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丁若水 于 2015-3-29 13:23 编辑
浅释吴一凡老先生《七律 恻隐之心》 原玉:七律 恻隐之心 胡床已惯坐通宵,旧笔新笺解寂寥。 肠断消魂思别赋,路漫修远读离骚。 抽丝枯泪因怜泣,举烛残芯带笑摇。 四壁鸣虫声渐杳, 惟余窗外雨潇潇. 拜读老先生大作,每有收益。先生之诗用典极致恰切,对仗工稳,每出新意。学生今妄加揣测,独断试析:此诗题为恻隐之心,乃同情怜悯之心,本是对他人而言,而此诗却是为自己而咏。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者,仁也。怀有仁心者,方为真诗人。起手即咏出幽寂之情境,坐在胡床上一坐便是通宵,而且是一贯(寂寥之长久可见矣)。不眠何为?用旧笔铺新笺来咏诗以化解寂寥也。胡床,指一种简便的座椅,在这里可视为马扎板凳一类的坐具。旧笔寓意心中一种不变的诗叙,也喻抱朴守拙之志。新笺喻为排解寂寥用去了许多的纸,也有久吟不成之意。然寂寥可解否?颔联承接说出:肠犹断、魂犹消而诗思却每每寄情于江淹的《别赋》。《别赋》是江淹的名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其中寂寥之情亦含有别情于此,或是以别情之魂消肠断之意来状寂寥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处又借用屈子《离骚》之名句。《离骚》是屈原抒发自己不遇之寂寥情愫的,此处借用大有深意。路漫修远也寓意寂寥之长。两典用到极致,且都有化用。此联对仗工稳有天然之趣。颈联又转出新意,慢慢的流干了心泪是因为堪怜而生泣吗,传出恻隐之情,也有生计艰辛之意。抽丝这里指慢慢抽尽心丝,更含抽丝作茧之人生哲理。举着将要熄灭的蜡烛,那烛心摇曳反而带着微笑。此一联窃认为是状写人到老境之情势,抽尽心丝熬枯心泪,虽风烛残年而犹以微笑面对人生,何等胸襟,何等境界。举烛残芯带笑摇,妙句也,形象生动而可感,画笔难出。结联一束,四壁鸣虫声已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窗外潇潇的雨声相伴,状寂寥幽寂之境达到极点。四壁乃家徒四壁唯闻虫鸣之意,也有徐寅“四壁风霜老读书”之情境。全诗造境设情皆有所托之典实,所寄之情事,耐品之佳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