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2|回复: 20

再谈“蜂腰”病犯的意义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3-13 06: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谈蜂腰病:
      八病前四病:
      一,平头—-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相犯。
            ①第二字,根据汉语词汇多双音节字,所以是平仄两两交替的依据;
            ②决定了一联两句平仄相对的原则。
      二,上尾――上句第五字不与下句第五字同声相犯。决定了诗中的韵律,两句中有白脚,有韵脚。前句白脚,后句韵脚(后来首联因首句可入韵而除外);
       三,蜂腰――五言诗每句内部,第二字不与第五字同声相犯。
  四,鹤膝――上联起句第五字不与下联起句第五字同声相犯。
  不“同声相犯”,就是在指定的位置上不用同一个声调:一处用了“平”,另一处就改用“非平”;一处用了“上”,另一处就改用“非上”;用“去”用“入”的也如法炮制。这样一来,相邻节拍及节奏型节点之间就出现异声的对立回换。
      “蜂腰”---关系到一句内的声律变化。
     《文镜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元兢)。刘(善经)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 ”
      ----可见“蜂腰”的产生实际来自于“上尾”,即上下两句句尾字不能同声,要有变化。而5言诗句因为汉语语义分为前2字和后3字两个相对独立的语义单元,比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因而沈约刘滔认为一句内也存在着“两句”,这两句句尾字的音调也不能相同。
       问题在于怎么认识这句内的“节奏”或“音步”。沈约刘滔只是说“两句句尾不同声”,并未确认“两句”节奏或音节相同。但何伟棠却说:历史事实的确又是如此,沈约诸人的确是认识到五言诗句存在“上二下三”(“2•3”)音步式的节律,并且曾经有意识地针对其第二、第五的两个节点字提出了用声的要求。《文镜秘府论》西卷有一段记述刘氏、即刘善经评论“蜂腰”的文字。在说明“蜂腰”是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之后,刘善经解释说:“此是一句中之上尾”。跟着又引用了沈氏、即沈约的话来加以证明。沈约说的是:“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这里沈氏所说“分为两句”中的“句”,即指音节停顿之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是把五言句分成两个节拍单位,上一个是“2”,下一个是“3”,整句的节奏型是“2•3”。这里讨论的绝对是节律问题。接下来的话――“凡至句末,并须要杀”,是要求在句节奏型的节点上、即第二和第五字上安排对立对比因素,避免出现同声相犯。(何伟棠《永明体诗歌的声律及其向唐代近体衍变的进程和规律》)
     “五言诗句存在上二下三(2-3)音步式节律,就是把五言句分成“两个节拍单位”,上一个是2,下一个是3.”----这里很明显不是沈约的原意!“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这两个诗句每句里的“两句”则是3-3,不是2-3,能和2-3都是一样的节奏吗?显然何伟棠混淆了“节律”和“节奏”“音步”的概念。“两句”并不见得是“两个音步或音节”是相同的,沈约刘滔没有这方面的论述。
      齐之前的魏晋古诗、两汉乐府诗句长短是有变化的,五言的节奏也不是两个节奏。比如古诗十九首第一句“行行重行行”,明显“行行”两个字是一个音步或一个意节,加了个“重”字的“重行行”怎么会和“行行”一样也是一个音步呢?再如“一弹再三叹”(《西北有高楼》) “一弹”明显和“三叹”相对,应该同样是一个音步,怎么可能加了个“再”字的“再三叹”还是和“一弹”一样还是一个音步?“努力加餐饭”-----难道朗诵诗句“努力”二字一拍,“加餐饭”三字要加快速度念成一拍?
      需注意,由“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瑀《止欲赋》…”这句话可知,当时八病也是适用于赋的,而赋的句子长度或字数是不等的(如该赋中就有“怀纡结而不畅兮,魂一夕而九翔”)。汉乐府诗句也是长短不同的,如《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可见声调不同的两个节点之间的音步或节奏不一定相同,也就是说两个尾字声调变化是与节奏无关的。何伟棠这样解读产生了误导。
      结论:蜂腰是上尾的推论性病犯,因一句诗中的“两句”(相对独立的语义词组)不能等同于两句五言诗句,所以避忌“句内之上尾”没有必要。永明体中实际没有避忌。元兢说二五同平非病,等于说只有二五“同上去入”才是病,自然几率是25%,对诗句本来约束力就不大。平仄二元化之后,二五同声句型为标准律句,实际已经否定了蜂腰病。所以蜂腰的意义只在于规定了诗句的上二下三的语法结构特点。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3-13 07:2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八病并没有形成格律,所以永明体中并不会完全避忌,后来蜂腰病改为二四平仄交替了,因为按律诗格律,二五是平仄相对,或同平声,而同平声又不为病,所以二五改二四。

点评

说得对,针叶林恐怕是把蜂腰解偏了 蜂腰,其实应是避蜂腰,避蜂腰这个声病跟沈约的“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3 1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3 1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3-13 07:27
四声八病并没有形成格律,所以永明体中并不会完全避忌,后来蜂腰病改为二四平仄交替了,因为按律诗格律,二 ...

说得对,针叶林恐怕是把蜂腰解偏了
蜂腰,其实应是避蜂腰,避蜂腰这个声病跟沈约的“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一脉相承,所谓诗法惟变,声律也一样,只有惟变才能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八病说的同声之弊,如何回避这些同声之弊才是八病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避蜂腰,对后来的避二四同声和近体句律的形成是有很大意义的。

点评

避蜂腰,对后来的避二四同声和近体句律的形成是有很大意义的。 -------避蜂腰,即避二五字同声,对近体句律的形成有什么意义?好像并不明确。永明体事实上没有避二五同声,近体平仄二元化了,更不可能避二五同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3 19: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3 10: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上二五同平都是病,元兢说二五同平非病应是有特指,即源于上尾的押韵二五同平便不是病,到了刘滔的二四之后,分句末押韵这个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凡同声无论平上去入则应都是声病,避其同声之弊,故大同之后律句能呈井喷之势

点评

刘滔此话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五言诗句的节奏点是二二一。这样就与沈约浮切论一致起来了。也说明了何伟棠根据蜂腰论解读为五言句节奏为2拍,显然是错误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3 2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3 1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定州刺史甄思伯,一代伟人,以为沈氏《四声谱》不依古典,妄自穿凿,乃取沈君少时文咏犯声处以诘难之。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甄思伯就曾用过拿沈约犯声病处之作而怼的事,所以,再举沈约个别犯声病处之作而怼就没意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3 11: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3 11:34 编辑

文笔十病得失中的分句之末之意更明显,无论四五六七八言,也无论诗或赋,无论平上去入,分句之末同声的都被视为病,这才应是蜂腰的原始意义

蜂腰:第一句中第二字、第五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惆怅崔亭伯”;失者:“闻爱我”。
  笔得者:“刺是佳人”;(四言。)失者:“杨《甘》。(四言。)得者:“云汉自可登临”,(六言。)“摩赤霄而理翰”;(六言。)失者:“美行乎江、”,(六言。)“袭、凯之轨”。(六言。)得者:“高 仞排虚空”,(七言。)“盛轨与三代俱芳”,(七言。)“犹聚鹄之有神 ”;(七言。)失者:“三殊途而同”,(七言。)“偃乎珠玉之”。(七言。)得者:“雷击电鞭者之谓天”;(八言。)失者:“润沾兰者之谓”。(八言。)
  或云:平声赊缓,有用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太半。

留意红字,无论平上去入,举凡二与句末同声均是病,不只限于五言,也不只限于诗,所谓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其应是指所有韵文均应避蜂腰,故,蜂腰的意义并不只在于规定了诗句的上二下三的语法结构特点

点评

句末同声是病犯,无异议。但“同平非病”怎么解释?律诗首句是用韵允许,非韵字同平声呢? 另五言中“二四同声”算“蜂腰病”吗?若算,腰何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3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11: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3-13 11:17
文笔十病得失中的分句之末之意更明显,无论四五六七八言,也无论诗或赋,无论平上去入,分句之末同声的都被 ...

句末同声是病犯,无异议。但“同平非病”怎么解释?律诗首句是用韵允许,非韵字同平声呢?
另五言中“二四同声”算“蜂腰病”吗?若算,腰何指?

点评

同平非病仅是元兢一家之言,其或应是基于对分句末的一个理解,这个理解也是押韵不押韵的问题,押韵的则非病,不押韵的则是病,非韵字于其二和句末同声均是病。 五言中“二四同声”算“蜂腰病”,腰者,中也,五言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3 11: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3 11: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3 12:0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3-13 11:32
句末同声是病犯,无异议。但“同平非病”怎么解释?律诗首句是用韵允许,非韵字同平声呢?
另五言中“二 ...

同平非病仅是元兢一家之言,其或应是基于对分句末的一个理解,这个理解也是押韵不押韵的问题【旧时有个句中韵或是叫腰韵的说法,王力说其法极古】,押韵的则非病,不押韵的则是病,非韵字于其二和句末同声均是病。
五言中“二四同声”算“蜂腰病”,腰者,中也,五言中其二处两分句末之中为初腰,其四处第二分句末之中,亦为腰,刘滔的二四同声亦不能善正反映了五言分为两个分句也有两个腰的理解;不言分句则五言的第三字才是腰,故须护腰,延至七言,七言上四下三,则腰在第四字,同时也是分句之末,故七言的腰韵指的便是第四字。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日人对腰的理解也能说明这点


这腰细说起来还真有点绕


点评

实际五言诗句应皆是二二一节奏点,末字是不参与句中声调交替的,其声调由该句所在位置(奇偶)决定,所以是韵律。所以第五字是决定不了声律、或者说与句律无关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3 1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12: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3-13 11:43
同平非病仅是元兢一家之言,其或应是基于对分句末的一个理解,这个理解也是押韵不押韵的问题【旧时有个句 ...

实际五言诗句应皆是二二一节奏点,末字是不参与句中声调交替的,其声调由该句所在位置(奇偶)决定,所以是韵律。所以第五字是决定不了声律、或者说与句律无关的。

点评

这是后人的理解了,与沈约的初衷不同而有所变化、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3 1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12: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滔“二四同声亦不能善”实际是有保留的,这就是后来所谓“特殊拗句”(平平仄平仄)句型的存在,使得“二四同声亦不能善”大打折扣。若规定二四不同声,则无法解释这句型的长期使用。

点评

这点记得卢盛江有考证,前人侧重于避初腰,也就是侧重于避分句末的腰而对第二分句的腰并不怎么看重,个人理解这是基于二四同平其二位和四位并不作用于韵的缘故,其余三声无论对押平声韵的诗体而言还是对押其它三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3 12: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3 12: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3-13 12:07
实际五言诗句应皆是二二一节奏点,末字是不参与句中声调交替的,其声调由该句所在位置(奇偶)决定,所以 ...

这是后人的理解了,与沈约的初衷不同而有所变化、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3 12: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3 13:40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3-13 12:11
刘滔“二四同声亦不能善”实际是有保留的,这就是后来所谓“特殊拗句”(平平仄平仄)句型的存在,使得“二 ...

这点记得卢盛江有考证,前人侧重于避初腰,也就是侧重于避分句末的腰而对第二分句的腰并不怎么看重,个人理解这是基于二四同平其四位并不作用于韵的缘故,其余三声无论对押平声韵的诗体而言还是对押其它三声的诗体而言则都显露出了声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19: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3-13 10:24
说得对,针叶林恐怕是把蜂腰解偏了
蜂腰,其实应是避蜂腰,避蜂腰这个声病跟沈约的“夫五色相宣,八音协 ...

避蜂腰,对后来的避二四同声和近体句律的形成是有很大意义的。

-------避蜂腰,即避二五字同声,对近体句律的形成有什么意义?好像并不明确。永明体事实上没有避二五同声,近体平仄二元化了,更不可能避二五同声。因为近体若避二五同声,则少了2个标准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以沈约的蜂腰意义只在理论上规定了上二下三的句法结构,对音律方面没有实际意义。

点评

避二五同声不是一点声律意义都没有,都避同声了能无意义吗?意义大小而已 仄仄平平仄,永明体是四声碎用,仄有三声,完全可避蜂腰,平平仄仄平,元兢曰同平非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4 1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2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蜂腰病犯没有声律上的意义?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这是两汉乐府的几句,可以代表所有古诗的基本语法结构:上二下三。从这几句诗也可以看出一点韵律:单数句和双数句的韵尾不同。沈约将句尾声调不同叫避“上尾”。避上尾病对形成近体诗有重要作用。
    沈约同时发现五言有2个节点:二五字,于是认为二五两个节点也不能同声。如
    徒留【平】无所施【平】。(蜂腰)
    便可【上】白公姥【上】。(蜂腰)
这等于把蜂腰当成一句中之上尾。
实际上这样对待是产生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在一首诗中某一句诗的句尾字的声调是浮声还是切响,取决于这句诗的位置。而这句诗的第二字是浮声还是切响都是可能的,你无法限制。因为句尾是韵律,和句中字重要程度不同。所以到近体诗不得不完全取消了蜂腰病的避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2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3-13 22:23 编辑

再看永明体诗的实践:
日出东南隅行 南北朝·沈约
朝日出邯郸,照我丛台端。
中有倾城艳,顾景织罗纨。
延躯似纤约,遗视若回澜。
瑶装映层绮【上声】,金服炫雕栾。
幸有同匡好【上声】,西仕服秦官。【鹤膝】
宝剑【去声】垂玉贝【去声】,汗马饰金鞍。【蜂腰】
萦场类转雪,逸控写腾鸾。
罗衣夕解带,玉钗暮垂冠。

-----可见永明体不避蜂腰和鹤膝。(例子决非这一首,蜂腰诗句非常普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22: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3-13 10:38
理论上二五同平都是病,元兢说二五同平非病应是有特指,即源于上尾的押韵二五同平便不是病,到了刘滔的二四 ...

刘滔此话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五言诗句的节奏点是二二一。这样就与沈约浮切论一致起来了。也说明了何伟棠根据蜂腰论解读为五言句节奏为2拍,显然是错误的。

点评

说永明体的声律是25两个节拍应是不妥,永明体初期的25异声主要是讲意义节奏,但也提及声律,刘滔也是在这个声律观的前题下再发现,诗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迈向近体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4 1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4 09: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3-14 10:13 编辑

看谢朓的永明体诗是否遵守“八病”?
谢朓(464—499)与沈约(441~513)同时为主要永明体诗人。

下面2首向为有代表性的永明体诗: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 南北朝·谢朓
大江【平】流日夜【去】,客心【平】悲未央。【平头】
徒念【去】关山近【去】,【蜂腰】【鹤膝】
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入】,宫雉正相望。
金波【平】丽鳷鹊【入】,玉绳【平】低建章。【平头】【鹤膝】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只遵【上尾】。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 南北朝·谢朓
灞涘望长安【平】,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平】,参差皆可见。【鹤膝】
馀霞【平】散成绮,澄江【平】静如练。【平头】
喧鸟覆春洲【平】,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平】,怀哉罢欢宴。【鹤膝】
佳期怅何许,泪下【去】如流霰【去】。【蜂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4 10: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3-13 19:49
避蜂腰,对后来的避二四同声和近体句律的形成是有很大意义的。

-------避蜂腰,即避二五字同声,对近体 ...

避二五同声不是一点声律意义都没有,都避同声了能无意义吗?意义大小而已

仄仄平平仄,永明体是四声碎用,仄有三声,完全可避蜂腰,平平仄仄平,元兢曰同平非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4 1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3-13 22:28
刘滔此话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五言诗句的节奏点是二二一。这样就与沈约浮切论一致起来了。也说明了何伟棠 ...

说永明体的声律是25两个节拍应是不妥,永明体初期的25异声主要是讲意义节奏,但也提及声律,刘滔也是在这个声律观的前题下再发现,诗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迈向近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3-14 10: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3-14 10:42 编辑

根据元兢对蜂腰的解释,是指限制仄声三声不准同四声的,即在二五同仄句中不准同上、同去、同入。因二五字同仄句本身就很少,二五同仄句中的同去、同上、同入句又只占二分之一。所以在一般五言句中这种同仄句只占25%*50%=12.5%(等于自然出现的几率)。
     这种几率说明:自然状态下五言句出现蜂腰句的可能性不大,若认为是病,稍加注意即可。可惜永明体诗中照常出现不少蜂腰句,可见永明体诗人并不避蜂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7 11: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