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1|回复: 33

一言贯篇说

[复制链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发表于 2021-9-10 1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欧德绪 于 2021-9-10 12:39 编辑

一言贯篇说
——从祖咏《苏氏别业》说起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牗,沣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这首诗首联中的“幽”字,堪称全诗的中心字,诗中每一联每一句无不见幽。第二句“生隐心”显然是因幽而生。颔联以别业依山傍水,写其远离闹市之幽。颈联以庭院雪竹密掩,未夕先昏,写其少客之幽。尾联结以春禽之鸣归总其世外闲静之幽。

这样的一个中心字,在诗歌的组织结构上起着贯穿全篇的作用,令全诗写景抒情不枝不蔓、脉络分明。对此,若从所谓诗法的角度评说,在署名元人范德机的《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中,有“一字血脉”和“一字贯篇格”两说可以对上号。①

先看一字血脉说。《木天禁语》以唐人崔珏《鸳鸯》为例诗:

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才分烟岛犹回首,只度寒塘亦共飞。
映雾乍迷朱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例诗之后,未见分析说明,只在其所附示意图上用墨点标出“情”字。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指出:“次句一‘情’字,为通篇之血脉。”今人鲁华峰评注《木天禁语•诗学禁脔》,则对“情”为一字血脉做了详尽分析。②

再看一字贯篇格。《诗学禁脔》以唐人胡曾《思夫》为例:

自从车马出门朝,便入空房守寂寥。
玉枕夜寒鱼信杳,金钿秋尽雁书遥。
脸边楚雨临风落,头上秦云向日消。
芳草又衰还不至,碧天霜冷转无聊。

对例诗的解释为:“初联‘守’字贯篇。次联、颈联思夫之切,守寂寥之气象,泪之落,发之销,守之切而情之至。落联抚时已迈,望车音之不至,与君臣会合之难,而臣之望其君之恩光,为何如也。”“守”为贯篇之一字,解释得明明白白。

对此两个不同名目,明人谢天瑞辑《诗法大成》卷七云:“一字血脉者,谓起联生一有意字,中二联皆此字行乎其中,故谓之血脉。此与一字贯篇不同,彼一字谓着力字,此一字是有意字。”这是说同为一字但有区别。鲁华峰先生则认为:“实际上二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笔者赞同无差别之说。血脉与贯篇,名称虽异,其意相同。《白石道人诗说》云:“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一字血脉,就是个比喻,把一个中心字比作内在的贯穿全身的血脉,相较于一字贯篇的名目,不过是说得更形象些。至于“着力字”与“有意字”的区分,若是因《思夫》的“守”为动词而《鸳鸯》的“情”为名词之故,则大可不必。它们同为全诗结构的核心字,词性之别对此作用并无影响。据此,《苏氏别业》的“幽”字应是一字血脉与一字贯篇两说皆可。

然而,还可作进一步思考。能够起到贯穿全篇作用的,只能是一个字么?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行不行呢?答案应该是可以的。

大凡诗者,总是以血脉贯通结构紧凑为上。《蔡宽夫诗话》云:“子美诗善叙事,故号诗史,其律诗多至百韵,本末贯穿如一辞。”③这是说杜甫长诗脉络分明,如有一辞贯穿。清人金圣叹云:“观唐人诗,其起未有不直贯到尾者,其结未有不直透到顶者。”④这是说唐人诗每一首都有脉络贯穿首尾。诗有脉络在,而这个脉络现身于文字的形式,应该可以是“一字”,也可以如《蔡宽夫诗话》所云为“一辞”。一辞者,包含一字又不只限于一字。其实,以一词甚至一句来作为贯通全诗的组织结构核心,在《木天禁语》中,有“二字贯穿”“三字栋梁”之说,《诗学禁脔》中还有“一句造意格”与“两句立意格”。鲁华峰先生认为“二字贯穿”“三字栋梁”与“一字血脉”“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都是在首联或尾联中立几个关键字,只不过这些关键字着眼点有所不同而已。”而“一句造意格”,也就是以诗中一句为全诗组织结构之核心,“两句立意格”则类同于此。引伸鲁先生之言,但凡能起到贯穿全篇作用者,不管是一字、二字、三字还是一句、一联(两句),同为全篇组织结构之核心,不必从字数多少细加区分。笔者以为,对以“一”(字、词、句)贯篇的组织结构之法,不妨以“一言贯篇”概括之。

刘熙载《艺概》云:“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是也。”⑤诗与文在这一点应该是相通的。一首诗所写,无非是一处所见,一时所闻,一事感怀,一物生情,一念难释,一人难忘。既然所写为“一”,自然可以约之为“一”。而这个一言(一字、一词或一句)也就是贯穿全诗的血脉、核心、纲领。那么,作为读者,应该怎么去找到或概括出诗中贯篇之“一言”呢?且以《木天禁语》中提到的杜甫的《江村》为例来作一探讨。其诗如下: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木天禁语》认为既有“二字贯穿”也含“三字栋梁”。从其所附示意图可知,其二字即为“江村”,而三字为“事事幽”。二字、三字的差别,是从不同角度对结构核心作出概括造成的。从写景叙事角度看,“江村”贯穿全篇;若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角度看,“事事幽”贯穿全诗。“幽”实为情景交融之字,江村生活,不只是景幽、事幽,诗人情也幽。这个诗例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诗歌的结构核心字,有的就是诗题,全诗围绕诗题来写,诗题自然贯通全诗。这种情况很普遍。其二,对体现结构核心之一言,可以灵活地从不同角度去概括,或是从写景(包括人、事、物)的角度,或是从抒情(包括志、意、理)的角度,或者两结合的角度。其三,语言表达形式上可以是不同的字数。最后,也启发我们,对同一首诗贯篇之一言就可以作出不同的概括。这最后一点,就以《江村》为例,笔者试分别概括如下:

一字:幽(情景结合)
一词:江村(景、事发生之处所)
一短语:事事幽、江村幽、江村夏幽、长夏江村幽(景、事、时、情结合)
一句:长夏江村事事幽(同上)

这些不同的概括,无非就是读者着眼点不同,概括用字多少不同而已,而将它们作为《江村》诗的贯篇核心,应该都是那“一言”。

回头再看祖咏的《苏氏别业》,“幽”为一字血脉,兼及情景,但若单从抒情言志的角度来看,贯篇者就是“生隐心”,别业处处景象都令诗人暗“生隐心”。再如《鸳鸯》诗,“情”为一字血脉,着眼点在鸳鸯为情鸟;若选“稀”字,着眼点则在鸳鸯是稀有之情鸟,有何不可。又全诗写鸳鸯,诗题自然有贯篇之作用。若不限字数,以“鸳鸯情”“鸳鸯情深”等一言概括之,又有何妨。《思夫》一诗也是如此,不再赘言。

最后要说一说的是,无论是对“一言贯篇”名目的概括,还是对诗中“一言”的确认或概括,都是读者的解读行为,见仁见智,各说各话是必然的。比如对范德机的诗格名目,清郎廷槐所编《师友诗传录》即视之为穿凿之说。⑥又,清人金圣叹解《江村》,特别指出:“‘事事’,言长夏服食起居等事,非指三四五六句。从来人不解诗耳。”按金圣叹的解读,“事事幽”既非“三字栋梁”,当然也不是贯篇之“一言”。⑦

注释:
①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739页,第755页。
②鲁华峰评注:《木天禁语•诗学禁脔》,中华书局,2014年。凡引鲁华峰之说皆依此书。
③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21页。
④金圣叹:《金圣叹批唐才子诗•杜诗解》,中华书局,2010年,第22页。
⑤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73页。
⑥清郎廷槐编《师友诗传录》:“问:范徳机谓‘唐人李淑诗苑六格为十三:如一字血脉、二字贯穿、三字栋梁’等名目,不几穿凿乎?答:以上二条皆涉穿凿,说诗不必尔。”
⑦金圣叹:《金圣叹批唐才子诗•杜诗解》,中华书局,2010年,第286页。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0 13: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首联中的“幽”字,堪称全诗的中心字,诗中每一联每一句无不见幽。
--------------------
一字而统率全篇而总是以血脉贯通结构紧凑,篇构之学,尚学。

久不见欧版,问好

点评

谢谢先生。在下惭愧,闲人偏多杂事,网事难免中断。问好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10 14: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1450

帖子

72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60
贡献
1815
金钱
2893
发表于 2021-9-10 14: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解有识有见,有论有引有文。欣赏好文!

点评

老榆先生过奖。问好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10 14: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4: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9-10 13:34
这首诗首联中的“幽”字,堪称全诗的中心字,诗中每一联每一句无不见幽。
--------------------
一字而统率 ...

谢谢先生。在下惭愧,闲人偏多杂事,网事难免中断。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4: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榆 发表于 2021-9-10 14:03
有解有识有见,有论有引有文。欣赏好文!

老榆先生过奖。问好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64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55
贡献
2893
金钱
4490
发表于 2021-9-10 14: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论,一字而统率全篇需要功力与情怀,否则,悲写成祥林嫂,雅写成乡下老家。

点评

谢谢先生。 悲写成祥林嫂,雅写成乡下老家——妙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11 09: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0 21: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 发表于 2021-9-10 14:59
好论,一字而统率全篇需要功力与情怀,否则,悲写成祥林嫂,雅写成乡下老家。 ...

欧版的文论是可以直接作为教材的

不过论坛有个二律背反的现象,好帖不热,热帖不好

点评

先生溢美之词,在下不敢当。  发表于 2021-9-11 0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09: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 发表于 2021-9-10 14:59
好论,一字而统率全篇需要功力与情怀,否则,悲写成祥林嫂,雅写成乡下老家。 ...

谢谢先生。
悲写成祥林嫂,雅写成乡下老家——妙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1 10: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看一字血脉说。《木天禁语》以唐人崔珏《鸳鸯》为例诗:

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才分烟岛犹回首,只度寒塘亦共飞。
映雾乍迷朱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例诗之后,未见分析说明,只在其所附示意图上用墨点标出“情”字。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指出:“次句一‘情’字,为通篇之血脉。”今人鲁华峰评注《木天禁语•诗学禁脔》,则对“情”为一字血脉做了详尽分析。②
---------------------------------------
记得这段跟潘大军和九门提督有过一些探讨,他们的观点也是倾向于一‘情’字,此说应是说得通的,故我也没有犟争其一‘稀’字,欧版读的书多,能否把今人鲁华峰的评注简介一下。

点评

谢谢先生细读拙稿。鲁华峰的分析如下: “一字血脉”格,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一个关键字作为全诗结构的核心。 由于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严格对仗,故往往以首联发起某种情或事,中间两联即围绕首联所发起之情或事来展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12 10: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1 10: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头再看祖咏的《苏氏别业》,“幽”为一字血脉,兼及情景,但若单从抒情言志的角度来看,贯篇者就是“生隐心”,别业处处景象都令诗人暗“生隐心”。再如《鸳鸯》诗,“情”为一字血脉,着眼点在鸳鸯为情鸟;若选“稀”字,着眼点则在鸳鸯是稀有之情鸟,有何不可。又全诗写鸳鸯,诗题自然有贯篇之作用。若不限字数,以“鸳鸯情”“鸳鸯情深”等一言概括之,又有何妨。《思夫》一诗也是如此,不再赘言。
----------------------------------------------------
我的主张正是着眼点在鸳鸯是稀有之情鸟,而情之一字,则何诗不言情?似无突出重点,若以言以贯之,若不限字数,以“鸳鸯情”“鸳鸯情深”等一言概括之,自是并无不可;商榷一下,是否以一“意”贯之为佳?

点评

一“意”贯之,也是很好的概括。下次写赏读文字,有机会一定借先生此说用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12 1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1 1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且以《木天禁语》中提到的杜甫的《江村》为例来作一探讨。其诗如下: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木天禁语》认为既有“二字贯穿”也含“三字栋梁”。从其所附示意图可知,其二字即为“江村”,而三字为“事事幽”。二字、三字的差别,是从不同角度对结构核心作出概括造成的。从写景叙事角度看,“江村”贯穿全篇;若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角度看,“事事幽”贯穿全诗。“幽”实为情景交融之字,江村生活,不只是景幽、事幽,诗人情也幽。这个诗例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诗歌的结构核心字,有的就是诗题,全诗围绕诗题来写,诗题自然贯通全诗。这种情况很普遍。其二,对体现结构核心之一言,可以灵活地从不同角度去概括,或是从写景(包括人、事、物)的角度,或是从抒情(包括志、意、理)的角度,或者两结合的角度。其三,语言表达形式上可以是不同的字数。最后,也启发我们,对同一首诗贯篇之一言就可以作出不同的概括。
--------------------------------------
此诗也请教过九门,九门也是认为两字为“江村”贯穿全篇,但这诗题本身就是“江村”,诗扣题而作应是常态,既是常态则同《鸳鸯》相似,似无突出重点,无重点之突出则似乎于‘两字血脉’有不清之嫌,这或是《木天禁语》的一个不足。

点评

概括这些名目,都是读者行为,各持一说,必有短长。您所分析的不足,非常中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12 10:19
人生一种境遇一种感思,一首闲下来的随吟,搞的那么繁杂,是诗词理论工作者的功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11 11: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64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55
贡献
2893
金钱
4490
发表于 2021-9-11 11: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9-11 11:00
且以《木天禁语》中提到的杜甫的《江村》为例来作一探讨。其诗如下: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人生一种境遇一种感思,一首闲下来的随吟,搞的那么繁杂,是诗词理论工作者的功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1 13: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汉 发表于 2021-9-11 11:56
人生一种境遇一种感思,一首闲下来的随吟,搞的那么繁杂,是诗词理论工作者的功劳。 ...

这只是篇构上的一些探讨,没啥复杂的。

诗词理论工作者的作用正是在于探索其对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但所谓法无定法,不强求泥于古今理论上的章法,重在个人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2 1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9-11 10:39
先看一字血脉说。《木天禁语》以唐人崔珏《鸳鸯》为例诗:

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谢谢先生细读拙稿。鲁华峰的分析如下:
“一字血脉”格,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一个关键字作为全诗结构的核心。 由于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严格对仗,故往往以首联发起某种情或事,中间两联即围绕首联所发起之情或事来展开具体描写,所以这个关键字通常应暗藏于首联之中。如崔珏的这首《鸳鸯》,它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鸳鸯的呢?我们知道,鸳鸯鸟喜欢成双成对地在一起飞翔嬉戏,这种比翼双飞的形象使其成为人们心目中爱情的象征,崔珏的这首诗显然也是着眼于此。首联中的第二句“水禽情似此禽稀”,以一个“情”字点明鸳鸯作为人们心目中的“爱情鸟”的基本特征。接下来的两联即围绕“情鸟”这一特征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展开具体描写。颔联 的上句“才分烟岛犹回首”,是说水中一座小小的岛屿将成双成对的鸳鸯短暂地分隔开了,但即便是如此短暂的相隔,鸳鸯尚且不忍而频频回首,依恋难舍。这是从鸾鸯在“水中游”的角度表现其重“情”。下句“只度寒塘亦共飞”,是说哪怕是越过一个小小的寒塘,鸳鸯也不会分开,而是要比翼齐飞。这是从鸳鸯在“天上飞”的角度表现其重“情”。鸳鸯要么在水里游,要么在天上飞,所以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说鸳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成双成对而不愿分开。再看颈联。上句“映雾乍迷朱殿瓦”,是说在清晨朝阳映射下的雾气中,鸳鸯在覆盖着成双成对的鸳鸯瓦的宫殿的屋顶之上意乱情迷。这是用屋上瓦的形象来映衬和表现鸳鸯的重“情”;下句“逐梭齐上玉人机”,是说梭子在织机上来回穿行,这是闺中的女子正在织鸳鸯锦,其情景如鸳鸯飞上了织锦。这两句变明写为暗写,分别运用与鸳鸯有关的两个典故,进一步突出鸳鸯的情鸟特征,寄寓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憧憬。从表现的手法来说,颔联着眼于鸳鸯外在形象上的“情鸟”特征,是从正面实写其“形”;颈联运用与鸳鸯作为爱情之象征的相关典故,是从侧面虚写其“神”。描写的角度和笔法虽然不断变化,但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展开。因此,首联中的“情”字毫无疑问应是全诗的血脉之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2 10: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9-11 10:51
回头再看祖咏的《苏氏别业》,“幽”为一字血脉,兼及情景,但若单从抒情言志的角度来看,贯篇者就是“生隐 ...

一“意”贯之,也是很好的概括。下次写赏读文字,有机会一定借先生此说用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9-12 10: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9-11 11:00
且以《木天禁语》中提到的杜甫的《江村》为例来作一探讨。其诗如下: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概括这些名目,都是读者行为,各持一说,必有短长。您所分析的不足,非常中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2 10: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德绪 发表于 2021-9-12 10:14
谢谢先生细读拙稿。鲁华峰的分析如下:
“一字血脉”格,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一个关键字作为全诗结构的核 ...

谢谢欧版回复,鲁华峰的分析很细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4 08: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9-14 08:38 编辑

一言贯篇说
                                              ——从祖咏《苏氏别业》说起


                                                               《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牗,沣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这首诗首联中的“幽”字,堪称全诗的中心字,诗中每一联每一句无不见幽。第二句“生隐心”显然是因幽而生。颔联以别业依山傍水,写其远离闹市之幽。颈联以庭院雪竹密掩,未夕先昏,写其少客之幽。尾联结以春禽之鸣归总其世外闲静之幽。

      这样的一个中心字,在诗歌的组织结构上起着贯穿全篇的作用,令全诗写景抒情不枝不蔓、脉络分明。对此,若从所谓诗法的角度评说,在署名元人范德机的《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中,有“一字血脉”和“一字贯篇格”两说可以对上号。①

      先看一字血脉说。《木天禁语》以唐人崔珏《鸳鸯》为例诗:

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才分烟岛犹回首,只度寒塘亦共飞。
映雾乍迷朱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例诗之后,未见分析说明,只在其所附示意图上用墨点标出“情”字。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指出:“次句一‘情’字,为通篇之血脉。”今人鲁华峰评注《木天禁语•诗学禁脔》,则对“情”为一字血脉做了详尽分析。②

       鲁华峰的分析如下:
       “一字血脉”格,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一个关键字作为全诗结构的核心。 由于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严格对仗,故往往以首联发起某种情或事,中间两联即围绕首联所发起之情或事来展开具体描写,所以这个关键字通常应暗藏于首联之中。如崔珏的这首《鸳鸯》,它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鸳鸯的呢?我们知道,鸳鸯鸟喜欢成双成对地在一起飞翔嬉戏,这种比翼双飞的形象使其成为人们心目中爱情的象征,崔珏的这首诗显然也是着眼于此。首联中的第二句“水禽情似此禽稀”,以一个“情”字点明鸳鸯作为人们心目中的“爱情鸟”的基本特征。接下来的两联即围绕“情鸟”这一特征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展开具体描写。颔联 的上句“才分烟岛犹回首”,是说水中一座小小的岛屿将成双成对的鸳鸯短暂地分隔开了,但即便是如此短暂的相隔,鸳鸯尚且不忍而频频回首,依恋难舍。这是从鸾鸯在“水中游”的角度表现其重“情”。下句“只度寒塘亦共飞”,是说哪怕是越过一个小小的寒塘,鸳鸯也不会分开,而是要比翼齐飞。这是从鸳鸯在“天上飞”的角度表现其重“情”。鸳鸯要么在水里游,要么在天上飞,所以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说鸳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成双成对而不愿分开。再看颈联。上句“映雾乍迷朱殿瓦”,是说在清晨朝阳映射下的雾气中,鸳鸯在覆盖着成双成对的鸳鸯瓦的宫殿的屋顶之上意乱情迷。这是用屋上瓦的形象来映衬和表现鸳鸯的重“情”;下句“逐梭齐上玉人机”,是说梭子在织机上来回穿行,这是闺中的女子正在织鸳鸯锦,其情景如鸳鸯飞上了织锦。这两句变明写为暗写,分别运用与鸳鸯有关的两个典故,进一步突出鸳鸯的情鸟特征,寄寓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憧憬。从表现的手法来说,颔联着眼于鸳鸯外在形象上的“情鸟”特征,是从正面实写其“形”;颈联运用与鸳鸯作为爱情之象征的相关典故,是从侧面虚写其“神”。描写的角度和笔法虽然不断变化,但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展开。因此,首联中的“情”字毫无疑问应是全诗的血脉之所在。

       大凡诗者,总是以血脉贯通结构紧凑为上。《蔡宽夫诗话》云:“子美诗善叙事,故号诗史,其律诗多至百韵,本末贯穿如一辞。”③这是说杜甫长诗脉络分明,如有一辞贯穿。清人金圣叹云:“观唐人诗,其起未有不直贯到尾者,其结未有不直透到顶者。”④这是说唐人诗每一首都有脉络贯穿首尾。

      刘熙载《艺概》云:“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是也。”⑤诗与文在这一点应该是相通的。一首诗所写,无非是一处所见,一时所闻,一事感怀,一物生情,一念难释,一人难忘。既然所写为“一”,自然可以约之为“一”。而这个一言(一字、一词或一句)也就是贯穿全诗的血脉、核心、纲领。那么,作为读者,应该怎么去找到或概括出诗中贯篇之“一言”呢?且以《咸阳城东楼》为例来作一探讨。其诗如下: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
这个直接偷,没有一个文字是自己的,偷来干嘛?偷来讲解给初学者,让初学者明白篇构上的一些东西,此篇是一字或曰一言、一意而贯穿全诗,从而让初学者了解这样的好处是中心思想【立意】明确突出、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真心期待欧版就两字血脉、三字血脉或一句、一联领起全篇上多些讲解,先谢

点评

先生所引许浑诗例很好,很能说明问题。在下偶尔写些读后感文字,浅见陋识,不值一提。先生所说两字血脉之类,未有深思,无从说起,还望见谅。  发表于 2021-9-22 1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4 08: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杜甫的《江村》为例: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且先不去管他两字血脉还是三字血脉或短语、一句血脉,江村事事幽之下,中两联说了四事,尾联既可算一事也可作呼应首联,收束全篇。

象这样的诗例真心期待欧版多提供些,深谢

点评

最近杂事摆脱不开,回复迟了。先生所希望的,在下一时也无暇顾及。非常抱歉。问好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9-22 1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6 10: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9-16 10:58 编辑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9-14 08:55
如杜甫的《江村》为例: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欧版近来可能比较忙,我查了一下《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都没有其它诗例相佐,所以就自己找了两首

芦花/罗邺
如练如霜干复轻,西风处处拂江城。
长垂钓叟看不足,暂泊王孙愁亦生。
好傍翠楼装月色,枉随红叶舞秋声。
最宜群鹭斜阳里,闲捕纤鳞傍尔行。

这里的西风处处拂江城应是个省略句,西风前省了个‘随’字,从颔、颈、尾联的描写都可见其处处之笔触,长垂钓叟看不足是一处,暂泊王孙愁亦生是一处,好傍翠楼装月色又是一处,枉随红叶舞秋声也是一处,尾联亦自是一处,故处处可认为是两字血脉;不过也可以认为这是牵强之辞,因为处处或者换句话来说扣题而作亦是诗之常态。以短语而论则是处处拂江城了。

点评

先生分析非常精当。处处二字贯穿全篇,自是无疑。“血脉”一说,比较形象。当然,形象化的说法容易引发歧见,不提也罢。  发表于 2021-9-22 1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1-9-16 10: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9-16 10:55 编辑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9-16 10:43
欧版近来可能比较忙,我查了一下《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都没有其它诗例相佐,所以就自己找了两首

芦 ...

塞上逢故人 中唐·王建
五言律诗
百战一身在,相逢白发生。
何时得乡信,每日算归程。
走马登寒垄,驱羊入废城。
羌笳三两曲,人醉海西营。

王建的这首则是下三联围绕着相逢两字而作,相逢相问‘’何时得乡信‘’,相逢相诉‘’每日算归程。‘’,相逢相伴‘’走马登寒垄,驱羊入废城。‘’,相逢相和‘’羌笳三两曲‘’,相逢相醉‘’人醉海西营。‘’,故这首的篇构也可以认为是两字血脉。

点评

极好的诗例。先生选诗析诗功力不凡。  发表于 2021-9-22 10: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楼主| 发表于 2021-9-22 1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9-14 08:55
如杜甫的《江村》为例: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最近杂事摆脱不开,回复迟了。先生所希望的,在下一时也无暇顾及。非常抱歉。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824

帖子

31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882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1-9-22 19: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是拿到诗史上考量,历代好诗无外乎一情一味一新一炼尔。

点评

先生此说甚是。  发表于 2021-9-23 08: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6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