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2|回复: 2

诗词班教案 第二节 用韵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4-20 13: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 词的用韵
       这一节仍然是扫除障碍。正确认识词的用韵,清除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认识端正了,思想正确了,就不会被奇谈怪论所干扰。
      第一个问题:填词用什么韵书?答:没有限制。用什么韵书都行,由作者决定。
      第二个问题:“用什么韵书都行,由作者决定。”但总有最好的韵书吧?答:与时俱进,符合当代读音的韵书最好。唐朝时《唐韵》最好,宋朝时《广韵》最好,元朝时《中原音韵》最好,明朝时《洪武正韵》最好。现在自然是《中华通韵》最好。
      第三个问题:你的回答缺少了清朝,清朝哪部韵书最好?答:清朝没有与时俱进的韵书。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与时俱进,符合当代读音的韵书最好”?答:词是唱的,也是读的,今人用唐朝韵读,你听得懂吗,用唐韵唱,你知道他在唱什么吗?你用平水韵填词却用普通话去读,是不是感到很滑稽?要唱得清楚听得明白,当然要用当代语言。
      第五个问题:“要唱得清楚听得明白,当然要用当代语言”,那我用方言填词可不可以?答:可以。只是用普通话的音韵全国的人都听得懂,用方言填词,只有方言区的人听得懂,有一个区域大小的区别。
      第六个问题:那我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去填词可不可以?答:多数少数民族的语言可以,比如苗族土族水族壮族等,因为他们都是炎黄一系,语言是同种的,相当于一种方言。维吾尔语恐怕就不行了。
      第七个问题:请你具体分析一下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通韵用来填词的情况。
       一、平水韵是不是最好的韵。
      网上许多人推崇平水韵,这种推崇都是没有道理的。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韵书的历史。
      正式的科考从唐朝开始。唐代科举考试用当时通行的《切韵》作为考试用书,《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 年),分193韵,反映的是隋代至唐初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由于它既保存了一些古音,又参考了当时南北方音,朝廷遂以此来作为评判科举考试中士子诗赋用韵的标准。《切韵》是每个考官和士子必须严格遵守的、最具权威性的韵书。《切韵》是一部意在审音辨韵、规范读书音的韵书,它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韵书。唐初朝廷接受大臣许敬宗等建议,修改为112 韵《唐韵》。此后,后代无论时代相隔多么久远、实际语音变化有多大,都遵循着《切韵》所反映的中古语音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继承,但正因为局限于微小变化的继承,韵书与现实语言慢慢脱节,越到后代越显得遥远。
      宋代初期的40年,科举考试仍沿唐制,到1007年颁行《景德韵略》。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对《切韵》进行校订,并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的修订目的在卷首交代得很清楚,“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兹实用焉。而旧本既讹,学者多误。”而几乎与《广韵》同时成书的《广韵》略本《景德韵略》,择取了《广韵》中的常用字,合并了同用的韵部,专为科场服务,便于士子学习查检。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朝廷又组织力量编纂了《集韵》,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编成景佑《韵略》,即俗称的《礼部韵略》。《集韵》共收录韵字53525个,而《礼部韵略》则只保留9590个常用字。从景佑四年直到宋朝灭亡的两百多年里,《礼部韵略》一直是科场不可或缺的考试用书。因为由国子监统一刻印颁行,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监韵”。《礼部韵略》原有206韵,功令允许窄韵同用,并韵后只有117韵,后又允许13处临近韵通用,这样就大致接近一百零六韵了。这种关于临近韵部通用的规定,主要是为方便士子作诗选字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实际语音的变化而作出的灵活处理。《礼部韵略》是沿用了隋唐《切韵》系语音系统,与实际语音已经有了较大差异。
      元朝,汉人实际上亡国,官方文字是蒙文。至元前用的是畏兀字,至元(1269年)颁布新蒙文字八思巴蒙古字。元人败北后仍以畏兀字为基础,改造为今蒙文。因此元朝科考用的是蒙元所编订的《蒙古字韵》,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15韵,距离唐宋的206音韵体系甚远,与汉语音韵关系不大。当然不是汉人的韵书。此书在明朝被销毁,已无人知其原貌了。
      元末《中原音韵》是从元曲中归纳整理出的韵书,所以说是作曲主要参考的韵书。但是它既然符合北方的实际读音情况,自然也会用到诗方面,明朝自洪武开始禁止使用《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又一次把音韵与实际读音相结合了。
      有人说中原音韵不符合实际读音,是蒙古人学习汉语的产物。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中原音韵》产生源头很早,早在割云燕十六州给契丹,北方各族生活在一起,语音互相影响,北方汉语便发生了变化。而且宋朝的北方语音也在变化,入声派入三声在唐朝已出现,在宋朝的词中更是常见。清朝的万树曾有一本《词律》,专门分析宋词的用韵,其中我读到了数百处入声派入三声的解说。因此《中原音韵》取消入声也就不足为怪了。
      明代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旨编著《洪武正韵》。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七十六韵,洪武十二年,再编而成的八十韵本的《洪武正韵》正式完工,最后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命刊行。《洪武正韵》反映的是明代中原雅音的“读书音”。与实际读音还是相差很远,所以朱元璋多次表示不满,反复要求修改,但就是因为继承中古音系统的原则,结果每次都失败,但与今普通话的距离比《中原音韵》更近。在这点上,朱元璋是值得敬佩的,他重视音韵与实际语音相结合。其时离元末周德清编《中原音韵》(1324)仅隔51年,如果没有特别的政治、社会等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洪武正韵》当与《中原音韵》无甚大别。然而事实是《洪武正韵》音系不仅有异于《中原音韵》,反而与具有“清浊上去入声”之分的“沈韵”、“等韵”相符。保存全浊,这都不符合“中原雅声”,但其《序》偏偏说:“以中原雅音为定”,这又自相矛盾。《中原音韵》中所言的“雅音”指代的是已深受《蒙古字韵》影响的“全浊声母消失”,明代的“雅音”却是“南京音”。要论地理位置,大都和南京都不能算作“中原”之代表地,二者都是错误的。虽然这部韵书不成功,但它还是以南京音为中心,比《广韵》更接近实际语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宋朝因循守旧,其他各朝的韵书都注意到与当代的语音结合。
清代出于政治原因,极力贬斥《洪武正韵》,不许再翻印。康熙四十三年由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等76人奉敕编纂《佩文韵府》,该书以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佩文”命名,在内容上以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的《五车韵瑞》为基础,做了大量的增补和调整。全书一百零六卷,共收字10252个,按平水韵分106韵,《佩文韵府》严格的遵循着平水韵系统。随着乾隆二十二年科举考试加试五言诗后,《佩文韵府》及其简缩本《佩文诗韵》成为科场的用韵标准。平水韵从此确立了它的神圣地位。平水韵虽然离实际读音越来越远,但由于它是科举考试和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凡作格律诗就必须根据平水韵来选字用韵,否则就被认定是“出韵”,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清朝与唐朝相隔太远,与宋朝也相隔很远,因此这时脱离了实际语音太远了,于是写与读便完全脱节了。
      为什么清朝不恢复《广韵》或使用《唐韵》呢,原来平水韵是金代王文郁编写的。金朝是清人的祖宗,所以从祖宗那儿继承,就是名正言顺了。
      王文郁编写的韵书叫《新刊韵略》,他是山西平水人,其书因此也称为《平水韵》(全称为《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王书于金正大六年(1229)初刊,分韵一百零六部。南宋末年山西平水人刘渊刊印了一本《壬子新刊韵略》,也被人称为《平水韵》,这本书基本上就是抄王文郁的,只有韵部数不同,刘书分韵一百零七部,钱大昕在《与谢方伯论平水韵书》中指出:“(刘)渊所刊者,殆即文郁之本,或失其序文,而读者误以为渊所作耳。”并据此推断:“渊窃见文郁书而翻刻之。”刘渊书刻于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比王晚20来年,书出26年,南宋便灭亡了(1278年),因此刘书如果不是清朝,在历史上就是一本山寨书,根本没有名声。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卷五:“《平水韵略》乃金王文郁所撰,尝于吴门黄孝廉丕烈斋见元椠本,卷首有河间许古序,题正大六年己丑夏。己丑在壬子前二十三年,其时金犹未亡,至淳佑壬子则金亡矣。意者宋刘渊重刊之,故误为渊作耳。其并上下平声各为十五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一皆王文郁韵母,如此正与今韵同。王在刘之前,则并韵非始于刘渊,即并上声拯韵入迥韵者亦非阴时夫矣。”
      有人说用平水韵去研读唐诗,基本没问题,因此平水韵是定海神针。的确,用平水韵去研读唐诗没问题,因为平水韵本来就反映隋唐时的语音。但自宋到清,它已成死的书面语了。因此,它在历代的韵书中是最差的一部韵书。但因为有清一代直到民国与当代没有新的韵书出现,便形成固定思维:平水韵最好。
       二、《词林正韵》是不是填词最好的选韵
      格律诗的押韵非常严格,只限于首句可押邻韵,因此许多同韵母的韵都不能押韵。词的押韵就宽松多了。依据历史上词的作品,把它们的押韵进行归纳,发现平水韵的许多韵部在词中通用了,于是编出《词林正韵》这部韵书。因此从填词的角度看,《词林正韵》用来填词要比任何一部韵书都好。
      由于格律诗只限于首句可押邻韵,因此不能拿《词林正韵》套用到古代的格律诗中。但是现代写格律诗早已打破这种约束,因此当代人不必怕人反对,可以大胆用《词林正韵》来写格律诗。
       三、中华通韵能不能用于填词
      能。而且是最好的韵。好就好在能写能读协调紧密,与时俱进,使诗词学习与写作简单化、科学化,有助于在世界上推广普通话,加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像平水韵的锣鼓之声不协。因此我极力提倡用中华通韵填词写诗。
       四、用中华通韵时,遇到词谱限用入声韵怎么办
      特殊的情况特殊处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季节种什么菜。凡词谱没注韵的类别的,都可使用中华通韵,限定用上声去声的也可用中华通韵。只有限用入声韵的却不能用中华通韵,因为中华通韵没有入声字。因此限用入声韵的除了中华通韵和中原音韵,其他的韵书都可用。入声的韵有特殊的情感作用,由于它短、促、快、有[-p?]、[-t?]、[-k?]韵尾(我们江西脱了韵尾),因此常用于情感激烈、悲愤、激动。《满江红》就是如此。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如此。
      变体满江红有不用入声韵的,有人就批评说词味全变了。仄韵词宋人填者最多,其体不一。今以柳词为正体,其余各以类列。《乐章集》注仙吕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平韵词,只有姜词一体,宋元人俱如此填。”姜夔平韵《满江红》词序:《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沉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土人祠姥,辄能歌此词。’按曹操至潘须口,孙权遗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潘须口与东关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功于姥云。”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八个问题:填词用韵是不是一定要注意选用符合情感色彩的韵
      古代的词是唱的,“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总言之,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姜夔说:“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一位幕士曾对苏轼说:“柳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些都是宋词在当时用作歌唱的证明。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按着当时的倚声或后来根据谱子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它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别有一种韵律之美。凡与音乐有关的韵文作品,都得注意韵的情感作用,因此研究赏析古代的词,尤其是宋词,一定要注意作者选韵的情感色彩。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适合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的意思。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不仅声调抑杨顿挫,它所表达的感情也同样会丰富曲折。元音的a、o、e、i、u、ü,表达的感情色彩都不一样,这是我们诵读词的时候所要注意的。
      后来词也不可唱了,与格律诗一样,选韵的情感作用也渐渐弱化了,因此今天填词,能考虑韵的情感当然好,不考虑问题也不大。
      第九个问题:古风是可唱的,但现在只能读,谁也不知古风是如何唱的。词本来也是能唱的,但现在也只能读,谁能用原腔唱?请问,词到现在为什么不能唱呢?
      有名家说,元曲是宋词的儿子,昆曲是元曲的儿子,听听昆曲,就大约知道古人是怎么唱宋词的。词不唱的原因很复杂,与格律诗不唱的原因不同。具体的原因值得研究。下面是种估计,给大家参考。
      一是科考原因,读书人不再研究音乐,而在春秋战国、三国两晋时期,我们民族的音乐水平还是很高的。孔子对读书人“六艺”的要求,就包括音乐。隋朝以前,读书人当官不靠科举,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创作音乐。我们熟知的嵇康、阮咸等魏晋名士们,不仅是文学大师、思想家,还是音乐大师。科考时代音乐进不了大雅之堂,主要在青楼、瓦肆、民间流传,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也很低。
      二是宋词的曲谱失传。
      宋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词谱,也就是我们如今填词所见的格律;另一部分是乐谱,用来记录旋律。词谱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采用平仄的记录方式;而乐谱却不同。
      隋唐之前记录乐谱主要采用[文字谱]的方式,通俗而言,就是用文字详细记录在哪根弦、哪个位置弹奏。唐朝演变成两种方式,[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采用的是用符号来代替文字记录,此举极为方便乐谱的记录,同时也为识谱设立了一定的门槛。晚唐采用[减字谱]的方式来记录古琴音乐,使得大量古琴谱问世,一直沿用至今。
      (图一)
      而宋朝流行的是[俗字谱],前身是隋唐的[燕乐半字谱],而不同时期不同词人记录的[俗字谱]也略有差异。到了明清时期,采用的是[工尺谱],如今民间仍有沿用。自近代始,又逐渐替代成流行简谱。
      (图二)
      由于乐谱记录方法是朝着便捷的方向演化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记录方法发生了多次变化,出现本朝不识前朝乐谱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例如清代发现姜夔用[俗字谱]记录的《白石道人歌曲》,因为记谱方式的不同已经无法翻译了。由此得知,宋词唱法失传的原因,主要在于乐谱的失传。
      三、今人或将宋词失唱归咎于入声的消失,其实是不妥的。因为明清时期,出现了词学复兴的现象,史称[清词中兴]。以纳兰性德为例,时有流传[家家争唱饮水词]之说,可见此时,词牌仍旧是可唱的。因此词不唱应在清朝中期以后。
      四、至于如今词牌失唱,除了词谱无法翻译之外,还有一点是诗词文化的缺失。古代词人既要求有填词功底,又要求精通音律,由于宋词分两部分,因此很容易分道扬镳。作曲者不识填词,填词者不识格律,便不奇怪了。正好文人尽心于科考,无心于音乐,又摆脱了不务正业之虞,何乐而不为,于是词谱与乐谱完全分家离婚了。


图片1.jpg(50.1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10 分钟前 上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2.jpg(19.9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9 分钟前 上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841

主题

8128

帖子

3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92
贡献
7650
金钱
15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4-22 07: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平水韵写诗,就如学英语,不会发音一样。不过好处还是有的,还是能加深对诗词的认识,尤其是对于签赏古诗词有用。

点评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所以不能绝对的反对。 平水韵是读写脱节最严重的韵,属于无用之韵。但300年都用它,就不能闭着眼睛抹杀它,也不能一直用它便说它好。不过用来研究唐诗,还真是比较好的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4-22 0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08: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铜川 发表于 2021-4-22 07:08
用平水韵写诗,就如学英语,不会发音一样。不过好处还是有的,还是能加深对诗词的认识,尤其是对于签赏古诗 ...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所以不能绝对的反对。
平水韵是读写脱节最严重的韵,属于无用之韵。但300年都用它,就不能闭着眼睛抹杀它,也不能一直用它便说它好。不过用来研究唐诗,还真是比较好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7 0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