的继承
一、平头,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后来,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八病中唯平头这条对近体的平仄律影响最大。
近体,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已不为忌,形成135不论。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改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二、上尾,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因为偶句押韵,奇句不压韵,若同声易混乱。但两字同韵不为病(“若第五与第十故为同韵者,不拘此限”)。
近体也是偶句押韵,奇句不压韵。但不转韵,要一韵到底。因为上尾两字同韵不为病,于是近体后来也放松到第一句可压韵,但要压邻韵。在近体诗中,除首句入韵式外,其余各联,奇句的句脚均为仄声,偶句的句脚均为平声,根本没有同声的可能性。所以这条基本继承下来。
三、蜂腰,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但二五同平不为病。
近体诗蜂腰已不存在。二五同平不为病使近体诗有平平仄仄平这种基本句式。在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中,唐朝人近体初期创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蜂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作用越来越弱,最后失去影响力。
到刘滔时:“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把二五不同声改为二四不同声,说明那时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但因为它的24不要求平仄,只要上去入不同声相犯,而24同平又不为病,因此若换以平仄计便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等句式,即在近体中的所谓大拗句。
近体节奏点也是二四,只是把四声放宽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四、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第一句和第三句(即不押韵的两句)的末尾那个字同声)。但“温、邢、魏诸公,及江东才子,每作手笔,多不避此声。”
近体则废弃此条,因为它们都是仄声字。但不少诗人还是喜欢在每首诗的奇句句尾上采取四声递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对齐粱诗律鹤膝病的尊重和沿承。
五、大韵,一联中前九字中不得有与押韵字同韵的字,除非故作叠韵(不隔字的叠韵,即叠韵词),此即不论。
相当于挤韵,近体也强调此条。
六、小韵,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即一联中不能有叠韵字,除非故为叠韵,此即不论。
近体则废弃此条。
七、傍纽,一句中不得有与同声的双声字,一联中也避之为好。除非故作双声(不隔字的双声,即双声词),此即不论。
近体则废弃此条。
八、正纽,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即音同调异字,叫双声叠韵字。正纽的规则,可以视作对旁纽的补充。
近体诗虽废弃此条。但写诗时还是尽量避免双声叠韵字。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6 19: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似乎总是认为永明体就是格律诗,希望看了我这个帖子后有所改变。当然仍要坚持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点评

王力《诗词格律》: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2:17
三、蜂腰, 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但二五同平不为病。 近体诗蜂腰已不存在。二五同平不为病使近体诗有平平仄仄平这种基本句式。在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中,唐朝人近体初期创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蜂腰,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1:20
永明声律与近体格律的异同————刚刚 从永明到近体的声律,无非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平头上尾鹤膝蜂腰。蜂腰,是重中之重。 唐朝时期的近体诗声律,哪有“135不论,246分明”的理论?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7 17: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7 17: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1-10-17 21:17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6 19:41
三羊似乎总是认为永明体就是格律诗,希望看了我这个帖子后有所改变。当然仍要坚持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

永明声律与近体格律的异同————刚刚

从永明到近体的声律,无非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平头上尾鹤膝蜂腰。蜂腰,是重中之重。
唐朝时期的近体诗声律,哪有“135不论,246分明”的理论?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后来,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八病中唯平头这条对近体的平仄律影响最大。
    近体,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已不为忌,形成135不论。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改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二、上尾,
    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因为偶句押韵,奇句不压韵,若同声易混乱。但两字同韵不为病(“若第五与第十故为同韵者,不拘此限”)。
    近体也是偶句押韵,奇句不压韵。但不转韵,要一韵到底。因为上尾两字同韵不为病,于是近体后来也放松到第一句可压韵,但要压邻韵。在近体诗中,除首句入韵式外,其余各联,奇句的句脚均为仄声,偶句的句脚均为平声,根本没有同声的可能性。所以这条基本继承下来。

三、蜂腰,
    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但二五同平不为病。
    近体诗蜂腰已不存在。二五同平不为病使近体诗有平平仄仄平这种基本句式。在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中,唐朝人近体初期创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蜂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作用越来越弱,最后失去影响力。
    到刘滔时:“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把二五不同声改为二四不同声,说明那时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但因为它的24不要求平仄,只要上去入不同声相犯,而24同平又不为病,因此若换以平仄计便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等句式,即在近体中的所谓大拗句。
    近体节奏点也是二四,只是把四声放宽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四、鹤膝,
    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第一句和第三句(即不押韵的两句)的末尾那个字同声)。但“温、邢、魏诸公,及江东才子,每作手笔,多不避此声。”
    近体则废弃此条,因为它们都是仄声字。但不少诗人还是喜欢在每首诗的奇句句尾上采取四声递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对齐粱诗律鹤膝病的尊重和沿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7 20: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成135不论。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改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我这段话中,“形成”指出是习惯,不是说当时已有文字规定,理论则是后人对这种习惯的归纳,理论出现在什么时代是无关大局的。任何理论是后人逐步完成的,很少有一步到位的。
比如回文词的理论,最初人们只是发现有的词回文也仍然是词,于是出现了了回文词,慢慢的被人们发现了30来个这样的词,于是回文词成为一种类型,到清朝一下又有人搞出20来种,但都是回文时多少有些不合拍,于是称之为“变”。如何把特殊变成普遍,清朝文人的实验失败了。能回文的几乎搜遍了,形成回文词可遇不可求的状况。直到我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的两读字和错杂回文的两大理论结束了回文词可遇不可求的问题,从此任何词谱都可写成回文词。因此回文词的理论经过了一千年才得以彻底解决。但不能因为理论到现在才完善便否认古代回文词的其他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7 2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比如“词”,大家都承认唐朝已出现。但找遍历史,唐朝也没有“词”这种说法,哪怕北宋词体大兴,你都找不到“词”这个名称,直到南宋“词”作为文体才正式出现。如果按三羊观点,则可否定唐朝五代北宋已有词这种文体。但如果从“习惯”上去寻找的话,词的来源就清楚了。原来不同时代词有不同的叫法,唐时叫“辞”“这个辤字,晋宋以后,都简化为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拓枝词、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三阁词,这一切「词」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还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那时词叫“曲子词”,宋初叫“乐府”然后叫“长短句”叫“雅词”叫“小词”叫“诗余”。
南宋时“不久,长沙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标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言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青真词》。从此以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文学史家,为意义明确起见,把歌词的「词」字写作「辞」,而把「词」字专用以代表一种文学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7 21: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后来,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八病中唯平头这条对近体的平仄律影响最大。
    近体,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已不为忌,形成135不论。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改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这条是最关键的。永明体第一字开始是要求严格,后来放松到第一个字可都为平声。但格律则第一字根本不管。第二平仄与四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三是从25分明改成24分明是根本的改变。当你不承认平仄和24,那当然无从讨论了,你要否定历史,那有什么办法呢

点评

谁告诉你:近体诗的句律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49
元兢还有【平头有二等之病,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者,巨病也,必避之。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上去入者,难立为病之文,不避之】一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1:51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节奏的划分,三羊见过【高上的☝】,没见过【低下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1:36
蜂腰律句13式: 〇平〇〇上。〇平〇〇去。〇平〇〇入。 〇上〇〇平。〇去〇〇平。〇入〇〇平。 〇上〇〇去。〇去〇〇上。〇入〇〇上。 〇上〇〇入。〇去〇〇入。〇入〇〇去。 〇平〇〇平。(特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1:04
6. 异声转变,“二五字异声”转变为“二四字异声”。 永明体五言诗句的节奏型是 “上二下三” (“2·3”),那么,于其上作声律安排的时候,就出现了“二五回换”、“二五字异声”。因为这里句节奏型的节点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0: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10-18 01:01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7 21:25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 ...

6. 异声转变,“二五字异声”转变为“二四字异声”。
    永明体五言诗句的节奏型是 “上二下三” (“2·3”),那么,于其上作声律安排的时候,就出现了“二五回换”、“二五字异声”。因为这里句节奏型的节点正好就是句中的第二和第五两个字,这又正好是八病中的蜂腰:“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近体节奏为221,于是就把句中的二、四两个字位作为节点,从而作出“二四回换”即“二四字异声”的安排。其关键人物是声律学者刘滔,他修改了蜂腰,提出“二四字异声”的新观点。“二五字异声”是四声四元的异声,“二四字异声”则只是平仄二元的异声。按三羊先生说,唐朝格律诗用的仍是“二五字异声”(可称之为25律),此说不当,在奇句仄收句中,受永明体影响,唐朝格律初起时估计会自然而然用上“二五字异声”,但在全诗中不能像永明体一样句句用上,因此它已退居第二位,成为“二四字异声”的辅助工具。随着平仄的深入人心,“二五字异声”的作用越来越弱,最后完全退出格律诗。
=====================================
六朝的句律理论,沈约是【25俩字异四声】,刘滔是【24俩字异四声

刘滔的【24俩字异平仄】,是何伟棠杜撰的!





点评

不必管什么刘滔,他又不是唐朝人,我管的是唐朝事实,说的是近体诗。所以你的驳斥属于言不及衷,0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6: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1: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7 21:25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 ...

蜂腰律句13式:
〇平〇〇上。〇平〇〇去。〇平〇〇入。
〇上〇〇平。〇去〇〇平。〇入〇〇平。
〇上〇〇去。〇去〇〇上。〇入〇〇上。
〇上〇〇入。〇去〇〇入。〇入〇〇去。
〇平〇〇平。(特款)


点评

1.你说的25不同声属于普遍规律,从四千年前到近代也破不了。因为四声搭配中能遇到同声搭配的只有25%的概率,再加上因为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使平平不算在内,因此上上去去入入只占18%,这几率也太低了吧,这种几率还要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8: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6 19:41
三羊似乎总是认为永明体就是格律诗,希望看了我这个帖子后有所改变。当然仍要坚持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

三、蜂腰,    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但二五同平不为病。
    近体诗蜂腰已不存在。二五同平不为病使近体诗有平平仄仄平这种基本句式。在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中,唐朝人近体初期创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蜂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作用越来越弱,最后失去影响力。
    到刘滔时:“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把二五不同声改为二四不同声,说明那时观念已发生了变化,但因为它的24不要求平仄,只要上去入不同声相犯,而24同平又不为病,因此若换以平仄计便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等句式,即在近体中的所谓大拗句
    近体节奏点也是二四,只是把四声放宽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
红字部分,是何伟棠的猜测,还是你徐斑竹的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1: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7 21:25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节奏的划分,三羊见过【高上的】,没见过【低下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点评

说了你声律与语法混为一谈,你不愿接受,那有什么办法。古人能有你你那么严密逻辑的搭配吗,是不是他们都曾经穿越到过当代,把当代的语法知识带回唐朝。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8: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1: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7 21:25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后来,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八病中唯平头这条对近体的平仄律影响最大。
    近体,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已不为忌,形成135不论。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改为平仄不同,形成246分明。
这条是最关键的。永明体第一字开始是要求严格,后来放松到第一个字可都为平声。但格律则第一字根本不管。第二平仄与四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三是从25分明改成24分明是根本的改变。当你不承认平仄和24,那当然无从讨论了,你要否定历史,那有什么办法呢

    元兢还有【平头有二等之病,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者,巨病也,必避之。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上去入者,难立为病之文,不避之】一说!

点评

你不要管 元兢,只要管永明八病与近体的区别就够了。我是不重视元竞理论的,看了一遍就不看了。事实摆在那,钻牛角尖有用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8: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2: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10-18 02:20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6 19:41
三羊似乎总是认为永明体就是格律诗,希望看了我这个帖子后有所改变。当然仍要坚持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

王力《诗词格律》: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
王力瞒过颔联说颈联,颔联应该怎么说?
红字是王力解释的颈联,颔联是否和颈联一样如法炮制?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点评

已经给你说过无数遍,你硬要熟视无睹,还有意思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6: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0-18 00:54
6. 异声转变,“二五字异声”转变为“二四字异声”。
    永明体五言诗句的节奏型是 “上二下三” (“2 ...

不必管什么刘滔,他又不是唐朝人,我管的是唐朝事实,说的是近体诗。所以你的驳斥属于言不及衷,0分

点评

元兢《诗髓脑》(张伯伟编校版) 调 声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征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8: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8: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8 06:56
不必管什么刘滔,他又不是唐朝人,我管的是唐朝事实,说的是近体诗。所以你的驳斥属于言不及衷,0分 ...

元兢《诗髓脑》(张伯伟编校版)
调 声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征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云: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即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
元兢近体格律诗范例: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〇平〇平仄,〇仄〇〇平。
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〇去〇〇上,〇平〇〇平。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
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〇去〇〇入,〇平〇〇平。
庾信近体格律诗范例: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〇仄〇〇平,〇平〇〇平。
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〇平〇平仄,〇仄〇〇平。

唐代元兢声律在,岂容我辈乱弹琴?!
近体格律诗范例的句律理论:五言诗句二五俩字,允许同平不许同上同去同入声。

点评

唐代元兢声律在,岂容我辈乱弹琴?! -------------他的这些例子,他说了这就是25律吗?他没有举的例子就不符合25律吗?说话要有根据,不要拿几个例子就乱归纳来糊弄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04
近体格律诗范例的句律理论:五言诗句二五俩字,允许同平不许同上同去同入声。 ---------你说的吧?我怎没看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01
狗屁理论,也就你津津有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8: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1-10-18 08:37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1-10-18 01:04
蜂腰律句13式:
〇平〇〇上。〇平〇〇去。〇平〇〇入。
〇上〇〇平。〇去〇〇平。〇入〇〇平。


1.你说的25不同声属于普遍规律,从四千年前到近代也破不了。因为四声搭配中能遇到同声搭配的只有25%的概率,再加上因为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使平平不算在内,因此上上去去入入只占18%,这几率也太低了吧,这种几率还要刻意为之才能达到,一般情况下,几率越小的东西越难搭配成功,因此实际情况可能10%都难达到。这样的概率多难碰上。你是拿当代人写的格律诗去比较吧,因为现在仄声减少了25%,平声增加了25%,所以同声搭配可达50%以上,于是误以为古人严格遵守25律,却不知世易时移,情况大变了。这叫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在诗中还能算“律”吗?如果算,那“律”就有几十上百了。
2.唐人有25律的论述吗?唐人以前的与唐人无关,因为唐人的近体诗是唐人的不是前人的,因此必须唐人说的才算,这是根据你的立场提出的,因为你说了唐人并没有说135不论246分明,因此你得明确指出是那个唐人说了唐诗遵从25律,说不出就说明你是双标。
3.同声难遇,那我们就看唐人出现的情况,若例子多,倒是能说明唐人是不在乎什么25律的,这叫反证法。我找了一些杜甫的,因为他最权威。他的诗太多,我也没有他的集,也不愿花时间研究这个无价值的玩意儿,只是为了驳斥你,不得不浪费我的时间,因此随意翻随意摘,下面是我感到大约是同声的,只核实了前几句就不愿搞了。你去核实吧。我只感到杜老头儿对25同声似乎很随意,似乎很不在乎,因此例子还不少,再怎么删除错了的,数量也不少,如果翻遍全集呢?
4.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羊对自己的观点很执着,执着到凡是不合自己观点的便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杜诗雨后(去)过畦润(去),剑动(可上可去)亲身匣(胡甲切、轄甲切胡夾切,音狎),青丝白马(上)谁家子(上),不如面缚(入)归金阙(入),食人更肯(上)留妻子(上)。闻道(去)花门将(去),莫令(去)鞭血地(去),一声何处送书雁,未将梅蕊惊愁眼,新亭举目风景切,春来准拟开怀久,冬热鸳鸯病,冥冥(也可读母耿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8: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1-10-18 08:45 编辑

杜诗
雨后(去)过畦润(去),
剑动(可上可去)亲身匣(胡甲切、轄甲切胡夾切,音狎),
青丝白马(上)谁家子(上),
不如面缚(入)归金阙(入),
食人更肯(上)留妻子(上)。
闻道(去)花门将(去),
莫令(去)鞭血地(去),
一声何处送书雁,
未将梅蕊惊愁眼,
新亭举目风景切,
春来准拟开怀久,
冬热鸳鸯病,
冥冥(也可读母耿切,銘上聲)甲子雨,

轻箑烦相向,
下堑万寻岸,
览物想故国,
日暮归几翼,
稷契易为力,
异状君独见。
令我怀抱尽。
安得阙亲近,
吾子色愈谨。
识者安肯哂。
扬龄洪涛间(第三句,去声),
楚妃堂上色殊众,
眼前所寄选何物。




点评

数据无嘴会说话! 唐朝句律,究竟是【25俩字异四声】,还是【24俩字异平仄】,要让数据比例pk!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8: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0-18 01:36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说了你声律与语法混为一谈,你不愿接受,那有什么办法。古人能有你你那么严密逻辑的搭配吗,是不是他们都曾经穿越到过当代,把当代的语法知识带回唐朝。哈哈。

点评

元兢难道不懂吗?!   七、长撷腰病。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云:“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花。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8: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0-18 01:51
元兢还有【平头有二等之病,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者,巨病也,必避之。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 ...

你不要管 元兢,只要管永明八病与近体的区别就够了。我是不重视元竞理论的,看了一遍就不看了。事实摆在那,钻牛角尖有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8: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1-10-18 09:00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1-10-18 08:13
元兢《诗髓脑》(张伯伟编校版)
调 声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 ...


狗屁理论,也就你津津有味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征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你懂吗?别不懂装懂了。这是音乐与四声搭配的研究,并不是平仄的搭配。现在绝大多数语言学家都搞不清了,你就不要装大尾巴狼啦
他只是欣赏,说了那是25律吗,你在“强奸”元竞啦

点评

近体诗的【粘对】,难道不是元兢的【狗屁理论】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9 16:15
谁告诉你沈约这是【平仄搭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42
你的理论恐怕还不及【狗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9: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0-18 08:13
元兢《诗髓脑》(张伯伟编校版)
调 声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 ...

近体格律诗范例的句律理论:五言诗句二五俩字,允许同平不许同上同去同入声。
---------你说的吧?我怎没看到

点评

你的实况符合事实吗?我是不信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9 21:06
查看一下唐朝近体诗的实况,难道还得不出来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9: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0-18 08:13
元兢《诗髓脑》(张伯伟编校版)
调 声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 ...

唐代元兢声律在,岂容我辈乱弹琴?!
-------------他的这些例子,他说了这就是25律吗?他没有举的例子就不符合25律吗?说话要有根据,不要拿几个例子就乱归纳来糊弄人

点评

没有元兢的理论,难道你刚刚就不能总结唐朝的句律理论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0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10-18 02:17
王力《诗词格律》: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

已经给你说过无数遍,你硬要熟视无睹,还有意思么

点评

六朝的徐庾,只能知道沈约天经地义的的五言节奏221,难能知道王力无中生有的五言节奏221! 陈朝·徐陵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马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9 09:07
无数遍?!王力不懂!你如何用王力的谬论来解读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8 0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9: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8 08:38
杜诗
雨后(去)过畦润(去),
剑动(可上可去)亲身匣(胡甲切、轄甲切胡夾切,音狎),

数据无嘴会说话!
唐朝句律,究竟是【25俩字异四声】,还是【24俩字异平仄】,要让数据比例pk!

点评

你已经蛮不讲理了。我分析的这么细,而且又有杜甫的例子为证,你就是不承认,你这样如何与人讨论?别人正确的应该赞成,自己错了的应该抛弃,才会学有所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9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9: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10-18 09:33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8 08:50
说了你声律与语法混为一谈,你不愿接受,那有什么办法。古人能有你你那么严密逻辑的搭配吗,是不是他们都 ...
古今说法不同,道理是一个样!
  七、长撷腰病。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云:“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花。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此病或名“束”。
  八、长解镫病。长解镫病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蹬;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云:“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然解镫须与撷腰相间,则屡迁其体。不可得句相间,但时然之。近文人篇中有然,相间者偶然耳。然悟之而为诗者,不亦尽善者乎。此病亦名“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9: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8 09:06
已经给你说过无数遍,你硬要熟视无睹,还有意思么

无数遍?!王力不懂!你如何用王力的谬论来解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9: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8 09:04
唐代元兢声律在,岂容我辈乱弹琴?!
-------------他的这些例子,他说了这就是25律吗?他没有举的例子就 ...

没有元兢的理论,难道你刚刚就不能总结唐朝的句律理论吗?!

点评

反正刚刚不会像你胡说八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9 2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9: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8 09:01
近体格律诗范例的句律理论:五言诗句二五俩字,允许同平不许同上同去同入声。
---------你说的吧?我怎没 ...

查看一下唐朝近体诗的实况,难道还得不出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9: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8 08:54
狗屁理论,也就你津津有味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 ...

你的理论恐怕还不及【狗屁】!

点评

因为我的不是狗屁,所以不如狗屁,你的是狗屁所以不必及不及,只要是就可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9 2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9: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10-18 09:44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8 08:54
狗屁理论,也就你津津有味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征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你懂吗?别不懂装懂了。这是音乐与四声搭配的研究,并不是平仄的搭配。现在绝大多数语言学家都搞不清了,你就不要装大尾巴狼啦
他只是欣赏,说了那是25律吗,你在“强奸”元竞啦
谁告诉你沈约这是【平仄搭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8 09: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21-10-17 21:25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 ...

谁告诉你:近体诗的句律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点评

你自己写了那么多的论文,论证了是谁说的,还要问我,耍赖了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9 2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1: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