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书画均所欢迎:
富华山》第四期征稿启事
1955年10月18日,98个上海年轻人到达鄱阳湖畔、庐山南麓的荒滩,搭建茅棚,开荒种地;40天后,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前往看望,后来这里便逐渐发展为今日驰名中外的共青城。萌生于青年垦荒,肇定于伟人耀邦,完善于改革开放,弘扬于崛起战场:“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是共青城新老建设者奋斗半个世纪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见证了这座“活力之城、崛起之城、希望之城”的荣辱兴衰,也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最年轻县级市亮丽登场的奠基石。 1955年11月29日,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来到九仙岭下,专程看望开进驻地刚40天的98名青年垦荒队员,鼓励说:“你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好得很,开荒就是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要大家生活一天好一天,你们明年生活一定要比今年好才行。你们不仅要勇敢,要不怕困难,而且要动脑筋,想办法,多积肥,多搞一些副业,增加收入。”“茅棚究竟是临时的,我们只能让它三岁,不能万岁。你们将来要建设得像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才行!”应垦荒队员的要求,他用小山竹夹着药棉,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还在一些队员的日记本上题词:“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努力做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做祖国的好儿女!”。和队员们一起吃了一顿盐豆稀饭,他临别时勉励大家:“你们要战胜困难,多想办法,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回北京收到垦荒队员的生产计划修改报告后,他写了回信:“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此后的30多年里,胡耀邦一直关心共青的发展。1978年9月26日在听取共青建场以来的情况汇报后,又欣然题写了“共青垦殖场”五个大字。 1984年12月12日,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再次来到共青,听取了上海志愿垦荒队员、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于维忠关于“共青城”发展的情况汇报后,在当年题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日记本上又写了“有志者事竟成!”同时为共青新一代题词:“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还把留在共青城的17名上海老垦荒队员找来合影留念,并为共青人题写了“共青城”三个大字。1985年10月15日,纪念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赴江西垦荒30周年联欢会召开之际,胡耀邦又给共青专门写了亲笔贺信:“三十年前你们中间的老一代人响应党的号召,高举向困难进军的旗帜,发扬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垦荒精神,勇敢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三十年来,你们在鄱阳湖畔的荒滩野岭上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机勃勃、繁荣富裕的共青城,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的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创举。今天,在我们党领导十亿人民进行改变自己命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仍然需要大力发扬你们这种极可宝贵的垦荒精神。”“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出息的中国当代青年,都应该从你们的奋斗历程中悟出一个不朽的真理:中国青年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批准其夫人李昭的请求,将他的骨灰深葬在共青城的青山绿林之中。
为纪念共青城创业60周年和胡耀邦诞辰百年,江西共青城市诗书画协会会刊《富华山》第四期定于2015年10月隆重推出专集,现面向全国文友征求相关诗词书画稿件,2015年6月底截稿。投稿邮箱: 鄱滨歌者 2284890448@qq.com。作者请署实名并附通联,录用后奉寄精美诗词书画合璧会刊一册。
江西共青城市诗书画协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