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诗笔梦谈 浅论颔联和颈联在律诗中的运用 大伟
无论一首五律或七律诗,颌联和颈联往往是诗中的核心部分,是诗魂所在,也是一首律诗成败的关键,一般它们要遵守下列规限。
1) 对仗要求。对仗一般有普通对、流水对、隔句对等等。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及数、副、形容词等对应,某现代大学教授认为其中有百分之70以上严格对应,则认为工对,写作时当然提倡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免因工害意,因而并不认为对仗越工越好,盲目追求工对,会影响意境。一般来讲,尽量避免成语、俗语、术语放入格律诗中。同时在对仗句中,如想更完美,应考虑少选用改变了重音字节平仄的抝救方式为宜,因为它打破了对仗除了要求词性、结构要对应外,还要求在重要音步中平仄对应的一致平衡关糸。 A. 普通对——指上下两句所述的是并列的事情或平行的事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流水对——指出句跟对句,在意思上,上下贯通一气相承。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隔句对(扇面对)——指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江曲,留在十三弦。 注意:避免每联结构意思的合掌,也要避免颔联与颈联结构意思的合掌
2)结构要求。诗中除了遵守格律诗的平仄要求外,还要尽量避免颔联颈联词序结构一样,尤其是句子开头两字词组,因为这会使句子板滞不灵动,来看看所谓的四平头,这里不是谈平仄有关的四平头,而是清代诗人学者提出的新概念,试举例: (一)迹深惊虎过,烟绝怜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先看颔联中头两字“迹深”和“烟绝”,是名词+形容词,主谓结构;而颈联中头两字“地冻”和“林深”也是名词+形容词,主谓结构。可以比对出,它们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是雷同的,这就是犯四平头无病。又例: (二)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稀。 颔联头两字“巫峡”和“衡阳”对颈联“青枫”和“白帝”,彼此都是名词开头,都是词性结构相同,也是犯四平头。再例: (三)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瓶。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颔联中“讬命”和“置身”对应颈联“浮家”和“弄月”,都是动词+名词,谓宾结构,也是犯四平头。四句核心句子要回避这种毛病,也包括在首联或尾联上用对仗的运用上。在上下联句子中,词性结构越多相同,包括音步相同,就越呆板。避免四平头的慨念,其目的就是通过结构形式灵活多样,使诗意争取灵动最大化,也使句子在整齐划一中,寻求参差,在变化中得到规范,读来更灵活上口。下面欣赏这四句的变化: 两个黄鹂鸣翠树,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首联中头两字“两个”和“一行”,对应次联“窗含”和“门泊”。“两个”和“一行”是数量词,作定语修饰黄鹂和白鹭;次联中“窗含”和“门泊”是名词+动词,是主谓结构,整个大致分析是: 两个 黄鹂 鸣 翠树,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定语 主语 谓语宾语 定语 主语 谓语 宾语 窗 含 西岭 千秋 雪, 门 泊 东吴 万里 船。 主语谓语 双 定语 宾语 主语 谓语 双定语 宾语 它们通过词性位置变化和结构交错,使四句对仗组成的绝句,变得非常灵动,读来更上口自然,句子增添参差与平整的美感。 注意:这两对对仗,如果将第二句对仗放到第一位置,句子就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所以应把大气的分量重的对仗放在下面,以避免头重脚轻之嫌较妥。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