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0|回复: 5

[品读古典] 聂胜琼《遮鸪天·别情》补注

[复制链接]

39

主题

147

帖子

1424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15
贡献
287
金钱
560
发表于 2021-7-11 08: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狮 于 2021-7-27 23:16 编辑

                                                    封建文化中的传统精华系列

        聂胜琼《遮鸪天·别情》补注

                                                          云狮

        前言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历代统治阶级,传承的封建文化。其标准,首先是“忠君”;手段,是愚民;目的:维护封建体制(次序)。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谁个不忠君?如李、杜、苏、辛,再如陆游、文天祥等。就连李易安,她不是逃难,也要跟着皇上,一心要把自家两口子的心血,献给朝廷的吗?
    封建时代,《水浒》那样反贪官,忠皇上的书,是可以流传的;《方腊传》就是禁书。盗跖、庄蹻,李自成和太平天国等,更不允许有传记。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北宋有个李之问,礼部郞中(相当于如今的正处或者副局)。原在长安任职,任期满了,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来述职。为等新任命,独自在城里厮混。
    有意思的是:他这一混,混出个“青史留名”。
    本来,李在政治上、文学上都无建树。只因此间,结识了一位青楼女子——当时的京城名妓,也就是本词的作者:聂胜琼。
    李某好色,但也爱才。聂不仅貌美,更是位大才女。正当这两位情意正浓之时,新的任命下来了:李可以回家,带家属上任去了。于是,聂就为之送行。因聂在席间唱到:“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两人又不忍分别了。又过了月余,李家来催了,这才依依惜别…
    故事很老套,如果没有特别的元素,也就不会流传了。但是——所有的好故事,都是从这个“但是”开始的:
    当时,李已离京上路了,聂还差人,匆匆地赶来,送一封信——这也很平时常。问题是,他李某的心,早飞到了家。只碍于情面,才草草收了信,这就打发来人回去了。而且过后,还把这封信,是完全的、彻底的:忘记了!
    古时候,民间还没有邮政,一般人收到信,总要当时看,当时回信,好让来人带回去。如果对聂真有感情,真像热恋中的情人,那他又怎么可能,不及时的看信、回信呢?
    这个故事,源于主流文化,自然重在封建说教。故事说:李某到家,信被妻子发现,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被聂词所感动。她用自己的嫁资,远去京城为聂赎了身。于是,妻贤妾顺,一家人幸福美满。
    一句话,鼓吹封建秩序,宣传封建礼教。
    至于这首词,究竟有多好呢?因为与封建说教有碍,原作糊弄了几句,就带过了。对于作者的生平,当然就更不关心了。
    历史久远,作者的生平,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这首词,却很有必要认真解析。因为它是传统文化中,难得的精华。只可惜,这样的研究,几乎没人做。所以,许多地方,大家看不懂。
    我虽无才,只因无人为之,且为续绝学抛砖吧。

         本篇
   《遮鸪天·别情》: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檐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个《遮鸪天》是词牌,不用说。题目要先说一下:
    这个“别情”,显然不是特别之情。但也不是离别之情,或分别之情,而只能是:送别之情。
    为什么?
    这首词,写的就是:送别。而且,他们之前不相识,无所谓分别、离别。真正的分离,还在这次送别之后。它不能描述还没有发生的事。
    当然,哪位要说,这个“分别”或“离别”,就是指正在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或过去式。那也一样,只是我们中文词汇,没有时态而已。
    其实,这个送别本身,很平常,很一般。
    在哪送的呢?在“莲花楼”。
    “莲花楼”又在哪呢?“凤城”(也就是京城)的城外。
    于是,这首词就从“出凤城”说起,再到“莲花楼”。接下来,照例是相互敬酒,唱“阳关曲”:“劝君更进一杯酒”…   
    最后,楼门前、大路边,送上一支柳,双方拱拱手:就此别过,各奔前程。
    这首词能流传,就因为其重点,不在“送别”。有关送别的过程,只是铺垫,作者也仅用了,不到一半的篇幅。而“送别之情”呢?却贯穿着词的始终。所以,题目才不是“送别”,而是“别情”。
    或曰:这个题目,干脆就叫“送别之情”,岂不更明确?
    古人写文章,三个字能说清楚的,你用个四字,就证明你水平不够了。写诗词,那怕是题目,也不可能多用一个字。

    第一句:“玉惨花愁出凤城”
    乍看,你一定摸不着头脑:什么出“凤城”?却不是人,而是玉和花。出就出吧,“玉”怎么就“惨”了?“花”怎么又“愁”了呢?
    这里有个典故,还出自我们都熟悉的一首诗,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天的花,不是很美吗?怎么就“溅泪”了呢?
    因为“感时”,“国破”之时嘛。
    春天的鸟鸣,不也是欢愉的吗?为什么会“惊心”呢?
    因为“恨别”。
    杜甫当时在沦陷区,他的家乡在战乱区,那里还有诸多亲友。古人迷信,也相信心灵感应。他自己心里,总有一种预感:战乱区的亲人,多半是凶多吉少了。所以,鸟鸣他也心惊。
    这在诗词理论上就叫做:景由心生。
    一个满目美景的人,心情一定是很好的。而总想着要自杀的人,再美丽的景色,也是看不见的。
    聂的这句词,就是反过来,用景来表达自己心情。玉通常是平和温润的,可此时在聂的感觉里,也是凄惨的;花通常是美丽的,可此时在聂的眼里,也变得愁容满面了。可见,她的心情是多么的糟糕。
    那她的心情,又为什么,是这样的糟糕呢?
    自然是送别,是将要与心上人的分离了。

    第二句:“莲花楼下柳青青”
    “莲花”也就是俗称的“荷花”。也有叫“藕花”的,李易安就有词云:“红藕香残玉簟秋”。
    另外,这个“莲花”也是佛称。如菩萨身下的,就只能叫“莲花宝座”。没有人说是“荷花宝座”或“藕花宝座”的。
    我们小时就读过的《爱莲说》,也正是北宋时期的大名家,周敦颐所作。那之后的北宋人,最推崇莲花。这座“莲花楼”(正好也叫“莲花”)很可能,就建在莲花最名盛之时。
    这么一来,这个“莲花”,就与聂的出身正好暗合了。
    古代的妓女与现代的妓女不是一回事。现在的妓女只卖身不卖艺;而古代的妓女,往往是卖艺不卖身的。
    聂自小就被卖到娼家,也正如莲花一样出自淤泥。这也正好表明,她自己像佛称的莲花那样:冰清玉洁。
    紧接着,是“莲花楼下”的,“柳青青”。
    这样安排,不仅这句词,更显清新自然,还正好承上启下,引出下一句。

    第三句:“尊前一唱阳关曲”
    《阳关曲》,源自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本来就是可以唱的,那时的诗和歌还没有分家。只是不久,就有人觉得它太短了,不尽兴,于是就重新谱曲、添词。它就从原来的一段变成了三段。变成了:《阳关三叠》,简称《阳关曲》。
    聂词的“柳青青”,也正是要引出这个典故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但至少在初唐,人们送别时,就有送柳条的习惯了。这个习惯,也至少在南宋还盛行。
    因为柳树的适应性很强,几乎什么地方都能很好的生长。而且,还是生长最快的一类树种。它生而保持水土(比如:水岸不易坍塌),还可以用来盖房子,做家具及许多种农具。
    自古以来,农人们都喜欢把它种在家前屋后,村庄的四周。因此,在古人的情感里面,它也往往代表着村庄。比如陆游就有诗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们起初,亲人出门送柳,本意是不要忘了家乡和亲人。而后来,文人们又发现:它柔枝牵衣,似有牵挂之意(这也就是牵挂含有思念之意的由来)。就但凡送到重要的客人,都送柳了。

    第四句:“别个人人第五程。”
    这一句又有一点奇怪了。“别个”怎么讲?不就是聂送李吗?怎么就人人了呢?还有,这个“第五程”怎么回事?
    “别个”有两种可能。
    其一,它本来是“别过”,在历史传承中,因为音相近,传错了。
    其二,“个”在当时,也通“过”,可以这样用。
    但不论怎么说,在这首词的语言环境里,我们把它当做“别过”来理解,是说的通的。
    为什么是“人人”呢?
    这倒很正常。因为,李的新任命,很可能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对一批官员的。都是当官的嘛,谁在京城里没有个三朋四友的呢?
    难的倒是“第五程”。
    老实说,我也没查到。不过,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用现代人的情理,来做个推测的。古人与今人的情理,应该是一样的。
    显然,这个“程”,是指“行程”。当人们谈到行程的时候,往往都有个规划,有个一、二、三之类的。如果不是李的新任命下来,作者与他,自然还会按原来的规划活动。尽管这个任命尽早会下来,但什么时候下是末知的,也是个意外。正因为这批官员,都不能按照原规划来活动了,所以才说:“人人第五程”。
    为什么不说“第四”、“第六”呢?
    中文的习惯:一是少,二为多,三就是众了。我们中国人还有“事不过三”这样的说法。只因为“四”紧挨着“三”,有可能也在规划内。而只要跳过“四”,说“第五程”这就有意外,或计划外的含义了。

    第五句:“寻好梦,梦难成”
    这一句,有两层意思:
    其一,两人本有计划内的活动,而且双方也是很期待的,只因被李的新任命打断了。
    其二,聂在送行时就曾唱到:“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这句词,至少主要是第二层意思。
    妓女不是终身职业,总是要嫁人的。关键是,能否找到自己衷爱的人。这两句唱词就说明,聂对李是有心的。而他们之间,一定还没有商量过,为聂赎身的计划。而聂显然是希望李,为其赎身的。只是那时,这样的事,只能男方来说破。可惜,好了这么多时日,临到送行了,李都没有提起,那自然就是,“梦难成”了。

    现在,终于要说到这首词的要点了!
    第六句:“有谁知我此时情”
    或曰:这句大白话,还有必要讲解吗?
    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传统精典与现代诗词有个本质的区别:今人的诗词,大多是把白话文,按照诗的要求格律化,还不是真正的诗词。为什么?
    因为: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是超压缩的语言。
    读今诗,多是:“意穷词未尽”;能做到“意随词尽”的,就很不错了。
    而聂的这句词,内容太丰富了。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从文章的开头,一直说到现在,都是为了解好这句词,所作的铺垫!
    世界上最好的诗词,就是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也最深刻的语意。
    我们知道,这句词,分明是聂对李一个人说的。那么,聂的“此时情”,也就是她心里的所想和所愿,李真的就不明白,不知道吗?
    退一步说,就算在送行之前,李比梁山伯还呆。那在送行之时,聂就借献唱,把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了。
    所谓“奈何无计随君去”,换句话说,不也就是:“我也愿意随君去”?“我也很想随君去”吗?
    其实,这也正是聂的聪明之处,也显出她的性格与为人。她不卑也不亢,只在临别之时,很婉转的把自己的心愿表达了出来。
    最重要的,这也是一种试探。不论李是听不懂,还是装着听不懂都一样,说明他是无心的。那样的话呢,就跟其他官员一样,你奔你的“第五程”,我还做我的事。不是情人,不必情深嘛。双方都不难堪,各奔前程,以后还可以做朋友。
    问题是,李不但听懂了,感动了,还主动的留了下来。
    由此可见,聂的“此时情”不仅李是知道的,聂也是知道李是知道的,而且,李也一定知道,聂是知道他知道的。
    那么,既然都这样“知道”了,聂又为什么,还要这样来问呢?
    这就要从他留下来时就起。
    他决定留下来的考虑,有二种可能:
    其一,曾经犹豫过,新任命下来后,本不打算带她走了。此时,受其感动,又想带她走了。
    其二,这回事,本来真没太当真,因受其感动,留下来,再好好的想想。
    无论是哪种想法,如果是一般人家的女孩,他既然留下来,就必须娶她,不然就是失信了。可惜,聂是妓女,不娶也不提这个事,聂也都无话可说。
    特别是第二种想法本身,就有欺聂是妓女的意思在里面了。        
    当李决定再留下来的时候,聂一定是满心欢喜的,因为这也预示着,回去后李就有可能,与其一起商讨,为她赎身的事情了。
    而现实却是:又过了一个多月,这个问题,李还是一句也不提,两人就这样,各揣着心事,分手了!
    不用说,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个人的内心,一定都是十分纠结的。
    李纠结的是:究竟能不能,要不要,可不可以,带她走呢?
    他一辈子都没有建树,一定与这种性格有关。要不是家里来催,只怕他要犹豫到永远!
    聂纠结的是:这货怎么就是不开口呢?有什么难处不能商量的吗?
    如果是赎金的问题:她是名妓,多少总有点私房钱。如果是名份的问题:她也不一定要做二房,要单门独院,宁愿作妾,甚至是使女。
    还有,如果这货就是不开口,我又能不能,该不该主动提出来呢?如果提,这话又该怎么说呢?
    两个人,一个没主张,一个又太矜持,整整一个多月,就这样给耽误了。而面对李家里人来催,李立马又萎缩了,又不打算带她走了。而聂呢?李一但离开,几个月来在一起的习惯,不仅让她心里空落了,更让她想起,往后又要面对其它客人了。尽管李远不完美,但比起那些不尊重她的客商和富家子来,又不知好了多少倍。
    一方面,李走了以后,她又要面对那些她不想面对,又不能不面对的客人了。而且,以后还会有像李那样的机会吗?以往的经历告诉她:可能性太小了。
    于是,她终于醒悟了。丢开面子,放下矜持,勇敢的搏一回吧!就算达不到理想,也算是努力到位,对得起自己了。
    她赶紧请人带上这首词(应该之前就写好了,只是迟疑着,没有给李),追赶李去了,并吩咐:一定要交给本人!
    本来,她要问李的话太多太多了,可是她的身份,却又让她都没有资格问!所以,她就只能说:
    “有(或作:况)谁知我此时情”!

    最后两句: “枕前(或作:上)泪共檐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两句为什么一起说呢?它本来是一句的内容(哭了一夜),只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哀痛,作者才用了两句来写的。
    现代的女孩,自己谈恋爱很正常。而从前,一般人家的女孩,婚姻大事都是父母操心,自己说出口是会被人嘲笑的。可是,又有谁来为聂操心呢?她被卖到这家的鸨母,更是不会愿意,让自己的摇钱树被人移走了的,只是不能不让她赎身而已。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能力还是才华,聂都远在李之上。就因为身份地位,聂才只好倒着追他。她骨子里也是很清高的,想为李送之时,她就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把心事唱出来了。不用说,那样做,她心里就很委屈,很心疼了。而后来呢,李既然留了下来,却又偏偏什么都不提。又是因为身份,她不好问,也无权问。试想,这样委屈和伤心又跟谁说?又能跟谁说呢?
     所以,最后这两句词,她才说:
     我的命,怎么就这么苦呀!连这老天爷都赔着我哭泣,从晚上一直流泪到天明!

    旧作为鼓吹封建道德次序,说因李夫人贤惠,看重聂的才华,就为其赎了身。其实,说李夫人明智更恰当。
    古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如同时代的苏东坡不就有几个小妾吗?就算没有聂某人,李某也一样会有其它人。我们从李某的犹豫,其夫人能为其做主来看,在他们两口子之间,夫人一定是强势的。那么,聂词被夫人发现后,李又会是什么样的表现,那也就可想而知了。再从这首词的内容来看。聂不仅有才华,更重要的是她的人品和性格。受了那么大的委屈,除了暗自流泪,没有一句怨言,更没有胡搅蛮缠。这样的人跟了李,无论对他,还是对她,都是只好处,没有害处的。不仅好管,好欺,更不会谋她的名份与性命。何乐不为呢?

      跋
    同样一个故事,作为封建文化,还是作为传统精典来讲解。本质是不一样的。目的当然更不一样。封建文化只重封建礼教,封建次序,不讲情理与逻辑。目的是麻醉民众,愚弄民众。而作为传统精典来讲解,则是因为,它能洗涤心灵,启迪心智,让人能明是非辨善恶,不再受统治阶级的愚弄与欺压。
    谢谢阅读!——作者。









































944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73
贡献
74512
金钱
9295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11 09: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论文学习中,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4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73
贡献
74512
金钱
9295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11 09: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有个李之问,礼部郞中(相当于如今的正处或者副局)。原在长安任职,任期满了,到京城汴梁(今湖南开封)来述职。为等新任命,独自在城里厮混。
河南开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47

帖子

1424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15
贡献
287
金钱
560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10: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打错了,刚刚自己也发现了,请多多审查。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22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九州拾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49
贡献
22652
金钱
4723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7-11 10: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品读、学习诗友好文好诗。点赞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47

帖子

1424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15
贡献
287
金钱
560
 楼主| 发表于 2021-8-13 11: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词论坛的潘大军先生指出:汉语大词典:人人
(2).用以称亲昵者。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 元 无名氏 《沉醉东风》曲:“花有清香月有阴,少一个人人共寝。” 明 高明 《琵琶记·拐儿贻误》:“遥忆乡关,有个人人凝望眼。”特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9-10 06: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