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9|回复: 28

《诗韵双轨制刍议》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发表于 2021-10-13 15: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0-13 15:23 编辑

  《诗韵双轨制刍议》
  孙则鸣


    近些年来,古典诗词界掀起了一股新旧韵双轨制的改革热浪。热烈拥护者有之,激烈反对者也有之。反对者又分唯旧韵论和唯新韵论两派。
    唯旧韵论者认为: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不能保持古香古色的纯正音韵美;唯有平水韵才能写出正宗纯正的古典诗词。唯新韵论者则认为:既然采用平水韵,就该按平水韵应有的纯正音来写诗和读诗:而现代人根本读不出古韵应有的纯正音,按平水韵写的诗歌无异于哑巴诗;唯有新韵诗才是有声诗。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势同水火,争执不休。
    个人认为,新韵和旧韵各有千秋,各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古代韵书的声韵特征
    唯旧韵论者和唯新韵论者都认为平水韵收集的汉字应当有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唯旧韵论者则进一步认为,按照平水韵写诗,就能读出纯正的平水韵古音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平水韵》的前身是《切韵》。对于《切韵》音系的读音,学术界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可归纳为“单一语音论”和“综合语音论”两大派。无论谁对谁错,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切韵》《平水韵》等一切古韵书根本没有能力标注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
    要知道,我国古代所有韵书都是采用同音字互注加上反切法注音,其注音符号就是汉字本身:而汉字不同于音标,本身没有固定读音,总是因地域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流动不居。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都只能用自己掌握的一种或几种方言来进行反切:因而所切出来的读音必定各不相同。从历时角度看,唐人切出来的是唐音,宋人切出来的是宋音,清人切出来的是清音……..现代人切出来的是现代音,毫无例外。从共时角度看,由于汉语方言众多,鲁人切出来的是鲁音,粤人切出来的是粵音,湘人切出来的是湘……同样毫无例外。
    由此可见,《切韵》乃至《平水韵》根本没有能力标注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也就是说,任何古今诗人根本不可能根据《切韵》或《平水韵》读出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来。唯新韵论者指责当代人按平水韵写的诗是“哑巴诗”,完全是说外行话。

    我们还可以从古今声、韵、调的具体变化来论证所谓“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古音韵美的错谬。诗歌的音韵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们是是具体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的音值的综合效应:要想某种现代方言保持唐音的音韵美,二者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类别和音值〔即实际发音〕必须与唐音相当接近。
    张世禄和杨剑桥指出:“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必须在深刻了解汉语语音史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对于汉语语音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声、韵、调三个方面,分别考证音类,拟测音值,然后才能进行各个阶段的声、韵、调的比较,才能揭示汉语语音发展的总的趋向。”现代语言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考证了隋唐语音的音类,大家的共识是:唐音的声母是36个(一说40个),韵母140多个,声调4种;而现代各个方言里〔包括有入声的方言〕,声母大都只有二十多个,韵母大都只有三十多个,最多的粵方言也不过是五十多个;声调则异彩纷呈: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甚至十二个声调的都有。仅从音类的多寡来看,现代方言已经与唐音有了巨大的差别了,它们可能保持“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古音韵美吗?
    至于唐音的具体音值〔包括调值和韵值),现代所有语言学家都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拟测”,“拟测”就是科学地推论猜测。显然,拟测的结论仅仅是“可能如此”,决不是“真正如此”。也就是说,所谓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唐声韵,任何现代人都不知道该怎么读,连最渊博的语音学者也不知道,现代人根据平水韵写的古诗怎么可能保持了“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古音韵美呢?
    二、普通话能否保持格律诗音韵美?
    可能有人不知道,普通话虽然没有入声,而对于近体诗音韵美产生的损害,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可能更不知道,即便是保留了入声的现代方言,同样会对于古典音韵美造成损害,有些方言的损害甚至远远超过了普通话。对此我已在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里有所论述。现在只简略地说明:没有入声的新韵的危害性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声调在诗词格律里的作用有两条,一是区分平仄,以便构筑律句;二是四声分押,协助韵母形成富韵。
    1、就构筑律句而言,近体诗是只论平仄,不究四声的,而入声根本不是平仄分野乃至构筑律句的必要条件:古代近体诗里,没有入声的律句和诗篇并不在少数,这些没有入声的诗篇,入声的有无已毫无影响。此外,没有入声的北方方言,照样可以区分平仄,构筑律句。在构筑律句的功能上,很大一部分有入声的南方方言没有任何优势。更重要的是,平仄是两大类具有“调值类型对比”的声调,这种“调值”对比是形成律体诗特有的声律美的基础。隋唐时代的声调当然有这种“调值”对比,随着语音的变法,这种调值对比,少数方言里保存下来了,大部分已经消失,有入声的方言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是,自诩保存了古韵的广东粤语中,平仄声之间的调值对比已经丧失,用粤语吟诵近体诗,已经传达不出律体诗应有的“流美婉转”的声韵美了。倒是北京方言是保存了调值类型对比的少数方言之一。这一点上,普通话新韵较之平水韵有极大的优势〔这里只简略提一下,我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里已有详论〕。
    2、关于“四声分押协助韵母形成富韵”问题,普通话新韵也具有优势,我以后再论。
下面我们还可以从入派三声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入声的缺失对平仄分野的影响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近体格律是只论平仄不论四声的,而古入声在普通话里派入上声和去声的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一部分仍然是仄声,它们对平仄分野没有任何影响,完全可以不予理睬:派入平声不到一半,只有这一少部分才与古代平仄不合。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古入声不到五百个,变成平声的只有两百多个常用字。
    也就是说,在构筑律句问题上,普通话新诗韵与平水韵的区别,不过是两百多个常用字的平仄不合而已,它们不可能高度集中在一首诗里。落实到具体诗篇里,大都只有三两个字而已:其中将近一半可平可仄的入声字可以不计,这样一来,因入声的消失导致平仄不合的不过一两个字而已。
    口说无凭,不妨看网上诟病新韵的入声平仄不合的一首典型诗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此诗古入声普通话为平声的有“急”“白”“不"“独”四个字,排除可平可以的字眼,仅有“急”和“白”两字平仄不合。
    现代人根据新韵写近体诗,不符合古入声的平声字眼,也只是极个别字眼。试举例说明:“人到中年爱感怀,额头褶皱镜中哀。小儿衣裤频频短:妻子容颜家渐渐衰。偶有余钱沽酒去,常招故友看花来。深更无事常[独]坐,明月清霜一地[白]。”(老乃《感怀》此诗是美国诗人老乃写作的新韵近体诗,从文言句法、意境、气韵、平仄格式来看,都与传统近体诗无异:所不同者仅仅“独”“白”二字为古入声,现在应读作阳平。
    对于没有入声地域的人来说,即使他写的诗一丝不苟地照搬平水韵,诗中的古入声字对他们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永远读不出入声来。他们只能把这些古入声的字眼,勉强读成上声或去声,以保持律诗的平仄韵律。此外,任何有入声的方言里,或多或少。总会有部分字眼的平仄与平水韵不合,其性质与普通话的入声平仄不合是等价的。如果仅因一首诗一两个入声平仄不合就不允许用普通话新韵写近体诗,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平水韵同样也不适合写近体诗。
    三、为什么平水韵有顽强的生命力
    《切韵》体系只能标注汉字的韵类和调类,却不能标注确切的韵母、声调的实际读音,这一特点对于“字典”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而对通用性的“韵书”来说,却是优势。韵书的职能有两个:一是供读者查核哪些字同韵,以便安排韵脚:二是供读者查阅每个字的调类,以便判别平仄。至于这些韵字的准确读音,根本不是韵书的主要职能,而是字典的职能。《切韵》和《平水韵》不标注确切字音,却并不损害“韵书”应有的职能。只标注音类而不标注音值的韵书,对于方言众多、语音无法统一的古今诗人来说,反倒是一个优势。由于《切韵》和《平水韵》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而成的“通用性质”韵书,比较全面地照顾了各地方言的实际用韵情况;任何朝代任何地域的诗人用自己的方言读出来的字音,其韵部和平仄绝大部分会与韵书相同,有差异的并不多。吟诵时,有些人采用临时性的“拟读”(即“叶音”法来弥补这一缺陷。这种局面,与当代人〔特别是母语有入声的当代人〕利用平水韵写近体诗的情况完全一样。(按:如果是出于追溯古代语音的发展轨迹的目的,“叶音”当然不科学:若仅仅是追求吟诵中的声韵和谐,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权变吟诵措施,叶音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此外,古今汉语的语音虽然直是在缓慢的变化,但变化最大的只是音值,而音类〔包括韵类和调类〕却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这就是大家用任何现代方言读唐诗宋词,不押韵或者平仄不合的字眼并不多的根本原因。
  现代方言语音里,尽管消失了入声的大陆方言所占比例较大,但大陆保留了入声的方言也约占四分之一,加上港澳台胞和其它外籍华人,比例将更大,对于他们来说,平水的更加适用,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平水韵》的生命力。
  个人认为,上述三方面原因,使得《平水韵》在各朝各代乃至当代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后,只要保留了入声的方言语音继续存在,只要后人还在继续欣赏古典诗词,平水韵的就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文学艺术内在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强调两个问题
    最后还想强调两个问题:
    第一、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和声律美的强弱,完全取决于读者朗读时的实际发音:无论是方言也好,普通话也好,只要实际发音时韵脚的韵母发音相同或相近〔即押韵〕,平声和仄声之间有鲜明的抑扬对比,韵律美和声律美就必定强,否则就弱。至于所采用的语音是不是“古香古色”,是不是“时髦通用”,没有必然联系。而现代方言里,很大一部分方平仄对比已经消失,只有少数方言〔包括北京方言和大部分湘方言〕才保持了平仄二言的立的声韵美,请参看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这里就不详论了。
    如果不去考察具体方言语音吟诵时诗歌是不是押韵,是不是有抑扬顿挫之声律美,而莫名其妙地追求什么“古香古色”或“时髦通用”,完全是本末倒置。
    第二、古今任何方言〔包括通用语〕语音韵字的实际韵类和调类,与《平水韵》不可能完全吻合,必定有少量差异。这是严谨的诗歌格律与实际语音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是格律体系的缺陷,而不是韵书体系的缺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采用双轨制,以便各取所需。用新韵的不必贬低旧韵,用旧前的更以展的眼光看待新解,这才是全面合理的辩证观点。

    以上看法乃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5: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边说的还算有些道理,后边却又跑调了。不过,总算比在风雅颂的时候有所进步,这一点还是值得鼓励的。所谓新声旧韵双轨并行,根本无关诗词学术,而纯属行政命令,在诗词理论版大谈而特谈行政命令,又有何辩证可言呢?
郑重建议孙逐明先生搜读《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正文五章,然后再来切磋交流不迟哈~
哦,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绝对尊重你发表意见的权利。亮起,以便引起关注。

点评

我尊重您的见解。但我不赞同白皮书里的意见。咱们求同存异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5: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5: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曾经在益阳市《沧水驿》诗刊上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0-13 15: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搜读《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正文五章-----吟者自打广告,什么玩意!

点评

老金,请你好好看看清楚:我是一味难求兀自求。 你读没读过《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呀?若尚未读过,郑重建议你也抓紧搜读一下,料当开卷有益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5: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5: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味难求兀自求 发表于 2021-10-13 15:32
前边说的还算有些道理,后边却又跑调了。不过,总算比在风雅颂的时候有所进步,这一点还是值得鼓励的。所谓 ...

我尊重您的见解。但我不赞同白皮书里的意见。咱们求同存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5: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0-13 15:37
搜读《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正文五章-----吟者自打广告,什么玩意!

老金,请你好好看看清楚:我是一味难求兀自求。
你读没读过《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呀?若尚未读过,郑重建议你也抓紧搜读一下,料当开卷有益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5: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皮书我读过。感觉此人对于古音古韵缺乏研究,多说外行话。一言难尽,我年老多病,没有精力参与讨论了。

点评

呵呵,请问孙逐明先生,那白皮书正文五章您都读完了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关乎您的学术素养,烦请如实作答为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21:59
我也读过,而且我还知道,白皮书中有关古音古韵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引用古音韵大家郑张尚芳先生的研究成果。孙先生如此说法,无异于在打郑张先生的脸,请问您底气安在?何妨当众亮亮相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6: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5: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我在东方诗风回答白皮书的一则帖子:

  从此文可以看出,这位吟者先生应当是“唯新韵论者”,他反对平水韵的理由是“有道是不破不立。中古平水韵依托早已无人能够确读的唐宋正音”,貌似有理,实则无理;作者之所以产生误会,是他缺乏必要的汉语声韵常识之故。请参看拙文《为什么平水韵有顽强的生命力”。〔后修改为《诗韵双轨制刍议》〕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点评

而且我还知道,《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第二章第三节第四大部分第2小部分的标题为“唯书唯上,不顾逻辑,甚至干脆以态度当结论”,其末段原文如下: “更要命的是,不仅一般诗词理论爱好者如此,一些所谓学者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

主题

215

帖子

16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3
贡献
306
金钱
908
发表于 2021-10-13 16: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6: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5:44
白皮书我读过。感觉此人对于古音古韵缺乏研究,多说外行话。一言难尽,我年老多病,没有精力参与讨论了。 ...

我也读过,而且我还知道,白皮书中有关古音古韵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引用古音韵大家郑张尚芳先生的研究成果。孙先生如此说法,无异于在打郑张先生的脸,请问您底气安在?何妨当众亮亮相呢?

点评

三、为什么平水韵有顽强的生命力 《切韵》体系只能标注汉字的韵类和调类,却不能标注确切的韵母、声调的实际读音,这一特点对于“字典”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而对通用性的“韵书”来说,却是优势。韵书的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6: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6: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的成熟还任重道远,最大的两个难题是轻声和儿化韵。这两个难题的解决之道还得向古韵书的编撰学习。说来话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6: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0-13 16:12 编辑
一味难求兀自求 发表于 2021-10-13 16:00
我也读过,而且我还知道,白皮书中有关古音古韵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引用古音韵大家郑张尚芳先生的研究成果 ...

  三、为什么平水韵有顽强的生命力
    《切韵》体系只能标注汉字的韵类和调类,却不能标注确切的韵母、声调的实际读音,这一特点对于“字典”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而对通用性的“韵书”来说,却是优势。韵书的职能有两个:一是供读者查核哪些字同韵,以便安排韵脚:二是供读者查阅每个字的调类,以便判别平仄。至于这些韵字的准确读音,根本不是韵书的主要职能,而是字典的职能。《切韵》和《平水韵》不标注确切字音,却并不损害“韵书”应有的职能。只标注音类而不标注音值的韵书,对于方言众多、语音无法统一的古今诗人来说,反倒是一个优势。由于《切韵》和《平水韵》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而成的“通用性质”韵书,比较全面地照顾了各地方言的实际用韵情况;任何朝代任何地域的诗人用自己的方言读出来的字音,其韵部和平仄绝大部分会与韵书相同,有差异的并不多。吟诵时,有些人采用临时性的“拟读”(即“叶音”法来弥补这一缺陷。这种局面,与当代人〔特别是母语有入声的当代人〕利用平水韵写近体诗的情况完全一样。(按:如果是出于追溯古代语音的发展轨迹的目的,“叶音”当然不科学:若仅仅是追求吟诵中的声韵和谐,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权变吟诵措施,叶音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此外,古今汉语的语音虽然直是在缓慢的变化,但变化最大的只是音值,而音类〔包括韵类和调类〕却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这就是大家用任何现代方言读唐诗宋词,不押韵或者平仄不合的字眼并不多的根本原因。
  现代方言语音里,尽管消失了入声的大陆方言所占比例较大,但大陆保留了入声的方言也约占四分之一,加上港澳台胞和其它外籍华人,比例将更大,对于他们来说,平水的更加适用,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平水韵》的生命力。
  个人认为,上述三方面原因,使得《平水韵》在各朝各代乃至当代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后,只要保留了入声的方言语音继续存在,只要后人还在继续欣赏古典诗词,平水韵的就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文学艺术内在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点评

13楼谈及的那段掌故,其实说的就是你孙逐明先生。如此治学态度,孙先生自以为算个称职的学者吗?我也是搞技术出身的,尽管咱们领域不同,但是学术规矩我还是懂的,你蒙别人可以,蒙我不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6:27
仅凭“个人认为”便可驳倒与王力先生齐名的古音韵大家郑张尚芳先生吗?你当然可以认为,但一知半解的“个人认为”,原不足以成为立论的依据,更驳不到古音韵大家。是这个道理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6: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5:51
下面是我在东方诗风回答白皮书的一则帖子:

  从此文可以看出,这位吟者先生应当是“唯新韵论者”,他反 ...

而且我还知道,《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第二章第三节第四大部分第2小部分的标题为“唯书唯上,不顾逻辑,甚至干脆以态度当结论”,其末段原文如下:
“更要命的是,不仅一般诗词理论爱好者如此,一些所谓学者型的大学教授也不能免俗,吟者在中华风雅颂时便曾亲自领教过。当时论辩的主题是中古平水韵现实适宜性问题,吟者认为早已不合时宜,有位据说是大学教授的某某先生偏说适宜。其理由是:时下7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较为系统地遗存了入声读法,亦即具有类平水韵方言背景,故应在全国范围内少数服从多数采用平水韵。随后他又发觉不对,应该反过来才是,并跟帖更正。但是,吟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教授级别的学者型老先生最后一句话居然是:“结论不变。”

孙先生还记得这位教授先生是谁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6: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没有入声的人来说,与他们讨论平水韵,相当困难,因为他们没有感性认识。
我们湖南人得天独厚的是保留了入声,所以对于平水韵的优势,切身感受是北方语系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说来话长,我不是不想深入讨论,实在是身体状况不允许,很抱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难题迟早是会解决的,我坚信。

点评

你们湖南方言比中古平水韵差远了,与吴语、粤语等类平水韵方言也差远了。你若不服,尽可用你的湖南方言范读一下李太白的《静夜思》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然后提供大家公议。怎么,身体状况也不允许吗?那就等身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6:24
有入声就是中古平水韵吗?闽粤吴湘赣客晋等先进各大方言都有入声,都是中古平水韵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6: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6: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6:10
三、为什么平水韵有顽强的生命力
    《切韵》体系只能标注汉字的韵类和调类,却不能标注确切的韵母、声 ...

仅凭“个人认为”便可驳倒与王力先生齐名的古音韵大家郑张尚芳先生吗?你当然可以认为,但一知半解的“个人认为”,原不足以成为立论的依据,更驳不到古音韵大家。是这个道理吧?

点评

实在抱歉,我以前曾经打算对于双轨制写一个系列详细研究。我还有几本书要写,但最近身体有些障碍,都只得有待来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6: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6:18
对于没有入声的人来说,与他们讨论平水韵,相当困难,因为他们没有感性认识。
我们湖南人得天独厚的是保留 ...

有入声就是中古平水韵吗?闽粤吴湘赣客晋等先进各大方言都有入声,都是中古平水韵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6: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6:18
对于没有入声的人来说,与他们讨论平水韵,相当困难,因为他们没有感性认识。
我们湖南人得天独厚的是保留 ...

你们湖南方言比中古平水韵差远了,与吴语、粤语等类平水韵方言也差远了。你若不服,尽可用你的湖南方言范读一下李太白的《静夜思》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然后提供大家公议。怎么,身体状况也不允许吗?那就等身体进一步好转之后再来示范何如?
我们大家都有这份耐心,可以等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6: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味难求兀自求 发表于 2021-10-13 16:18
仅凭“个人认为”便可驳倒与王力先生齐名的古音韵大家郑张尚芳先生吗?你当然可以认为,但一知半解的“个 ...

实在抱歉,我以前曾经打算对于双轨制写一个系列详细研究。我还有几本书要写,但最近身体有些障碍,都只得有待来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6: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6:10
三、为什么平水韵有顽强的生命力
    《切韵》体系只能标注汉字的韵类和调类,却不能标注确切的韵母、声 ...

13楼谈及的那段掌故,其实说的就是你孙逐明先生。如此治学态度,孙先生自以为算个称职的学者吗?我也是搞技术出身的,尽管咱们领域不同,但是学术规矩我还是懂的,你蒙别人可以,蒙我不行。

点评

我不是推诿,我本打算还有两本书要写的,我在《雷学丛书》总序 写到: 随着研究的逐步成熟,准备写作三本专著:《诗词赋联形式通论》《汉语诗歌声律通论》和《汉语语法通论》。因它们都是在雷学原理指导下的研究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7: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7: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0-13 17:36 编辑
一味难求兀自求 发表于 2021-10-13 16:27
13楼谈及的那段掌故,其实说的就是你孙逐明先生。如此治学态度,孙先生自以为算个称职的学者吗?我也是搞 ...

我不是推诿,我本打算还有两本书要写的,我在《雷学丛书》总序 写到:

随着研究的逐步成熟,准备写作三本专著:《诗词赋联形式通论》《汉语诗歌声律通论》和《汉语语法通论》。因它们都是在雷学原理指导下的研究成果,且基本内容也息息相关、互为表里,故合称《雷学丛书》。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现已付梓,其余两本正在构思写作当中。

孙则鸣 初稿于2019年12月1日


可我现在的情况,恐怕《汉语诗歌声律通论》和《汉语语法通论》都没有精力写了〔它们都有部分初稿〕。


点评

会读不会读平水韵,并非单单入声字的问题! 孙逐明你会读下面的平水韵吗? 《平水》韵表九大部,九死一生不会读! 羊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话实说,三羊只会分解读,三羊不会合并读!那个高手能会合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9:24
哦,乐观其成。不过,友情提醒一下: 1)当年在风雅颂论据不能支撑结论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时候,仍然坚持“结论不改”的教训一定要记取才行; 2)日前“古句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拗救理论如何如何”之类武断式结论,也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3 1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18: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7:34
我不是推诿,我本打算还有两本书要写的,我在《雷学丛书》总序 写到:

随着研究的逐步成熟,准备写作三本 ...

哦,乐观其成。不过,友情提醒一下:
1)当年在风雅颂论据不能支撑结论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时候,仍然坚持“结论不改”的教训一定要记取才行;
2)日前“古句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拗救理论如何如何”之类武断式结论,也应慎下为宜;
3)论声律切忌纸上谈兵,中古平水韵的哑韵综合症极为严重,建议给予必要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

主题

215

帖子

16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3
贡献
306
金钱
908
发表于 2021-10-13 19: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10-13 1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7:34
我不是推诿,我本打算还有两本书要写的,我在《雷学丛书》总序 写到:

随着研究的逐步成熟,准备写作三本 ...

会读不会读平水韵,并非单单入声字的问题!
孙逐明你会读下面的平水韵吗?

《平水》韵表九大部,九死一生不会读!
    羊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话实说,三羊只会分解读,三羊不会合并读!那个高手能会合并读,敬请用汉语拼音模拟一下。在下三羊,不胜感激!
【1】九佳 平声 
怀 阶 斋 谐 乖 排【ai】
涯 蛙 娃 哇 娲 蜗【 a】
【2】十灰 平声
来 开 台 才 哀 莱【ai】
回 杯 梅 催 灰 雷【ei】
【3】十三元 平声
言 园 原 喧 翻 元【an】
门 存 昏 魂 村 尊【en】
【4】十贿 上声
海 改 待 彩 宰 载【ai】
罪 蕾 磊 悔 贿 腿【ei】
【5】十三阮 上声
晚 暖 返 阮 远 碗【an】
稳 本 损 混 滚 垦【en】
【6】九泰 去声
外 带 赖 籁 泰 害【ai】
会 最 绘 沛 贝 荟【ei】
【7】十卦 去声
怪 拜 快 迈 债 派【ai】
债 挂 画 卦 褂 铩【 a】
【8】十一队 去声
爱 态 代 慨 碍 菜【ai】
辈 内 内 对 废 退【ei】
【9】十四愿 去声
健 愿 願 劝 献 建【an】
恨 困 寸 顿 钝 逊【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21: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1-10-13 20:32
新韵推动者没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用新韵创作的旧体诗,怎样在押韵上跟古人保持一致?这一问题,我迄今没听到 ...

为什么非得跟古人保持一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3 21: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10-13 15:44
白皮书我读过。感觉此人对于古音古韵缺乏研究,多说外行话。一言难尽,我年老多病,没有精力参与讨论了。 ...

呵呵,请问孙逐明先生,那白皮书正文五章您都读完了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关乎您的学术素养,烦请如实作答为盼!

点评

我的基本观点在主贴和跟贴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君子和而不同,咱们求同存异吧。祝先生研究有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14 08: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25

帖子

691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4
贡献
1636
金钱
2682
发表于 2021-10-13 22:1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1-10-13 20:32
新韵推动者没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用新韵创作的旧体诗,怎样在押韵上跟古人保持一致?这一问题,我迄今没听到 ...

旧体诗保持传承,新韵诗向现代诗靠拢,井水不犯河水。所谓协会,研究会,把精力用到规范现代诗上来,这符合五四精神,让旧诗自生自灭,少指点最好,即使无人再写,它也承载一段文学史的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08: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味难求兀自求 发表于 2021-10-13 21:59
呵呵,请问孙逐明先生,那白皮书正文五章您都读完了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关乎您的学术素养,烦请如实作 ...

我的基本观点在主贴和跟贴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君子和而不同,咱们求同存异吧。祝先生研究有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10-14 12: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轨制确属行政命令,与诗词学术毫无瓜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8
贡献
1622
金钱
3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15: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10-14 15:21 编辑

韵书也属于文体范畴,用韵体系的形成也是约定俗成的,只要有很多诗人继续按平水韵写诗,任何学者的反对都不可能让平水韵退出历史舞台;新韵也可作如是观。

搞学术研究,还是多了解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好,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去作无用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6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