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学院联校十三期版主
精华0
注册时间2015-1-9
威望904
金钱20590
贡献2043
版主
古风学院联校十三期版主
  
威望- 904 点
贡献- 2043 次
金钱- 20590 枚
|
发表于 2015-4-9 09: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竹组副嫣梦 于 2015-4-9 09:05 编辑
代交:竹12蓝精灵五期中级第三讲作业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分析:一个“绿”字,形容词变动词,成了千古绝唱!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分析:关于“推”和“敲”的传说中,足见古人在诗句动词上的“炼字”功夫。
3、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分析:一个“闹”字把杏花盛开的无声姿态与鲜艳的色彩转化成了波动的声音。
4、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分析:花“婆娑”弄影打通视觉、听觉与内在感觉。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分析:“潜”把春雨拟人化,偷偷地来到了人间,来干嘛呢?滋润万物生长。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分析:“感”和“溅”感伤国事,面对好看的花朵都涕泪四溅。
7、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分析:这样的诗句,更是通过情态动词直接赋予物以人的感情,从而使形象鲜明而生动。
8、一片飞花减却春,落红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分析:“减”本是个极为普通的动词,也很少被人用于诗中,但用在这里却显得十分新奇而又贴切。诗人看见一片花飞,便觉眼前春光顿减,其内心惜春怅惘之情表达得极为含蓄而又深沉。“花飞则春减,谁不知之?不知飞一片而春便减,语之奇也”。这种“语奇而意深”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于诗中“减”这一动词的运用。
9、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杜甫:《春归》)
分析:“受”在诗中是“承受”的意思,这种用法一般都与人有关,但在杜诗中却常常用于物。如“野航恰受两三人”(《南邻》),“一双白鱼不受钓”等,显得别有一番情味。这句诗中的“受”非常准确而真切地描绘出“轻燕”迎着微风,掠翅斜飞的生动情态。范温在论述“好句要须好字”时曾说到“杜诗中的‘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受”字虽然极为平常,但在这句诗中的表意功能却是其他动词无法替代的。
10、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
分析:宋代诗论家叶梦得评析这一联时特别赞赏“穿”、“点”这二个极为普通的动词:“‘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见其精微如此”。在诗中,“穿”与“深深”,“点”与“款款”是相互呼应的。不用“穿”,就显不出花叶之繁密;不用“点”,就觉不出水波之轻柔。这两个动词的运用正体现出杜诗“平字见奇”,“俗中见巧”的艺术特色。
“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些极为平常甚至俚俗的动词,一经杜甫拈出,运用在诗中就能熠熠生辉,产生出一种化俗为巧,精警传神的审美效应,仿佛妙手偶得,不露雕琢之痕。这既充分显示出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也体现了诗人长期艰辛探索的“百炼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