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4|回复: 26

步磨驴图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264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55
贡献
2893
金钱
4490
发表于 2021-9-29 14: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廖老磨驴图争议多多,五花姐每每用隔与不隔论事,各位老师也多有唱和。但俺感觉诗没问题,诗意貌似暗讽五花姐。因此,特步韵回敬,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大雨倾盆路正迷,花田槐国拌香泥。
老枝一朵迎风犟,难及青青草没蹄。


《题驴磨图》原作:
蒙眼长行路不迷,甘将岁月碾成泥。
都云天性生来犟,肯到黔山奋一蹄?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29 19: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有【驴文化】。

【驴】入诗,可以说是很多的。

俺个人觉得:在古代,驴子首先是作为交通运输之用的。至于拉磨,大家都知道,有人力推磨、水力推磨……很多方式的。

至于【黔之驴】,是文学作品中的驴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29 1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题驴磨图》原作:蒙眼长行路不迷,句。这前四【蒙眼长行】,若是读者联想到驴子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来解读呢?后三,【路不迷】,这里的【路】太泛说了。其实,结合诗题,这里的【路】其实就是磨坊驴子的磨道而已。

蒙着眼,自然是不干【迷不迷】的。作为,驴子来说,行走磨道周而复始的拉磨,已经是条件反射,惯性动作。客观性大于主观性。

点评

俺感觉第一句暗喻五花姐推行新韵一条路走到黑,第二句表示决心坚定,其三表示不畏打击、坚韧不拔的性格,结句由于大多诗友不理解、不支持,结果黔驴技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09: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29 19: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3句的,【都云天性生来犟】,俺不想再说啥了。

此诗作者,真的不了解咱们中文传统文化中的【驴文化】。

胡乱拼凑而已。

点评

评的客观,合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0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9-30 08: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1-9-29 19:09
3句的,【都云天性生来犟】,俺不想再说啥了。

此诗作者,真的不了解咱们中文传统文化中的【驴文化】。

评的客观,合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64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55
贡献
2893
金钱
44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09: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1-9-29 19:07
《题驴磨图》原作:蒙眼长行路不迷,句。这前四【蒙眼长行】,若是读者联想到驴子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来解读呢 ...

俺感觉第一句暗喻五花姐推行新韵一条路走到黑,第二句表示决心坚定,其三表示不畏打击、坚韧不拔的性格,结句由于大多诗友不理解、不支持,结果黔驴技穷。

点评

实在不想参与【韵书】之争。 作诗,俺始终坚持《平水韵》;填词,始终坚持《词林正韵》。 虽然,俺是北方人(黄河以北),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上育红班开始,就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通话四声声调【阴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1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3: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 发表于 2021-9-30 09:40
俺感觉第一句暗喻五花姐推行新韵一条路走到黑,第二句表示决心坚定,其三表示不畏打击、坚韧不拔的性格, ...

实在不想参与【韵书】之争。

作诗,俺始终坚持《平水韵》;填词,始终坚持《词林正韵》。

虽然,俺是北方人(黄河以北),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上育红班开始,就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通话四声声调【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妈 麻 马 骂】。现在呢,因为学习古典诗词及其相关,对于古代四声【平 上 去 入】【天子圣哲】,确是真心的喜爱。

【入声之美】,只有在古典诗词的吟读吟唱吟诵中可以体悟感觉到。另外,更为直观的,就是在传统戏曲的欣赏中心领神会。再者,就是现代很多的经典的流行歌曲中,细心的听众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至于,在人们日常的口语交谈时,也有很多的入声现象可以感觉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3: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友学友挂在嘴边的【平仄】一语,俺的理解:平仄,就是声调,【二分为或平声调,或仄声调】,具体,就是【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声调。【声调】,就是【字调】。

《漢語大詞典》:字调(字調)  拼音:zì diào

字音的高低升降。也叫声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3: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词】的师友学友,经常用到【词调】一语,其实,相对【字调】而言,【词调】就是【曲调】。

《漢語大詞典》:曲调(曲調)  拼音:qǔ diào
(1).指歌曲。
(2).歌曲或戏曲的调子。

这里是第2义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3: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咱们现代人创作古典诗词作品。

俺个人的两个基本的观点是:

用《中华新韵》《中华通韵》来创作古典诗词作品,这本身已经是【隔了】。
完全以【普通话声调】来吟读吟唱吟诵古典诗词(包括现代人创作的古典诗词)作品,这本身也是【隔了】的。主要就在【入声调】的问题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3: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刀郎老师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已经成为经典。这首歌曲,押的就是【入声韵】。大家可以体悟感受一下【歌唱入声调】给人的感觉。

柳永的【雨霖铃】也是押入声韵,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里感受感知的入声调的感觉,移植到【雨霖铃】这里,是不是就会有了一些【入声调】的如何吟读吟唱的感觉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4: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宪法》第十九条: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漢語大詞典》:推广(推廣)  拼音:tuī guǎng
(1).推衍扩大。
(2).谓扩大施行或作用范围。

点评

《漢語大詞典》:普遍  拼音:pǔ biàn 亦作“ 普徧 ”。 犹全面。谓广泛而有共同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14:05
《漢語大詞典》:通用  拼音:tōng yòng (1).普遍使用。 (2).某些写法不同而读音相同或意义相通的汉字彼此可以换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14: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4: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1-9-30 14:02
《宪法》第十九条: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漢語大詞典》:推广(推廣)  拼音:tuī guǎng

《漢語大詞典》:通用  拼音:tōng yòng

(1).普遍使用。

(2).某些写法不同而读音相同或意义相通的汉字彼此可以换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4: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1-9-30 14:02
《宪法》第十九条: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漢語大詞典》:推广(推廣)  拼音:tuī guǎng

《漢語大詞典》:普遍  拼音:pǔ biàn

亦作“ 普徧 ”。 犹全面。谓广泛而有共同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4: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入声调并没消失。

点评

有道理,真正的吟唱是可以变调的,如通俗曲《桥边姑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64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55
贡献
2893
金钱
44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14: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1-9-30 14:05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入声调并没消失。

有道理,真正的吟唱是可以变调的,如通俗曲《桥边姑娘》。

点评

词学曲学老前辈们说的【音理不传,字格俱在】,真的是非常中肯的。 作为现代人的咱们,无论先学、后学、初学,都是要有意识的注重这些方面知识的思考与学习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14:50
将这些【用韵理论】,借用到【作诗】这块儿,具体到【韵书之争】【隔与不隔】问题上,很多师友学友的议论,偏离的音律音理的根本,从【诗词格律】角度来瞎掰饬,多数情况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14:46
是的。曲学理论中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讲究【入派三声】;南曲则【入声独立】,可以作到【入代平声】【入代三声】。 这是填曲度曲的理论。借用到【填词唱词】也是适用的。 这都属于音律音理范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30 14: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4: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 发表于 2021-9-30 14:24
有道理,真正的吟唱是可以变调的,如通俗曲《桥边姑娘》。

是的。曲学理论中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讲究【入派三声】;南曲则【入声独立】,可以作到【入代平声】【入代三声】。

这是填曲度曲的理论。借用到【填词唱词】也是适用的。

这都属于音律音理范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4: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 发表于 2021-9-30 14:24
有道理,真正的吟唱是可以变调的,如通俗曲《桥边姑娘》。

将这些【用韵理论】,借用到【作诗】这块儿,具体到【韵书之争】【隔与不隔】问题上,很多师友学友的议论,偏离的音律音理的根本,从【诗词格律】角度来瞎掰饬,多数情况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4: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 发表于 2021-9-30 14:24
有道理,真正的吟唱是可以变调的,如通俗曲《桥边姑娘》。

词学曲学老前辈们说的【音理不传,字格俱在】,真的是非常中肯的。

作为现代人的咱们,无论先学、后学、初学,都是要有意识的注重这些方面知识的思考与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8: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图,俺并未读过。此诗题《题驴磨图》,到是见得的。

林先生,是想质疑质问俺什么呢?

就诗论诗,就文字论文字。此诗,作成这样,不是小酌中,俺说些酒话:评论此题诗,俺根本就不需要对照原图的。该作者的认识水平,也就如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9: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1-9-30 19:18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21-9-30 19:03
就该诗来说章法上没问题,笔调也很老练,篇中引用《黔之驴》典,实际还是在怜悯驴,如我来写,有可能就用 ...

作画与作诗,其实很多理论道理是相通的。

原图,俺确是没有读过。题诗作者,就图兴感,这个可以解读为【以意逆志】,逆的是图作者的【志】。面对客观的图画,此题诗者,相当于读者之一。而读此题诗的读者,需要考虑的是图作者、题诗者、读者(自己),三者关系。俺不想,这么复杂化。因为,题诗者作此诗,只是考虑的是自己,没有考虑题诗作就之后,读者的感受。也没有相对充分的考虑出来【图作者】的感受。

一幅图画,读不透彻,就冒然题诗。俺是不太能接受的。使用网络图片,作题图诗,很是风行。俺倒是觉得,对于题诗者而言:这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9-30 19: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1-9-30 19:57
至于诗与画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绘画艺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了题画诗的创作,其次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促进题画 ...

林先生,慢走。

不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6 1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