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稼轩旧友 于 2015-3-16 19:15 编辑
赏析吴新文兄《七律 晚秋孤望》 落木萧萧望四围,衡门虽在却迟归。 人居檐下三分矮,梦向云端一径微。 未把鹿身呼作马,楞将是字写成非。 丹心不畏秋风逼,又与高鸿相并飞。 全诗工整沉稳,紧扣题旨而生发新意。起句便切晚秋景致,在秋风落叶中四望云空与旷野,其心境自见。二句一提让人产生联想。衡门乃简陋之门,也指寒门,此处暗用诗经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来表达归隐之意,虽在,但迟归,个中滋味吟者与读者皆能体悟到。另有一种解释,寒门久待而不愿早归,情更不堪也。颔联一实一虚,郁郁之情委婉道出,虽用熟语却寄意遥深。人在屋檐下焉能不低头?在此处却感千回万转,引起共鸣。世俗之情,惟有慨叹。此是实写,对句是虚写,却一句三层之意,一唱三叹,让诗意升华。通向云端一径本就飘渺,却微却窄,竟是一梦,连梦如此,况人情乎。悲夫,丈夫之悲,山崩地裂。颈联虚实并用,道出悲情原委,没有人云亦云,用指鹿为马之典故,影射高压之下犹守正义之心,却只能换来“是”被枉作为“非”。结联一束,道出胸襟,丹心不变,岂惧秋风相逼催,志向永在,更与高鸿相并飞。全诗起伏跌宕,有实有虚,先抑后扬,让人读之难忘。 相商之处:题目中已有的字词主体中应尽量避之;颈联对仗较宽泛;未把、楞将字面稍感俗,诗庄者,亦包涵诗句中尽量避免俗字,如“怎”字,一方言也,词中多见,而在诗中却慎用也。瑕不掩瑜,各有所见,此为一说,不足为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