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精华805
注册时间2021-2-27
威望18572
金钱60940
贡献2496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威望- 18572 点
贡献- 24966 次
金钱- 6094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1-4-16 1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也不是有可写的就写诗,更不是见什么写什么,而是有所感,有所触动,即出现了有的提炼、凝聚和升华,有修身养性的快乐感,有对己对人有益的愉悦感,有可上升为艺术的审美之感,也就是有了这样的明确激情和灵感,才有价值写诗。
这种情况下,写诗总是有原则的,也必然承载着写诗规律。,这就是,对美的再现不怕,毕竟是美的,误导不了人,难点在于怎么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美,所谓想人之未想,说人之未说,道人之想道,如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苏轼《花影》,王维《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
相反,不美的东西怎么再现都不美,也就怎么再现都成不了艺术,若当艺术来写,形式用得再好,也是害人,这时的难点就是从不美中,必须提炼出美。
对此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用强大的认识支撑起对不美的东西的有力批判,最终通过显著情感倾向,把再现变为表现,引起读者的反思、向好的方面思考,乃至觉醒,如果体会深刻,通常形成的就是讽刺诗,如杜牧《遣怀》,包括给出或不给出答案。
一是把不美的东西作为素材,运用辩证原理和一分为二法则,直接从不美中进行美的提炼,如王昌龄《出塞》,张继《枫桥夜泊》。
在这种方法中,因为以提炼为主,可介于二者之间,表达更丰富的认识、情感和内涵,就不怕,也无所谓素材美与不美,便可以美与不美同时夹杂,共同参与再现、表现和提炼,最终表达出有倾向的认识和感情,如王维《使至塞上》,王之涣《凉州词》,又如苏轼《一树梨花压海棠》。
用这些,想想怎么看这首诗?提示一下,这首诗把所有分量都压在了末句上,这虽加大了全诗运作空间,但也增加了上面说的创作难度,不适合写诗不熟练。------
娃娃不解写诗难,以为身临其境欢。哪有这般容易事,岂无心底起波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