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12-13 00:09 编辑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云三平向下承也。
----------------------------------------------------------------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
南北朝·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平平平平平,平仄仄通平。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通仄,平平通仄平。
仄通仄仄仄,平仄通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通仄仄通,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
古意诗二首(《诗纪》作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 其一
王融
游禽暮知反,行人独未归。
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
嚬容入朝镜,思泪点春衣。
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条稀。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平平仄平通,通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通仄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通仄仄平通。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通仄,平?平平平。
调声术中作者在介绍相承诗例时引用了两位南北朝时期作者的诗例。而其诗并未遵守换头(粘连)术。说明这“调声三术”不是同时产生的。按此推论先有三平的相承,后有护腰,最后才是换头,它是逐步形成的,或是当时诗人只遵守其中的一两项,并不全部遵守。特别是受永明体的影响与干扰改变了它的发展轨迹。到初唐元兢总结之时已经基本成熟。当时及至沈宋体前后,元兢体的诗例应是在增加之中。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云: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①;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即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②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③“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①
-------------------------------------
《蓬州野望》
元兢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平平仄平仄,仄通仄平平。仄通通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通。仄仄平平仄,平平通仄平。
此为元兢自己的作品。虽没有三平相承,但是换头却被严格遵守。换头,特别是双换头的确立,使诗体向二四六分明与两两交替正格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护腰与相承开始没落乃至被淘汰。
以上分析就应是元兢体典型诗例较少的原因。但是从他的发展轨迹可推断出来。先论相承(上三平,下三平)。再论护腰(第三字除两平须异声)。最后论换头。论了换头之后,相承(上三平,下三平),护腰(上下句第三字除两平须异声)又开始论的人减少。因为诗体已经向二四六分明与两两交替正格方向发展,因此相承、护腰便逐渐淘汰,只有换头被广泛继承、保留了下来。
从南北朝到初唐,调声三术是一个上述此起比伏的过程。但是它的换头(粘连)对近体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贡献。
|
|