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5

3月22日复习作业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3-17 16: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请简述五服制度的含义,及其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2、夏朝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分别是谁
3、夏朝中的夏字,古代有哪些含义

9

主题

460

帖子

2766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39
贡献
660
金钱
1168
发表于 2015-3-19 13: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1;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基本保持了五等的定制,即:斩衰(音读:斩崔)、齐衰(音读:齐崔)、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的三大不同与区别        1、布料不同;2、做工不同;3、服丧时间不同。五服的作用: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父 系为内,母系为外。堂为内,表为外。姑表比姨表亲。君尊臣卑,父尊子卑。       五服主要用来区别,按照等级来区别。以德治国的支撑点就是礼乐制度。礼的作用就是维持秩序序。

2;伟大王朝夏朝的奠基人是夏禹。大禹治水丰功伟绩,舜按“禅让”制把继承人传承给了夏禹。他在位时,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夏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基业奠定了基础。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了权位,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夏王启在位期间,河南人头目东夷族首领伯益搬能是非,颠倒黑白,乱伦结亲,搞帮派,夏王启便灭了伯益,完成了夏朝帝国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伟大鼎盛时期。
帝王夏启,强大夏王朝帝国的创始人。

3;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 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
夏朝国都图
夏朝国都图
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20]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443

帖子

2705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8
贡献
688
金钱
1018
发表于 2015-3-22 11: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1、请简述五服制度的含义,及其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2、夏朝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分别是谁
3、夏朝中的夏字,古代有哪些含义
答:
1、五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丧葬礼仪,也是从周公那时候流传下来的,出了五服,便不是近亲了。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是古代人死之后,他们的后代,或者亲属所穿戴的一种孝服,即披麻戴孝。穿的时间,以及穿的粗糙程度,会随着关系的疏远而下降。五服,相当于也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2、夏朝的奠基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禹。创始人夏朝的第一个皇帝,叫启。他是大禹的儿子,从他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从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3、夏朝中的 “夏”在远古的时候,并不是夏天的意思,它有几个意思:一个,是大的意思。第二,就是五彩的意思。咱们现在说的华夏民族,其实就是从夏朝那时候传下来的。华,是说颜色,那时候华和花是有联通性的,而夏,便是大,又华彩,又大的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355

帖子

1788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45
贡献
475
金钱
668
发表于 2015-3-22 23: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1、请简述五服制度的含义,及其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2、夏朝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分别是谁
3、夏朝中的夏字,古代有哪些含义


简述五服制度的含义,及其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五服也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其实五服,是古代的一种丧葬礼仪,也是从周公那时候流传下来的。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是古代人死之后,他们的后代,或者亲属所穿戴的一种孝服。  

  例如“斩衰”是用麻布,不用剪刀剪,用刀来切。切出来的布,边上是稀稀拉拉的,以显示自己的悲痛。而“齐衰”就不是了,虽然也是麻布,但不是用刀砍开的,可以穿得很整齐。  
  比如说,自己的父亲死了,就必须要服斩衰三年。这里的三年,不是36个月,而是两年零一个月。
  再比如,如果自己的母亲死了,在父亲在的情况下,服斩衰一年,父亲如果也不在了,那么母亲死了,同样也是三年。而如果是旁系亲属,那么,穿的时间,以及穿的粗糙程度,会随着关系的疏远而下降。关系越亲,越粗糙。  
  五服,也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礼乐制度,还有两个配套制度:一个是封建制度,封土、建国。还有一个叫宗法制度,这三个制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主要社会制度。
  周朝的几百年中,表明了礼乐制度是卓有成效的。中国从周朝开始所奉行的孝,忠,义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的许多思维方式和人伦关系,其实都是在那个时候就给我们确立了。

夏朝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分别是谁:

夏朝的奠基人是大禹。夏朝的创始人是启。
大禹之前,是禅让制,尧舜禹,互相都是禅让的。但大禹的儿子把禅让制弄成了世袭制。启和一个叫伯益的人,打了几年仗,夺得了政权,建立了夏王朝。夏朝的第一个皇帝,叫启。所以启是创始人,大禹并不算是夏朝的第一任皇帝,只能算是奠基人。
夏朝中的夏字,古代有哪些含义:
夏”在远古的时候,并不是夏天的意思,它有几个意思:第一个是大的意思;第二个是五彩的意思,那时候皇帝的车子上,有帷幔,有时候还有雕刻。皇帝用的颜色,是五种(五色祥云),皇帝的车子上的帷幔,叫夏幔。皇帝车上,如果有篆刻,就叫夏篆,也是五彩雕刻的意思
所以夏,便是大,又华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0

帖子

3027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1
贡献
714
金钱
1181
发表于 2015-3-23 11:2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掌上课堂 于 2015-3-24 19:44 编辑

3月22日复习作业
1、请简述五服制度的含义,及其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回复: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起到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2、夏朝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分别是谁
回复: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在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亲是鲧(ɡǔn),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夏朝的王是大禹的儿子启。
3、夏朝中的夏字,古代有哪些含义
回复:
第一是大的意思。(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这里夏海,是大海的意思。)
第二个是皇帝专用色五彩的意思。(比如皇帝车上五彩祥云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138

帖子

7901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5
贡献
1874
金钱
3044
发表于 2015-3-24 18: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3.22作业
1、请简述五服制度的含义,及其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2、夏朝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分别是谁
3、夏朝中的夏字,古代有哪些含义

    答:1.五服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制度。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 服制不但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如斩衰亲服制最高,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卑幼犯尊长加重处罚。缌麻亲服制最疏,尊长犯卑幼处罚相对从重,卑幼犯尊长处罚相对从轻。
2.夏禹的一系列功绩,为夏朝的真正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治水,提高了名望;他在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之后,尝试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为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因此说,夏的建立并不是夏禹。大禹死后,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启在位期间,才真正的完成了夏朝的建立。也就是说夏启也是在在位期间建立夏朝的,而非一开始就建立的。
3. 1.大。
《方言》第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槐榆》:“人谓夏者大也,非时之所谓夏也。予曰:古人以厦为大者,非无取义。夏日之屋,非大不凉,与三时有别,故名厦为屋。训夏以大,予特未之详耳。”参见“夏屋”。
 2.大屋;大殿。
《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王逸注:“夏,大殿也。”
《文选·〈楚辞·招魂〉》:“冬有穾夏,夏室寒些。”
 李善注:“夏,大屋也。”
 3.五色。
《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
 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
 宋叶适《送周明叔王成叟并上昌甫仲止二兄》诗:“琢琱而佩环,染夏为裳衣。”
 4.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
《书·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姦宄。”
 孔传:“夏,华夏。”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文选·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谣。”
 李善注:“夏,诸夏也。”
 5.指中夏,中原地区。
 唐韩愈《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其先姓乌石兰,九代祖勐,始从拓跋氏入夏,居河南。”
 马通伯校注:“夏,谓中夏也。”
 6.禹乐名。
《礼记·乐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郑玄注:“《夏》,禹乐名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
 7.泛指大乐歌。
《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诗·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郑玄笺:“夏,大也……乐歌大者称夏。”
 8.舞名。文舞。
《穀梁传·隐公五年》:“始初也,穀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范宁注:“夏,大也;大谓大雉;大雉,翟雉。佾之言列,八人为列,又有八列,八八六十四并执翟雉之羽而舞也。”
 杨士勋疏:“注:独奏文舞。释曰:‘礼有文舞,有武舞。文舞者,羽籥是也。’”
《孔子家语·论礼》:“两军相见……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舞》,《夏籥》序兴。”
 王肃注:“夏,文舞也。”
 9.水名。
 夏水。传说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从湖北省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
《楚辞·九章·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楚辞·九章·哀郢》:“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10.水名。
 汉水的别称。
《左传·昭公十三年》:“王沿夏,将欲入鄢。”
 杜预注:“夏,汉别名。顺流为沿,顺汉水南至鄢。”
 11.佛教语。僧徒称年为夏。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九:“《尔雅》注云:‘一终名岁。’又‘取岁星行一次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皆据一终为名,今比丘或言腊,或云夏,言两同其事也。一终之义。”
 12.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
 13.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也称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陝西省横山西北)。
 14.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自立为王,国号夏。初建都乐寿(今河北省献县),次年迁洛州(今河北省永年东南)。
 15.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北宋仁宗时,党项羌贵族赵元昊所建。史称西夏,亦简称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
 16.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元末明玉珍所建。都重庆。
 17.姓。
II
 xià
 ㄒ〡ㄚˋ
〔《广韵》胡驾切,去禡,匣。〕
 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阴曆四月至六月。
《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红楼梦》第七十回:“展眼已是夏末秋初。”
III
 ji·
 ㄐ〡ㄚˇ
〔《集韵》举下切,上马,见。〕
 木名。亦作“檟”、“榎”。参见“夏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