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8|回复: 13

诗律之进程【重修版】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12 11: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9-16 20:24 编辑

@#$^&%!$# ……*&%¥&@34%#!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2 11:53 编辑

    说诗律之进程就不能不说到格律,不过有个问题是古人论格律往往是跟格调扯在一起说的,如初唐的崔融就在唐朝新定诗格中说,“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 又“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可见这里的“格”是格调之格,这里的格律是格调和声律的合称,与我们所说的近体之格律意义相去甚远,鉴于此,所以有必要先对格律一词进行概念性的界定。

    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之基本概念是,格是格式,含字数、句数、句式,律是声律,含四声、平仄、粘对、押韵。

    在谈到格律的成熟之前,我们仍然回到诗律的进程上来,严羽在沧浪诗话论诗体中说:“
以时而论……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本朝体(通前后而言之)……”从严羽的这段话中我们是可以厘出格律诗之进程的历史脉络的,永明之前,因是五声之说,可以略过,以永明体而言,诗谱在论到沈约时说:“佳处斫削,清瘦可爱,自拘声病,气骨薾然。唐诸家声律皆出此。”自拘声病,不外乎指的是所谓“
诗有八病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旁纽。 八曰正纽。”之谓,以此可见永明体之敝端,但唐诸家声律均出于永明的话是对的,如无四声学说的兴起就不可能有永明体,如无永明体的四声四元就不可能有平仄二元的近体,只是在从永明体到近体之成熟仍然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在这段路程中第一个不可忽略的就是齐梁体,因齐梁是承永明而启初唐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齐梁体是南北朝时代齐、梁时期产生的一种诗体,这个时期是我国诗律的过渡时期,它前承永明时期的讲究声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声律模式,王昌龄在他的诗论诗格中称齐梁体为齐梁调诗,其讲究声律谐协,同时延袭了赋体盛行的文风追求骈俪,这个时期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虽不占重要地位,但是,从诗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的话,齐梁诗却是万万不可轻而视之的,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孕育着唐代近体诗的诞生和发展,不弄清这种诗体的格律结构的特点,就很难深刻地理解唐代以降的诗律的发展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1: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2 17:21 编辑

    不过,要弄明白齐梁调诗也非易事,齐梁未留下任何诗论诗话,所以我们也只能在后世留下的诗话中去管窥其豹,《文镜秘府论》天卷篇之调声中录有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五言)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如果以今天的格律之格式和声律去校验的话,这些齐梁诗已跟近体几无差别了,那么是不是齐梁就已经形成了近体呢?不是的,这些不过是齐梁诗中以适调声的诗章,从创作群体性和作品数量比例上都是为数不大的,所以也许可以这样说,初唐留下的调声术是可以回过头去检视齐梁体的,也有后世之人把这些暗合近体的诗律称为粘式律。白居易在金针诗格中云,“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谓四句皆用平字入是也;两平头,谓第一句第三句用平字入是也。依据这段话来看的话,齐梁体又是与近体有着明显差别的。《唐朝新定诗格》【诗有齐梁格,四平头格。《曲江感春》诗:“江头日暖花正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双侧双平格。《钓翁》诗:“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翁垂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依槛云依依。” 两平头格。《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时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齐梁调诗与近体的差别还反映在一些失粘诗中,如:

临高台(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三远时来。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

又如罗敷行(萧子范)
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含情动燕俗,顾景笑齐眉。不忧桑叶尽,还忆畏蚕饥。春风若有顾,唯愿落花迟。

    这种诗的声律格式如以平仄去套取的话则都是由“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重叠而成的,所以在声音效果上就显得较为单调,近体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故后世又有人称此种诗律为对式律。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一点去检视齐梁之作的话,则可以说齐梁体并未形成严密的声律模式和稳定的格式,如:

昭君辞应诏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奉和咏舞诗
十五属平阳。因来入建章。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烛送空回影。衫传箧里香。当由好留客。故作舞衣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1: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新定诗格载调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廿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廿字 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捡。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 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之即见。且第二字同声为一管 。上去入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 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 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 ,是诗律也。

    我们不妨仍以这段话作些分析,从这段话中可见的调声之诗仍遗存有轻重清浊之说,这样的说法后世犹体现于宋词元曲之中,如李清照的词论中云,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易安此论已证诗已与五声六律清浊轻重分离,这为后面的格律更严谨的概念表述伏下了很好的一笔】,由此可见其仍未能摆脱宫商之属,不过,这里虽我们没有所谓平仄之说却已有了平仄之实,同样,未有粘对之说已有粘对之实,更主要的是其虽无双音节的音步之说却已有了双音节的音步交替之实,这就为初唐的格律走向近体埋下了重重的一笔。

    汉语汉字为一字一音单音节文字,故其基本语素也为单,说到音步不得不细分一下,音步分单音节音步和双音节音步,单音节音步指的是一字一音为一步,双音节音步为两个音节叠加成一个音步,前面说过,永明诗律为四声四元化,这样的诗律模式具有同平不是病而上去入又分而用之的以单音节为单位之特性,故也可以说永明诗律为单音节的音步交替,但在调声中已经具备了同平为一管,上去入又为一管的表述,这就为后来的四声四元简化为平仄二元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单音节音步向双音节音步打下了基础。因有了调声之术,如果我们回过头去检视南北朝诗歌的话可以发现很小的一部分暗合近体格律的作品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接下来就可以说到初唐体了,在说初唐体之前先给格律再定个比较严谨的概念才不会在格式和声律上混淆,如何表述呢,还是以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中的狭义上的格律的来表述比较好,格律,格是格式,律是声律,格律是体有定式,句有定字,字有定调的一种文体,这样的表述对后来的宋词和元曲是同样适用的;如果要细一点的阐释,体有定式指的是一体之中它的句式是固定的,句式含句数和句的粘对、音步规则和对仗规则,句有定数指的是每一句中的具体字数,字有定调指的是句中字调和押韵。这样的表述狭义而言就只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四种格律格式了,这四种格式之外就属广义上的格律了。以此观之,从永明体到齐梁体,不论从格式和声律上都不能完全具备格律的模式,故也可以说永明体和齐梁体都属于广义上的格律诗,再往远一点说,四声之前的五声也具有声律特性,也可以说是更为广义的格律诗,所以施向东先生在诗词格律初阶一书中说诗词都是有格律的,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1: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2 20:31 编辑

    艺文类聚曰唐初体,唐初犹袭齐梁之体。又,冲高柄曰:“唐兴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观其音响和浑,浑然有平大之意,若公输氏当巧而不用者也,故能掩沈宋之靡韵,抑沈宋之新声。”以此可见,唐朝初年,诗律承袭了齐梁但又渐趋严密,有取有舍,加之四杰文风自然,前荡齐梁宫廷风气,后掩中唐靡绯之意韵,袭旧韵而致中唐新声晚出,诗人呈群体性,诗作呈多量性而带一代风气,可以说,初唐就已经是格律之滥觞了。从声律上来说,初唐声律理论纷呈,四声四用简约为平仄二元之趣势明显,粘对合度,仗对森严,与中唐的区别只剩用韵的法定性和体式的稳定性了。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以调声三术观之,唐初就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二元已经有明显化的倾向,音步也是双音节音步交替明朗化,粘对具有了一定之规,文用而言,仗对森然,所有这些都具备了格律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是体无定体,所以初唐时期,二韵、三韵、四韵、五韵、六韵而至百韵频出,初唐风气使然,七言律不多见,四韵之七言律不成气候,七言之律带有永明遗风,呈其所谓半古半律的现象多见,如崔灏之黄鹤楼体之类。初唐诗律,即所谓“
七言律詩,五言八句之變也。唐初始專此體。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餘氣猶存,至盛唐聲調始逺,品格始髙,如賈至、王維、岑參,早朝倡和諸作,各臻其妙”是也。顺提一下,唐人省试皆用排律,本六韵,这也是与近体止二、四韵是不同的。用韵方面,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唐人孙愐著成《唐韵》,《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韵,
《切韵》因分韵过细,诗人宗韵甚感烦苛,唐则天年间,许敬宗奏请“同用”,即把音读相近的韵部归于一部,可见切韵在初唐就成为官方科考用韵了,现有据可查的是至天宝年间,科考始规定用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1: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2 20:42 编辑

    诗至盛唐,声律承初唐,平仄显露,粘对精密,对属森严,律诗定体,所谓“七言律詩,五言八句之變也。唐初始專此體。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餘氣猶存,至盛唐聲調始逺,品格始髙……杜甫渾雄富麗,克集大成。天寶以還,錢劉並鳴……元和以後,律體屢變,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宻……”是也,格律定体虽无法考证,不过从前人之诗话来看,基本上均指向沈期宋之问时期,如魏建安后讫江左,律度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属对精密,及沈佺期、宋之问,又加靡丽,回忌声病,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之【体】”,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为律诗。严羽也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可以说,盛唐开始,格律之体已经完备,格律诗人渐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作群体和作品数量,诗律至此已是成熟了。中唐杜甫,集律诗之大全,但老杜名不称于当时,其身后40年,因韩愈等人的推崇而盛名,其律体也随着一同大盛,律诗之一脉已蔚然成风,此时已是晚唐了,晚唐之诗话亦多,平侧二字赫然,晚唐时期,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大发展期。逮之元白皮陆,每每步韵相酬唱,世谓之元白体,皮日休在松陵集中则称之为今体,说明一下的是,这个今体与诗律之进程关系甚微,指的是酬唱之体也;又至宋朝,格律之滥觞于时,此即严沧浪称之曰近体也。

    诗至晚唐,诗人结集已经有了自觉的分类,从《白氏文集》可知的是大体分为乐府、古调、格诗、律诗这几大类,以此更方便了后人去考察唐人的诗体从而避免诗体不分之尴尬。

    宋朝及后世用韵方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切韵》、《唐韵》的基础上重新编修韵书《大宋重修广韵》五卷,为适应科举应试的需要。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就颁行了比《广韵》较为简略的《韵略》,这部《韵略》,由于撰于宋景德年间般称之为《景德韵略》。它事实上是《广韵》的略本。戴震《声韵考说:“是时无《礼部韵略》之称,其书名《韵略》,与所校定《切韵(案:即《广韵吁同日颁行,独用、同用例不殊。明年,《切韵》改赐新名《广韵》,而《广韵》、《韵略》为景德、样符间详略二书。”可知《景德韵略》与《广韵》是同时产生的。到了 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即在《集韵》成书当年,宋仁宗命《集韵》的者 丁度等人“刊定窄韵十三处”,对《景德韵略》再加刊定,改名为《礼部韵略》。可见它与《集韵》又是同时的作品。《礼部韵略》收字九千五百九十个,较《广韵》少了许多。收字少的原因,是为了便于应试士人的记诵和掌握。但韵部方面,仍与《广韵》一样,分为二百零六部。此书行世以后,历代时有增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丶 毛晃向皇帝进献其所撰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和这部书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千六百多字。到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又有所谓淳熙《礼部韵略》出现,通行的本子题名为《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中仍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到了宋 淳祐(宋理宗年号)十二年(公元1252年),山西平水人刘渊将其修编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部书比原来《礼部韵略》增加了四百三十六字。同时,它把原书的二百零六个韵部归井为一百零七部。此书后代亡佚,不过,元人黄公绍所作的《韵会》所分的一百零七部,就是依据此书而来的。从北宋至南宋期间,士人作诗用韵,特别是科举考试,就是以《礼部韵略》作为依据的。不过,《礼部韵略》原书今已不存,现在所能见到的,是《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依百度】


      宋代的科考平仄已经明确,对落韵、失平仄、属对偏枯等也作了一定的规定,格式上规定了平声韵的律诗,原来偶有考齐梁格的自兹退出科考,押韵上也规定了官韵,自王安石变法罢诗赋后,到了清朝的乾隆22年又复考诗赋,这时候格律更加森严,坊间有指导科考的平仄诗谱流行,自谓之一字不可随意易之,韵押承礼部韵略而制定的官韵佩文诗韵。

    纵观一下汉语诗歌的历史,诗律的进程经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格律寥落于宋之后,宋词兴起,词之后,元曲兴起,曲之后则明清小说兴起,五四以后,白话文兴起,改革开放之后,格律又再次复兴,新世纪之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格律诗词再次走向了繁荣的道路;汉语诗律之进程的大略,可以借王世贞的话来作结,“
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考察诗律之进程有几个现象值得留意,1,梁大同之后好些永明诗人的诗体已经颇似近体了,虽四声碎用而‘平仄’的二四相替十之八九能符合近体的句律。2,初唐的调声术确立了对、粘之规但并未言句律。3,四声碎用的痕迹好象从来就没离开过,只是一代比一代更加退隐其痕而已。从初唐的调声术到同晚唐时代的日本的作文大体都不用平仄的表述,即便是白居易的下避声病也只用下避三连表达,或四声碎用暗含其中表述宜严之故。四声碎用虽退而为次也颇有可取之处,一,平声韵于白脚上提倡四声递用以避鹤膝;二,仄韵格上三声分明不得混押;三,平韵白脚上无妨多用仄声,明白三仄脚并非大忌,即便五仄都被允许,其理在上去入三声尚可调匀声调而避蜂腰 ,这符合 沈约的“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的声律指导思想;除特拗句外少用二四同平的大拗,三平尾则象翘起来的尾巴一样实在碍格,吟咏上也有声扬不还之嫌,无论从平仄二元还是四声碎用看同时还跟唐人的下避三连诗律观相悖,王力先生谓之曰古风的特征。据说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约占1%;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约占0.2%,说明古人也是很避讳“三平尾”的,或以齐梁格乱律体,或偶不留意偶犯之,今虽有网人者瞎扯三平尾合律化云云,但最好不要用,否则判入碍格甚至古风也是一点都不为冤的。4,齐梁格而乱律诗的现象在唐之后的科考中被逐渐加以纠正。5,六朝韵宽,唐宋韵严,韵依官韵,一韵到底可以说是为近体量身定制的,古风不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2 14:13 编辑

      宋代的科考平仄已经明确,对落韵、失平仄、属对偏枯等也作了一定的规定,格式上规定了平声韵的律诗,原来偶有考齐梁格的自兹退出科考,押韵上也规定了官韵,自王安石变法罢诗赋后,到了清朝的乾隆22年又复考诗赋,这时候格律更加森严,坊间有指导科考的平仄诗谱流行,自谓之一字不可随意易之,韵押承礼部韵略而制定的官韵佩文诗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2: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2 15:12 编辑

考察诗律之进程有几个现象值得留意,1,梁大同之后好些永明体已经颇似近体了,虽四声碎用而‘平仄’的二四相替十之八九能符合近体的句律。2,初唐的调声术确立了对、粘之规但并未言句律。3,四声碎用的痕迹好象从来就没开过,只是一代比一代更加退隐其痕而已。从初唐的调声术到同晚唐时代的日本的作文大体都不用平仄的表述,即便是白居易的下避声病也只用下避三连表达,或四声碎用暗含其中表述宜严之故。四声碎用虽退而为次也颇有可取之处,一,平声韵于白脚上提倡四声递用;二,仄韵格上三声分明不得混押;三,平韵白脚上多用仄声,明白三仄脚并非大忌,即便五仄都被允许,其理在上去入三声尚可调匀声调而规避八病 ,符合 沈约的“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的声律指导思想;除特拗句外少用二四同平的大拗,三平尾则象翘起来的尾巴一样实在碍格,吟咏上也有声扬不还之嫌,王力先生谓之曰古风的特征。据说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约占1%;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约占0.2%,说明古人也是很避讳“三平尾”的,或以齐梁格乱律体,或偶不留意偶犯之,今虽有网人吵嚷着三平尾合律化云云,但最好不要用,否则判入碍格甚至古风也是一点都不为冤的。4,齐梁格而乱律诗的现象在唐之后的科考中被逐渐加以纠正。5,韵依官韵。

点评

梁大同之后好些永明体已经颇似近体了,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2 15: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3-12 15: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3-12 12:08
考察诗律之进程有几个现象值得留意,1,梁大同之后好些永明体已经颇似近体了,虽四声碎用而‘平仄’的二四 ...

梁大同之后好些永明体已经颇似近体了,

------?

点评

譬如庾信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2 15: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5: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12 15:34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3-12 15:25
梁大同之后好些永明体已经颇似近体了,

------?

譬如庾信体。。。
或调整表述
梁大同之后好些永明诗人的诗已经颇似近体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3-12 15: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进程可以总结的再精练些。

点评

也对 不过就这还有人说说得不够详细呢,诗律的进程涉及太多了,从汉魏到永明,从永明到齐梁,从齐梁到初唐,从初唐到盛唐、中晚唐,从中晚唐到宋,从宋到明清,从明清到近体的复兴,各自有些差异,但大趋势是先宽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2 15: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5: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3-12 15:45
进程可以总结的再精练些。

也对
不过就这还有人说说得不够详细呢,诗律的进程涉及太多了,从汉魏到永明,从永明到齐梁,从齐梁到初唐,从初唐到盛唐、中晚唐,从中晚唐到宋,从宋到明清,从明清到近体的复兴,各自有些差异,但大趋势是先宽后严、越往后越严这点是可以确定的

或有网人不明诗律之进程而举初唐诗例或初唐声律理论以怼而造成诸多不必要的纠纷,这是编写此帖的初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3-12 19:4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述了不少资料,但有两个重要资料没论述,一是《诗章中用声法式》,这是句律的形成,并没有表述为二四相替。二是《五七言尖头律》,这个被认为就是五七言律诗格律。

点评

谢谢 个人认为这两者都包含在调声的总纲中了,《诗章中用声法式》言具体的句式运用,《五七言尖头律》言平起、‘仄’起之例,无碍诗律进程的方向,故未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2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20: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3-12 19:42
论述了不少资料,但有两个重要资料没论述,一是《诗章中用声法式》,这是句律的形成,并没有表述为二四相替 ...

谢谢
个人认为这两者都包含在调声的总纲中了,《诗章中用声法式》言具体的句式运用,《五七言尖头律》言平起、‘仄’起之例,无碍诗律进程的方向,故未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19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