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1-8-30 12:02 编辑
产生于隋朝的《诗章中用声法式》里介绍过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并也示范过标准的五律正格句式。
初唐包括太宗李世民,元兢在内的多名诗人写过符合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标准律诗。
沈宋受上述启发,加上元兢的换头,构建近体基本框架。他们是同时纳正格与口诀入沈宋律的,并非只纳一种。
沈宋的“原创”‘部分在于规定韵句即双数句平声收尾,中二联对仗,平不令单。
沈宋律在调和正格与口诀之间的矛盾时规定了平不令单,这是沈宋对近体最大的贡献。
一句平不令单便把正格与口诀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之相互不矛盾。
所以,正格,口诀,平不令单共同构筑了沈宋律的核心,是“铁三角”。受此指导下,正格与合口诀且平不令单的变格构建成沈宋律的“基本盘”。如观称之为沈宋律原旨。
在实践过程中,诗人违律现象频出。据此情况,依据违律的轻重,定性为落调,讦调,背律。以此而概括一切违律行为。
宋之后,由于战乱,年代久远等故,逐渐把变格与唐代的上述三种违律行为统称为变格或拗格。妄说成“正格之外皆变”,或称“正格之外皆拗”,从而导致变格与拗格不分。
拗格在唐代本是违律行为,就这样在宋之后在民间逐渐“合法化”,它混在变格之中,一直逍遥法外。
此种伪装瞒得过王士祯等一杆小学者,但是瞒不过我大清皇帝。大清在重纳近体入科考时,只纳正格与几种变格,拗格一律不纳。
拗格的实质是大唐的三种违律体,在宋以后被民间奉为至宝。冠以拗律体,拗格体的华丽名称,企图瞒天过海,从而“合法化”。官方从不与承认。此种技俩早被我大清皇识破。故钦颁《大清科考律》,以正视听。
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回归原旨,子民之责。如观今揭示之,望当代学人善思之,明辩之,猛醒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