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精华805
注册时间2021-2-27
威望18572
金钱60940
贡献2496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威望- 18572 点
贡献- 24966 次
金钱- 60940 枚
 
|
发表于 2021-4-22 13: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在转过来前,是“红黄秋色交相映,一派风光不逊春。极目遥岑家是否?亦如他乡岁岁新。”,之所以当时说“如此写来,这首诗不用多评,无论从技法,还是从情感表达所承德尚,都很得法于经典清新利落之风范”,就是因为情感自然,也让灵感来得天然,促成了创作毫无雕饰之感。
首句从大景而来,由于心情好,自然可谓“一派风光不逊春”,前四字成了对首句的概括,后三字也顺而成了提炼,并把好的心情赋予了过来,很贴切,无一丝表达不适的痕迹,显现了把握格式的熟练程度,而且两个句子的是互为渲染关系,又是分总联系,意思上位置可互换。
好的心情和景色与家乡分享,进而表现思乡情绪是最自然不过的了,所以通过视角聚焦,以合理意象形成有效联系,寄寓思怀,并形成有效联想,然后用末句托意而出,这便是很成功的创作,也定然对读者有移情作用。
这此将后两句改成了“万里遥岑凭眼量,家乡岁月逐时新”,在主观审美上则显得稍硬,有了雕琢痕迹。例如,“凭眼量”是硬主观,需要一定升华才可以有的,交给“家乡岁月逐时新”,非但没有比原来多出新意,反而多了不自然,况且“万里遥岑”很富于想象效果,用“凭眼量”倒窄化了这种效果。--
家乡不忘居何处,在外时时好思亲。便借重阳遥望眼,一方怀是一方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