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图诗:山寺桃花(孤雁出群格) 谢谢诗友的诗作,这首是写的很有生活趣味,构思奇特,更透着一股仙气,学习了。诗友以后记得有空常来,您的诗真的不错,我非常喜欢。 2、 作客云山“竹林酒家” 1)谢谢诗友的诗作,写的浑然一体,完全呈现了一副“春日做客图”,给人一种美好的 生活向往,学习了,望以后常来互动,多多指点才是,向您问好。 2)客气了,望常来互动,非常荣幸。 3、 石榴树下(两首) 谢谢诗友赐玉,第一首以起兴的手法开头非常好,先给人以画面感,再带出要表达情绪就自然而然,通俗易懂。第二首是词体,我虽很少涉略,但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上片用拟人手法写榴花和风语,下片"景似人非心尤堵"开始,过片过的很顺畅,不留痕迹。”只恨终离去,我今思汝,卿知否?“正是对”风似柔声语:当初何苦,何人误?“的回答,也是自语,通篇错落有致而浑然一体,学习了,向您问好。 4、 新诗 1)谢谢诗友的赐玉,新诗旧诗之争确实很不应该,本来就是两种体裁,况且产生的地域也不同。说后者居上的人,是存在攀比之心的,就算是煌煌宋词,也不敢说在唐诗之上。各有千秋,没必要瞎比较,能不能写的好,选择哪种体裁来表情达意,这才是作者要思考的问题。中华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从古到今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所以,继承中华文化的人也应该有这样博大的心胸。新诗也会成为中华文化家庭中的一员,不过就其根源也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就像佛经一样,最初也是舶来品,但今天已经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2)布衣诗友且息怒,“野种”一词并非作者有意说,而是一种客观的白描写法。原句是“哪来的野种,有人问,”和“本是同根,诗人说”,这两个句子一前一后,一问一答,刚好形成不同的意见,写出了一个争论的场景,是一种艺术的再现手法,作者个人并无褒贬。您好好想想,看是不是这回事。 3)郑伯农说的还算客观,本来就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东西,有毕要争来争去的吗?事实上,新诗的“诗”字,指的更多是西方文学理念里的“诗”,倾向于一种短小的散文体,中国的“诗“有自身的含义,都是指韵文体。所以此“诗”非彼“诗”,您说是吗?这是我个人想法,欢迎探讨。 4)布衣诗友息怒,没人割裂,中国人写的内容当然是事实,但诗体属于学习西方,佛经最初都是梵文,就是翻译过来了,也还要尊重原作者,不能据为己有的,属于中国文化,但不属于中国的专利,因为中华文华本身是不断融合新知识的。新诗和旧诗只是名字都有"诗"字,但不能强行说成是什么同根,因为发源地不一样,语言文字也不一样,“ 诗"的具体内涵就不同。比如,荷马史诗也是诗,那和中国就没什么关系。好好想想,欢迎探讨。 5)欢迎布衣诗友多来这里发帖和点评,这个问题就暂时撇开吧。 6)说的好,随时欢迎互动和探讨。 5、 七绝.和龙家.红云 谢谢诗友的赐玉,确实如此啊,是我过于玄幻了。也写两句,聊表谢意,如下: 自然天象本寻常,是我无知所以慌。多谢竹花解迷津,疑云顿散见晴光。 6、 书怀 1)谢谢诗友的赐玉,完全写出了人民教师的心声,这是一个伟大且神圣的事业,我向您致以深深的敬意。并写上两句,聊表心情,如下:
孔丘有志情怀好,不管尊卑把道传。
种下善因成善果,一篇论语记当年。 2)谢谢诗友的夸奖,这是我们这个版块的特色,“评点写论”的第三步“写”就是即兴写诗互动,是对读别人文章后的感受总结和概括,这是我老师提倡的互动方式,只是我常常做不来,所以时常感到非常惭愧,您这大拇指一伸,我都有点惊慌失措了。 3)谢谢诗友的夸奖,真正达到新手拈来的人我只见过一个,就是我的老师,等他身体好一些,我介绍你们认识,他非常喜欢真诚互动的人,我和他就是这样认识的。 4)再次谢谢诗友的厚爱,向您问好。 5)见了您就知道了,这个版块所有的交怎么写诗的文章,都是他写的,有空闲时您可以 先读为快。他的网名叫“远山绿叶”,“评点写论”这个版块就是他建立的,主要研究的课 题就是”人人都能写诗,写出美来“,秉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与人为善的教学 态度,坚持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良好人性和实事求是原则,立足于唯物主 义观点认识世界和写诗的实践论。 7、 游紫鹊界梯田(两首) 写的非常好,两首诗的三四句都很别出心裁,可见作者有很深的生活感悟,向您问好。 8、 七绝.引 谢谢诗友的抬爱,实不敢当,老师多次谈您和明日立秋诗友的事,希望你们能安心在这里学习,可见爱才之心。我也写两句回敬诗友,如下:
紫竹花期夏日来,千红暗淡汝刚开。
微香飘入风尘夜,疑是佳人梦里来。 9、 枇杷行 1)谢谢诗友的赐玉,生活感受真的很深,这些让我来想,是如何也想不出来的,学习了。 2)谢谢诗友的教诲,却是如此啊,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就像这句”撞得清风淡淡香“,非有亲身感受和细腻的情感,哪能想的出,这可能就是实践出真知,学习了,向您问好。 10、五一出游寄兴 1)谢谢诗友的赐玉,完全写出了打工者的心声,很有共鸣感,向您问好。写两句感受奉友,如下:
绿水青山动我情,只因工作少攀登。
如今五一放长假,携带家人快出征。 2)谢谢诗友的鼓励,但真心不是,我对韵部尚不熟,还在初学阶段。 3)快手倒是认识一个,紫竹花诗友就是,有空可以和他交流一下。 4)谢谢诗友提醒,会的,你也一样。 11、谈谈传统诗词与实验诗词的区别/导读并按 1)谢谢诗友的赐玉,非常好,很多新颖的观点我还是第一听说,学习了。就这一段而 言,我谈点自己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言,创新确实不易,首先就是要以传统为基础,这 就需要透彻的继承传统,而绝非一知半解。因为“创新”的概念决定了人要知道什么是新, 这就要先知道什么是旧,有旧才有新,否则创了半天都是别人原有的东西,这岂不是劳 而无功吗?
了解旧有的传统诗词,是为了明白其中的实践规律,从而为理论找到可靠的依据,否 则理论本身就站不住脚,又凭什么来创新呢?理论不能正确,又如何指导创新实践呢?这 其中的逻辑就是规律的正确性,根源在客观事物的来龙去脉之中,有些细节问题甚至都 是关键问题,所以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我想要脚踏实地,,扎实且一点一滴的 积累经验,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和主观臆断.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也非常欣赏格那丁,毕竟他有这样大胆且勇敢的尝试,又有严谨 的治学态度,就这一点,就比那些天天喊着要创新,实际上却无半点实际行动的人强过百 倍,这不包括成败的问题.镜山先生的话也是同样的意思,稍微明白传统文化和文化史的 人都应有这样的认识,这也反映出来,当今好多人口中的的创新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和轻 率任性. 2)第二段,这个尝试性的诗词,我觉得很好,就要有这样的尝试,杜甫当初不也是一直在尝 试着推动格律诗么,这从他今天留下来的诗篇就可以看出端倪,所以后人才称他为"抑扬 顿挫,诸体兼备".今天是一个白话文的的时代,完全可以尝试着用白话文写诗,这也算是 与时俱进,也算是时代上的创新吧.这样写出来的诗,大可以划入通俗文学,也可以像好多 人吵嚷的那样就叫”现代诗”唯独不能抱有狭隘的心理,去通过用贬低传统的方式来来抬 高新诗。
就比如上面的诗,作者为了尝试就很有创意。虽然语言上缺乏凝练,但这却是有意 为之,绝句写的都还不错,很有生活意义和现实意义,用调侃的方式唤醒人们的意识,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尝试性的律诗写的也很好,与传统的格律诗区别只在于现代汉 语和古汉语。因为白话文的内涵性相对狭窄,所以概括性和容纳性就有所欠缺,但这却 没有影响整首诗的说理功能,这种诗需要关照通篇才能正确理解,正如您说的 那样, 不宜做寻章摘句的断章取义。 3)第三段,从语法的角度,具体的的论述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区别,进行了举例 说明,这就很有说服力,也更易于让人明白。我老师的文章中也有过格律诗特点的论述, 说的是语言上倾向书面语,也说过格律诗更适用于正规的 场合,这也是传统格律诗的 一个特点。
现代是都市时代,田园生活已非主流,这也是事实。所以,写诗必须要真实,真实 自然就带有时代的烙印,也就不会闹出明明对着一栋高楼,却吟起了“鸡声茅店月”这样 的笑话。真实非但是真实的环境,也同样是真实的情感,否则,要么是照相式的复制生 活而缺乏艺术思考,要么就是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这都是不可取的造假行为。
所以,今天人们写诗,大可以引入时代的思考,大可以反应当今的政治,环境,大 大方方的表情达意。唯要特别注意的是,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情感,这才是最要命的东西, 没有这些就不能正确和准确的反映客观规律和客观现实,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精神食粮作 用。 4)谢谢诗友的留言,您说得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性的懒惰,也就不可能有好的认 识和情感,如此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嘴上说说是没多大意思的,毕竟创新要理论结合 实践,这是方法论。 5)谢谢诗友的留言,完全可以,向您问好。 6)诗友您也辛苦了,晚安。 1)谢谢诗友的留言,说的非常好。我是这样想的,任何理论之所以称得上理论,就是能 够自洽,也就是少有漏洞,甚至是接近真理的没有漏洞。而创新的目的就是找到原来理 论的不足和漏洞,继而完善原来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抛开传统理论谈创新的原因, 因为创新的对象是传统理论。再个,对于传统理论也要批判的继承,这就需要首先对传 统理论做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发现,对前人的文章要从实践的角度总结规律,来验证传统 理论中哪些是对,哪些是错,从而用正确的传统理论来领导将来的创新,否则创新就缺 乏坚实的基础。 2)谢谢诗友的留言,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比如唐诗和宋词, 就是在古代乐府诗和骈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而元曲又是在唐诗和宋词的基础上创新而 来,但它们之间只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没有相互否定的关系,所以都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由此可见,现代诗的作者们否定传统是多么的狭隘和可笑。就谈这么多,因为我对 理论也是比较匮乏,错谬之处,还请诗友直言不讳的批评,这也是在帮着我进步么,先 行谢过了。 3)诗友说得对,每个朝代都有些不靠谱的人,所以继承传统还是靠自己努力分辨和选择 才行。 4)谢谢诗友的留言,我刚才去网上查了一下白话文运动,加上之前读过的明清章回体小 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事实上,今天就是写格律诗,已经用的是白话文了,但属于书 面体的白话文,非常接近口语了。一点个人观点,可能因为书面体牵涉到书写的劳动量, 以及纸张的费用等等问题,所以就要求语言凝练,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内容,这和以 前发电报差不多,用竹简时代就更需要如此。这样说来,尝试体的发展空间就归入通俗 文学了,比如明清的小说就是这一类,但正规的场合还是要用书面语。比如历史教材书 上内容,如果全部用白话不但书本变厚了,实际上也丢失了当时的真实语境,因为古语 今译,有时间也会丢失一部分内涵。 5)谢谢诗友的文章,理论的东西,是一个逻辑严谨的问题,我有时间就不敢多说话,因 为这是不谨慎的表现。对于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只能先去了解,否则说出来就难免有 问题,这点是我以后学习的方向,向您学习。 6)谢谢诗友的指点,这个我同意。 7)谢谢诗友的留言,对的,的确要让人明白为要,否则就成了阳春白雪。 8)我想问一下刚刚到任的晓青版主,为何下沉我的文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吗?这 样无声无息的操作,绝非大丈夫所为,您说呢?
您的主题 短视和远视 被 晓青 下沉 9)谢谢版主的留言,是我误会您了,非常抱歉,向您问好。 10)谢谢诗友的留言,您说得对,任何时代都需要书面语,这是一个文字使用的标杆, 引领着人民学习语言和书写语言的正确方向,没必要为了白话而白话。古人的时代和现 代的时代不一样,这表现在诗歌上也只是内容的不同而已,我想跟形式没有多大关系, 旧瓶装新酒是一个好的方法。 所以,历朝历代中国语言在不断发展,格律诗也在一直发 展,发展的是新的内涵和新思想。就比如王安石的是中有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 最高层”,这种气度在唐诗中也少见,可见并非后人写格律诗就一定不如前人,关键看有 没有超越前人的胸怀和思想,而不是自身能力不行就埋怨前人的规矩太严,为自己的无 能着借口。再次谢谢您的留言,向您问好。 11)您说得对,是我冒昧,向您道歉,也问好诗友,学习您严谨的治学态度。 12)好的,谢谢您的宽宏和平易近人,那以后就称呼您晓青诗友。 13)好吧,那以后就叫您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