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9|回复: 1

说 赋

[复制链接]

1148

主题

413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5
贡献
4861
金钱
9684
发表于 2021-2-18 22: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 赋


       说到赋,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文学之诗词歌赋中一种。
       最初,它是作为动词出现的,还不是一个文体。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这明显是动词,是“诵”的意思。
       对赋最早的解释,是《汉书·艺文志》,有这样一句:“不歌而颂(诵)谓之赋”。这与现在有人常说的“赋诗一首”一样,是把“赋”作为动词即“诵”或“作”来用的。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与动词“赋”,相近和一致的是,即只能诵读,不能歌唱。
       赋作为名词也就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是从战国晚期荀卿开始的。他的《赋篇》,是标志赋所以成为赋的开山之作,用刘勰的话说是“荀卿蚕赋,已兆其体”。对于名词——赋的解释,郑玄的《周礼注》是:“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已经很清楚了,名词的赋或者说作为一种文体的赋,就是“直陈其事”,这是它的定义。
       赋的出现是受了《楚辞》的影响,其从先秦战国晚期荀卿的《赋篇》开始到宋玉的《神女赋》为赋的雏形,西汉枚乘的《七发》标志汉赋正式形成,同时代晚些时候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扬雄的《长杨赋》使逞辞大赋走向成熟,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则把汉赋推向顶峰。这之后,赋体创作就江河日下了,其间虽也有个别篇什如庚信的《哀江南赋》、王勃的《滕文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灵光一现、偶有点缀,但终难止住赋体创作在整体上的颓废之势。
       赋创作与格律诗词写作比较,前者比后者局限大,后者比前者灵活;前者要敷衍成文,后者不必太考虑谋篇布局文字量小。赋体形式在写作上的不灵活和成文难度以及难于创新,决定了它后来的不利被人所用。这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盖一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
       元明以后,赋体创作就非常少了。而新中国成立后,赋体创作已几乎绝迹,既使有,亦属凤毛麟角。当然也有不少现代散文冠名以赋的,如碧野的《秋色赋》、王蒙的《苏州赋》等等,但这已经是广义的现代的白话语言的赋而并非原来意义上的辞赋了。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社在2007年,颇有声势的辟建专栏征集刊发了《百城赋》,此举不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展示了一百多个地级城市的新风貌,在文学上,对传统辞赋则是一次强大拯救和有力宣传。笔者也正是在那时,更多浏览了古代辞赋名作,也收集了《光明日报》的《百城赋》。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语言凝炼,整齐,洒脱,精美。用韵上没有划一要求,有的押韵,有的无韵。文字上以四、六、七言为主。
      赋的性质,有的说归诗歌范畴,有的说属散文领域。因为赋创作中和大家作品中,“以文为赋'有之,"以赋为文"有之,"以诗为赋"有之,"以赋为诗‘有之,对此各执一词,都有理由。正确的解释,它应该是诗歌与骈文与散文的结合体,而就叙述、铺排、议论和表现的内容,其实质是散文。它之所以后来难以为继,走上近乎绝境,被更容易纵横驰骋和更容易被人们阅读的散文所取代,一由于它形式上的繁琐羁绊,二因为它的实质就是散文。
     (此贴是我一篇旧文之一节,拿来权作一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