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照耀我(随笔) 其实这里所说的名人都是死了几百年乃是上千年的古人。我没有见到过,只是从书里从他们的传世名著作里学习过,也算是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吧。总而言之,这些名人在我的心目中都有很高的地位,都是我心中的楷模,这些名人的光辉总是照耀着我的学习和写作。 @蒲松龄是一盏灯 蒲松龄其实起点很高,比我强好多倍。他十九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得了县、府、道三个第一。而我十九岁时还在当大兵,还根本不算回写文。可惜蒲老先生以后的五十多年都是卡在秀才这个级别上,与我一样没有评上相应的职称。蒲老先生一生的谋生之道,就是在大户人家当私塾先生,日子过得很是紧巴。这点与我一辈子教个小学很相似。因此我在归隐后常常把蒲松龄作为我晚年生活的楷模。 至于其它的文人我倒是很少有羡慕之心,李白即使仕途不顺,但是他把文学创作当做自己的才华展示,弄得诗名远播,连唐玄宗都要召见他。杜甫也是诗名远播,剑南节度使就很关照他,还给他修建起杜甫草堂。蒲松龄就不同,他的写作每次下笔,想到的不是显耀自己的才华,而是有一种凛凛地凝重感,一字不苟且,一笔不草率。蒲松龄心里的读着,一定不是当世人。 蒲松龄心中的文人不是会写小说的巨匠,也不是会写诗词的名家,而是像司马迁一样写历史厚重感人。这点从他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最后一段的“异史氏曰”可以证明,他是借鉴司马迁太史公曰”的“笔法。这两个人,都是以自己的个人力气,创立了一种别致的文体。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都极其孤独,都是一个人,以一支笔面对大千世界和千秋万代,都花尽了毕生心血,著作都很篇幅巨大。他们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文字是否回流传下去。但是,他们就是坚持写了,而且在困境中写到底了。这精神我好感动! 蒲松龄对于参与社会事务也非常热心,他写过《农桑经》传播农业知识;他编过《药崇书》讲解医药养生;还编过《日用俗字》《婚嫁全书》向老百姓普及文化。到七十岁时,还上书检举贪官。 蒲松龄一生没有走到高处,一直在最底层活着,以世俗眼光看,他没有什么成就,到老还是住草房,食菜根。可是我就是觉得蒲松龄是我的一盏灯,认真都做平凡事,把平凡事当做了不起的事一样用心做,就像我在江山文学网菊韵社团一样,以每天能够发文编文一样,从努力中获得一点点快乐,得一点精神安慰。 人啊!认真的过好短暂世俗的生活,就像对待千秋万代一样。如此,在普通的人生,也能够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 蒲松龄是我的一盏灯!我心中永久敬佩,深深敬仰这位一生清贫却时时系念国运民瘼,不懈写作的先贤文人。虽然我也没有蒲公那样的才华,但是我要学习和继承蒲公的精神,逾越古稀后的每一天,我更是把蒲松龄当做楷模,每天都要坚持写作,不管在任何境遇里,任何条件下都要尽力写出一些有益于国家和民族大众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