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1-8-19 23:10 编辑
沈宋律体的前身就是律诗,律诗本身就要求粘对。并且正格在沈宋律产生之前其实就已经产生,同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沈宋律体之前也有人提出。
沈宋律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规划。粘对是必守,还要求双数句平声收尾。除此之外,沈宋律吸收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明确规定了“平不令单。
所以,除了守粘对与双数平声尾之外,沈宋律只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与”平不令单“。正格只是沈宋律更完美的格式而并非是底线。
所以,违反了正格不被视为违反沈宋律。只有违反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与”平不令单“才会被视为违反了沈宋律。
所以,依据沈宋律,正格之下产生了变格,变格的规则是必须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与”平不令单“。凡是变正格而又不违此两条的都是变格。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等等。它的规则都是不违反“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与”平不令单“,这些才是变格句。大清科考律便体现这一立场,除正格外只纳此变格入科考律。它体现的是沈宋律原旨,这说明大清皇帝睿智。
正格、变格之下,便是孤平拗格。仄平仄仄平平仄,夹平,违反平不令单,原则要进行本句拗救,成为仄平平仄平平仄,此时称为孤平拗格。
正格、变格之下,孤平拗格之下,便是小拗句。仄平仄仄平平仄,夹平,本句没有及时去救,违反平不令单,同时又违反孤平拗格,故此时被称为”小拗“。
正格、变格之下,孤平拗格之下,小拗之下,便是大拗。平平仄平平平仄,二四失替,此便是大拗。
以上方为沈宋律原旨,如观在此阐演,以正视听,望诸君明辨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