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1-6-20 17:31 编辑
周晴川十六字令词谱考,兼及过字的读音用法1.周氏十六字令原谱 十六字令 捣练子 词例:[元]周晴川 眠, △, 月 影 穿 窗 白 玉 钱。 ◎ ● ◎ ○ ● ● △。 无 人 弄, ◎ ◎ ●, 移 过 枕 函 边。 ◎ ● ● ○ △。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2.追星族说经他们研究,周晴川谱已更正为△ ○●⊙○●●△ ○⊙● ○⊙●○△ 由此引出我的话题。因为是考证,枯燥无味,没兴趣者不必看。 3.刚刚说:后人填词千万不要随便改动前人的原谱,这牵涉到对古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我们一改动可能会对后代造成纷乱,甚至会造成篡改了历史的后果。所以我作任何诗词谱的研究时,都慎之又慎。 4.关键是在“过”字上。“过”为仄,则246平仄分明,这便是一首格律词。“过”若可平可仄,则此词不是格律词,而是变式词,中有大拗句,即古风句。那么,周晴川的原谱是格律词,若改动就非格律词。 5.“过”字是多音字。多音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音变义不变,即两可读法;一种是音变义也变。那么,“过”字的读音怎么处理呢? 先从拼音说,“过”有三种读音:guò、guo、guō。 按现在的解释,第二种轻音是今音,古代没有,因此古代只有平声和去声两种读音。平声专用于姓氏。这个姓氏来源于古代的过国,这个过国的过字只能读平声,属于专用名词,因此它不是音变义不变的两可读法,而是音变义也变。所以这个地方只能是仄声,不能平仄两读。 但古代的韵书则有所不同: ①.【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臥切,戈去聲。过,度也。——《说文》【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从《说文》中可知,它原来只有仄声一音。 ②.【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禾切,音戈。国名、涧名、姓。国名、涧名、姓三者同源,国名是本义,涧名、姓是它的引申义。 ③.问题出在此③项。【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禾切,音戈。【廣韻】經也。【書·禹貢】東過洛汭,北過洚水。又過所也。【釋名】過所至關津以示也。或曰傳轉也,轉移所在,識以爲信。 这样动词“过”也有平仄两读了。也是音异义异,而不是音变义不变。 于是【正韻】做了一个解释:“經過之過,平聲。超過、過失之過,去聲。” 这个解释是说动词“过”的“经过”义为平声,是后出的读音;动词“过”的“超过”义为仄声,是原读音。增加名词“过失”义项的“过”为仄声(过失的过本身是动词语素,仄声)。 因此动词“过”经历了原来只有仄声,后来因区别词义分为平仄两音,到近代又统一为仄声。 为什么会分出平仄两种音呢?因为“过”经过引申后,产生的意义出现难于区别的情况,于是用变音读来区别,变读是古代最常用的方法,是人为造成的。 从“过”的意义变化上看,它属于“反训”。所谓反训就是一个词含有相向的两种意义,比如“臭”有香和臭两种意义,这就叫香臭同辞;“受”有接受与授予两种相反的意义,这叫施受同辞;“乱”有乱和治两种相反的意义,这叫美恶同辞;“贸”有买和卖的意义,这叫买卖同辞。这种相向同辞的现象在古代非常普遍,后来,通过某些义项不再使用、制造新字来区别、用不同读音来区别、用不同的组词法来区别等方法,使这种反训减少了,但至今仍然是种普遍现象,只是被双音词掩盖了而已。“过”的反训现象就是作为动词,有现在时和过去时两种状态,现在时是到达(“经过”),过去时是这种动作已经结束了(超过)。 “經過之過,平聲。”其实“經過”这个词本身也是个发训词,它也有现在时和过去时。此处“经过”的“经”和“过”是同义词,“經過”是事情发展的过程,属现在时,比如“经江西,过湖南”“车祸的经过情形”;“經過”另一义是通过、从某处过,便属于过去时,如“經過讨论,一致同意”。 “过”的这两个意义,在使用上也是有区别的。 “过”作主要动词,一般单独用,读平声,如“東過洛汭,北過洚水。”“過所至關津以示也。”“過所也。”便是“到、经过”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大家一般过读仄声,其实这儿该读平声,是到故人庄的意思。 后代过字的“经”义已基本不能单独使用了,或者要组成词语、短语使用,所以过的平声也就几乎不用了,这就是现代为什么动词过没有平声音的原因。 与其他动词连用,用在其他动词后,都表示前面那个动词的程度越过超过,所以读仄声。 比如 “过许府访之”表示到许府,这是经的意思,读平声;“经过许府”,便不是到许府,而是超越许府去其他地方了,这里的“经过”其实是“经”而“过”之,所以读仄声。“过犹不及”,“过”与“不及”相比较。 那么周词十六字令中“移过”的过也应作超过解,而不是经过、到。用的正好是仄声读法,即【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 结论 周词十六字令中“移过”的“过”为仄声。 6.多数人以为平水韵中的“过”为音变义不变的两读字,因此在格律诗词中246位置上可灵活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词性不变,加上意义不细审也难于区别。这种错误已流毒深广,估计纠偏都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