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齐己“诗有三格”说 引述: 诗有三格
一曰上格用意。诗云:“那堪怀远道,犹自上高楼。”又云:“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自愁。”
二曰中格用气。诗云:“直饶人买去,还向柳边裁。”又云:“四海鱼龙精魄冷,三山鸾凤骨毛寒。”
三曰下格用事。诗云:“片石犹临水,无人把钓竿”。又云:“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
论述 上面是引述<风骚旨格>齐己的原话,最近也在网上没少查资料,有些对于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但是针对性都不强.那就没有办法了吗?当然有。本人之前很少主动看什么前人诗词理论,因为水平有限,真假难辨。但是今天问题摆在面前,既然本身没有什么理论可以借鉴,那就只能靠自己理解了。以下的话,只代表我个人观点,难免会有错误,希望各位贤达不吝赐教,先行谢过了. 我的观点是,前人的诗词理论,对于作者自己来说,当然是自身的实践总结,属于直接经验。但是前人的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就是间接经验,因为我们不是作者本人。我们如果想把这些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最好是从古人理论的举证中,重新对例证进行分析,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创作过程,看是否和作者的理论相吻合。 当然,如果前人的理论著作中没有举证,或者是较少,那么我们只能自己去找例证,而这个工作,注定要通过对古诗词,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才能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好的是,齐己的“诗有三格”的理论都有例证,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解素材。齐己既然把诗已分成上中下三格,那就一定是下格相对应我们知识浅薄的人更容易理解。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是有体会的。闲话就说到这里,下面直接分析。 1、三曰下格用事。诗云:“片石犹临水,无人把钓竿”。又云:“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下格引用的诗句为两联,我觉得理解一联诗,最好还是要读完整首诗才更好一点,但是只找到了后一联有完整的诗篇,如下: 烟浪漾秋色,高吟似有邻。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岸湿穿花远,风香祷庙频。只应谀佞者,到此不伤神。 从题目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诗,写得是诗人夜泊湘江时的观景之作,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首联写江面之境,轻烟和着浪花在荡漾,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我高声吟唱,以为他是我的邻居。颔联承接上联,继续引申,看到江水中的月影,我才清醒过来,原来我只是一个人在这里,更增加了羁旅之人的孤独之感。颈联继续承接上联,从岸边的景色入手,“祷庙频”三字我不敢确定其意,只是感觉,作者似乎信仰佛教。面对孤独,有信仰的人祈祷两句,似乎也合情合理。尾联,总览全文,说可能只有喜欢讲假话和心术不正的人,到此才非说他不伤心,因为这些人是麻木不仁的人。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是从感性的方面入手。为什么引用颔联,我的理解是,此联形象相对完整,让人从视觉上理解,这就是下格用事。 2、二曰中格用气。诗云:“直饶人买去,还向柳边裁。”又云:“四海鱼龙精魄冷,三山鸾凤骨毛寒。”这两联的诗倒是全找到了,如下:
卖松者 求利有何限,将松入市来。直饶人买去,也向柳边栽。细叶犹粘雪,孤根尚惹苔。知君用心错,举世重花开。
中秋十五夜寄人高河瑟瑟转金盘,喷露吹光逆凭栏。四海鱼龙精魄冷,五山鸾鹤骨毛寒。今宵尽向圆时望,后夜谁当缺处看。何事清光与蟾兔,却教才小少留难。 1)先说第一首,首联,说如果只为了能挣钱,我也可以把小松苗拿到集市上去卖。颔联,只要有人肯买去,那他也只能像我一样,把松苗栽到柳树旁边,这也说明了松树并非是花卉,也就不能栽到花盆里。颈联,栽好的松树,其叶子也一样可以承受风雪的压迫而毫不屈服,其根再怎么受苔藓的覆盖,也一定是孤直挺拔的。尾联,我知道你是不喜欢松树的,也不可能买松树,因为世上的人,大多都喜欢鲜艳的花朵。 总的来说,这首诗更偏向说理,整首诗都是作者的推理,理性的气息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绵绵不绝。颔联是流水对,就更好的诠释了连续不断之意。他这种说理是虚写,因为没有人会去买松树种,也就不是事实发生后的理性概括。这属于主观上的客观假象分析,属于感性的理性,是感情和理性交杂在一起,这样的理性需要读者用心的感受,才能体会。 2)第二首诗是齐己先生自己的作品,从名字可以看出,写于中秋月圆之夜。首联,写出来河上月景,喷露吹光也正是中秋时节的月夜,已经写出了此时夜晚的寒意。颔联,也是借景而产生联想,一个“冷”,一个“寒”字,正是对上联意象的延伸,是人的身体感受到了丝丝寒意,这也是物候客观的存在。颈联和尾联就不讲了,因为此诗到这里,经说明了什么叫中格用气。颔联,正是对首联秋月寒凉之气的延伸,也是作者内心情感脉络的连续不断,这也是用气。 总的来说,气之为物,有质却无形,需要人切身去感受。 3、一曰上格用意。诗云:“那堪怀远道,犹自上高楼。”又云:“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自愁。”
这两联都是散句,没有找到它们完整的诗篇,当然理解起来就相对困难,就让我姑且言之吧。 1)“那堪怀远道,犹自上高楼。”这句是流水对,一个是心理描写,一个是行为描写,其实是一句话:“就是不能忍受对远行之人的思念,所以我才会时时到高楼上远望,看看我想念的人回来了没有。”事实上,这句话还可以有其它的解释,因为这是一联残句,是一组意象。那么它的具体意思因没有上下文的参照,客观上也只能意会。这样,就会出现见仁见智的理解,是不足为奇的现象。不过就这联诗来讲,前后一体,意象蕴含着高度的理性。我想,意就是义理,上格用意,此之谓也。 2)“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自愁。”这联诗存在句中对,九江有浪,船当然难行;三峡无猿,也当然只能是羁客自己生愁。这些意象更是高度的理性,组合在一起,更是理性的意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加上上联的参照,就更加指向,意就是“义理”,用意就是用“义理”。 综上所述,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下格用事,就是用具体的意象,属于感性思维的范畴,写出的诗,当然就是感性诗。中格用气,就是主客观的的辩证统一,是感性中的理性,是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写出来的诗大多属于哲理诗,哲理诗是一种从感性中抽取理性的诗。上格用意,是一种高度的理性认识,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具体到写诗中就是议论说理诗。当然,感性和理性不能分开来看,它们之间是发展的关系,是相对的关系,是认识进步的关系,是基础和高程的关系,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