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5|回复: 18

诗中有 “我”之立足点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0-15 08: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中有 “我”之立足点


         古人好像这样认为:诗中有我,情我融一;诗中无我,不如无诗。古人写诗,有感而发;我之所感,与人有别。用现代文学理论的话说,这叫做诗写个性,写人之个性在某时某地的一个特点环境下的所感。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所发生的感情是显示其当时的个性的,用诗的意境表现出来,这个性既有别于他人,也不重复自己。好比表现风月,公子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土匪是“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李白对月的感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感受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中之我,有明写,有暗写。如写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明写我独立寒秋所见所想。如写冬,“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暗写我初到陕北之所见所想。独立寒秋所见所想之后,明说我之感叹“问苍芒大地,谁主沉浮”?!到陕北所见所想之后,是暗写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独立寒秋,只是诗人之独立寒秋,所发生的只能是诗之所见所想。北国风光,则可以是别人也有同样的所见所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里的春花秋月只是起兴,并不是作者同时既见春花又见秋月。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其时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时间。诗人是立足在昨夜东风,昨夜明月之时。
    诗中有我,写出真实,其实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必须是真实。老干体为什么不难?因为不必诗中有我,写万人共同的感受就行:三月清明,十月国庆,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看不出是张三的诗,还是李四的词。非老干体写三月清明则不同,假如他写所祭者是那年吃尽树皮饿死的,还是某时生活无忧老死的,其感情就不一样;写十月国庆,所歌者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其感情也是大不一样的。
    写老干体诗的目的非常明确:写五一,写七一,写清明,写端午,主题都很集中,只是没有诗味。而在产生老干体时代的同时产生产生的新干体,则没有什么主题目标,只是用一些共性的佳句组合而成的花呀梦呀的诗,不知他在说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他的诗写起来十分得心应手,春花不合平仄就换成秋月,不管立足点是春还是秋;柳绿与枫红对仗很美,就拉在一起成联,忘了柳绿枫红不会在同一个季节里发生。特别自由的是写梦,谁也不知他梦见的是讨媳妇还是升官发财,写进诗里那简直是“无边光景一时新,自有源头活水来

1148

主题

41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7
贡献
4864
金钱
9689
发表于 2021-10-15 10: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中有我,情我融一;诗中无我,不如无诗。”
——望文生义,卜通之议。

点评

一家之见,你不妨具体说说你自己的见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5 1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达 发表于 2021-10-15 10:19
“诗中有我,情我融一;诗中无我,不如无诗。”
——望文生义,卜通之议。 ...

一家之见,你不妨具体说说你自己的见解。

点评

老金类似太多,这不是做学问或学习的应有态度。 如果是个小青年,偶尔为之,不必求全,亦不必呵斥。 这谬诞出在一个老网人,又身挂数“要职”,这就不能不让人憋不住。 有我无我,都是表现手法,没有谁有理谁无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5 1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8

主题

41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7
贡献
4864
金钱
9689
发表于 2021-10-15 12: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0-15 11:19
一家之见,你不妨具体说说你自己的见解。

老金类似太多,这不是做学问或学习的应有态度。
如果是个小青年,偶尔为之,不必求全,亦不必呵斥。
这谬诞出在一个老网人,又身挂数“要职”,这就不能不让人憋不住。
有我无我,都是表现手法,没有谁有理谁无理。这是古诗词的千百年存在,岂能捧其一贬其一?这其实是不懂。
近代王国维有《人间词话》,里面“有我无我”是一大论题,看看王论,就知道“无我”的正当存在了。
谬误,是不应用“一家之言”来遮羞的。
一家之言,可以解释为一己之见,或独特之见,或惊世之见。而谬误或似是而非,是不该硬抢硬戴一家之言这顶理论华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8

主题

41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7
贡献
4864
金钱
9689
发表于 2021-10-15 1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好像这样认为:诗中有我,情我融一;诗中无我,不如无诗。”——金氏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0-15 22: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的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美学境界的时候,也用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
他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在对于诗词的评价范围里,这倒是正确的观点。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

点评

苏兄应再摆再读有我无我,王国维对俩我,并非推其一贬其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6 08:14
王国维说的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说“之境”中出现我和不出现我两种诗境,并非“无我之境”就是诗中无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6 07: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6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10-16 08:13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0-15 22:24
清代的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美学境界的时候,也用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
他在《人间词话 ...

王国维说的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说“之境”中出现我和不出现我两种诗境,并非“无我之境”就是诗中无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泪眼是诗人之泪眼,诗人这个我出现在诗境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诗人这个我出现在诗境里才能听见杜鹃声,所以这是有我之境。而“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则诗人这个我不出现在境里,但仍然是“我”看见起、看见下,仍然是诗中有我。“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是诗人这个我出现在寒秋里望湘江北去,这就是“有我之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人这个我不出现在境里,叫“无我之境”,但这是诗人眼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仍然是诗中有我。


点评

有我在 和 无我在 “现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发表于 2021-10-16 0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8

主题

41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7
贡献
4864
金钱
9689
发表于 2021-10-16 08: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之达 于 2021-10-16 08:44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0-15 22:24
清代的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美学境界的时候,也用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
“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
——苏兄应再摆再读有我无我,王国维对俩我,并非推其一贬其一。

点评

“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 ——苏兄应再摆再读有我无我,王国维对俩我,并非推其一贬其一。 苏:对“王国维对俩我,并非推其一贬其一。” 这倒是没有细想。其实我只是引用了 王国维 的这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6 09: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0-16 08: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0-16 10:00 编辑

要再考虑一下。这个 有我在 和 无我在 “现场”的区分。
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0-16 09: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0-16 09:44 编辑
之达 发表于 2021-10-16 08:14
“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
——苏兄应再摆再读有我无我,王国维对俩我,并非推其 ...

“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
——苏兄应再摆再读有我无我,王国维对俩我,并非推其一贬其一。

苏:对“王国维对俩我,并非推其一贬其一。” 这倒是没有细想。其实我只是引用了 王国维 的这个划分方法。
   “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 这才是我要说的内容。至于王国维 是不是也是这样想呢?那就不太清楚了。

   “感情”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创造出来的虚无的有生命力的仅是我的“我”,而在大自然里的一切的物质,是共同共通的,在我们的大脑里只不过是一张张照片的像素,这些像素是保存在我们的大脑的记忆细胞里。记忆细胞,正如电脑里的无生命力的半导体记忆素子。
   我们要传输仅是我的“感情”给别人,就是要借用共同共通的物(像素)为载体。如王国维的例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把仅是我的“感情”,尽量多地传输给别人。 而如“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这样句子的话,传输给人“感情”的分量就很少了。

   所以,我说:“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 是不是这样呢?

点评

是的,兄这句“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是对王氏的解读,是错误解读,以为王氏的无我是没有情感的。 其实,王氏的有和无,是指作者的主观色彩在诗词里有多少、能看得出还是看不出。这其实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6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8

主题

41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7
贡献
4864
金钱
9689
发表于 2021-10-16 11: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之达 于 2021-10-16 11:52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0-16 09:39
“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
——苏兄应再摆再读有我无我,王国维对俩我,并非推其 ...

是的,兄这句“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是对王氏的解读,惜哉是错误解读,以为王氏的无我是没有情感。

其实,王氏的有和无,是指作者的主观色彩在诗词里有多少、能看得出还是看不出。这其实用小说和散文来比拟,是最容易理解的。

大多小说,作者是不出现的,除非有时用了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我,也不全是作者自称)。
小说是塑造人物或讲故事,作者的主观东东是隐藏的,经由人物或情节来表现。散文,通常都是直抒胸臆,即使不直抒,作者的主观意志、情感也是较为表象的。前者,基本都为无我;后者,一般都是有我。

而有我与无我,只是表现手法不同,只是主观于物存在多少,在艺术上二者之间没有高下之分。


点评

“在场”与“不在场”的问题,跟所论的文学体裁有关,即应在文学体裁的范围里来谈论。 之达 举小说体裁来论说,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刻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6 13: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1-10-16 1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达 发表于 2021-10-16 11:32
是的,兄这句“没有感情所依付之物,怎样能影响他人的感情呢?”是对王氏的解读,惜哉是错误解读,以为王 ...

   “在场”与“不在场”的问题,跟所论的文学体裁有关,即应在文学体裁的范围里来谈论。

    之达 举小说体裁来论说,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这个方向,就定位了大多小说,作者是不出现的(不在场),除非有时用了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我,也不全是作者自称)。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就定位了大多诗歌,一般都是有我(在场)的大方向。  这也是 之达 说的“后者,“一般”都是有我。”

   金版的《诗中有 “我”之立足点》所说,无疑是指 诗歌 这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这样就可以说,金版所说基本(或 一般)是对的。


   例外的当然也有,例如:《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唐代诗人金昌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还有《答张生》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是唐代元稹 写的《莺莺传》里的一首诗。作者并“不在场”。

   离开这个“在场”与“不在场”的判断条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者,吟咏性情也” 应是更为切合。


点评

还是去全版的看完王氏说,再交流吧? 我没有用诗去说,用别种文体说明,是让你理解的更容易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6 14: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8

主题

41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7
贡献
4864
金钱
9689
发表于 2021-10-16 14: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0-16 13:33
“在场”与“不在场”的问题,跟所论的文学体裁有关,即应在文学体裁的范围里来谈论。

    之达 举小 ...

还是去全版的看完王氏说,再交流吧?
我没有用诗去说,用别种文体说明,是让你理解的更容易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6 1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