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2|回复: 9

论唐代的仄韵五律——兼论仄韵律诗的归属问题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20-12-19 09:5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仄韵律诗既不是入律的古风,亦不能简单判定为古风式的律诗,它是近体诗歌体裁系统中特殊的一员。仄韵五律是仄韵近体诗中最早成熟的一体,其生成于六朝,定型于初唐,发展于盛唐,鼎盛于中唐,衰落于晚唐。但就总体而言,唐代仄韵五律发展缓慢且成就有限,仄韵一格也始终未能成为五律的正格,这主要是其先天不足、后 天不良的缘故。

引论:仄韵律诗的归属问题

近体诗一般以押平声韵为正格,仄韵律诗较为少见。学界对于仄韵律诗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多处论及仄韵律诗,其在谈论《近体诗的用韵》时指出:“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诗很象古风;我们要辨认它们是不是律诗,仍旧应该以其是否用律句的平仄为标准。”1]51又言“仄韵律诗和绝句可以说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相当分明,只有仄韵律诗往往也可以认为‘入律的古风’。”1]52其在《古风式的律诗》一节中又提到:“既然有人认为律诗无仄韵,则一切仄韵诗都要排斥在律诗范围之外了。即使退一步承认仄韵律诗的存在,也该要平仄合律,对仗合律。”1]477可见王力先生是将仄韵律诗纳入近体诗的考察范围的,但也指出了它与古体诗之间存在着模糊的界限,并以平仄合律与对仗合律两个标准来甄别界定。徐青先生明确主张将仄韵律诗归入近体范畴:“(仄韵律诗)毕竟是一种律诗,是近体诗,不应把它排斥在近体诗范围之外。”启功先生则将仄韵律诗归为古体诗:“它们(仄韵律诗)显然和一般律诗不同,在各种按体裁分类的选本上,也少列为律诗,所以仍应算是古体诗。”[3]涂宗涛先生在《诗词曲格律纲要》中亦持古体论:“近体诗规定用平韵,把仄韵绝句、仄韵律诗看为入律的古体诗也未尝不可。”4]可见在仄韵律诗的归属问题上学界大致分化成两个阵营。

笔者以为,仄韵律诗首先不能纳入古体诗的范畴,不能算作入律的古风;仄韵律诗是近体诗体裁

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也不能简单归入古风式的律诗。在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交界地带实际上有三种诗歌体制类型:入律的古风,古风式的律诗和仄韵律绝。这三种体制的共同点是兼有古近二体的特征,区别在于程度的不同。入律的古风可以明确划归古体诗范畴,古风式的律诗也理所当然在近体界内,那么该如何判定仄韵律诗的归属?

首先可以从其余两种已明确归属的诗歌体制入手。王力先生指出律诗有三个界定标准,包括字数合律、对仗合律和平仄合律[1]475。同时契合三个标准的就是正宗的律诗;具备前两者的即为古风式的律诗;若只符合第一项,仅是字数偶合而已。古风式的律诗要求字数、对仗合律,平仄可以不完全合律,这是简化的标准。就古风式的五律而言,王力先生给出了更为细化的标准:“1.用三平调者;2.第三字

收稿日期:2017-03-04

作者简介:叶汝骏,男,浙江景宁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及诗词学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12-20 16: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雨梦支持仄韵近体说,但反对以三平尾论近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0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2-20 22: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体诗(汉魏乐府、永明体、唐后的古体诗)是各种韵都可以押的。但唐近体诗是指押平声的。为什么?也许是沈宋定型近体诗时遇到了实际困难:近体诗是讲究平仄二元化的,但仄韵诸诗体却是部分平仄二元化(句中)、部分四声化(韵脚),这与平仄二元化是相矛盾的、违背了逻辑的同一律。所以古体诗只能沿习四声化,无法实行二元化。现在有些被称作“仄韵律诗”者实际就是不是统一实行品平仄二元化。因此,“仄韵律诗”只是部分实现了近体规则的不标准的律诗,或称作“半近体诗”也未尚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4:4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书府吏 于 2020-12-21 14:50 编辑



就古风式的五律而言,王力先生给出了更为细化的标准:“1.用三平调者;2.第三字拗而不救者;3.用丑类特拗(仄仄平仄仄,或平仄平
仄仄,或仄仄仄仄仄,或平仄仄仄仄)而不救者;4.除
子类特拗(平平仄平仄)之外,第二四字声调相同
者。”[1]478 再看入律的古风,先唐古诗夹杂律句的情
况并不鲜见,唐以来入律的古风更为常见,甚至成
为一种写作的风尚,纯古体的诗作反而是少数。但
入律的古风字数、对仗、平仄都是相对自由的,这与
律诗还是有根本性的区别。仄韵律诗的字数是固定
的五言或七言八句诗,符合律诗的第一项标准;就唐
代的创作实际看,绝大多数仄韵律诗中间两联都对
仗,这也符合第二项标准。符合前两项标准,意味着
仄韵律诗已经能与古体诗分界了,而成为了近体诗
的一员。至于第三项标准,仄韵律诗也是基本符合
的,律诗的声律法则同样适用于此体,它也有一套可
以推导的基本声律格式,唐人作品中也不乏全合者。
但与平韵律诗不同的是,仄韵律诗特别是五律一开
始就以六朝人的两个失误处为效法的对象和写作的
风尚(详见后文),而不以四种基本声律格式为正格,
导致这部分作品平仄失谐。尽管别格成为了唐代仄
韵律诗的主流,但唐人的大多数作品是完全符合粘
式律规则的,仅少数作品第五句失粘。还需要说明的
是,由于仄韵律诗的别格反宾为主成为主流,这部分
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古风式的律诗,但不能忽略那些
完全符合正例的作品,所以简单将仄韵律诗归入古
风式的律诗也是有失偏颇的。
廓清了仄韵律诗和入律的古风、古风式的律诗
之间的界限,关于仄韵律诗归属问题的答案也已经
呼之欲出:仄韵律诗是近体诗体裁系统中不可缺少
的一员。虽然在近体诗声律发展过程中,经过对比
摸索和审美选择,平韵律诗最终成为近体诗的正
格,仄韵律诗沦为别格,但仄韵律诗在近体定型的
唐代仍有一定的市场,笔者据清编《全唐诗》统计,
仅仄韵律诗中最为成熟的五律一体至少就有 338
首。故仄韵律诗不仅应当纳入近体诗的范畴,而且
在近体诗流变研究中更不能偏废此体,将仄韵律诗
纳入考察范围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考察近体诗歌的
发展与流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4:5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仄韵五律体制的生成与建构
与平韵五言新体诗一样,仄韵五言新体诗亦萌
生于六朝。今检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可以发现五言新体诗中平韵和仄韵两格的发展一
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前者在五言四句、六句、八句等
新体诗体制中悉备,且数量众多,而仄韵五言新体
诗主要见于四句诗,在六句、八句及更长的五言诗
中则为数不多。六朝的仄韵五言新体诗以对式律为
主,在与标准仄韵五律最接近的仄韵五言八行新体
诗方面,诗例不多,合乎对式律的如陆厥《邯郸行》,
大致合律的如王台卿《阳春发和气》、萧子范《望秋
月诗》等;采用粘对混合律的如沈约《洛阳道》、庾信
《冬狩行》和《别张洗马枢诗》等;而采用粘式律的仄
韵五言八行新体诗则更为罕见,似仅有虞骞(一作
何子朗)的《视月》一首而已[5]:
清夜未云疲,珠帘聊可发。
泠泠玉潭水,映见蛾眉月。
靡靡露方垂,晖晖光稍没。
佳人复千里,余影徒挥忽。
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规
则。但仄韵五言八行新体诗始可称律,还要等到初
唐。平韵诗和仄韵诗的早期发展虽不平衡,但律化
进程大致是同步的,皆定型于初唐后期的杜、沈、宋
时代。至此时,仄韵五律作为近体中最先定型的五
言律诗的一格,方正式登上舞台。
仄韵五言新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型在六朝均已
出现:一是平平仄仄平,如“天寒陇水急”(萧子晖
《陇头水》);二是仄仄平平仄,如“避雀芳枝里”(褚
云《赋得禅诗》);三是仄仄仄平平,如“萎绿映霞青”
(萧纲《咏疏枫诗》);四是平平平仄仄,如“邯郸纷躧 步”(陆厥《邯郸行》)。仄韵五律基本声律格式的定
型应是与平韵五律同步建构的,近体诗的声律法度
同样适用于仄韵五律,按照近体诗的粘对规则、押
韵方式将以上四种句式进行排列组合,或依据平韵
五律进行同类推导,可以得出仄韵五律的四种标准
声律格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A 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B 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C 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4:53: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D 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以上是仄韵五律的四种理想格式,但唐人的
创作却并不完全依照这四种,韩成武先生指出仄
韵五律在声律法度上还有两个特点:“首句若是
使用仄脚律句,则仄脚字并不入韵,而且第五句
使用仄脚律句;首句若是使用平脚律句,则第三
句、第七句使用仄脚律句。”[6]换言之,前者是对 B
式和 D 式的变通处理方法,后者则是 A 式和 C 式
的变通处理方法,从唐人仄韵五律创作的实际情
况来看,这种变格实际上成了仄韵五律的主流
体制。 二、唐代仄韵五律的流变
仄韵五律的体制在初唐后期完成了最后的定
型,随后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四唐皆有一定数量
的仄韵五律存世。笔者依据清编《全唐诗》和陈尚君
辑《全唐诗补编》进行全面统计,将四唐仄韵五律的
创作情况按四种声律格式分类统计如下(见表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4:5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笔者统计,唐人创作的仄韵五律至少有 338
首,加上极少数佚名或年代无考的诗人的诗作,总数
大致在 350 首左右。虽然相对于数量达万首以上的唐
代平韵五律而言,这个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相
对于仅有 1 首完全合格的先唐仄韵五律而言,这又不
能不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就四唐创作情况分述,初
唐仄韵五律体制初定,创作数量有限;盛唐仄韵五律
相较初唐增长了三倍左右;仄韵五律在中唐时期达到
了创作的最高峰,总数甚至超过其余三唐之和;晚唐
仄韵五律又突然暴跌至盛唐水平,萎缩至中唐的三分
之一,若再扣除皮陆游戏而作的 39 首,那么晚唐仄韵
五律仅剩下 28 首,只略微高于初唐而已,这种现象值
得思考。再就四种声律格式而言,采用首句平起入仄
韵式的最多,比例达 37.3%,次为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和首句仄起入仄韵式,分别达 25.4%和 22.5%,而选择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的最少,仅占 14.8%。当然,这里
是将几种变格形式归入四种声律格式进行统计。
(一)定型期:初唐的仄韵五律
初唐时期仄韵五律体调初定,创作数量不多。
据笔者统计,初唐共有唐太宗、杨师道、上官仪等 15
位诗人创作了 22 首基本合格的仄韵五律。其中唐
太宗的仄韵五律在初唐存诗最多,达 4 首,其中 B式
一首(《帝京篇十首 其四》),C 式三首(《帝京篇十首
其六》《度秋》《于北平作》),就艺术言四诗皆为齐梁
余习。初唐前期的宫廷诗人中杨师道和上官仪各有
1 首大致合律的仄韵五律存世,分别为《侍宴赋得起
坐弹鸣琴二首(其一)》和《谢都督挽歌》,此期在野
诗人的代表王绩传世的皆为平韵五律,王梵志则有
3 首仄韵五律。初唐后期著名诗人中,骆宾王、卢照
邻、杨炯、杜审言、李峤和沈佺期等存世的皆为平韵
五律,仅王勃和宋之问各有 2 首仄韵五律,陈子昂、
崔融、李乂各一首,几首仄韵五律中以王勃的《春日
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艺术水准较高:
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
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
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这首诗是首句仄起入仄韵式,但第五句平仄为
谐,按理想格式应为平脚却用仄脚律句,另外首句
亦未入韵。但此诗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偶句
皆押“叶”韵,颔联和颈联亦用对仗,可以说在形式
上已经基本接近标准格式了。另外李乂的《故赵王
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在形式上可以说白玉无
瑕,完全符合了标准形式,但这类诗在此期并不多见。
(二)成熟期:盛唐的仄韵五律
据笔者统计,盛唐至少有 22 位诗人创作了 61 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4:55: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合格的仄韵五律。初盛唐之交的张说、张九龄、苏 颋创作了数量较多的仄韵五律,值得一提的是入选众
多唐诗选本的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虽备受选家青睐,但在格律上还是犯了和王勃
同样的问题,即第五句未能用平脚律句,不仅如此,
这一句还有失粘的问题,第五句理想标准格式应是
“仄仄仄平平”,而“谁知林栖者”却是“平平平平
仄”,与前联对句失粘。孟浩然 5 首中也有一首(《江
上别流人》)在第五句用仄脚律句。王维有 6 首大致
合律的仄韵五律,但基本也是第五句出了问题,如
《齐州送祖三》《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酬黎居士淅
川作》等,可见第五句是初盛唐许多仄韵五律与标
准格式出入最大的一句。李白是盛唐创作仄韵五律
最多的诗人,这与其偏擅古体、不长于律的创作个
性相关,但 10 首仄韵五律都有若干格律不谐之弊。
再看杜甫,创作有 7 首仄韵五律,试看其作于早年
的《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首诗属于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押韵、对仗都符
合标准,惟第五句情况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
一)》相同,用仄脚律句且失粘。另杜甫《前出塞九首
(其三)》《丁香》《屏迹三首 (其三)》都用了仄脚律
句,但没有失粘。从以上诗例可见,第五句采用仄脚
律句虽不合于推导出的仄韵五律标准声律格式,但
初盛唐诗人相沿成习,创作数量有增无减,实际上
已成为仄韵五律的一格,甚至变成一种写作风尚。
(三)鼎盛期:中唐的仄韵五律
中唐是仄韵五律创作的最高峰,据笔者统计,
中唐至少有 37 位诗人创作了 188 首仄韵五律。诗
僧寒山是唐代创作仄韵五律最多的诗人,全唐排第
二的皮日休亦不及其数量的一半。寒山仄韵五律之
所以数量最多,可能与个人偏好相关,加之中唐仄
韵五律创作达到高峰的背景 (寒山身世仍有争论,
近年来学界以中唐说为主流),原因似能得解。寒山
的仄韵五律以接近白话的诗语写成,机趣横溢,合
律的情况也比较高。中唐前期作仄韵五律较多的诗
人是刘长卿和韦应物,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有 5
首是仄韵五律,但在声律上仍有疵病,其中《秋云
岭》《浮石濑》两首 C 式的仄韵五律体现了唐人的另
一种处理方法,即韩成武先生指出的“首句若是使
用平脚律句,则第三句、第七句使用仄脚律句”[6]的
情形,但这种变式类型在唐代仄韵五律中数量较
少。韦应物的仄韵五律绝大多数采用后一种。贞元、
元和诗坛笼罩在复古风气之下,这几位诗人大多是
诗歌复古运动的中坚,此期古体诗和古风式的律诗
层出不穷,处于古近体交界处的仄韵五律在这样的
诗坛风气下也达到了创作的最高潮。中唐后期创作
仄韵五律较多的诗人是李德裕、孟郊、白居易、元稹
和刘禹锡,但张籍、贾岛、姚合、诗僧皎然和无可等人
一首仄韵五律不作。试看白居易的《秋池二首(其一)》:
前池秋始半,卉物多摧坏。
欲暮槿先萎,未霜荷已败。
默然有所感,可以从兹诫。
本不种松筠,早凋何足怪。
这首诗是经过变通处理的首句平起入仄韵式五律,
第五句以仄脚收尾,通篇符合粘对规则,押韵亦精
严。白居易仄韵五律也以此格为多。
(四)衰落期:晚唐五代的仄韵五律
晚唐五代至少有 23 位诗人创作了 67 首仄韵
五律。晚唐五代仄韵五律创作相较前代呈现出几个
特点:一是创作数量骤降至盛唐水平,仅为中唐的
三分之一左右;二是创作队伍较中唐缩减三分之
一,重要诗人作品较少,晚唐三大家中李商隐、杜牧
一首不作,温庭筠也仅有一首,同时诗人队伍创作
数量极不平衡,仅皮陆二家便占据了晚唐近六成的
创作量。三是仄韵五律的功用开始发生变化,这是
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唐及以前仄韵五律和平韵五律
的功用是类似的,赠别、酬唱、写景、抒怀皆可,而占
据晚唐仄韵五律主体的皮陆诗作却带有文字游戏
的性质,有炫博逞才之嫌,仄韵五律至此时似已经
开始丧失生命力而逐渐沦为一种文字游戏,如若剔
去皮陆这部分诗作,晚唐仄韵五律所剩不多。此后
仄韵五律便一蹶不振,逐渐淡出了近体诗的舞台。 三、仄韵五律在唐代发展缓慢及未成正格的原因
仄韵五律与平韵五律胎息于同一母体,定型于
同一时代,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平韵成
为五律的正格,诗人竞相钻研学习,佳作频出,创作
数量始终占据四唐第一的位置;仄韵则沦为五律的
别格,四唐作者寂寂、佳作寥寥,数量仅有 350 余
首,相较于万首以上的平韵五律而言几乎可以忽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4:57: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计,其创作最高潮的中唐时代也仅有不到两百首
而已,至晚唐则基本丧失了诗体的生命力,几乎沦
为一种文字游戏。五律二格截然相反的命途并不是
偶然的,仄韵五律之所以在唐代发展缓慢且未能成
为正格,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不良造成的。
(一)仄韵五律存在先天不足
仄韵律诗(包括五律)之所以发展缓慢且未能
成为律诗正格,根本原因在于仄韵律诗不符合诗歌
的审美规律,艺术效果不及平韵律诗。这与仄韵五
律在中古诗歌体裁系统中所处位置相关。正是因为
仄韵律诗处在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这样一
个极其尴尬的位置,使其先天便既带有古体的血
脉,又沾染了近体的习性,仄韵五律自身的体裁特
性没能和其他诗体鲜明地区别开来,造成了其发展
走向的不确定性。但仄韵五律的先天不足恐怕还要
从“仄”字上找答案。平声字读来音调悠长,不激不
厉,节奏稍慢,直接助力于诗歌收束时“言已尽而意
无穷”的审美需要,造成一种诗意绵延、回味悠扬的
美学感受,也就是说要形成这样一种理想的诗歌审
美体验,在诗歌本身的诗味(软件)之外,平声韵脚
作为一种诗歌硬件加持了这种审美体验,这是诗歌
的软硬件合力的结果。诗歌收束之时是含咏诗味的
关键时刻,仄声字读来节奏紧促,音调激厉,在诗歌
结尾时容易造成一种言语未尽的错觉,而导致受众
错过了含咏诗味的最佳时刻,不利于获得较为完美
的审美体验。韩成武先生亦以为仄韵五律之所以发
展受限,“可能是由于押仄声韵难于体现近体诗的声
韵美学优长”[6]。这无疑是仄韵五律发展受限最重要
的原因。南朝和唐代诗人经过长期的审美对比和选
择,逐渐发现了平韵诗歌的美学优势和仄韵律诗的
“先天不足”。
(二)仄韵五律后天发展不良
首先,早期仄韵五律未能树立良好的典范。仄
韵五律和平韵五律的起点大致是相同的,四种句式
在六朝皆已俱全,其理想的声律格式在早期也已偶
见。但是后来平韵五律的四种理想声律格式在唐人
的实际创作中得到良好的接受,并名正言顺地成为
平韵五律的四种正例,四体的创作数量亦为可喜,
而后出现的其他变格也未能颠覆四体的地位,可以
说平韵五律在体制初创的时代就树立了良好的典
范,根正苗红,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仄韵五律则不
然,唐人将六朝人的失误处(即韩成武先生指出的
两点)当成了效法的对象,后来的诗人非但没能纠
正,反而相沿成习,甚至成为一种写作的风尚,竞相
效仿,而对本应处于正位的四种理想格式没能投以
足够的关注,两种变格最终鸠占鹊巢、反宾为主,成
为唐人效法的主要对象。
其次,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高宗永徽二年
(651)进士科加试诗赋,至此大致确立了唐代“以诗
取士”的基本制度,进士科的试诗以五言六韵的排
律为主,押的是平声韵。科举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
五律是科举试诗的基础,唐代士子“人人皆以(五言
律诗)自负,争奇斗盛”[7],士子日常练习的诗作自然
多以平韵的五律为主,而仄韵的五律虽也是五律但
只能算作别格,除非个人有特别的喜好,执着功名
的士子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习作此体。科举的这一
导向作用在晚唐时代对仄韵五律的发展产生了更
为显著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仄韵五律的
衰落。晚唐政局动荡,内忧外患,“大中以后广大寒
士文人被上层政治边缘化,又不得不走科举之路,
被迫走向为科举而科举,即科举由手段变成了目
的”[8]。科举对文人士子的创作导向作用在宣宗大中
年间以后大大强化,平韵五律在此期也达到了一个
新的创作高峰。仄韵五律经此一役后更备受诗人冷
落,创作数量急遽缩减,仅有皮陆等人炫才逞博,以
文字游戏视之,仄韵五律至此一蹶不振。
由于仄韵五律“先天不足”,美学优势不及平韵
五律,加之后天“营养不良”,仄韵格不仅没能跻身
五言律诗的正格,且这一格在唐代的发展也持续受
限,仅在中唐时期受诗坛复古风气影响出现了小幅
增长,此后便几乎失去了生命力。唐代仄韵五律虽
命途多舛,但其毕竟是唐诗近体家族不可或缺的一
员,研究唐诗近体流变仍不能偏废仄韵五律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2-21 15: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不知出自何人,解读仄韵近体诗,并未说到点子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22: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