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8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77
金钱28447
贡献21777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77 点
贡献- 21777 次
金钱- 28447 枚
 
|
第一节 合掌的辨析
填词作曲少不了对偶(包括对仗),对偶中不小心就会合掌。合掌是填词作曲中的拦路虎,所以,第一节课就是消灭这只拦路虎。
从古至今合掌是个纠缠不清的论题。解决理论问题都得从定义出发。
至于“合掌”在什么时候成为病?《对偶辞格》(朱承平著,岳麓书社2003年版)说:“人们对合掌病有一个认识过程。齐梁初唐之际,诗人并不认为合掌是病。经过数百年的锤炼琢磨,才逐渐认识到对偶应当词义相对,句义相违;用词累赘,文意重沓,是不利于对偶句义表达的。”又说:胡应麟《诗数•内篇》卷四指出:“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初唐诸子,尚袭此风。推原历阶,实由康乐。沈、宋二君,始加洗刷,至于盛唐尽矣。”
犯复、合掌、复沓等关系
合掌是“犯复”中的一种。合掌要尽量避免,但指鹿为马,随意扩大,却是当前一大流弊。
犯复,是指出现不规范的重字或语意重复,是思想混乱、内容空虚、语言累赘的表现。
“合掌”,是借用佛教中的“合掌”一词而来的。对于诗联中的“合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同义对举或两句一义都是“合掌”,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义相同称之为半合掌。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同义对举不可称“合掌”,而两句一义才是“合掌”。
产生合掌的原因在正对。对仗从形式上、上下句关系上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反对、流水对一般不会合掌,主要就出现在正对上。
其一,全合掌大家无异议。如
神州千古秀;华夏万年昌。
云泽清光满;洞庭月色新。
以上是义同且词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上是意同且部分词同义
半合掌例:
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由于有两种不同看法,所以古今争论不休。
一是两句一意才是“合掌”呢,还是同义对举也是“合掌”?
二是是不是凡同义词都是合掌?什么情况下的同义词才是合掌?
三是如何判定是不是同义词。
我的回答是两句一义一定是“合掌”。
同义对举则得看情况,不能摸到胡子就是爹。这是争论的核心。
先说不属于合掌的。
比如《中国诗学》(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就说,“意义相同的动词、形容词与虚词相对,不作合掌论。如杜甫《赠韦赞善别》中之‘江汉古人少,音书从此稀’一联,‘少’与‘稀’两字虽然意义相同,但属形容词不犯合掌病;又如唐代诗人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一联,‘将’与‘把’属虚词,也不犯合掌”。我赞成这种说法,因此:
(一)、虚词同义不合掌
现在我们分实词虚词,古人则分实字虚字,今天的动词形容词为实词,古代却是虚词,现在的虚词古代多数为虚字。古人把实字分出二三十个小类,搞得很细的。所谓合掌就是对这些小类的严格要求,小类中的同义词就有可能会出现合掌。因此虚字是不属于合掌范围的。因此《中国诗学》说法是正确的。虚字同义对在对仗中属于“同对”格。
那么下面的说法便是错误的了。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这些都是把虚字同义当合掌。
(二)、有意为之的不为合掌
在汉语修辞中,有几个辞格很容易和合掌相混淆。这是一定要注意区别的。
1.在修辞格中,有“同对”一格。空海和尚在《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中介绍“同对”时说,“同对者,大谷、广陵,薄云、轻雾;此‘大’于‘广’,‘薄’于‘雾’,其类是同,故谓之同对”。如: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孤”与“独”对举,两词同义。构成同对。同义对举,是汉语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避免同词的重复,强调叙述的对象。还可在感情、色彩、指称范围等方面,起到同义词语相互补充的作用。特别是在渲染气氛、前后照应、使之首尾相连、相映成趣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同对”和“合掌”区分开来。如:
日月光先到,
山河势尽来(张祜《甘露寺》)
句中的“到”、“来”,都有来到之意。但站在甘露寺前望去出句的“到”是日月的光辉从上而下;对句的“来”是山河的景色由远而近。“到”、“来”的含义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它们同义,就是合掌。
2.修辞格中,又有“互文”一格。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凡言‘互文’者,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意思是,在连贯的句子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里省了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令《出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这里不是说明月是秦时的,而关是汉时的。烟只笼寒水,而月只笼沙。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这是在单句中的互文,称连类互文。又如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即岁岁金河复玉关,马策与刀环;朝朝马策与刀环,金河复玉关。以上为互文,即对句互见。也称互文对。
互文能使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语言明快,文省而意存。
上述《征人怨》中的“岁岁”和“朝朝”也极易和“合掌”相混。更有甚者,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有千古传诵的名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从字面上看,年和年重叠,年年和岁岁同义,上联就合而又合了,下联又颠倒重复,是合掌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互文对。反复强调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加强了对“花相似,人不同”的聚焦。使语意起伏,情绪激昂,音韵优美,文势迭宕。这也是其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原因。因此,我们在看到重复的字词时,一定要区分哪些是积极的修辞,哪些是消极的重复。要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文字在修辞手法上的多样性,表现手法上的准确性,生动性。从而力避“合掌”,充分展现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3.复沓,又称复叠。是为提高语言表现力而有意反复运用同一语言成分的修辞方式。依据复沓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叠字、叠词、叠句和叠章;依据复沓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连续复沓和间隔复沓。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这条本来争论是很大的。现在把虚字除外,那么就不存在疑义,说得明确点就是名词主语或宾语词语意思相同,便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一事,但却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锣,虽然是联合结构,却无联系。辞意上,一联之内两句,只是同一层意思换个角度重复一遍,且又各说各话,不发生任何勾连,即可判为合掌。对仗中有一种“并肩对”,诗钟中有“合咏”,都容易合掌,并肩对天生带有合掌的基因,高手可以化于无痕,低手忙活半天终于对出来,已经谢天谢地了,哪还有闲暇顾及其它!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格律诗中对仗句多此类,所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多不可当对联用。今人犯“事异意同”的“合掌”颇多,如:“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我们说正对才会出现合掌,因此如果我们把这种并列复句改成偏正复句,就可以不合掌了,虽然说的仍然是一事,但上下前后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意不同”了。这点古人多不懂。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 (《瀛奎律髓)) 这个大烟袋就不懂其中诀窍。有人问了,这两句意思不差不多吗,怎么就不合掌了?理由很简单,李商隐技高一筹,出句中有个【方】,对句中有个【始】,变成偏正复句,这两句就互通消息了,不是死板两块了!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联,按上述的标准,就不合掌。
用这种方法可化腐为奇: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上下句意的合掌,改“逾”为“亦”,这样就成进层关系了。
甚至名词同位同意也可以化成不合掌。
比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合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不不合掌。这一联因同义词多,网上争得厉害。虽英雄豪杰同义,虎豹熊罴同意,但一是反对,二是进层,“独有----更无”,形成对照,因此两句不是一意。
记住,这种化腐为奇的方法就是把并列复句改成偏正复句。
最后谈“三是如何判定是不是同义词。”
记得我在春节时有个出句:“谁牛能比我牛”,有人对“吏蛀难超官蛀”。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对句有两处不对。一是不该用名词去对动词,二是官吏同义,为合掌。看起来似乎有理,但对句者说点评者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呢?原来在一般情况下,名词对代词的确不大好,但这里用了特殊对法,叫当句对,出句本身就是当句对谁牛对我牛,因此对句也用当句对,吏蛀对官蛀。当句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本句当句对,然后又上下句对,如“你虎岂如他虎”;一种只管本句当句对就可。这里用第二种方法,因此是可以的。再说同义问题,汉语中有许多合则一义,分则不同的词语,官吏便是这种词语,“官吏”合用,泛指从政者,用此“官”“吏”是近义词;分开来用,“官”指七品以上(正县级以上),“吏”指八品以下不入流者,不是近义词,因此对句不存在合掌问题,反而针对性很明确对比很分明。
(未完)
课后作业 以“红旗河”为中心,任选词谱填词,因没正式讲词,所以不作任何要求,练手而已。
合掌具体内容可课后阅读我编写的《对仗 对偶》一书的最后一章《第二十章 合掌》(无此书者继续用发红包方式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