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2|回复: 9

【律诗是怎么产生的】

[复制链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21-8-17 10: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在回复中交代出来的。

三羊给了个主题贴:三羊百度:沈约【浮声切响】原文和翻译 - 百家论坛 - 中华诗词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首先是金筑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五言句子,一句之内,浮声切响须有差别;五言上下两句,浮声切响更当不同。
浮声者宫商平声也;切响者角徵羽上去入声也。

三羊反对金筑子说法:
谢灵运的时代,还没有四声,更没有四声二元化的平仄!

金筑子:
汉语四声从来就有!鲁迅说,我们的古人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抬木头有人发出杭育杭育之声,这杭就是平声,育就是仄声!

三羊观点:
沈约【欲使宫羽相变】的原文,
译者翻译成【要使五音交错】,为何不翻译成【要使平仄交错】呢?
译者翻译成【要使五音交错】,为何不翻译成【要使四声交错】呢?
南北朝·谢灵运(385—433)时候,还没有四声平上去入,更别妄想四声二元化的平仄律!

此处我接过话茬:
这话不能在理,可以没有四声二元化,不可能没有四声。
前者是人为敷衍,后者是客观事实,人为不能否定客观。
不可本末倒置!

三羊反驳:
先有五声【宫商角徵羽】,后有四声【宫商·角·徵·羽】,同时改名【平上去入】!

此时,迈五有言:
五音定义本身不明。古人只能从音阶上统一,而从未从腔调上统一过。这就是为什么文乐必然会分家,歌诗法不传的理由。四声法省略了阴阳、清浊、轻重、徐急诸多因素,是以简化了歌诗古法,使可流行。

三羊有言对金筑子:
依照金池长老,【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应该解释呢?

我说:
浮声,是对平声的描述,指代平声。
切响,是对仄声的描述。指代仄声。
浮声切响,即平仄声。
扬抑,也是对字音的描述,
符合平仄声的特征,如此无不可。

三羊再说:
【浮声切响是平是仄声】的说法,依据何在?沈约的史书,评论的是谢灵运,谢灵运时期只有五声【宫商角徵羽】,四声【平上去入】沈约等人还没有创造出来。平上去入都没有,何来四声二元化简练的平仄二分法呢?
顺便提及,千万别拿网络字典来作证,工具书的错误说法,大概依据启功的错误说法!

者不难理解。首先从句子看,
是表达声音状态的对应关系。

既如此,无非是抑扬、强弱、高低、粗细,
这就已经二元化了,和五音还有什么关系?

既然二元了,最满足声音的就是高低,
所以五音谱,七声音阶的变化中,唯有高低最有意义。
因为,强弱也各有高低,即强中也可分高低,弱也可分高低。

从乐谱分节也可以看出来,
强弱并不影响声音的高低。
强弱是力度,高低是频率。

在文字的叙述中,声音的高低就是平仄。
但高低是一个过程,于是就有四声表达。
——证明完毕!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0: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锦绣云溪 于 2021-8-17 10:44 编辑

接上!)——

三羊——
五音的对立和五音的二元化,不是一回事!
五音的二元化,只有2种:宫——商角徵羽,或商角徵羽——宫。
五音的对立,共有20种,【宫商】、【宫羽】、【角徵】等!

沈约、萧子显、李延寿的【宫羽】、【宫商】【角徵】等,都是五言的对立,而不是二元化!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原文
    若夫敷衽论心,商搉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金筑子——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五字句,尾字非仄必平。以上四字,并非四字不同,而是二四不同。这可从永明体句子证明。
两句之内,角徵不同:是指上去入在四字之内上下位置不同,亦可从永明体句子证明。
沈约句子举例:连连舟壑改,微微市朝变。----二四不同。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上句高台与下句望远;上句不可与下句使人,角徵不同。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平平仄平入,平仄仄平平。仄上平平去,平入仄平平。
-----你自己标的哪一句有四个声?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0: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锦绣云溪 于 2021-8-17 10:58 编辑

接上!)——

三羊——
你的明白,为何不说明白呢?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前】字,意为【前提】!

我——
那你得掌握足够的“声学”基本知识,
就理解我的证明,知道我说清楚了。

那我说详细点?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前后】,显然是“先后”,而非【前提、结论】。诗因为有吟诵,和古文不同,不是单音节词,而是两字一组。这是由一般两字一个音步决定。所谓前,就是前一个音步,或顿歇,所谓后,就是后一个音步或顿歇。

再说,浮声切响。在早期,譬如《诗经》时期,表达浮声切响,主要是声音的强弱,如吟读“关关雎鸠”句,可能就是“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但这种声音的强弱处理,难度是很大的,在歌唱的旋律中有旋律决定,借助于才有可能处理好。一般情况下,很难掌握运用。

中国的汉字讲究声音的运用,各种研究是少不了的。或许到了南北朝,也可能更靠前到三国时期,至少到沈约等人,注意到这种强弱处理,并不能有利于在已经出现“吟诵”时的使用,譬如“关关雎鸠”,唱没问题,怎么读好。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永明时期音韵的发展。诗诵,也就由吟唱进入吟诵。简单地说,出现朗读代替歌唱,这样就从道士那里,来到诗人案头。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0: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锦绣云溪 于 2021-8-17 11:35 编辑

接上!)——

从声学来讲,声音的基本要素,有音强,音高,音色。对应前面我已有的说法,就是声音的强弱、高低、粗细。说强弱,就是说声音的大小,容易理解。说音色,也不难难理解,口琴和胡琴,笛子和钢琴,哪怕同一个强弱高度,音色也不一样。敲木头,和敲石头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人的嗓子,歌唱好听不好听,这就是音色不一样有差别。

再说音高。我们知道,真空中是没有声音的,这就是说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趴在铁轨上,能听见火车到来与否,铁轨就是媒介。空气也就是我们说话传音的媒介。媒介怎么传递声音,声音怎么传?人的语音是通过声带振动实现的,不同的人声音震动的频率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发出不同的字音,震动的频率也不一样,——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还要注意,说低音浑厚,高音尖利,固然已经有音色的因素,但主要说的还是声音震动的频率。就是水中的波纹一样,声音高的振动频率,水波纹就稠密,声音低的振动频率,水波纹就稀疏。反映不同振动频率的字音也是这样。发现了这一点秘密,就是沈约它他们的贡献。

说沈约发现发出的字音有不同频率,首先是发出不同字音的不同频率就存在。到了永明时期,这一点被沈约等人注意到了,所以说是发现。这就是律诗平仄的根本基础。因为沈约等人并不真懂得声音是震动产生的原理,这一原理是现代才有的认识,于是有了他们理解的声学概念:浮声切响。
根据人的呼吸特点,既然不能强弱不分的进行下去——再说一遍,吟诵不完全是说话,也不是歌唱,那些把诗词吟诵表现为歌唱的,真的不懂吟诵。吟诵音步的客观规律就发生作用了,容易处理声音的强弱方法就出现了,这就是用字音的平仄来表达字音的强弱,驾驭强弱的手段在运用汉字固有的底层规律上得到了大发展。这就是沈约的贡献,律诗,就应用而生了。

各位参考!——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9 18: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注意句内与句间的沈约的观点:

"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0: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隔这么多天,都想不起改写什么呐!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13: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得先说请什么是律诗,
再说如何产生就更具体了!
从诗说起——

在文学分类的基础上——小说、戏剧、散文和诗,再说诗。

什么是“诗”?即文字和声音形式可以复制的文学样式。这就告诉人们,散文不是诗。
在诗这种文体内,二分法可以分为,诗和古风。这个标准是有可触摸可区分的规矩。

古风,规矩比较简单,范式,《诗经·关雎》。一切不符合《关雎》的古风,
按诗的定义,即组成诗文的句子,仅仅满足“齐言、用韵”,或大体满足齐言
用韵,是指其在形式上有“病”。范例,如老杜《无家别》等,也都是诗。
还是《诗经》中,略有长短不齐的,是略有形式的诗病的诗。

待续!)——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07: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说——
可以给“古风”下个定义了:

第一,齐言;
第二,句间脚字平仄交错;
第三,句内不讲平仄律;
第四,四句换韵,或一韵到底。

——古风,即句内不讲平仄律、句脚平仄交错、讲究韵规的齐言体诗。

点评

一直没来看此帖,先生说的有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0-29 08:00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0-29 08: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云溪 发表于 2021-8-25 07:51
接着说——
可以给“古风”下个定义了:

一直没来看此帖,先生说的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2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