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格那丁 于 2015-4-27 16:27 编辑
第一章 核心理念 凡是进入股市的人多少会对股市有个基本了解与认识:股市是什么、股票是什么、怎么做股票、怎么实现赢利等等,这就是关于股市的核心理念。不论你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它都必然存在并会对你的操作产生重大影响。 毫无疑问,炒股这一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里危机重重,杀机四伏,即使是不炒股的人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多数人是把炒股看作不务正业的——不是由于道德原因而是基于现实考虑,想以炒股为生那是千难万难。不过反过来想也不奇怪,要是炒股为生很容易,谁还会去辛苦读书、努力工作呢?来股市点击几下鼠标不就吃喝不愁了?何乐而不为? 炒股困难的另一层意思是,这一行当是很难通过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就能学会的。日常工作我们通过读书、培训都能很快胜任愉快,干它十年八年还会很熟练,但是在炒股这一行,摸爬滚打十年八年后仍然亏损的多的是。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炒股是一个与日常生活工作有所不同的领域。 日常生活工作是一个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实用主义、可能性原则、类比、模仿、单一性事例的粗略处理构成了它的基本图式(赫勒《日常生活》)。在日常领域中,我们处理的多是一些线性事件,可以根据以前学到的某种程式做出反应,比如“付出越多收获越大”就是一个有用的原则。但是在股市却相反,炒股的收益往往与努力程度不成比例。如果市道好,你即使安坐不动也能获利丰厚,如果市道不好,任你怎么辛劳也是白忙活,甚至会越忙越亏。人们很容易照搬日常生活逻辑运用于股市:因为GDP增长,所以股市应该向好,因为企业效益改善,所以股价应该向上,因为成交量放大,所以行情应该持续……但是按照这种“因为-所以”买进却常常吃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股市的特点,股市经常是不讲逻辑的。想一想股市都按逻辑运行,谁不懂逻辑?谁不会按逻辑行事?还有人亏损吗?就因为股市不讲逻辑,炒股这个游戏才能玩下去,要不股市早就关门了。 进入股市后必须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你面对的是一个与你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事物,不能照搬惯常的经验与常识。一个人炒股的好坏主要表现在这里,你得抛弃逻辑思维采取复杂思维。一部《老子》五千言,其实反复论述的就是这种思维模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一种相生相待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正是炒股所需要的。按照老子的逻辑,西施是公认的美女,但娶到她未必是好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不知有多少人在羡慕嫉妒恨呢!她的社会关系可能异常复杂,娶了她说不定就惹祸上身。茅台是公认的好股吧?别买了它就自鸣得意,大家都知道的好股还是好股吗?说不定你正在替别人抬轿或站岗呢!一个人能否在股市胜出,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这种思维模式,并据此采取恰当的行动。 如此看来,进入股市后首先应放弃日常生活逻辑,以全新的理念来看待股市,比如重新认识股市的盈亏、快慢、优劣、勤懒这些问题,这就是股市的核心理念。谁对此认识深刻一些,谁就会棋高一着,胜算就会大一些。 ——格那丁《股海津梁》第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