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8|回复: 7

什么是粘和拈二?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2 17: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3 18:42 编辑

       关键词:粘、失粘、拈二

     粘的字义是相著也,按现代的白话来说是东西互相附着连结在一起,律诗中的粘是平仄得当谓之粘,不得当则叫失粘,失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出句如系仄头,对句必须是平头,出句如系平头,对句必须是仄头,这叫做对,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这叫做粘。(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粘,就是一切的平仄都合式,不合叫做失粘,狭义的粘,如这里所述,违者也叫做失粘。参看下文第十节。),据此可见,王力先生所论的粘是狭义上的粘,其仅指联与联之间的关系。

       广义上的失粘则出自于宋朝陈鹄的《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于沈约。至唐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凡表启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粘。然文人出奇,时有不拘此格者。广义上的粘和失粘王力先生已经解释过了,此不赘。


     拈的字义是用指取物,从字义上比较可知的是拈与粘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拈二则是出自于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中的曰:‘昔伶伦造律,盖为文章之本也。是以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焉。宁预于词场,不可不知音律焉。孔圣删《诗》,非代议所及。自汉魏至于晋宋,高唱者十有馀人,然观其乐府,犹有小失。齐梁陈隋,下品实繁,专事拘忌,弥损厥道。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或须避之,纵不拈二,未为深缺。即“罗衣何飘飘,长裾随风还”,雅调仍在,况其它句乎?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而沈生虽怪,曹王曾无先觉,隐侯言之更远。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憾。参见换头术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从换头术中可见的是双换头由始至终句句都在强调头两字,单换头则在强调第二字,可见,所谓拈二即是取其前二之意,通俗点说也就是拈取前面的二个字。《文镜眼心抄》说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可见这个拈二是唐人对于初唐元兢的换头术的通俗叫法,


     在汉语诗学中,粘、失粘和拈二都是专用术语,但没发现有所谓‘粘二’的术语,不知‘粘二’出自于哪位学者哪部论著?也不知‘粘二’是否哪个好事者故意杜撰出来的玩意更不知‘粘二’偷换拈二的概念是否别有用心要把近体的形成往前推至元兢借而抹煞沈宋之功

《汉语诗律学》第六节



4

主题

222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47
贡献
3380
金钱
4685
发表于 2021-3-2 19: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3-2 19:27 编辑

《文笔眼心抄》" 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按第一句第二字若上去入与第二句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下略)。

点评

谢谢,补上主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2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9: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3-2 19:19
《文镜眼心抄》" 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按第一句第二字若上去入与第二句第三 ...

谢谢,补上主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08: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7 11:42 编辑

《全唐五代诗格》/调声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即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从上可见,拈二从唐到宋都是这个叫法,并无改变,但调声的内容是有所变化的,明显的如初唐的【上去入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 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 ,是诗律也。】到了宋代便变成了【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比【上去入声一管。】具更明显的平仄二元化。


2345截图20210306005515.png (96.84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0: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新定诗格》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
校之《文镜秘府论》影印本,【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不知何故漏了一管两字,应是【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别小看漏掉的这两个字,它恰好证明了调声的四声碎用,可证某些人引调声为平仄二元化的近体之理论依据实为大误。

搜韵网可谓错误频频,误人不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2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47
贡献
3380
金钱
4685
发表于 2021-3-8 20: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是【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

这个还是错了,---上去入声一声一管---。  应是:上去入声一管,  不过即此有点错,但还是明白其意的,影响不会很大。

点评

文鏡秘府論(一) https://c.sou-yun.com/eBooks/%e5 ... 92%b0/%e4%b8%80.pdf 上不了图,打开链接参看14页 上去入声一管跟上去入声一声一管有点小差别,前者尚可牵强说为仄声,后者的四声碎用更明确。 上去入声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8 2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2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8 20:27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3-8 20:03
应是【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 ...

文鏡秘府論(一)文鏡秘府論(一)https://c.sou-yun.com/eBooks/%e5 ... 92%b0/%e4%b8%80.pdf
h
上不了图,打开链接参看14页

上去入声一管跟上去入声一声一管有点小差别,前者尚可牵强说为仄声,后者的四声碎用更明确。

上去入声一管,日人谓之他声,这两者的表述都含四声碎用,一管是管一类,他声即是其他,也管一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2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47
贡献
3380
金钱
4685
发表于 2021-3-8 2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3-9 05:47 编辑

刚看过一下,影印版 是如你所说。 我查看的是印刷版,是有点小差别。
印刷版 是参照 唐-王昌龄  诗格。故我说的应是正确的,而手抄本 影印版的应该是错了 。
在搜韵上也可以 查看到  崔融  唐朝新定诗格  卷上,有此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1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