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谷雨(一组) 五绝·谷雨 暮春淋谷雨,麦穗兆丰年。 砥砺人勤奋,农家瓜果鲜。 注:三月初九,辛丑年。《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遵循着相传千年节气的自然规律,我们的先民在微风细雨中安排好不同的农事与习俗,看着河渠里的水一尺一尺地涨,蓄满了来年的希望。 五绝·谷雨农耕 萍生绿染池,杨柳絮游丝。 布谷乡村晚,人归犬吠迟。 注: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过后,农耕事起,一年之计的繁乱,悄然发生。 五绝·谷雨分三候 麦熟秧苗绿,池塘生嫩萍。 山洼闻布谷,戴胜诵蚕经。 注: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礼》中记载:“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逸周书·时训解》中,也对古时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进行了记载。谷雨之日,“萍始生”,萍水始相逢。萍,水草,与水相平,故称“萍”,漂流随风,故又称“漂”。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布谷鸟。明朝刘伯温有诗:“鸣鸠语芜声相应,又是人间一度春。”芜是杂草。可“春谷终期吹羽翼”,鸠鸣预示着春要结束,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殷切呼唤。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五绝·谷雨茶 清明采茶早,立夏略嫌迟。 谷雨肥春叶,烹香莫误时。 注:摘谷雨茶——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在清明后到谷雨前后采制的春茶,也叫二春茶。谷雨是采茶的时节,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谷雨前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故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也可见采春茶是个抢时间的活,时不待人,一过谷雨,茶无春时鲜香,便只能作廉价的炒青。 五律·谷雨茶 清明连谷雨,巧手采山茶。 拍绿蒸新叶,捞青焙嫩芽。 开轩邀陆羽,把盏酌流霞。 缕缕风情至,馨香不啻花。 注:提到谷雨茶,不得不说曾作为贡茶的恩施玉露,所谓“雨前嫩尖采谷芽”,在这个时节采的玉露茶芽最是饱满,尤其要选取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其采用的蒸青古法据“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乃“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将采来的新鲜茶叶,经蒸青或轻煮“捞青”软化后揉捻、干燥、碾压、造形而成。我们可以在这焙个日子里,泡一杯茶,看热气袅袅升起,杯中叶片渐次展开,茶汤色金黄,甘甜顺滑,看那新发的春芽,沾染了满山的青翠和馥郁,细细品味,是对春天的珍重和挽留。 五绝·吃春 食之香齿颊,谷雨采椿芽。 贡品期肥嫩,山珍不待花。 注:吃春——民间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所谓“雨前香椿嫩如丝”,故谷雨时节人们食椿正合适,此又名“吃春”。据历史考证,吃香椿的习俗最早始于唐代,在宋代被正式确认。北宋魏国公苏颂在其所著的《本草图经》中写道:“椿木实,而叶香,可啖”,这是有记录中最早食用香椿芽的记载。香椿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则称“燕齐人采椿芽食之以当蔬”。清代美食家袁枚也曾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香椿头拌豆腐这道家常小菜,“到处有之,嗜者尤众。” 五绝·国际中文日 春风绿山水,谷雨富桑麻。 国际尊仓颉,文明数汉家。 注:联合国“语言日”由联合国新闻部于2010年2月21日“国际母语日”发起并主办,旨在推动联合国系统内的文化多样性和六种正式语言(英、法、俄、西、阿、中)的平等使用。其中文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五律·谷雨 谷雨桃花坞,山河春意融。 桥归采茶女,柳隐钓鱼翁。 金灿田畴麦,绿飘瓜果风。 牛羊出山口,村郭暮烟中。 木兰花慢·谷雨时节 问神州春色,正谷雨,麦黄时。喜江汉樱花,参差灿烂,开放佳期。凭高试回望眼,控疫情、谁可比高低。经历腥风血雨,刷新荆楚神奇。 同舟共济熠红旗,万里彩云归。脱贫责任重,梦圆致富,义不容辞。快马加鞭前进,料初心使命显神威。见得狂澜力挽,青山绿水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