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5|回复: 2

说‘事’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16 02: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5-16 03:28 编辑

     唐僧释皎然在《诗式/诗有五格》中说: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有事无事第四;此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情格俱下,有事无事可知也。

    以前我一直不太喜欢读这些碎片式的诗话,尤其是在网络还没普及或百度搜索不发达的时代索解尤难,即便是于今来说,稍不注意都往往会不知所云,就举这个事字来说,查了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都领会不到皎然的什么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无事是什么意思,反而查后来的《汉语字典》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个事字有多义,在皎然的这个诗话中首先应该作典故解,这个典故的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举例如袁枚《祭妹文》中的‘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来说吧,原来这个事字是旧事、故事的省略而会意为典故,虽是如此曲折,但惟其如此所谓不用事即是不用典故之义才能为之豁然。


      可见,我们对古汉语文字的运用不仅要多查字典,还需要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其应有含义。 “作用事”为第二格,是指运用了典故的诗。“直用事”,指用事直露,滥用典故。“有事无事”,指诗有典故而无内容。有事之事为典故,无事之事指内容,事之多义、会意可见一斑;第五格是指诗不但有用典而无内容,而且更无情性和品格。至此皎然的基本文意就大致清楚了。

      所谓诗式是诗的法式,而诗有五格中的格却不是格式而应是格调之意,《唐朝新定诗格》中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这里的意是格,意高则格高说的便是立意要是高雅则格调才能高雅;

    厘清了一些字义的基本含义后可以说点粗浅的见解了,为什么说不用典故放在第一呢?不是常说用典故能拓展诗语的张力和提高意境和审美吗?这大概应从古人的审美的意识说起了,古人认为语出自然、古朴生香的意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举例如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之句来说吧,后世对此句评论甚多,如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可见钟蝾是认同此是句神来之语的;作者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忘我阶段,以眼观物直接把所见所想流于笔上,所以是非我语也;这样的诗语“即景会心”直书眼前之物,直抒内心感受,将二者融为一体而具有天然去雕饰的状态,显得特别自然、古朴、亲近,所以说不用典故的
“即景会心、物我两谐、山水来就我之性情”在审美上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样的诗例是很多的,譬如古风十九首,譬如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又譬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辉。。。

感谢百度,直抄对释皎然《诗式/诗有五格》的解读给大家作参考吧

    唐释皎然《诗式》,“诗有五格: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有事无事第四(出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
  不用事,即作诗不用典故。皎然以“不用事”为第一格,仍是发挥钟嵘论诗主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又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皎然以“作用事”为第二格,是指运用了典故的诗。但据其自注这一格中还包括没有运用典故但立意不高的作品,那么,皎然列“不用事”的第一格,其中当含有对立意的肯定。《诗式》“重意诗例”条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钟嵘也重视立意:“每苦文繁而意少。”
  “直用事”,指用事直露,滥用典故。如同钟嵘批评的“殆同书钞”或“质木无文”。这一格中还包括没有用事但格调低下的诗作。
  “有事无事”,指诗有典故而无内容。这一格略同《诗品》批评的一种风气:“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第五格是指诗不但有用事而无内容,而且更无情性和品格。皎然说:”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证其源。”《诗式》列五格,可知是有感而发。皎然生活在中唐时代,竞用僻典风气渐盛,“掉书袋”、“獭祭鱼”者日众,所以皎然要正本清源,并救以意、情、事、格等方面。


     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措意是立意也即是中心思想的意思,说的是立意不高即便是不用典故、诗句漂亮也会堕入下格,这个可以举格那丁的都市竹枝词来说事了:

正是桑拿天气时,梦幻之都欲昏迷。
波涛汹涌鸳鸯浴,大汗淋漓土耳其。

独对菱花点绛唇,肉松皮皱不胜春。
手捧乳房思往事:当时爱煞几多人?

孤灯耿耿照龟蜗,线上依然结爱多。
裸聊恰似高唐梦,只许相看不许摩。

一条弧线划出时,楼上有人扔垃圾。
林荫路上车驶过,只剩一张老鼠皮。

痰涌喘呼兼响屁,瘫废在床活受罪。
哗啦打碎煎药罐,黄老终于一蹬腿。

     
     象这样的立意有啥可称道的呢?没挨人骂下流格帮主就该烧高香了,可直接打入下格,至于其余【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此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就不举了。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6 02: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来了个字典帝故有此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2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55
贡献
102533
金钱
11577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5-16 15: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1-5-16 16:10 编辑

谢谢诗友的文章,写的非常好,这才是应该继承的传统理论。由衷的钦佩诗友的探索精神,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要想真正的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没有这样的严谨学风是不成的。“《唐朝新定诗格》中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这句话诗友的解释很透彻,这就是格律诗要追求的境界,内涵美和形式美,及音韵美都要兼顾,如此才是完美的艺术作品。当然,实在不能兼得时,意为上,形式音韵次之,这就是不以词害意。
皎然《诗式/诗有五格》的分类,正是从重意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谈论写诗的方法和方式,这对我们后人是有启发意义的。就比如,那些整天之乎者也的堆砌文字之徒,还如那些引经据典却言之无物的人等等,这些人都是在浪费文字和文字空间,和写诗的言语凝练及内涵深刻的重意宗旨,是相违背的。也要辩证的认识到,典故不是不可以用,用的好可以锦上添花,用不好就是连篇累牍,所以,初学写诗的人建议还是少用典故,因为其中分才不好把握,如果不用典故也能正确和准确的表情达意,那无疑是最好的。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引用了典故,但却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牵强附会的地方。这就说明一个道理,用典故和用字用词一样,能准确和正确表达作者内心的认识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不由得想起,论坛上热议的用白话俗语写格律诗的问题,我认为,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写出来的内容格调不对,有一种用街头巷议来讨论国家大事的感觉。既不庄重,也就无法体现事情的严肃性。比如木兰诗中有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如果有人偏偏要说成“官兵有死亡,也有幸存回”就失去了原来的意趣和情调,这种意趣和情调,可能是诗词的形式美和音韵美自身带有的,也是古汉语,或者是基于古汉语为标准的其它书面语,自身的特点和特征。
形式服从内容是没有错的,但那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不是抛弃形式和音韵的理由。形式美和音韵美有容易让人记住的功能。只所以能让人容易记住,我想,一是给人的印象深刻,就如上面举得例子,你用俗语说出来虽然意思一样,但却没有书面书那种深刻且庄重的印象,这种深刻和庄重的印象,多多少少和形式及音韵自身的规律性有关;二是,形式美和格律美直接关系到诗词的格调和情调,比如,有些词牌豪放,适合抒怀言志,比如念奴娇和满江红,适合慷概雄壮之言。如岳飞《满江红》,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沁园春易于咏物怀古,如毛泽东写的《沁园去.雪》等等。
可见,格式和音韵的正确使用也是服务于内涵的,并非和意思一点关系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明白,只要不是用格式和音韵来搞个人虚荣炫耀,其本身对意思内涵是有锦上添花的作用的,并非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完全是束缚,这和皎然《诗式/诗有五格》重意的宗旨并不违背。
最后,我的感受就是,中国传统诗词理论固然有很多糟粕和不合时宜的东西,但评定的标准却不是谁都能有的,非对传统文化有深刻且全面的了解者,不宜妄言对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而批判本身是一种认识的分辨能力,是从实践规律和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总结和认识到的,是严密且科学的逻辑推理。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也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0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