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苑版主
精华142
注册时间2016-6-23
威望5979
金钱48144
贡献39707
版主
东方文苑版主
  
威望- 5979 点
贡献- 39707 次
金钱- 48144 枚
|
意联的标志:
如图中所示,意联的主要标志可以从五个方面说:
(一)景物相容:
【景物相容】:指上下联各自句内和上下联两句之间所列举的景或物能关于主题相容。对联的两句话,就好像一幅照片,句中的景物能同时存在于一幅照片中。对于描述静态的景物联,这一点尤其重要。
景物相容表现在时间、空间和事理等三个方面:
1、时间相容性:
指对联的句内和句间所选用的景物,能共存于同一个时间段。
春风揭幕蛙鸣鼓==
这个出句的景物不相容。动物学家发现,夏季雄蛙发出响亮的鸣声,代表求偶信号。所以“蛙鸣”的现象出现在夏初以后,春天不可能有蛙鸣。如改一个字,句子的景物便可相容:
清风揭幕蛙鸣鼓【舰长】==
“清风”的季节性比较宽,在春夏秋都有可能存在,与蛙鸣相容。如宋·梅尧臣在《五律•田家(四时) 其二》写道:“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前陂日已晚,聒聒竞鸣蛙。”
清风揭幕蛙鸣鼓【舰长】==
素月登台星捧场【晓风残月】
在寂静的乡村夏夜里,蛙鸣更显得响亮。所以出句是夜景。在这个对句,选择夜空的“月”和“星”,与出句的“蛙鸣”相容。
这样,上下联的主题都定格在夏夜的时间点上,“风”、“蛙”、“星”、“月”这四个物象和谐相容,把夏夜当作一个舞台,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四个物象描述成报幕人、乐队、演员和观众,表达出作者热爱初夏怡人的乡村生活的立意。
2、空间相容性:
指对联的句内和句间所选的景物能共存在同一个空间。比如,在同一个地方,雨和晴一般不会同时出现。 而宋·苏轼(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二》却写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这两句貌似不能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上。但却是“初晴后雨”的西湖景色。像这样的对仗,通过同一个空间内事物发展变化的状况,来表达作者对西湖景色的喜爱。景物是相容的。
3、事理相容性:
指对联的句内和句间所选的景物能符合于自然和人文规律。如:
春播一粒种;
秋获百斤粮。
春和秋,貌似时间不相容。但此联的主题是农事中的种与收,立意是通过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揭示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哲理。在事理上景物是相容的。
(二)情感相融:
【情感相融】:指上下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能围绕主题融合贯通。一副对联,只有两句话的篇幅,不能容纳错综复杂的情感。所以上下联所表达的情感要高度集中于作者的某一种情感。如果上下联的情感不相融,就显得立意混乱,主题不明晰。
清联12、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背景资料:作者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歌妓才女,秦淮八艳之一。23岁时因仰慕钱谦益的才华,嫁与时年59岁的明朝礼部尚书钱谦益为妾。拂水山庄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之一。
这副对联的主题是拂水山庄。上联从听觉方面,下联从视觉方面,互补地赞美拂水山庄的清雅风光,借以表达作者对爱巢的喜爱,并进而表达对爱情的欢愉。这就是情感相融。
清联176、自 题 杨 芳
忌我何常非赏识;
欺人毕竟不英雄。
出句表对嫉妒者的豁达,对句表对弱小者的呵护。同表君子胸怀坦坦荡荡。一反一正,情感也是相融。
(三)句意相关:
【句意相关】:指上下联都与主题有关联,围绕同一个主题的不同方面展开。
邀得春风为月老【舰长】==
媒成红杏作新娘【旭日东升】
这是一副顺承关系的流水对。主题是咏春。出句说请春风做媒人,这是发生在前面的事;对句说后面发生的事情,红杏成了新娘。借以抒发了对春天美好的赞誉。两句话的句意紧密关联。
(我)请媒人;
(我)娶新娘。
不足之处,请“月老”已经是作媒,再用“媒成”,嫌重复。而且出句的主语是“我”,而“媒成”的主语是“春风”,有偷换主语之嫌。试改为“娶来”,主语就统一了:
邀得春风为月老【舰长】==
娶来红杏作新娘【旭日东升】
这副对联,物象“春风”和“红杏”是相容的;“请媒人”和“娶新娘”,情感也是相融的。
(四)风格相衬:
【风格】:最早是讲人,特指人的作风、风度、品格等,后来才用于文学创作的特点,指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
对联是高度概括的文学体裁,更要在精简的上下联风格一致。诗钟评论家张西厢先生举例比喻上下联风格不相衬的作品,就像将钟馗和潘安的画像并列挂在书房,不伦不类,终觉不称也。
如果出对句风格不一样,容易造成句意不关联。如:
闲云一抹随风逝【青青】
壮志满怀逐浪飞【联友】
出句风格是婉转,借浮云随风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句风格却是雄奇,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意境不吻合。这是意隔。
(五)修辞相协:
修辞研究怎样使句子写得更美。这一部分后面的课程再详细讨论。在此先以“用典”这一种修辞手法来说明修辞相协。
【用典】:指在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一般来说,上联用典,下联也要用典。这就是修辞相协。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或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清联74、题保极宫联 王 杰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仿右军书。
保极宫:在辽宁沈阳故宫,据说是乾隆时建,为皇子读书之地。
此联引用了两个人物的典故:
左司:指唐代诗人韦应物,韦应物曾任左司郎中。右军: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古人有以官职作为人物代名的习惯。
左司句:指韦应物的诗句。韦应物有不少以“夜雨”为主题的诗,其中《简郡中诸生》:“守郡卧秋阁,四面尽荒山。此时听夜雨,孤灯照窗间。”所以,联句中的“夜雨”双关,既指天气方面的“夜雨”,也指韦应物的诗作。
右军书:指王羲之的书法名帖《快雪时晴帖》。所以联句中的“时晴”也是双关,既指天气的“时晴”,也指王羲之的作品。
这副成联,反映了清朝获得全国统治后,接纳汉族的传统文化,并以此来教育皇子们的史实。
表面上,上下联好像景物不相容,上联写雨;下联写晴。但其实这副成联是分别描述不同天气状况下,皇子们的学习状况。补全句子后,上下联的句意是关联的:
当夜雨的时候,皇子们闲吟韦应物的《夜雨》诗句;
当天晴的时候,皇子们快仿王羲之的《时晴》书帖。
而这副成联的妙处在于:把天气状况与古代名人佳作双关入联。引用典故自然贴切,毫无雕琢痕迹。
又如:用典修辞其中有引用成语。上联引用成语,下联也要引用成语。
清联44、与韩镐论文联 郑板桥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样的对联,上下联都用成语,而且所引用的成语,都围绕作者对写作的观点和立场这一主题,所以修辞相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