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35|回复: 17

21期资料档案馆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发表于 2021-2-23 07: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柔 于 2021-2-23 07:41 编辑

21期律诗班开课前青螺老师的补习资料


(一)
各位好,我们现在的标平仄练习,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所以现在开始,为大家提前讲一些相关的知识。先谢谢各位的每日积极参与!为了大家每日练笔,能效果更好些,从今天开始,我简单说说律诗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以后会有详细的解说,现在是初步了解一下就可。但希望大家都要好好记一下,今天先说说关于律诗用韵的问题。


我们每天标的韵字,是所谓的平水韵,什么是平水韵呢?“平水韵”是由其编者,刘渊,他的原籍为山西平水县(今山西临汾)因而得名。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实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我们写格律诗,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如果不是一个韵部的,就是出韵了。


还有,格律诗,基本都用平声韵,平水韵的平声韵部一共有三十个,分上平声十五,下平声十五个韵部:


上平: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大家先了解一下,初步有个印象,以后会细讲的,因为很多初学者,对此了解不多,所以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讲。作为新来的同学,如果没基础,要学会用搜韵,或诗词吾爱网页,查韵字,韵部,和入声字的。下次再简单的讲入声字。


(二)
关于入声字
现代汉语拼音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其中一声二声,是为平声,三声四声是为仄声。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 平,上,去,入,称古四声,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皆为仄声。古四声发音上最好的例子就是下面这四个字为代表:


天子万福
平上去入


注意,这里的上,读赏的音。


但自元代开始,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我们现在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主要的原因是元代为北方民族,发不了入声字的原因,所以官话里把入声音取消了。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


但古入声字,在有的方言里,仍读入声如福建、广东、上海、江苏、太原、张家口等。但大家应该注意的是,元,明,清代的诗人写诗,词,入声字仍然是沿用古入声字仄音的用法,直到今天,虽然有了中华新韵的出现,大部分人还是沿用的古韵,平水韵,各个网校也都继续坚持普及古韵,我们烟雨楼,也是的,所以希望大家来这里后,一点要掌握入声字哦。
(三)
关于律句和律诗的平仄谱


这个内容比较多,我们分两次讲:


其一
七言的律句,是由五言律句延伸而来,所以先看五言的律句,一共有四个: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注意:一个句子的起,以第二个字为准,收,以尾字为准。


七言的律句,是由五言律句延伸而来,意思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平平,或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律句是组成格律诗的基础,必须牢牢记住。


下面说想一下格律诗的平仄谱: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由四个律句不同的搭配,组成的两联构成,一共有四种句式:


1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如果仔细看四个不同句式的七绝,可能会发现:


A)        每个律句之中,平仄是交替的,特别是 2,4,6,位置,永远是,平仄平,或 仄平仄。这个概念叫,“替”;
B)        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平仄是相对的,也就是在上下两句的相同位置,平平 对 仄仄;仄仄 对 平平。这个概念叫,“对”。
C)        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在2,4,6,位置上,平仄是一样的,这个概念叫“粘”。


(三)
关于律句和律诗的平仄谱


其二


七言律诗的四种句式:


1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如果仔细看四个不同句式的七律,应该会发现,替,对,粘,和七绝是一样的,不过是七绝的延伸而已。另外,


由于首句有: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两种句式,所以,七绝也好,七律也好,首句可以不押韵,或不入韵,因为是仄声字收尾;


但首句也有:平起平收,仄起平收,两种句式,所以,七绝也好,七律也好,首句也可以押韵,或入韵,因为是平声字收尾。


唐时,四联八句的格律诗,被称为 四韵体诗,原因就是,首句是可押可不押的,即使首句押韵了,也称四韵体诗,就是这个原因,看一下元稹的这首:


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仍题绝句以将厚意
因持壁州鞭酬谢兼广为四韵
唐·元稹  押先韵
枕截文琼珠缀篇,野人酬赠壁州鞭。
用长时节君须策,泥醉风云我要眠。
歌眄彩霞临药灶,执陪仙仗引炉烟。
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期在此年。


这首七律,首句是仄起平收句,首句入韵,但标题上却明确的标上,四韵,理由是,首句本来就是可入可不入韵的。类似于这样的诗还很多,尤其是在唐诗里。


公安县远安寺水亭见展公题壁漂然泪流因书四韵
唐·元稹  押真韵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这首五律是,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题目中标四韵,因为,律诗要求是四韵体的诗。


(四)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孤平,三平尾,三仄尾。


通过第三讲,我们熟悉了,七言律诗的基本四个律句句型,应该能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实际在写诗时,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但这个口诀又不完全准确,有一定的限制的,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比如说:


1 孤平:按王力教授的定义,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就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七言句呢,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第三位的平,这个时候必须论,因为不能用仄,用仄了,就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了。所以,在这个句式中,五言的一位,和七言的三位,必须论,否则就犯孤平了。


2 三平尾:意思是一个句子出现了后三的三个平声字。


比如,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但近体诗时必须禁忌的。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3 三仄尾:意思是一个句子出现了后三的三个仄声字。


比如,五言的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仄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就变成了:平平仄仄仄,了,叫三仄尾。这个也是需要尽量避免的,为何用避免,而不是禁忌?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三仄尾,在唐诗中多见(相对于三平来说的),一个是因为仄收句都是出句,一般对出句要求偏宽。这个在我们学楹联时也是这样说的,包括楹联通则。


同样,七言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仄声,否则也成了三仄尾,需尽量避免。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2-23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体成员

今日作业提要
下列这些要点你记住了吗?


唐代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首诗句式是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押尤韵。韵字:愁,州。
入声字:薄,叶,易,得,月。

为什么说是平起呢?

平起,指首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仄收,是首句的尾字是仄声,律,绝里,尾字平声,得是入韵的字,仄声不用入韵。

为什么要从首句的第二个字计算起呢?

起,用第二字,原因是,第一位字,可平可仄,所以必须用第二个字来定起的平仄。

为何要大家记住这个?

因为格律诗,是以首句来做标准的,首句的起收式定了,其余的句子的平仄就都确定了。

什么是诗的韵脚?白脚?

无论是绝句,律诗,首句都是可入,可不入韵的,但偶数句必须押韵,除首句外,其余奇数句都不能押韵。押韵的句尾字叫韵脚,不押韵的句尾字叫白脚。



怎样标平仄?

从练习上看,咱们有的同学在标平仄上依然有些糊涂,其实,大体记住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然后在查找出入声字,记住,只要入声全是仄音,反过来在单独看看入声字标的对不对,尤期是要检查读平声的入声字,看看标的对不对。
其实标平仄就这莫简单。

同学们,这是今日作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要点,你记住了么?
请把这些记在你的学习笔记里边吧。以后拿过一首诗来你应该马上就能知道它的韵字和句式和平仄了。是不是很简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2-24 06: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律诗中的替对粘?
简单说就是律诗中的平仄,一般是按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规律交替运用,这种韵律叫替。如果不按规律走,即为失替。

对,是指对句中的平仄规律,在对句中相同音节点的平仄是相反的。若对句中没有做到,即为失对。

粘,所谓粘就是指律诗的奇数句(3、5、7句)与其前面的偶数句(2、4、6)句子中音节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同。不符合“粘”的规则,就叫“失粘”。
还有一点大家不要弄混了,失替是指一个分句246字位没有错开。而失对是指在前后两个分句中。

我们再拿今天的作业举个例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仄仄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替,看第一句246字江、曲、村(平仄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对,看1,2句的246字分别是
江夏(平仄)曲村(仄平)村事(平仄)你看是不是都相对应,(相反)着呢?
粘,我们看第三句和第二句的246字的平仄。
去夏(仄仄)来村(平平)上事(仄仄)你看,是不是都相同?这就叫粘。
反之就叫失替,失对,失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06: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关于折腰体,特拗句。

关于替,对,粘的概念我们在(三)里已经详细说了,如果一个律句2,4,6位置没能做到平仄交替,就叫失替,一联里前后两个分句没能做到相对,就叫失对,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如果没能做到相粘,那就是失粘。失替,失对,失粘,这些格律问题,统称为出律。出律的句子,称为拗句。

但在唐人写格律诗时,有失替,失对的例子比较少,但在盛唐时,由于格律诗尚未成熟,偶尔会有失粘的例子,比如下面这首王维的著名的七绝:

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押真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家看看,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2,4,6,位置未能相粘,失粘了,意思是格律上断了,戏称为折腰体。类似于这样的折腰体,在盛唐比较多,再看李白和杜甫的早期七律: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押尤韵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
(唐·杜甫)押先韵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大家仔细看看就知道了,这两首都有在同一位置失粘的现象,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第四句与第五句之间失粘,第六句与第七句之间又恢复正常。有人把这个戏称为双折腰。王维还有一首七律是全部失粘的:

酌酒与裴迪
(唐·王维)押寒韵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盛唐时期的这个失粘现象,有些今人也跟着模仿,这个我们是不认同的,特别是初学者,知道一下概念就可,我们写诗,必须按正格来。但格律诗中有个变格,是一直沿用的今天的,大家一直在用,叫特拗句,这个在格律上,是普遍接受的,看看杜甫的月夜:

月夜
杜甫 〔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是杜甫非常著名的一首五律,诗中,第三句,与第七句,都用了特拗句,我们来看看这个特殊的平仄格式: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五言中,平平仄平仄,是被唐朝科举就接受的变格,这里,句子是由正格的,平平平仄仄,三四位置调换构成的,之所以称拗,是因为,2,4,失替,但从平仄总体看,和正格没变化,所以也有人称,这个句子是拗救后的形式,我们不必去细推,只要记住,这是特拗句,就可以了,不算出律哦。但必须切切记住,这个句子,一位是必须平的,否则就不是特拗句了,就出律了。大家比较一下:

平平仄平仄(特拗句)
仄平仄平仄(出律句)

七言句是一样的,看一首宋人黄庭坚的七律:

《寄黄几复》
北宋:黄庭坚   押蒸韵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第三字位置必须是平哦,否则就出律了。还有无论是五言七言句,特拗句后面的对句,一定是正格的,这一点也是必须记住的。

好了,到今天为止,相关的格律问题就学这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4

帖子

32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3
贡献
775
金钱
1225
发表于 2021-3-1 09: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依魂牵 于 2021-3-1 10:08 编辑

(六) 3月1日练习:
请标出这首诗的平仄韵,句式,找出入声字,看看这首诗的格律是否有问题,并指出问题在哪里?


送方尊师归嵩山
(唐·王维)押覃韵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青螺老师讲的格律特拗句:
格律,这首杜甫的,是拗体诗,是为了强烈的表达某种积蓄的愁苦恨。

用这首诗来做学格律的范例,是因为所有的毛病都出现了,让大家辨别一下,以后格律问题就解决了。

大家看看拗救的初步概念:
本来,正格是:平平平仄仄。
但特拗句是什么呢?
就是:平平仄平仄,把正格的,三四位置变换了一下,和原来的平仄,没有量上的变化,只是位置换了,对吧?
这个就是拗救的基本概念。

少个平,拗了,那就补一个,可以在本句,或对句来补,这个就是拗救。
特拗句,就是本句自救的例子:
对句嘛,要多说一下了,比如:

这个李商隐的五绝,熟悉吧?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故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故园。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前分句,拗在哪里?   现在看,四位吧,不?五没问题。

再看一下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吧。

前分句的,三位,是可平可仄的,所以,意,没有问题,只有,不,错了。

四位是大拗,必须对句来救,再看看对句哪里救了?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故园。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在看第二句,正格是什么?
平平仄仄平。

对句救,比较麻烦,很多人感觉困难。

所以先不讲,等有了基础后,大家格律熟悉了后会细讲的。
                              2021年3月1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8

帖子

1185

积分

副首版

烟雨楼诗词学院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34
贡献
302
金钱
447
发表于 2021-3-1 23:4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靓妹两位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4

帖子

32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3
贡献
775
金钱
1225
发表于 2021-3-2 1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柔 于 2021-3-9 18:59 编辑

青螺老师讲解律诗特拗句解答:
拗句,特拗句,不一样的,不要省略,省略了,概念就不一样了。
老师,我是不明白,判断后面的,是根据失粘的这个第五句来判断呢?还是按没失粘的正格来判断?

讲正格时,讲了,一首律诗哪里该相对,哪里该相粘,就按正格标准去判断。

现在只是告诉大家,有四个标准律句,还有一个特拗句,记住这个就可。
拗救,以后等大家把格律学会后,会专门讲一次的。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个律句,记得吧?
老师,失替就是拗句吧。失替是拗句,对的。记得,平平仄平仄,这失替。
3、4平仄颠倒了。这是拗句,记得。
为啥有的叫特拗?
先说五言的,平平平仄仄,这里的三四位置调换一下就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个律句,记得吧?记得。
失替就是拗句,对的。为啥有的叫特拗?

先说五言的,平平平仄仄,这里的三四位置调换一下就是,特拗句
平平仄平仄,这失替。3、4平仄颠倒了。这是拗句。

为何有特拗?你读一下,就能感觉到了,仄平仄,读起来很有起伏感,唐人喜欢这样,由于用的人多,李白,杜甫,都喜欢,所以后来科考,就接受了这个变格。就变成特拗句了,就是特别接受的拗句。

但条件是,只有这一个律句形式,可以这么挑一下,另外三个律句,不可调换。明白了没啊?这样句子在诗中只允许一句,是这样吗?不是。
前面那句特拗句,也算是句子拗救吗?
是的,特拗句,是平仄位置调换,平仄声总体不变,所以有人称之为拗救形式的句子。

特拗句,一般多在,第三句,或第七句。指的是绝句第3句和七律第7句。说的都是律诗,五律或七律,绝句也可以有的,绝句,多在第三句。

特拗句只能在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中可以变换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老师,是这样吗?
我们以后写诗,允许这样吗?允许的。但不一定,也有首句和五句的。

杜甫的那首著名的月夜,是第三句和第七句都用了,特拗句。七言的。
平平仄平仄,老师,这也是本句拗救吗?是的。
五言的是:平平平仄仄,三四调换就成了,特拗句了。

老师您前面那句,特拗句,也算句子拗救吗?七言的,是的,五言的是:平平平仄仄,三四调换就成了,特拗句了。

平平仄平仄。老师,这也是本句拗救吗?
是的,特拗句,是平仄位置调换,平仄声总体不变,所以有人称之为拗救形式的句子。
还有一种本句拗救形式,是孤平本句救。
孤平句,还记得吗?记得。说说看,
孤平五言就可。仄平仄仄平,好!
你能理解,孤平后,如何救吗?
除了尾字是平声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
嗯。记住哦,孤平,只有一个句式容易犯,就是,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孤平了,仄平平仄平,三位换一个平声字,就OK。
仄平平仄平。孤平本句救后的形式。
明白了?
仄平仄仄平,孤平了,
仄平平仄平,三位换一个平声字,就OK。对啊。换一个,是不是保证不能失替啊?
孤平和失替无关。五言的,是一拗三救。
失替的,有特拗句,是失替,孤平是,只有一个平声在句中,加一个就可。
我弄不明白的原因就是那么平仄换位置了,对下一句的话,会不会就会失粘?
孤平拗救后,不会的。孤平句,是平收句,对吧,是韵脚。
嗯,老师孤平在旁边平仄换一个,只要不失替,下句就不会失粘。
动的,不是,246的位置,你仔细想想。明白了。

3位救,明白,三位不是节奏点,不是,246。但今天练习王维诗,其中特拗句,也是拗救吗?
七言句,就五位救:仄仄仄平仄仄平,七言孤平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七言孤平拗救句。
天哪,只要是特拗句,哪天的都一样啊。今天的,明天的,只要是特拗句,就都一样啊。
老师我想问的是,平仄仄平仄仄平老师这样的句叫孤平吗?
今天练习中的特拗句,是不是,这种句中自救,是不是和下句就失粘了?
这样的拗救,导致下句失粘,不算出律吗?
没有这样的事。
特拗句,是出句,和下句哪里有粘的问题?如果第三句是特拗句,和第二句也不存在失粘的事。因为,2,4,位置是相同的,对吧。
老师律句,下一句不是要和上一句相连粘吗?

送方尊师归嵩山
(唐·王维)押覃韵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第三句是特拗句,和上面的第二句,2,4,位置都一样,不算失粘,和下分句之间,也不算失对。这个明确一下哦。
你如果用搜韵去检测,单纯的特拗句,也不会标错是失替的。
瀑布杉松常带雨,第五句与第四句失粘。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一起温习一下青螺老师的讲义(节选)

3月2号练习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唐·杜甫)押灰韵
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
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
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
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

为什么是平起呢?

平起,指首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仄收,是首句的尾字是仄声,律,绝里,尾字平声,得是入韵的字,仄声不用入韵。

为什么要从首句的第二个字计算起呢?

起,用第二字,原因是,第一位字,可平可仄,所以必须用第二个字来定起的平仄。

为何要大家记住这个?

因为格律诗,是以首句来做标准的,首句的起收式定了,其余的句子的平仄就都确定了。

再看这首诗的首句

”老夫卧稳朝慵起”,第二个字是夫,平声,所以是平起,最后一个字是“起”仄声,所以是仄收,这个句式就是平起仄收句式。                  
                                         3月2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17: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螺老师课前基础知识21问(辅导课讲义)

同学们,我们利用今晚的时间复习一下青螺老师的课前基础知识辅导。为了好记我们做了这个“青螺老师课前辅导基础知识21问”一会儿我们一问一问复习一遍。

在学习之前,我先说一下关于周五我们考试的一些事情。
一,关于考试和试题
同学们,青螺老师利用我们开学前这段时间,给大家讲了很多的基础知识。这些非常宝贵的知识都是我们学习律诗必须要熟知的,所以我们不能一边学一边丢。大家初来,理解力和基础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有必要检查一下看看大家熟悉了多少,所以,周五晚八点,我们进行一次简单的测验,别着急,测验形式是开卷。题目不难,都藏在今天的在辅导课讲义里。
考试的时间是周五晚八点发题,周六晚八点收题。时间很宽裕。参加人员是全体学员。
二,关于阅卷
为了便于整体阅卷人平衡掌握,每位老师只判一题,分配如下:
第一题瑾瑜主任
第二题羽燕老师
第三题晴空班长
第四题子衿班长
第五题范范班委
第六题寒江雪班委
每题20分,6题共计120分。

好,下面我们开始复习老师的讲义,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明天还要听一节对联课,所以我们把六讲的重点今晚一次性讲完。为了便于记忆,我把重点部位都标上了小题目,把讲义分割成一段一段的。一共是21问。下面我们开始,注意哦,周五的考试题就在每个小节里边。你要用心就可以提前找到考试题了。
再说一遍,周五的考试题,就藏在下面讲的每一节里,你要认真看,就一定能找到。

好,我们开始。
我们看第一节,

一,什么是平水韵?
“平水韵”是由其编者,刘渊,他的原籍为山西平水县(今山西临汾)因而得名。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实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我们写格律诗,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如果不是一个韵部的,就是出韵了。

二,平水韵的平声韵部一共有多少?

平水韵部有三十个,分上平声十五,下平声十五个韵部:


上平: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这一节的重点复习题是:

1)什么是平水韵?
2)平水韵共分多少个韵部?
3)平声韵有多少部?
4)平声韵部具体是哪些?
5)答出书、萱、屏、岚分别属于哪个韵部?

第二小节   关于入声字


一,现代汉语拼音有几个声调?

有四个声调分别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其中一声二声,是为平声,三声四声是为仄声。

二,古代汉语中有几个声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 平,上(读赏音),去,入,称古四声,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皆为仄声。古四声发音上最好的例子就是下面这四个字为代表:
天子万福
平上去入
注意,这里的上,读赏的音。

三,普通语中有无入声字?
自元代开始,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我们现在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

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主要的原因是元代为北方民族,发不了入声字的原因,所以官话里把入声音取消了。

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

四,为什么还要学习入声字?

古入声字,在有的方言里,仍读入声如福建、广东、上海、江苏、太原、张家口等。

但大家应该注意的是,元,明,清代的诗人写诗,词,入声字仍然是沿用古入声字仄音的用法,直到今天,虽然有了中华新韵的出现,大部分人还是沿用的古韵,平水韵。

各个网校也都继续坚持普及古韵,我们烟雨楼,也是的,所以希望大家来这里后,一定要掌握入声字哦。
这一节的重点复习题是

1)现代汉语有哪几个声调?古代汉语有哪几个声调?
2)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几声
3)请为下面两句诗标出平仄,并找出入声字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第(三)小节
关于律句和律诗的平仄谱

这个内容比较多,我们分两次讲:
其一,注意哦,重点干货大家要记好哦,否则以后就像小学生背不了乘法口诀就算不了乘法运算一样,要记住哦。

一,五言律句长的什么样纸?

七言的律句,是由五言律句延伸而来,所以先看五言的律句,一共有四个: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注意:一个句子的起,以首句第二个字为准,收,以首句尾字为准。

二,七言的律句是什么样纸?


七言的律句,是由五言律句延伸而来,意思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平平,或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提示:
律句是组成格律诗的基础,必须要牢牢记住哦。

三,什么是格律诗的平仄谱?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由四个律句不同的搭配,组成的两联构成,一共有四种句式:


1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什么是该死的替对粘?
大家如果仔细看四个不同句式的七绝,可能会发现:


替)        每个律句之中,平仄是交替的,特别是 2,4,6,位置,永远是,平仄平,或 仄平仄。这个概念叫,“替”;
对)        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平仄是相对的,也就是在上下两句的相同位置,平平 对 仄仄;仄仄 对 平平。这个概念叫,“对”。
粘)        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在2,4,6,位置上,平仄是一样的,这个概念叫“粘”。
其实,折磨宝宝们的该死的替对粘也不是很难哦是不是?只是略微有一下下烧脑而已。

这一节的复习重点是:

(一)问答题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18: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节的复习重点是:


(一)问答题
(1)        什么是失替?
(2)        什么是失对?
(3)        什么是失粘?


(二)填空题


(1)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这首诗是( )起( )收句式。


(2)格律诗,包括( )和( ),分为五言和七言。


好我们看下一节


第(三)节其二,关于律句和律诗的平仄谱


一,七律的句式和平仄谱是什么?


七言律诗有四种句式:




1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看下一重点,该死的替对粘又来了。




二,律诗中的替对粘和绝句中替对粘有区别没?




大家如果仔细看四个不同句式的七律,应该会发现,替,对,粘,和七绝是一样的,不过是七绝的延伸而已。


三,仄收句式首句押韵吗?




由于首句有: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两种句式,所以,七绝也好,七律也好,首句可以不押韵,或不入韵,因为是仄声字收尾;


四,平收句式首句押韵吗?


首句凡是平起平收,仄起平收,两种句式,七绝也好,七律也好,首句也可以押韵,或入韵,因为是平声字收尾。


五,什么是四韵体诗?
唐时,四联八句的格律诗,被称为 四韵体诗,原因就是,首句是可押可不押的,即使首句押韵了,也称四韵体诗,就是这个原因,看一下元稹的这首:


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仍题绝句以将厚意
因持壁州鞭酬谢兼广为四韵
唐·元稹  押先韵
枕截文琼珠缀篇,野人酬赠壁州鞭。
用长时节君须策,泥醉风云我要眠。
歌眄彩霞临药灶,执陪仙仗引炉烟。
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期在此年。




这首七律,首句是仄起平收句,首句入韵,但标题上却明确的标上,四韵,理由是,首句本来就是可入可不入韵的。类似于这样的诗还很多,尤其是在唐诗里。


公安县远安寺水亭见展公题壁漂然泪流因书四韵
唐·元稹  押真韵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这首五律是,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题目中标四韵,因为,律诗要求是四韵体的诗。


好,我们看这一节的复习题:




1)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为什么诗?为什么?
2)七律的句式有哪几种?任选其一写出其平仄谱式。
3)下面句子是一首诗的首联,指出这首诗属于哪种句式。


枕截文琼珠缀篇,野人酬赠壁州鞭。


第(四)小节,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孤平,三平尾,三仄尾。
首先,我们看,


一,什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通过第三讲,我们熟悉了,七言律诗的基本四个律句句型,应该能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实际在写诗时,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但这个口诀又不完全准确,有一定的限制的,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18: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什么是孤平?

1 孤平:按王力教授的定义,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就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七言句呢,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第三位的平,这个时候必须论,因为不能用仄,用仄了,就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了。所以,在这个句式中,五言的一位,和七言的三位,必须论,否则就犯孤平了。

三,什么是三平尾?

三平尾:意思是一个句子出现了后三字的三个平声。


比如,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但近体诗是必须禁忌的。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四,什么是三仄尾?
三仄尾:意思是一个句子出现了后三字的三个仄声。


比如,五言的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仄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就变成了:平平仄仄仄,了,叫三仄尾。

这个也是需要尽量避免的,为何用避免,而不是禁忌?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三仄尾,在唐诗中多见(相对于三平来说的),一个是因为仄收句都是出句,一般对出句要求偏宽。这个在我们学楹联时也是这样说的,包括楹联通则。


同样,七言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仄声,否则也成了三仄尾,需尽量避免。
好,这一节的重点复习题是:

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孤平?什么是三平尾,三仄尾?
2)下面的诗句选自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用我们近体诗格律要求,请你说说格律问题。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 。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



第(五)节 关于折腰体,特拗句。


一,什么是拗句?
关于替,对,粘的概念我们在(三)里已经详细说了,如果一个律句2,4,6位置没能做到平仄交替,就叫失替,一联里前后两个分句没能做到相对,就叫失对,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如果没能做到相粘,那就是失粘。失替,失对,失粘,这些格律问题,统称为出律。出律的句子,称为拗句。

二,什么是折腰体?
但在唐人写格律诗时,有失替,失对的例子比较少,但在盛唐时,由于格律诗尚未成熟,偶尔会有失粘的例子,比如下面这首王维的著名的七绝:

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押真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家看看,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2,4,6,位置未能相粘,失粘了,意思是格律上断了,戏称为折腰体。类似于这样的折腰体,在盛唐比较多,再看李白和杜甫的早期七律: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押尤韵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
(唐·杜甫)押先韵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大家仔细看看就知道了,这两首都有在同一位置失粘的现象,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第四句与第五句之间失粘,第六句与第七句之间又恢复正常。有人把这个戏称为双折腰。王维还有一首七律是全部失粘的:

酌酒与裴迪
(唐·王维)押寒韵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三,什么是特拗句?
盛唐时期的这个失粘现象,有些今人也跟着模仿,这个我们是不认同的,特别是初学者,知道一下概念就可,我们写诗,必须按正格来。但格律诗中有个变格,是一直沿用的今天的,大家一直在用,叫特拗句,这个在格律上,是普遍接受的,看看杜甫的月夜:

月夜
杜甫 〔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是杜甫非常著名的一首五律,诗中,第三句,与第七句,都用了特拗句,我们来看看这个特殊的平仄格式: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五言中,平平仄平仄,是被唐朝科举就接受的变格,这里,句子是由正格的,平平平仄仄,三四位置调换构成的,之所以称拗,是因为,2,4,失替,但从平仄总体看,和正格没变化,所以也有人称,这个句子是拗救后的形式,我们不必去细推,只要记住,这是特拗句,就可以了,不算出律哦。但必须切切记住,这个句子,一位是必须平的,否则就不是特拗句了,就出律了。大家比较一下:

平平仄平仄(特拗句)
仄平仄平仄(出律句)


七言句是一样的,看一首宋人黄庭坚的七律:

《寄黄几复》
北宋:黄庭坚   押蒸韵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第三字位置必须是平哦,否则就出律了。还有无论是五言七言句,特拗句后面的对句,一定是正格的,这一点也是必须记住的。

这一节的复习题是:

1)律绝折腰体存在失粘现象,一般在什么位置出现失粘?分别指出来,具体到哪句和哪句之间及句中失粘字的位置。
2)分别列出五七言律绝特拗句的平仄格式,并分别指出第几字位置必须是平。
同学们,这就是青螺老师的课前基础知识辅导 21问,大家自己在反复看看,消化一下。周五我们的考试题目全在这里边了,你找到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3-9 08: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螺老师关于21期律诗班开课前补习之起承转合

格律基础我们已经补习结束了,现在我们开始作业练习,所以,我们要先从绝句开始,告诉大家如何写诗。今天就是说一下写诗的基本步骤,就是所谓的布局问题,我们在呱呱房间利用四次早读时间,学习了律诗的起承转合,今天呢,就以绝句开始文字简单的讲解,然后大家开始写作业,注意,现在只是练习,不算考勤,主要是给大家一个预习的机会。


留赠
(唐·杜牧)押灰韵
舞靴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因为群里不少人应该喜欢写议论体的诗,所以我找了杜牧的这首。按风格,应该是作者在扬州做幕府掌书记时写的。这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议论体诗,通篇没有写景,是说的自己临出差去外地之前,给女友交代的几句话。从风格上看,非常的直白,简单易懂,任何人不用查任何资料,就可以懂的。我们主要来看看,他的四句,是如何来布局的。

绝句的布局,一般都是经典的起承转合,以诗中的四句分别来对应。从语气看,是他在扬州的一位舞女,和他非常要好,作者对她也很在意。

起承两句,就是第一二两句,直接表明他走后,她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转合两句,就是第三四两句,荡开,从另一个角度,层面来说事了,是交代我走了后,你也别太伤心,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这里作者用了个物象,蔷薇,来代指时间。一般来说,蔷薇花是暮春,初夏时开的,花开的时间,说明春天过去了,花谢应该是夏末,或秋天了。所以可以推测,大概是秋天就可以回来,也就几个月的时间。

大家仔细看看,这四句的安排,任何一句的顺序如果颠倒了,意思就会说不通了,或者是别扭了,所以这就是绝句中,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

起承两句,先说一下女友可以做什么,因为她是舞女,不跳舞就不能生存,自然还是可以跳舞的,但承句就说了不可以做什么,就是不能别人再染上什么感情,你是我的。这样两句之间衔接的就非常顺溜,也合情合理。转句如果继续写同样的规矩,就显得啰嗦了,不是诗了,所以,就必须荡开一笔来说,但又要和主题有关,如果此时去交代别的事,比如,两人交往中的另外的事,那就荡的太远,就飞了,

所以杜牧从转合句(第三句转,第四句合)开始劝慰对方,别太伤心,我很快就会回来。四句诗,交代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这就是所谓的谋篇,因为通过读你的诗,读者了解了你想表达什么。这里,几句话如何来表达这个意思,就是所谓的布局。哪一句说什么,不说什么,按起承转合的节奏,说清楚了,就有所谓的篇了。如果你把四句话写的非常漂亮,每个句子单独拿出来都很美,但相互之间却没关联,或关联不紧凑,那就是所谓的有句无篇了。这是我们写诗时需要注意的哦。

小结一下就是,我们写一首诗,绝也好,律也好,是想表达一个完整的立意,也就是说,你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情感,情绪,主题思想,或通俗的说,你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故事,这个就是所谓的篇,那么如何去做到呢,通过什么方法能做到呢?如何才能谋到这个篇呢?那就是要通过你的布局,把你的故事用四个句子连起来,就是常说的“谋篇布局”。

至于起,承,转,合,是指的写作时的基本步骤,基本的程序,具体如何去写,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何去做才能达到谋篇的目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风格,自然是有不同的手段的,所以,虽然大体是起承转合,但在具体的布局上却有非常多的不同手段。

好了,今天大家就开始自己写一个七绝,不管写什么内容主题都可,韵部只要按平水韵就可,为了看大家这段时间的补习,效果如何,就看你的了哦!期待大家的好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2: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柔 于 2021-3-12 14:08 编辑

21期律绝班第一次七绝点评

1、故乡春
文/雨汐
晨闲漫步小桥东,粉杏初开碧水融。
难觅童年欢趣事,一堤烟柳荡东风。

题目,故乡春,应该是作者回家乡遇春即兴而作,诗中起承两句,写晨起漫步,见,杏花碧水,写景,很好,是属于叙事起,景色承,第三句一转,回忆儿童时节事,扣题中故乡二字,最后以景收结,这种是非常棒的收结方式,有,言尽意不尽的意思,很好哦,尤其尾句漂亮。希望大家多参考一下啊。2、风筝
文/若筠
彩翼翩翩体态柔,春情拂动任风流。
奈何身缚银丝线,不似飞禽竞自由。

这首风筝写的很好,起句写风筝的体态,承接意承,写风筝的动态,而且融情,春情二字有春,也有情字,一个动词,任,带了情感,非常漂亮的融情句子,大家好好参考哦。第三句一笔宕开,写意,尾句将主题立意托出,非常好!
这首类似于咏物诗的笔法,以后会细讲。顺便给大家参考意思古诗: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的纸鸢,就是风筝哦,顺便多学个词。这首起承两句写春景,转合写儿童放风筝事,是一种很特别的收结方式哦

3.山溪春色
文/雪枫
山溪一路碧葱葱,桃杏摇花深浅红。
最是多情岸边柳,鱼儿不钓钓春风。

今天不少友友一起提了不少问题,就这种讨论非常好的。这里,首句的碧葱葱,是沿着山溪一路走来的风景,春天的翠叶葱葱,茂盛,一句诗归纳的很好,次句写花,承接的很好,转合句,即是写景,又有了起意,非常棒,尤其是尾句,用了衔字笔法,两个钓,属于有机重复。尾联是典型的单句流水句,柳在尾句里是主语,我们的友友能写出这样漂亮的句子非常难得哦。至于大家讨论的,碧和葱葱,是不是有重复,其实我觉得没问题,因为,碧是色,葱葱有茂盛意,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强化了。

4、三月八日晚归赠丽人
北窗
金箔纸中何必猜,玫瑰一捧未全开。
菱花镜后方回首,乐得红裙舞起来。

北窗的这首特点是将七绝的上下两联,分写自己和对方,一二两句说,我在金箔纸中包了些东西给你,你何必要猜呢,今天是三八节嘛,当然是送你的东西啊,里面有一束玫瑰,还没全开哦,为何,因为是刚刚摘的啊,大小花蕾还是新的,三四句转入对方,你正照镜子呢,突然发现了我,一回首,突然发现了我站在你的身后,举着一束玫瑰,看把你高兴的,红裙子都舞起来了。哈哈哈,这种写法,我还是第一次见,起意很新哦,这里我要和大家说的是,读一首作品,要把题目细细的先读一下,然后来读诗,这样就能增加理解哦。关于咱们先前讨论的,何必,和不必,我觉得友友提的很好,但我仔细斟酌,觉得还是何必好一点,因为是心知肚明的事吧,不必嘛,稍微冷了些。所以就这样挺好的。

5、七绝【宝叔塔观景】
作者:飞雪
叔塔峰前望陌阡,春姑试剪柳挥鞭。
残香坠瓣东风劲,突忆儿时放纸鸢。

注明,残香指的是玉兰花坠落,

这首写的,有些小问题哦,首先是四句诗之间的关联,首句一般是起,此处作者写在宝叔塔峰前观景,次句应该理解为是所见,看看组句,春姑试剪柳挥鞭。问一下,春姑试着在剪什么?剪柳吧?那为何你接了个,柳挥鞭?这样的句子,后三和前四之间如何关联?这个是组句问题,以后得多练习哦。第三句的残香,你解释的没用的,读者需要从诗里读出来,玉兰在前面没任何铺垫,这里是来的突兀了,东风劲,虽然可以和放纸鸢关联,但为何想起儿时了?前面还是毫无铺陈,另外残香坠瓣,和东风劲可以有因果关系,但和你儿时的事有关吗?还有,尾句一般要收结,不能是另起一事,这样会给人感觉你没写完。关于七绝的写法,你还要好好的做做功课哦。
6、藏头《书香三八》
文/秋叶
书画琴棋玉笔开,香诗宝墨韵池栽。
三人携手云笺竖,八尺楹联祝福来。

藏头诗,诗词群里玩的多,写好也是不容易的。首句用了成语,书画可以用玉笔,琴棋好像不能用笔吧?次句嘛,稍微弱了些,应该是墨池,韵字不太合适,因为韵一般和声有关,放在前面和琴搭配可能好一些。第三句写三人携手,尾句八尺楹联,虽然完成了,藏头,但四句之间主要是建立在书画墨笔上,还行,但以后,要学会起承转合的正规写作方法,需要用个绝句来完成一首完整的有立意的作品。加油哦。
7、《七绝.两地恋》(通韵)
文/谢折花

独怜流水又三年,更是相隔百二关。
若问妾心何所似?一枝梅朵寄君前。

怜,有怜惜,或可爱两意,此处应该是前者,叹息时光变迁如流水一般,如今又是三年了,次句接两地恋的距离之遥,百二关,代指函谷关或潼关,有典的,用的不错,转合句点出主题,分居两地,但非常思念对方,尾句用了,陆凯寄梅的典,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里连用了两个典,虽然不够成熟,但能用,已经不错了。起承两句铺陈的也不错,四句完成了一个故事。唯一的遗憾是,希望你能尽快熟悉入声字,适应平水韵哦。
8、无题
翘首云天
妆台凝目泪频垂,镜里红颜已变谁?
都唱晚霞无限好,可知落日几多悲?

这首为通篇议论体,妆镜前叹容颜尽改,怅然落泪,起承两句铺陈的很好,转合两句用了流水句的形式,以设问句表达自己的哀怨,哪里有什么夕阳无限好,无人知道,落日有多悲凉,四句浑然一体,句句关联紧密,一气呵成,非常好的一首闺怨体诗。
9、三八女生节赞21期五美班
文/安公子
雨柔才貌若清莲,羽燕晴空奇韵翩。
妙语青青瑾瑜诵,三生有幸动心弦。

安公子的这首题三位班班的诗还行,这类的诗,诗词群里多见,首句,三句,好一些,第二句,第四句,稍弱了。下次希望能写首有起承转合布局的作品哦。

10、 七绝 元宵节忆(一先)
文/晚晴
玉臂轻勾头倚肩,上元节里品汤圆。
前年也在梅花侧,两颊绯红手欲牵。

晚晴的这首,元宵节忆,试图写今夕与两年前对比,但没能写的更好,起句过分的细描了体态,次句直白无味了,转合两句也没能把格调提升,只是暗喻曾经相爱,含羞欲牵,这种写法,是读韩偓早期的香奁集读多了吧。还得加油哦。


11、汾河春景 史东亮
一脉清流入远天,早春风物信可怜。
野鸭方喜江初暖,芳草欲醒柳似烟。

从诗意看,这首写的还不错的,首句点出汾河,句子很漂亮,次句总领三四句,布局很有特色,起承两句分扣题目中的,汾河早春,次句又能领出三四句来。但遗憾的是不知为何作者没注意平仄问题,可,失替,鸭是入声字,可能没注意,我们是用平水韵写诗的,下次,多注意入声字哦,还有啊,要学会检测,用搜韵,诗词吾爱,都可以的。谢谢哦。

12、三八节随公司游王母观

丽日佳期户外行,花红柳绿涧边生。
众心齐力高攀起,直向云巅奔锦程。

这首题目写的不错,很细化,交代了背景,诗的,起承两句也不错,三四句写意,布局是可以的,但问题是,三句的转,要求和承句间要不沾不脱,意思是要宕开,又不能和前面毫无关联,这个是关键,因为四句诗得是一体的,不能上下断裂。这里起承两句,首句叙事,次句写景,虽然不错,但没能体现出,王母观,这个景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的,看不出与你题目中的具体景点相关来,再一个是,转合的起意,与上面离的太远了。这个是你今后要特别注意纠正的地方哦。
13,打工路上观燕子
文/静以修身
刚刚南返又飞东,碌碌忙忙觅小虫。
不是家中呆不得,嗷嗷数口待匆匆。

这首最大的优点是,借燕子抒发自己的情感,类似于咏物诗,燕子的忙碌,如自己出外打工,这一点写的很真切,点赞。但问题是遣词造句的功底需要打磨,这个应该是你今后要学习的重点,你看,首句过于直白,次句忙忙碌碌,成语,我们一般不主张成语入诗的哦。最好的句子是第三句,不是家中呆不得,很棒哦!

14 D009-靠谱
七绝.乡村
一堤翠柳笼春水,几树桃花和露开。
又是一年离别季,夕阳晚照空楼台。

这首乡村,写的是春景,还不错的,尤其是起承两句的景写的很棒,第三句转写,离别,因为古人是折柳送行,今人是外出打工,很贴切的,尾句意很好,用的景收,但那个空字,此处应是平声,不是空闲的空,而是楼空的空,所以三平尾了哦。下次注意,因为是多音字,检测不出来的。

15、B001~闲庭听雨
七绝*探春
平水韵—平起首句押韵
东风荡漾麦苗新,野陌桃芳处处春。
学浅难书风雅句,情深只做赏花人。

很不错的意思七绝哦,题目用了探春,起承两句扣题,意思是寻春所见,南方的麦苗确实出现的很早,有风吹麦苗的那种乡村意味,处处春,用的好。转句叹息自己学诗尚早,写不出好句,所以尾句用赏花来收结,扣的,次句的桃芳,这个细节做的很好,诗很讲究这个的。不足之处我们今后慢慢提高哦。

16、《西湖漫步》
文/梦依魂牵
湖边细柳影翻黄,紫燕穿帘戏语香。
却忆当年同举伞,斜晖隐去雨丝长。

梦依的这首西湖漫步,起承为漫步所见,转合为旧忆,加景结,意思是此地曾与友人一起漫步游玩过,当年是小雨中一起举伞同行,至今记忆犹新。很好的一个故事,只是第三句将来在写同类题材时,要适当用些虚词把今昔关联的更好些,目前从词语上,转的不够自然,将来慢慢的提高哦。
17、女人花
妩媚五月
东风袅娜到吾家,满院春桃笑彩霞。
妩媚缤纷争秀色,谁能敌我女人花?

这首是以东风,桃花拟人,写的不错,首句叙事,次句写景,点出题目中的花,转合入情起意,用的流水句法,很好。但有个问题,以后千万注意,你选择的物象是你自己家的桃花,转句的缤纷争秀色,和谁去争?前面没铺陈啊,这个是这首的薄弱环节,单一物象是五法比较的,也需要用一些转折词方可,比如,陌上缤纷千秀色,谁能敌我女人花。这样的化,就是个比较了,以它物反衬你所咏之物,这样就会好的多。

18、初春咏柳
文/ 竹林听雨
知春燕子御风来,柳眼慵睁羞涩开。
唯恐闲游人赏景,青纱遮面岸边裁。

这首应该归类在咏物诗范畴,因为题目明确的写了咏柳。咏物诗一般起承两句是关联在所咏之物身上的,这首的首句写了燕子,就把主题冲淡了,而且后面也没再提这个物象,以后要记住这个关键点哦。次句,落在了柳身上,但你浪费了首句,这里就显得非常淡薄了,而且,遣词上不够精炼,睁,开,是一个意思,都聚焦在了,柳眼上了。第三句开始转,不错,但组句上需要注意一点,七言律句一般的节奏是,前四是22节奏,全句一般是,2212,或2221,或者说是前四后三,你这个转句:唯恐-闲游人-赏景,读起来比较别扭,而你其它三句节奏上都海边错。推荐你参考一下贺知章的咏柳: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起承两句,都是在写所咏之物,柳如一个小家碧玉的少女一般,有一颗树那么高了耶,头上似乎垂下了万条绿丝绦一般的美,也不知是谁把柳的细叶剪的这么漂亮,哦,原来是二月里的春风啊。布局:上景下情哦。
19、C008影子
问梅
疏影横斜绝尘埃,天寒地冻万枝开。
寻思不欠花如雪,何故无人看过来。

尘,出律了,下次注意哦。这首写梅的寂寞,已是悬崖百丈冰时,无人来观赏,立意还行。不足之处是,疏影横斜,借来的句子,但后三接的一般,天寒地冻,是熟语,一般来说,我们写诗最好不用成语和熟语,因为要突出自己的创作,化用前人的诗句,没问题,但用的合理,尽量的有所变换成自己的意,这个我们以后慢慢的学。第三句的用词,稍直白了些,尤其是寻思不欠四字,口语,花如雪三字应该有出处,还不错,顺便学一下: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们写诗如果能多用一些古人的风采,需要慢慢积累哦。
20、春日感怀
文/B005寒江雪
蹀躞春光又一年,三千桃李恍如烟。
举杯自有东篱客,归棹何须范蠡船。


这首以议论为主,首句言春光流逝的飞快,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次句写景,但又写到比较虚,如烟者,一般指柳,这里弄到桃李身上了,似乎也看不出其他引申意来。三四句,似乎是点了两种不同的隐居生活,一直是穷如陶渊明的,一种是功成名就后归隐如范蠡的,似乎有所指,可能指自己能如陶令便可,不一定非要功成名就后了。也许作者另有所指。


21、
无题
文/006冷梅
日月如梭逝水流,红尘烟雨几时休。
缘深缘浅随风去,闲渡诗词韵海舟。


题目是无题,现在一般不主张用无题做标题,无题是李商隐弄起来的,多数是因为不想说的太透,或者多数写恋情的,标无题其实比有题更难写,因为你要通过你的诗来让读者读出你的深意来。诗题对诗有补充作用,一般背景啊,主题啊,可以通过诗题来作解。以后我们会专门讲的。起承两句叹流年,叹青春易逝,而红尘里的烟雨似乎没完没了。转合两句显得平淡了,关键是第三句,力度不够,写的稍微随意了一点,就像一个弓没能拉开,所以收结的无力了。以后慢慢提高哦。
22、B018一沐
给歌者
好音高阁随风发,声色悠悠未染尘。
终日相寻寻不见,原来只是梦中人。


这首写一位自己喜欢的歌者,首句写歌声优美随风而来,次句继续夸声音的纯净,好音,声色,显得单调了一点,一般写诗讲究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因为绝句篇幅有限,所以尽量简练为佳。转合写寻歌者不得,所以觉得可能只是自己梦中之人吧,暗用了,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的得意句子,据说是他梦中得来。此处也有此余音袅袅之意。
23、女人花
小草莓
曾是人间娇艳花,万千宠爱乐无瑕。
芳年嫁作他人妇,几载面黄成老渣。


这首前三句都不错,尾句突然就变了风格,类似打油诗了。也许是三八节的感叹?但不明确的是,这首的怨,究竟是婚姻不幸,还是因时光易逝?第三句倒很类似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句子,老大嫁作商人妇,这里的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商人妇,是因为商人总不在家,闺怨,但他人妇,是人人都要经历的,所以我没读出作者主要是叹的什么。以后咱们一起提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05: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柔 于 2021-3-13 19:27 编辑

29.A006-夕颜花上的蘭
无题
且看纷扰这红尘,恁个多情恁个真?
莫道钱财皆俗物,谁言不是俗中人。

这首其实不必用无题,无非是个议论体的诗,诉说红尘中事,谋生之技,离不开钱财。起承两句是红尘中纷纷扰扰,有几个是多情滴,真情滴?是为铺陈;转合两句点出主题立意,谁都说钱财是俗物,但谁能离得开?立意还行,只是四句可以成篇,但以后要注意,诗和词的不同风格,恁个多情恁个真?更像词语,诗一般比较端庄吧。不过初学能这样不错了。
30.B020-月之华作业:
七绝·初春
春风送暖小桥东,柳吐新芽桃蕊红。
燕雀翻飞寻旧伴,少年牵线放蜈蚣。

注:蜈蚣——蜈蚣形状的风筝。

首句春风送暖了,带出次句的,花红柳绿的春景,转句转入燕雀的动作,尾句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意收结,还不错,尾句扣了呼应了首句的,春风二字,立意挺好的一首七绝,动静结合,有功底的。只是,首句的小桥东,把春风来临写的局限了。以后慢慢加强吧。
31.七绝·盼春
作者:青青子衿
晴暖阳和三月天,雪融檐下挂冰川。
江南草绿莺声脆,北国何时柳燕翩?

这首把南北方的春做了比较,起承写北方三月,转句写南方春色,尾句设问,这个层次安排的就不错,用词也很老练,但首句稍微不够精炼了,晴天故感暖,晴天的太阳一定是和的,所以不必重复,次句写虽暖了,但屋檐下还挂着冰川,前后两句不够协调,一暖一冷,虽然可能是实景,但一般也不怎么表达的,情绪前后尽量保持一致,还要继续推敲哦。32.C010_远方七绝.惊喜(在三八节之际,我意外得知被评为去年的先进工作者。惊喜之余,仓促而作。)佳节遇春本无缘,巧逢颁奖在今天。惊闻先进落吾身,喜悦反思再向前!即兴之作,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工作,很好,但没注意格律啊,春,无,失替,第三句的白脚应是仄,但用了身,平声字,另外整首诗语言显得口语化了,以后咱们得加油哦。
33.A026石头
七绝.觅春
寒阳霸在稻乡城,碧色依然锁岭南。
静想寻春沿岸走,洁白大雪还依然。


石头的这首用韵问题比较大,城,八庚,南,十三覃,然,一先韵,用了三个韵部,记住哦,格律诗要求是一韵到底的,依然一词用了两次,诗中不可这样重复用词用字的,除非是有机重复,以后会讲的。可能石头用的是新韵,但我们烟雨楼要求学平水韵的哦。以后慢慢适应过来,同时要积累入声字。从诗意上看,作者是在北方,春来的晚,南方碧色满地,时,北方还是大雪漫天,立意不错,但以后慢慢学着写的更流畅些,不急,只要开始学就可。




35.C003-馨怡
新年感吟(新韵)
喜气敲门春色添,爆竹接踵闹窗前。
半生恍若庄周梦,唯有烟花似少年。


这首标了用的新韵,这个是好的,虽然我们强调是要平水韵。诗中也都是按新韵规矩来的,没有今古混用。起承两句写春节,转合句比较巧妙,半生浑浑沌沌,如庄生梦蝶一般,但有年时的烟花,使得自己回到了少年的时光,这个转合,来的妙极,又十分深刻。点赞!


36、D002-溪山云月作业
《踏青》七绝
春风送暖百花开,燕舞柳间风入怀。
休问诗牵泼墨笔,时蓬万紫踏青来。


溪山云月的这首,从用韵上看,用的是新韵,下次如果用了,记得标上(新韵)二字,也希望能尽快适应平水古韵哦。首句春来,次句燕剪柳枝,转合两句写的不够通顺,那休问两字,用的多余了,因为和尾句之间没构成转折关系,尾句的时蓬,不知何意,蓬草?时逢?时逢可能更合适一点,总体还不错。
36、D002-溪山云月作业
《踏青》七绝
春风送暖百花开,燕舞柳间风入怀。
休问诗牵泼墨笔,时蓬万紫踏青来。


溪山云月的这首,从用韵上看,用的是新韵,下次如果用了,记得标上(新韵)二字,也希望能尽快适应平水古韵哦。首句春来,次句燕剪柳枝,转合两句写的不够通顺,那休问两字,用的多余了,因为和尾句之间没构成转折关系,尾句的时蓬,不知何意,蓬草?时逢?时逢可能更合适一点,总体还不错。
37、D一光明人生
七绝《感恩师友》
一载同窗情义深,三更金句傲群芳。
辛苦隔屏疑惑解,感恩师友纳新知。


这首也是用韵问题,深,芳,知,分属,侵,阳,支,三个韵部,另外也是个折腰体,以后要尽快的适应格律韵规则哦。不是说不让用折腰体,但初学期间不用。诗意看,还不错,感恩诗友的释疑解惑,四句诗,层次分明,能成一体,格律上如果能加油一下,会很不错的哦。
38、 作业D009-靠谱
春日
庭前浅翠轻盈柳,屋后冬青泛碧光。
桃花均匀深浅色,鹊鸣远树唱斜阳。


四句用了四个景,分述柳,冬青,桃花,鹊鸣,还行,有这样写的,前面几位也有写的不错的。靠谱的这首总体是好的,但花出律了,此处该仄。
39、E010森林
牛年咏牛
草塞饥肠无怨声,轭担瘦颈奋蹄耕。
乳施人类行天爱。银汉美名万古峥。


这首咏牛的七绝很有新意哦,手法也不错,首句写牛吃的是草,次句写牛的耕作,三句写牛施乳为人,前三句铺陈牛的奉献精神,尾句宕开,用神话传说,作结,非常不错的布局,唯一的缺点,是作者没注意到尾句的孤平,名,孤平了,本来这个句式的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的三位是不能仄的,以后注意哦。
40
有感
E019十三
每为世情苦费神,真心碾作脚跟尘。
生平最恨心肠软,不肯无情做恶人。


这首是议论体,题目是有感,从诗意上看,是对人生的感悟,首句写世情复杂多变,次句写自己的真心总是被人践踏,第三句语意本身很清楚,恨的是心肠软的人,从尾句看,又似乎是说,那些心肠软,自己不肯无情做恶人,是我最不喜欢的,关系成这样了:生平最恨-那些心肠软,所以不肯无情做恶人的人,不知这样理解是不是作者的意思。可见转合句写的有点模棱两可了。另外,起承两句,和转合两句之间如何关联,感觉逻辑上不是很能说的通。一般来说,这样的议论体诗,起承两句是为转合服务,铺陈的,这样四句就能形成一个整体。
41、E013-田野
五绝 春风
驱云弹绿水,携雨润春田。
越岭林涛吼,临溪柳叶偏。


这首田野的,模仿李峤的风写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行,这是咏物诗的基本方法,省略主语,风,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写风的效果,田野写的基本符合这个,加上了,绿水,春田,因为是咏的春风,但第三句,稍微重了些,有点不太像春风,尾句的偏字,可能是指翩翩起舞的翩?下次按要求写吧。
42、E001过翼
惜花落
轻云一树暗香浓,蝶使蜂媒频欲逢。
谁料东风无故恶,残红片片逝芳踪。


这首从暮春惜花落起笔,首句写暗香,次句述本来可预期,蜂蝶关顾,三句转,写东风无力而花儿片片凋落。立意挺有新意的,不错的一首七绝。不足的地方在于,转合偏向于过程的描述,而惜字的意没能表达出来。将来慢慢体会吧。
43、A028吹箫牧马
重阳节   
菊桂争妍几处香,茱萸插遍倚斜阳。
长空过雁声声切,问我何时回故乡。


这篇写重阳节,作者抓住了几个经典的意像,菊,桂,茱萸,大雁,还不错,首句点出菊和桂,次句点出人物了,三四句做成了流水句,将雁和归乡意托出,布局还不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意,不足之处有二,一个是物象多了些,重点不够突出,一个是茱萸插遍,显得有点过,另外起承两句之间的斜接不够好,首句在写菊桂争妍,次句人物出的有点突兀,所以,问题在于首句没能安排好。这个是细节问题,我们在写律时更要注意的哦。
44、
春约
文/B006冷梅
东风吹暖燕归来,青鸟传书笑靥开。
对镜描眉似弯月,凝妆十里小亭台。


这首比较特别,似乎是在写一位女子的春约,等待心中之人,所以凝妆描眉,起承两句,写春来燕归,而远方有青鸟捎来书信,所以非常开心哦,转合两句写凝妆之事,还不错的,取春时的一个小事件,写成一个故事。但尾句有些费解,为何用了,十里小亭台?心中人的所居之处?
45、荷花池(平水韵)
文/桂花秋园
濯浣亭亭池水里,碧莲仙子净无瑕。
借来翠叶逢裙素,开出千枝别样花。


题目是荷花池,内容其实是写的池里的荷花,感觉还是改为荷花比较好,不至于脱题。这是首咏物诗,头两句写了荷的生长环境,姿态和净雅,亭亭,净无暇等词刻画出荷的形象。转合句起意,写出对荷的赞美,点明主题。一句别样花说出荷花的高尚,与众不同。转句的借来一词,用的还不错,因为作者用了拟人来描述荷花乃是仙子,来人间借得素雅的裙子,裙素一词貌似自造,我理解是说裙子是绿色的,所以用素?逢应该是缝之误吧?不过,这首诗的布局是非常合理,且是常见的咏物诗的写法,起承两句状物,转合入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7: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现在有点时间,我们来聊一聊作业。

咱们的第五讲作业你有头绪了么?咱们一起来捋一遍,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做作业。

首先你要弄明白本次作业的要求是什么:

运用第五讲讲义中的不同句法,写一首七律,应用在自己的作品里,题材韵部不限,限平水韵。

那么第五讲讲义青螺老师都讲了什么句法呢:
一、主谓宾法

七律中的七言的句子多数有各个语法成分的省略,主语省略的最多。但也有主谓宾都有的句子,我们来看看唐诗里,主谓宾成分齐备的句子是如何写出来的,
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是白居易在杭州作刺史时期写的一首七律,早莺,新燕,是主语,争,啄,是谓语动词,暖树,春泥,是谓语动词的宾语。前后两句对仗十分工整。几处,谁家,为主语的修饰语,意思是,有好几处,见早莺在争暖树,有谁家的新燕在啄春泥呢。这样,句子中的主谓宾成份俱全的句子,就是所谓的主谓宾法,这类的句子,可以完整的叙述一个动感的意境。
二、主语省略句法
主语在诗句里经常会被省略,因为主语非常明显,即使不写,读者也会明白,所以为了节省空间,就省略了。
唐代:张祜 《隋堤怀古》中的首联: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第二分句的主语省略,因为从诗题,还有前分句的诗意就可知,主语是指隋炀帝,自为,谓语动词,猛虎,宾语,可周旋,宾语补语(宾补)。主语省略是诗句里非常常用的。
三、主谓法

七言的句子里,经常会没有宾语,只有主谓结构,比如: 唐代: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中的颔联: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潭底,洞门,是主语;出,开,是谓语。前四,为时间,地点状语。有的句子,将大量空间留作修饰用,所以主谓结构非常精练。

唐代:许浑 在《凌歊台》中的颔联是: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暮山,春水,主语;出,来,谓语,没有宾语。但前四有详细的修饰词,湘潭云尽时,巴蜀雪消时,使得句子非常的丰满,画面感极强。
四、状语法
这个七言组句的状语法,意思是,整个句子,只是个状语修饰词,在诗句里用的也不少的,一般是在前分句,为后分句作状语用。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是白居易在杭州作刺史时游春时作者的经典的七律,玩的是西湖,从孤山寺的北面,贾亭的西面开始,所以,前分句就是个地点状语,为后分句服务,这种句子,是所谓的流水句常用的,两句完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而且是单句式的流水。

唐代韩翃《送冷朝阳还上元》中写道

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
这是韩翃这首七律的颔联,完全用诗人归乡省亲时的两岸景色来烘托他的喜悦心情,特色是用外、前,来表示方位,这一联的前后两句,皆是状语句,而主谓则是友人冷朝阳的归乡,省略。是一种独特的写景方法。


五、主语法
七言组句的主语法,意思是,整个句子,只是个主语,在诗句里用的也不少的,一般是在前分句,为后分句作主语用。比如: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元稹的遣悲怀其一)
这里,前句,虽然是七言句子,但中心词在那个“女”字上,前面六个字都是修饰这个女的,而前句里的女,是元稹的发妻韦丛,做后分句的主语。这种句子,也是所谓的流水句常用的,两句完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而且也是单句式的流水。
白居易 〔唐代〕《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的颔联: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新月的色,故人的心,色,心,是中心词,名词,前四是三五夜中,二千里外,都是修饰的月色和人心,句中没有动词,仔细推敲诗意,意境是,白居易在宫里值班,赶上中秋夜,两千里外的故人,元稹,应该也能见月,所以用了颔联这样很有特色的句子,表达在两地,虽远,但心连在一起,共赏一轮明月。

六、列锦法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列锦式的组句法,在七律里也是不少见的。杜甫的诗句: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的野望首联)
这里列举了:西山、白雪、三城戍,以及南浦、清江、万里桥。这些景物都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时期,当地的远近景物,非常系统的介绍了杜甫所在地的环境,为颔联的表达提供了清晰的铺陈,其实这首诗的后三联,则没有写景了。
七、倒装句法
倒装句,是诗词里最常见的句法,有人认为倒装是诗家语的最大特征,方式有很多种,
唐代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颔联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就是典型的倒装句子,因为从常识看,水田不可能去飞白鹭,而是,白鹭在漠漠的水田里飞来飞去,夏木不可能去啭黄鹂,而是黄鹂鸟在阴阴的夏木里鸣叫,如果按正常的顺序写,诗就显得很平淡,但一用倒装,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显得非常的有错落的动感,是诗语的精妙之处。

哦,老师一共讲了7中句法,
1、主谓宾法
2、主语省略句法
3、主谓法
4、状语法
5、主语法
6、列锦法
7、倒装句法
你了解了么?

那么,这七种句法,差不多涵盖了七律中的基本常用句法,你从中任选用一种或两种,运用到你的作业中就可以了,小傻瓜,不是要求你把所有的七种句法都用在一首诗里哦!但是这几种句法你必须要知道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11: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么,青螺老师评的文燕这首作业里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大家记住。
一,咏史诗
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怀古,就是触景生情,看到眼前的名胜古迹或者遗迹,回想起了当年此地此处的盛景,盛况(此景此况必有不凡之人才能出现),因而产生感慨,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此地依旧,英雄早成白骨的一种慨叹。
咏史和怀古的区别,怀古,一般是亲临某一处古迹,而有所感,咏史,可以在书房里完成,就某个历史事件发感慨。在诗中的区别,怀古一般有所见景点的描写,而咏史没有。

二,老师还讲了关于用典。说实话,我不喜欢用典,不怪人家作者主要是自己的内存太小了,读不懂,也记不住。其次是现在读古诗的人本来就是小众群体,除非是热恋中的人,其余不会有人抱着书本去查典来理解你诗中的隐意。但是用典的一些常识还是要知道的。
那咱们来看看诗词“用典”的一些常识和注意事项。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那么什么是用典又如何用典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何为用典?在写作时,作者借用过去的事情或前人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用典(使用典故)。

比如你上课睡觉,数学老师喝道:“睡出哈喇子了!”这是细节描写;

英语老师笑道:“看你睡成了一头猪!”这是用了比喻;

语文老师会投来恭敬的目光:“这位同学,你是想做宰予吗?”这是用典(不懂问度娘)。

二,有哪些典故?典故包括两种:一是过去的人或事(历史、传说、故事),二是前人已有的诗文。

上面例子中的语文老师,用的是“宰予昼寝”的故事,他还可以这样说:“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就是引用了孔子的原话。

再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里面用了三个典故:孙权射虎、冯唐保荐魏尚、《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前两个是用过去的事,最后是化用屈原的诗句。

三,为何用典?使用典故,可以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感情,使文章情感委婉含蓄,具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还用上面的例子,一样是批评,数学老师说得过于直接,容易伤面子;语文老师使用典故,就委婉含蓄,被批评的同学挨骂了还要笑着接受。

有时候,用典还可以增加乐趣。记得有次在火车站,有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们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大家点头称好,只有一位男生笑骂道:“你这混账,什么时候都要占点便宜!”大家这才缓过神来(看不懂,请回去重读朱自清的《背影》)。

你看,使用典故,就不是普通的“快餐文学”了,其中韵味,需要细细品味。

四,怎么用典?主要有两种方法:直用典故和隐用典故。

有时候,诗人可以直用典故,就是直接引用本来的故事。

如陆游《金错刀行》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如陆游《金错刀行》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是直接引用了《史记· 项羽本纪》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话,激励人民奋起抗战。

五,最妙的是隐用典故,诗人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如同自己写的一样,不露痕迹。读者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不影响理解诗意。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是写打猎的场面,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的典故。倘若读者知道了这一典故,就更觉得诗歌美了。

隐用典故,使诗歌含蓄而不露痕迹,恰如“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初读不知用典,细细回味才品出味道,赞不绝口。

六,当然,用典也有其缺点。如果典故太生僻,就会让读者感到生涩难懂。特别是有些作家,喜欢炫耀式地“掉书袋”,到处都是学问,让我们这些初学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有点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5: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  (押文韵  首句借韵)
    唐•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同学们,你注意没?范范班委早上给咱们选读的这首李商隐的【牡丹】标题后标注着首句借韵几个字,那么你想过没,我们写诗的时候能不能也借韵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首诗的韵字问题。
首先,我们把这首诗放到搜韵检验一下,显示出韵字是,君,裙,熏,云押的是十二文韵,而首句押的是人,属于十一真韵。如果把这个人字放在这首诗里的任何韵字位置,都显示出粉红色的字体韵部错误,只有在首句不算出韵算借韵。原来,古体诗中,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在,我们在网上也常常看到有人写的五律或七律,标注首句借韵,还称为“孤雁出群”格,甚至有人在末句借韵称为“孤雁入群”格。
对于我们初学者,这些东西你知道就好了,最好不用,有点麻烦。我们就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35

帖子

91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桃园心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215
金钱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4: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这一讲的作业青螺老师老师都评完了。我们同学们进步非常大,为大家点赞!
但是通过青螺老师的评阅词中,你需要记住什么?
这次作业中,我们还暴露出显著的问题是“自造词”,比较多,老师告诉我们,不能生造词,当我们把谋篇布局构思完成后,选词造句,大家注意,是选词造句,不是造词哦!取意炼字,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词要搭配合理,意要合情合理,符合逻辑。既要考虑格律的需要,又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要生造词。老师在课堂上读了几首古人的诗,都是千年流传,家喻户晓的名句,但都是朴实易懂,精炼流畅的。青螺老师的教诲大家要记住哦一定不要生造词。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评:

原诗是一首七律。题目姓名隐去。

枝头雀唱乱纷纷,人立梅丛醉意醺。
池畔风斜花欲雨,波间舟纵水微氲。
鸿儒可是春邀客?诗酒无非袖拂云,
尔特此来挑柳眼,我情依旧许东君。

点评:枝头雀唱乱纷纷,人立梅丛醉意醺。起联便是闹春之色,很有气氛,笔调很好。但是“梅丛”选取的比较可疑。不管是江南还是塞北,梅总是以冬为背景的,这是普遍的概念。梅可以迎春,但是梅不占春。如果没有特别的地域交代,这梅的含义就按普遍概念理解了,也就是说不合春意之景色。

上句已经是雀闹枝头了,人还在“梅丛”之中呢,看来真的是醉了。诗语可以夸张,也可以跳跃,但是必须以合理为前提,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方为妙也。池畔风斜花欲雨,波间舟纵水微氲。 这联写的很轻盈,将景色铺陈的也很美。

但是对仗上略宽了些。还有就是炼字上可酌,“花欲雨”有点不合适,不妨以“花欲语”“花若滴”“花酿酒”等参考代之。
从这颔联可以回去品味起联,那“人立梅丛”还是有些不适。每欣赏到一联,它总不是孤立存在的,联和联,句和句之间都要是互相呼应和配合协调的。
“水微氲”用的也不很恰当,“氲”字一般是从属于双音词“氤氲”而不单独使用的。其义为烟云弥漫的样子。氲乃名词,“微氲”的词性搭配也嫌不合理,且意很勉强。鸿儒可是春邀客?诗酒无非袖拂云。
颈联的转在这联体现的很精彩,由前面春之景色的渲染,在此忽然提升到一个意的高度,自然而精神,由实而化虚,由景而入神,好!“可是”“无非”衔接的很自然,欣赏了。微感不足的是,“鸿儒”一词用的值得商榷。不仅其义显得有些突兀,也使得对仗失之工整精致。“鸿儒”是个固有名词,是偏正结构。“鸿”在这里做形容词用,是“大”的意思,大儒,大学者是也。而“诗酒”与其对之难工。这点为此联之微瑕,当可再酌。
尔特此来挑柳眼,我情依旧许东君结句不错,欣赏,但出句可酌。“尔特此来”在义上很别扭,读之也拗口了。“挑柳眼”很熟,似是借来的词。“柳眼”即是柳叶,“尔特此来挑柳眼”整句读来有强凑之嫌,“尔”与“我”并没有形成对比或并列等合理的对应关系。整体看,全诗的结构还算比较稳。但是意象选取以及炼字上显得有些粗糙,有些生造词,尚可精细雕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帖子

5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0
贡献
138
金钱
208
发表于 2023-7-2 17:4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拗救、撞韵、挤韵,死韵、活韵拗句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救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出句自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王维的《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两救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例如:《七绝·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挤韵:什么叫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比如: 《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撞韵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不宜如此。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 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 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 是不是诗中就不允许撞韵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除了格律、押韵的要求之外,诗并没有别的任何限制。 这首例诗,撞韵的‘洗’字对诗造成了伤害,关键一点是这首诗相关的韵脚都做成了“死韵”。 死韵和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 ◆示例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 挤韵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劫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示例 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三阴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在这首诗中‘间’、‘山’、‘关’组成了三阴平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第二句的‘万仞山’把这句诗做成了“活韵”。一活全活,流畅而完美的音韵,历千年而不衰。 其实这首诗也是“挤韵”的经典大作,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的。 连韵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所以七绝中想找出如何破解“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 我们找了一首用了同音字的七绝,来说明破解之法。 ◆示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七绝·从军行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连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但作者第一句用“日色昏”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 我们也可来看一首“连韵”的七律。 ◆示例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都是“死韵”句,那么必然会一伤就害了。近体诗之押韵,尚有几种戒忌,宜需注意: 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五: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律 诗 中 的 拗    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者其对句的对应位置上,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为补偿。这样,拗了用救,仍算合律。拗救的形式,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发的。如“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精炼优美的诗句,只能用拗救的方法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一)、本句拗救:    本句自救又称“孤平拗救”。在7言的第4字或者5言的第2字是平声,而它的前后都是仄声字,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具体用法如下:  在5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就只能在本句的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这样的句式没有违反格律的要求。这个句型中,第1字拗,第3字救,所以叫“本句自救”。    在7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3字用了仄声字,也是犯了孤平。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在本句的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第3字拗,第5字救,也是“本句自救”。    刘禹锡《纥(ge)那曲》“竹枝无限情”,苏颋ting《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都是第1字拗,第3字救的例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的“明月有光人有情”,曹邺(ye4)《送人归南海》“十二玉楼非我乡”,都是第3字拗,第5字救。小菜鸟文集《遥思》清风逐月浮云飞,手按长箫寂寞吹。迢迢汉河九霄处,乡思千里人未归。 (二)、特拗拗救:    特拗的句型:在5言中,基本的句型有两种,一种是“平平仄仄平”,还有就是“仄仄平平仄”。除了这二种外,实际上还有其它的组合,比如“平平平仄仄”或者“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型并没有违反格律诗对句型的组合要求。在这种句型上再作进一步的改造,比如修改成“平平仄平仄“或者”“仄仄平仄平”,象这样的句型就称“特拗”。    7言的基本句型也有两种:“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跟5言同一个道理。7言中也有特殊句型,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或者“平平仄仄仄平平”等等。这样的特句再作变化,就成为“特拗”句,如“仄仄平平仄平仄”或者“平平仄仄平仄平”等等。象这些句型,是没有违反格律要求的,不用拗救的。但是,特拗句型的出现,为作诗之人又一次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有人认为这也是“本句自救”的一种。道理如下:在5言的“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后,第3字拗,第4字救;在7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后,第5字拗,第6字救。    例句如下:张说《蜀道后期》的“秋风不相待”(平平仄平仄),司空曙《寒塘》的“乡心正无限”(平平仄平仄),杜甫《逢李龟年》的“正是江南好风景”(仄仄平平仄平仄),王之涣《凉州词》的“羌笛何须怨杨柳”(平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拗,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几乎跟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三)、对句拗救:     就是指:出句拗,对句救。     现在已经知道“仄仄平平仄”的对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的,如果“仄仄平平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的话,按照格律要求,其对句“平平仄仄平”就应该是“平平仄平平”了。但是在这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按照“对句相救”的要求却是把“平平仄仄平”的第3字改为平声,成为“平平平仄平”。这样一来,这个对句就比较有意思了,成为“仄仄平仄仄”对“平平平仄平”了。这里的第3、4字成了“平仄”对“平仄”了,这叫做第4字拗,第3字救。 在5言“仄仄平平仄”的句型里,如果第4字或者第3、4字同用了仄声成为“仄仄平仄仄”或者“仄仄仄仄仄”,就应在其对句第3字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来补偿。这叫“对句相救”。如果只是第3字用了仄声(仄仄仄平仄),这叫“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救,也只在对句第3字用个平声。在7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里,如果第6字或5、6字同时用了仄声,应在对句第5字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补偿,这也是对句相救。如果只是第5字用了仄声(平平仄仄仄平仄),这也叫“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救,也只在对句的第5字用个平声。下面举例:(1)、五言例句杜甫《天未怀李白》出句  第3字拗     鸿雁几时到    平仄仄平仄对句  第3字救     江湖秋水多    平平平仄平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出句  第4字拗 野火烧不尽    仄仄平仄仄对句  第3字救     春风吹又生    平平平仄平 李商隐《乐游园》出句  第3、4字拗  向晚意不适    仄仄仄仄仄对句  第3字救     驱车登古原    平平平仄平由上可知,五言中不管上句怎么拗,下句总是以第3字救,以不变应万变。 (2)、7言例句:同理,七言也是这样:王建《雨过山村》出句 第5字拗   妇姑相唤浴蚕去  仄平平仄仄平仄对句 第5字救   闲着中庭栀子花  平仄平平平仄平许浑《临敲台送书秀才》出句 第6字拗   野蚕成茧桑柘去  仄平平仄平仄仄对句 第5字救   溪鸟引雏蒲稗深  平仄仄平平仄平杜牧《江南春》出句 第5、6拗  南朝四百八十寺  平平仄仄仄仄仄对句  第5字救   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仄平平平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0: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